重视素养立意 回归学科本源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iao1981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广东省高考采用全国卷Ⅰ卷的第二年,尽管我们在备考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今年的地理试题来看,多少还是有点水土不服。虽然全国卷Ⅰ卷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但试题的求变求新也让考生们不易应对,就连高三的老师们也感觉有些棘手。今年的高考文综地理难度比历届偏大,试题材料设问均比较新颖。但总的来说,试题的地理味浓了,内容回归地理学科本源,试题重视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本文认为今年的全国Ⅰ卷文综地理试题至少呈现以下特点:
  一、试题设计力求破规破模
  2017年的文综地理题,总体上是保持稳定,如题型仍为选择题、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仍然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选择题仍为四组题,每组有2或3道小题;分数分配保持稳定,11道选择题每道4分,共44份。两道必考题,一道22分,另一道24分,选考题10分;图表数量与2016年的持平,均为6幅。但在试题设计上却表现出新面孔,第一,选择题的题组排列发生了变化,历届考题是按3 3 3 2的模式排列,而今年的则变为3 2 3 3模式;第二,为了减少考生试卷的阅读量,在选考中减少了一道,由原来三选一变为二选一,也就是在选考题中删除了《自然灾害与防治》这一题;第三,在两道综合题中,历届考题的材料背景图为尺度不同的“一中一外”,而今年的试题中设置了一幅山地南北坡植被差异的直角坐标图,尽管内容上还是“一中一外”,但表现形式却有了变化;第四,在综合题的设问上,也发生了变化。在历届试题中,两道综合题的小题设了3 4问,其中设置一道选做的小问,而今年则去掉了必考题中选做小问,直接变为4 4问;第五,设问切口小,考查角度新颖。如第36题第(3)小问,“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选做题部分,要求学生“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等。在复习中是不可能建立有答题模板的。总之,今年以来的试题在破规破模上是下足了功夫的。
  二、素养检测突出人地观念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试题的素养立意已成为高考考查的必然趋势。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试卷多是以“人地关系”为支点进行考查,典型的如选择题第一组题“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综合题第37题“山地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选考题中“该林区(公路两侧的天然林)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其它地理学科素养在试题中也有充分体质体现。“综合思维”素养则表现为题目的设置上,选择题每组题以一个主题然后引出2至3道题,综合题则以一个区域为主线,进行梯度式设问,层层递进。综合题第36题从“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工业、经济效益”进行考查,体现了“综合思维”素养。选择题第2题“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分析、第7题“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第37题第(1)题“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等就是“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地理学科素养中的“区域认知”也较普遍,地理题离开区域就不能成题,试题中每一组题均是落实在区域中,只是差别体现在微观区域(小尺度区域)和宏观区域(大尺度区域)。如“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德国海德堡”、“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我国某地(新疆,作者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山地垂直带内部山地苔原带”、“‘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东北林区的某公路绿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均以某一区域为背景,考查考生分析区位条件、总结区域特征、揭示地域分异规律、探讨区域联系等。地理学科素养的四个要素均在试题中体现,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只是在试题的设问中最终落脚点多在“人地观念”罢了。
  三、知识覆盖偏重自然地理
  地理试题重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涉及的地理主干知识包括植被类型判断、工业集聚、流域水量平衡、气温日变化、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等。考查内容涉及自然地理部分有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山地垂直自然带内部分异规律。人文地理部分有城市与城市化,农业,工业,地域联系、人地关系等。选择题四个题组,其中第一个题组和第三、第四题组,综合题第37题主要以自然地理知识为主,其他为人文地理知识,总的来说自然地理考察的分值比总略大,如选择题与自然地理直接相关的就有28分,与人文地理直接相关的只有12分,而与区域地理直接相关的为4分即第11题。在综合题中第37题24分均可计为自然地理内容。另外,在考查的各种知识点中,植被占了不小的比例。选择题第一组题、第三组题、综合题第36、37题、选考题第44题均是以植被背景进行考查。另外,试题出现的一些“新知识、新概念”,如:车道绿化隔离带、盐湖、双层地膜、山地苔原带、对植物多样性的“干扰性”等,专业性强,中学生很少接触,增加试题的难度。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自然地理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地球的运动》知识已经渐行渐远,在全国Ⅰ卷中,2014年有8分,2015年有4分,而最近的两年均没考查到。
  四、图表考查侧重景观统计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图表考查是地理试题的特点。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非常重视图表的考查。如下表:(近5年全国Ⅰ卷地理题的图表分布表,单位:幅)
  2017年全卷六幅图,类型有景观图(含流域剖面景观图)、统计图(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山地垂直分异图)、区域图、等值线图等。图表数量与2016年持平,与2015年以前的试题相比图表数量呈减少的态势。但今年的图表考查又有新的特点。首先,图表中景观图占了较大的比重(含流域剖面景观图),加强了地理实践力的考查;第二,统计图以直角坐标统计为主,今年两幅,尤其是放在了综合题,分数所占比重不小,也成为了试题中图表大户;第三,经纬网定位图只有1幅,较之历年试题则是大幅度减少,降低了定位的要求;第四,自然地理逢题必图,人文地理则舍图就文。自然地理强调读图分析能力,而人文地理却更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另外,历届考查的重头戏等值线图只有1幅,并且渗透在经纬网图中,内容也不作太多要求。   五、生活热点尽显含而不露
  关注热点,扎根生活,是试题命题者的追求。但有时候作为具有选拔人才功能的试题却要回避热点问题。今年试题不回避热点但表现出含而不露的特征。如第36题,试题以“非洲坦桑尼亚的剑麻生产”为背景暗含“一带一路”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契合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热点区域和主题;第44题,以“‘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之一的桂林江头洲村”为素材,与旅游开发与当下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等社会热点不谋而合。对传统文化(古村落)的考查也是热点之一。
  选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素材,是全国Ⅰ卷的传统。试题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内容为数不少。如选择题第一个题组的绿化隔离带,第二个题组的海德堡印刷机,第四个题组的葡萄越冬的双层覆膜保温技术,综合题的剑麻问题等,用新颖的生产生活情境,以一条主线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用所学的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索生产生活问题。
  六、跨界融合彰显文理兼容
  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兼跨文理。同样,高考题中也有明显的痕迹。政史地不分家,自不必多说,理科知识也是非常明显。如第44题,“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考的就是生物科中的“生物入侵”。另外,第6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考的就是数学思维;再如第8题,要判断湖水盐度是否增大(D项),必须具备化学知识,理解什么是“盐度饱和”。可见,跨科跨界已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
  试题立意已转向学科素养,单靠教材的基础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应考的需要,所以,在今后的备考中,在坚持“一年高考三年抓”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实做好高考备考。
  1. 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从近年试题来看,试题的内容以主干知识为主线,重视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设置的问题虽与教材的知识点相关,但考查的能力已超越教材知识。同时,还有一些新知识、新概念的出现。“学教材,不考教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读题、析题,课堂积极践行学科素养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地理思维训练。培养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表达地理观点。
  2. 适当跨科跨界融合,培养学生跨科思维
  鉴于地理本身的跨学科特点,在地理高考试题中,跨学科内容已屡见不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打破文理学科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多角度、跨学科思考问题。
  3. 合理安排高三备考,促进高三高效备考
  到了高三,新内容应该学习完毕,如何安排復习非常关键。一般来说,高三要安排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以基础主干知识为主,强调学生的基础过关,切实做知识点过关,同时,配合训练学生的规范答题。第二复习则强调知识构建,要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以知识专题形式、试题类型专题形式等进行归类、构建知识体系,做胸有成竹。第三轮复习应是查漏补缺,最好的做法就是错题回归。同时,也要配合重做高考题,因为高考题比一般的模拟题要更精炼,做多了,也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
  责任编辑 李平安
其他文献
广东省2016年使用的全国卷高考物理试题,基本保持了近年来全国卷一贯思想,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突显了能力的考查,尤其是注重综合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的特点可概括为两点:能力考查全到位,分析方法有创新。下面就针对这两点做一简要分析,并提出高三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税制设计不仅要向初级农产品生产者倾斜,更要惠及下游农产品深加工行业,通过调节税收政策,扶持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鲜果制成蜜饯食品,生肉制成肉脯……经过加工,农产品的身价倍涨。据测算,通过精深加工可以使粮油薯增值2至4倍,畜牧水产品增值3至4倍,果品蔬菜增值5至10倍。  “从国际对比看,现代农业强国无一不是农产品加工强国。”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指
2020年秋,部編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启用。新教科书语言精练但时间跨度长,史料数量增加、类型多样。说明教科书逐渐从“教材”向“学材”转变,这为教师和学生认识、解读教科书中的内容预留了更多的弹性空间。  本文以《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为例,探讨如何运用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正文与史料),让“教材”转变为学生自主阅读、有效学习的“利器”。  一、梳理正文,引出核心,
2013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较之往年新的面貌呈现了出来,让人耳目一新。考查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对学生的能力考查也有明显的提高,再次体现课改的要求。  一、试卷结构分析  首先,试卷仍然分为11道单项选择题和2道综合题,题目类型不变。但选择题不设材料题组,全是一个材料一道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增加了知识点的覆盖率,也给试题增加一定的难度。  其次,综合题共设9小题,与历年相比总小题量不变,只是位置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指出:每一心理事件,都取决于其人的状态及环境。他把这种人境关系称之为“心理的生活空间”,指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的行为所由决定的全部的事实。[1]历史事件何尝不是取决于历史当事人的状态及特定环境。可以说单纯强调人的因素或环境的因素都不能科学解释历史现象,只有整体的视角才能接近历史的真相。当然,历史教学效果还取决于学生的状态及社会、家庭及课堂环境的影响。因此,可借鉴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
2018年历史高考试题(天津卷)第13题是一道材料题,这道高考题以严复对待中西文化前后不同态度为个案,要求学生回答严复对待中西文化前后不同态度的原因、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对严复的评价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理念在于如何看待中西文化这一在近代中国备受关注又争论不断的话题。  一、严复文化观的差异及其原因探究  严复(1854—1921),福建福州人。13岁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23岁赴英国留
天刚亮,杜老汉就去转果园了。看枝条、对比长势,这瞅瞅那看看,直到家人叫才想起该回家吃早饭了。  杜老汉全名叫杜景山,是白水县尧禾镇阿东村村民,曾是一名贫困户。通过下功夫,他学会了科学种植苹果和精细化管理,成了远近闻名的苹果种植大户。  苹果红了、钱袋鼓了、村民笑了……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与杜老汉一样,依靠科学种苹果“脱贫摘帽”的果农还有许多。苹果已成为白水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毕业学校:信宜市信宜中学  高考成绩:语文125分,数学141分,英语140分,文科综合238,总分644分  录取学校: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不知不觉,离2012年高考已经很远了。虽然才结束了几个月,可那,却已成为了永久的回忆。  在2012年高考,我的文科数学取得了141分,这个分数在我的高考成绩中起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没有数学的相助,可能就没有如今在中大的我。回想起奋战在高三“前线”
笔者曾拜读叶朝华老师的《大胆质疑,小心考证》[1](以下简称叶文)。被他“用教材教”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所折服,深受启发。他敢于质疑教材,共指出四处不当,其中两处已被新版统编教材采纳并修订。一为秦朝“统一货币”的图示,原只展示五国货币,现添加了韩国的铲币,改为六国货币图示,更符合史实;二为北京人化石的表述,原为“它的发现”,现改为“这一发现”,消除了指代不明的嫌疑。  叶文建议将统编教材七年级上第9
例题:1840年4月7日,英国下议院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内阁的侵华议案,5月10日,英国上议院也通过了这一议案。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①内阁拥有立法创议权  ②内阁对议会负责  ③议会的重心在上议院  ④实行三权分立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现在不少上公开课的教师在讲《鸦片战争》时,总喜欢引用上述一段出处不明的材料文字。教师选用这段材料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