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制、图像与布局:云冈石窟浮雕塔的流变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743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冈石窟的中心塔柱已多有研究,而浮雕塔的相关讨论却并不充分.本文全面整理云冈浮雕塔遗存,在传统类型学方法基础上,充分考虑各窟整体图像布局和营造情况,从历时角度探讨云冈浮雕塔情况及流变原因.同时,本文尝试厘清浮雕塔与既往研究中语焉不详的层柱之间的关系,也就云冈二期石窟断代问题提供了新的考察思路.
其他文献
“蓬莱”是古代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岛屿,自秦汉以来,有关“蓬莱”的文本与图像一直在流传和演化.清代袁江、袁耀父子绘有多幅“蓬莱”题材的山水画,而画中多次出现的攒尖顶建筑引入关注.研究将通过对蓬莱仙岛意象和攒尖顶建筑图像的源流的探讨,阐述二袁山水画中的攒尖顶建筑的样式、色彩、功用、出处等问题,揭示其艺术特征和内涵.
本文认为“书学”的缘起主要是由于南北朝以来朝廷匡正文字的需要,北周“书学”初设时书法可能只是从属的角色.对唐代书学制度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归纳;对书学兴废之事订正补充,提出书学屡有兴废的直接原因跟唐代官学逐渐衰败有关;从制度方面补充了书学的可能性影响.
明中期出现大量山水人物历史故事画,因其加入大量历史故事,是中国叙事图像发展的重要转捩点.在这些历史故事画中,《三顾草庐图》数量最多.除巨幅挂轴,“三顾草庐”还出现在手卷、版画和瓷器上,并一直流行到明末清初.本文通过收集整理明初到清初三顾草庐图像,旨在分析这一图像在不同空间、不同受众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工艺类著作中,早期留日归国的许衍灼撰著出版的《中国工艺沿革史略》是中国工艺史著作的开山之作.许衍灼留学日本时看到和刻本《天工开物》并摘抄了一些史料,但《工艺史略》本身为专著而非“编译”性质.该书借鉴西方同类著作,采用专题史的现代学术形态,在工艺史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意义.书中所记载的技术工艺及名家事迹,至今仍被相关著作征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是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多层次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这就意味着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题中之意.《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本文围绕新时代高职院校以“劳”育人的内涵、逻辑及实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基本理论内涵出发,梳理以“劳”育人的内在逻辑,进而从教育方针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资源的供给、教育效果的评价四个角度提出具体实践路径.
为获茶盐专卖之利,宋太祖谕李煜不令江北客旅过江,并在真州建立折博务专门署理宋与南唐、荆湖地区的贸易,南唐为此需要另寻合适渡口和码头应对.《江行初雪图》是李煜命画家为其呈现的沿江地形与民生实况之经济情报,承担勘察线路和记录地形的特殊任务.“境遇性”的研究视角,有助于对绘画做出更准确地解读.
音乐视觉化是一种典型跨媒介创作,探索在空间和运动中“看见”音乐,其设计的关键在于视听“映射”的建构.本文从其概念谱系出发,结合具体设计实践对音乐与形色、空间与风格的映射关系进行探析,力图建立音乐视觉化较完整与通用性的设计方法框架.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数据可视化等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艺术家进行量化研究的情况不多见.笔者以明四家为研究范例,基于艺象数据库——利用电子化、数据库化的近现代有关中国绘画的权威著作、历史文献资料等基础数据,尽可能完整地还原明四家的社会历史网络.通过本次研究也印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用于古代艺术家影响力量化分析手段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汉纸张改良后,出现新的绘画载体——手卷.绘画载体的不同,使得汉画像列女画像图像叙事在魏晋南朝发生很大转向.本文试以汉代嘉祥武氏祠中的列女图与魏晋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为研究对象,从图像叙事的交流过程、时空观与叙事结构三方面探寻绘画载体变化带来的叙事变化,并试图探索叙事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图文叙事规律.
文章以艺术家托尼·史密斯的高速公路体验为引,集迈克尔·弗雷德对“剧场性”的论争、布莱恩·奥多尔蒂对“白立方”的批判以及对拉斯维加斯公路的现象学式描述,共同回到艺术史断裂处揭示出“画廊”与“剧场”模式的张力.艺术的剧场状态是对“能指”秩序的悬置,是在具身、情动、关系的领域中,对身体、情感、技术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