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冲击着投资人的生活,中国金融市场中的大量个人投资者来自普通家庭,在此前的投资热潮中其风险承受能力在过于乐观的预期下被高估,而此次调整的幅度之大也令人始料未及。更严峻的是,金融动荡引发的实体经济的连锁反应才刚刚显现,通货膨胀、就业危机与投资失利等问题接踵而来,准备“过冬”几乎成了当下市场的共识。
处理好短期和长期
对金融动荡的承受能力是考验家庭理财观念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对于已经安顿好未来2~3年现金流的家庭。真的应该恭喜他们。因为家庭的财务目标往往并不是短期的,很少有家庭是为了短期内购买一所豪宅或者年底去欧洲旅游这样的财务目标来理财。家庭理财基金大部分是为了子女的教育储备金、夫妇的养老基金这样10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才要使用的资金做的规划。当下投资回报不好,只要经济的整体走向还是好的,就可以等候一个理想的时点来变现以获得较好的回报。对于资金流动性的低要求本身给予了家庭一个应对“冬天”的有效解决办法,这也是很多机构都在讲的长期投资理念。
当然长期投资的实施也是有条件的。首先是量入为出,在投资时使用短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的资金。其次,就是不能有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大笔支出。而在家庭的各项大笔支出中,尤其以大宗医疗费用的支出预算最难控制。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之前想买的大房子可以先不买,想去的旅游可以延后,但是如果身体出现了问题,你却不可以因为经济不好就不去医治,开且几乎不能选择医疗费用的多寡。
保险可以盘活家庭资金
在紧缩时期,家庭对于财务动荡的承受能力降低,变现的动力下降,但是应急金的规模要求却没有下降。有人说持有现金最安全,但持有大量现金会不断贬值。这就需要构建家庭的财务安全防线。
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就是运用小额的资金在风险发生时获得大额的资金支持。以一个nO岁的人为例,用每年1000多元的保费支出就可以获得重大疾病发生时10万元的专项资金保障。也就是说,持有了这样的保险产品,就相当于第一年节省出近9.9万元的疾病应急储备金。也就是通过在家庭的财务组合中配置了部分保险产品,达到盘活家庭资金的目的。
社保不能全包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已经有了社保,甚至所在公司也为他购买了充足的保险,不需要再单独考虑这个问题。但是,仔细阅读社保的条款,可以看到北京市19万元的医疗保险保障其实是3个项目的累加:2万元的门急诊费用、7万元的基本医疗费用和10万元的大额医疗。同时,每个单项都是有起付线的,低于起付线的比例需要自行承担,而且即使是起付线以上的部分也是政府和个人按比例承担。假如在职职工要获得2万元门诊/急诊报销,社保内实际花费至少应为41800元,其中个人至少承担21800元。享受7万元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至少承担5742元(以一级医院为例,三甲医院个人承担比例要更高),享受10万元大额医疗,个人至少承担42857元;享受19万元保障的前提条件,个人需支付73189元。
目前,中国的社保体系的设计原则是“低保障、高覆盖”,只有《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保险药品目录》中列出的药品方可统筹报销,而众多进口药、新药几乎均不在此列。实际医疗费用中,个人需要承担的费用可能还会更高。
企业保险以雇佣关系为前提
再来谈企业保险部分,很多企业都给员工提供了很完善的保险。比如我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外资公司,为员工提供的医疗保险就提供了全球医疗机构费用的高额报销,同时每年一次身体检查费用、牙齿保健费用。甚至配隐形眼镜的费用都是由保险公司支付的。在这样完善的保障下,似乎已经不需要更多的保障了。但是,公司的人事部门绝对不会特别提醒,这些福利待遇都是以雇佣关系为前提的。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3个月)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劳动关系终止,企业自然没有义务再继续为员工提供保障,而此时若再想求助于个人商业保险,相信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均会拒保。
解决这样问题的办法就是,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加入商业健康保险计划。现在很多医疗报销型产品都具备“保证续保”的特别功能。也就是说如果在健康时购买了这个产品,之后即使患病,保险公司也不能拒保,或者调高保费。这只是保险产品创新中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说明在选择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关注条款细节,选择适合资金需求的产品的重要性。
买保险要货比三家
截至2008年6月,中国市场上已经拥有了54家人身保险公司,销售超过1500种人身险产品,而财产险公司更是不计其数。根据北京保监局的数据,目前在北京人身险公司已经超过了40家。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都接到过保险公司的销售电话。很多人都说,不是不需要保险产品,而是不敢买而已。
金融产品不是汽车、房子,它相对抽象、复杂的条款特性让普通人很难凭借常识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而每一家公司的代理人都往往会突出其代理产品的优势,避谈产品的不足,让人难以抉择。作为消费者,如何能知道这款产品是真正适合呢?
消费者需要一种能够汇集多家保险公司多种产品的平台,同时需要真正站在客户立场上,“货比三家,量身定做”的专业咨询服务。也正因为如此,专业保险经纪模式应运而生。
和传统的保险代理人模式相比,保险经纪不是代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在销售保单,而是作为消费者的代表选择产品,让各家保险公司来“投标”。专业经纪公司通过后台分析系统,为消费者选择最适合的产品。
在过冬时期买保险更要精打细算。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是保费可以打折吗?不是,根据《中国保险法》规定,对于同一寿险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同样的保障,不同公司的报价则不同。与只能代理一家公司产品的传统代理人相比。保险经纪人能够在多家公司中选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另外,如同买手机一样,有的手机功能齐备,但是这些功能是否真需要呢?保险经纪人能够在多家公司中选择,保留消费者最需要的功能,帮助消费者把好钢都用到刀刃上。
链接:
明亚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当前最大一家专注于个人寿险的保险经纪公司。明亚经纪人提供的家庭风险管理方案都是按照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目前,明亚已经在北京,上海、江苏和陕西开设了分支机构,在全国的签约保险公司已有20多家,签约产品超过500多种,在提供同样保障利益的前提下,明亚的方案通常能为客户平均节省10%~30%的保费支出。
处理好短期和长期
对金融动荡的承受能力是考验家庭理财观念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标。对于已经安顿好未来2~3年现金流的家庭。真的应该恭喜他们。因为家庭的财务目标往往并不是短期的,很少有家庭是为了短期内购买一所豪宅或者年底去欧洲旅游这样的财务目标来理财。家庭理财基金大部分是为了子女的教育储备金、夫妇的养老基金这样10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才要使用的资金做的规划。当下投资回报不好,只要经济的整体走向还是好的,就可以等候一个理想的时点来变现以获得较好的回报。对于资金流动性的低要求本身给予了家庭一个应对“冬天”的有效解决办法,这也是很多机构都在讲的长期投资理念。
当然长期投资的实施也是有条件的。首先是量入为出,在投资时使用短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的资金。其次,就是不能有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大笔支出。而在家庭的各项大笔支出中,尤其以大宗医疗费用的支出预算最难控制。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之前想买的大房子可以先不买,想去的旅游可以延后,但是如果身体出现了问题,你却不可以因为经济不好就不去医治,开且几乎不能选择医疗费用的多寡。
保险可以盘活家庭资金
在紧缩时期,家庭对于财务动荡的承受能力降低,变现的动力下降,但是应急金的规模要求却没有下降。有人说持有现金最安全,但持有大量现金会不断贬值。这就需要构建家庭的财务安全防线。
保险产品的特殊性就是运用小额的资金在风险发生时获得大额的资金支持。以一个nO岁的人为例,用每年1000多元的保费支出就可以获得重大疾病发生时10万元的专项资金保障。也就是说,持有了这样的保险产品,就相当于第一年节省出近9.9万元的疾病应急储备金。也就是通过在家庭的财务组合中配置了部分保险产品,达到盘活家庭资金的目的。
社保不能全包
有的朋友可能认为已经有了社保,甚至所在公司也为他购买了充足的保险,不需要再单独考虑这个问题。但是,仔细阅读社保的条款,可以看到北京市19万元的医疗保险保障其实是3个项目的累加:2万元的门急诊费用、7万元的基本医疗费用和10万元的大额医疗。同时,每个单项都是有起付线的,低于起付线的比例需要自行承担,而且即使是起付线以上的部分也是政府和个人按比例承担。假如在职职工要获得2万元门诊/急诊报销,社保内实际花费至少应为41800元,其中个人至少承担21800元。享受7万元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至少承担5742元(以一级医院为例,三甲医院个人承担比例要更高),享受10万元大额医疗,个人至少承担42857元;享受19万元保障的前提条件,个人需支付73189元。
目前,中国的社保体系的设计原则是“低保障、高覆盖”,只有《国家基本医疗保险保险药品目录》中列出的药品方可统筹报销,而众多进口药、新药几乎均不在此列。实际医疗费用中,个人需要承担的费用可能还会更高。
企业保险以雇佣关系为前提
再来谈企业保险部分,很多企业都给员工提供了很完善的保险。比如我曾经服务过的一家外资公司,为员工提供的医疗保险就提供了全球医疗机构费用的高额报销,同时每年一次身体检查费用、牙齿保健费用。甚至配隐形眼镜的费用都是由保险公司支付的。在这样完善的保障下,似乎已经不需要更多的保障了。但是,公司的人事部门绝对不会特别提醒,这些福利待遇都是以雇佣关系为前提的。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3个月)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劳动关系终止,企业自然没有义务再继续为员工提供保障,而此时若再想求助于个人商业保险,相信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均会拒保。
解决这样问题的办法就是,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加入商业健康保险计划。现在很多医疗报销型产品都具备“保证续保”的特别功能。也就是说如果在健康时购买了这个产品,之后即使患病,保险公司也不能拒保,或者调高保费。这只是保险产品创新中的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说明在选择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关注条款细节,选择适合资金需求的产品的重要性。
买保险要货比三家
截至2008年6月,中国市场上已经拥有了54家人身保险公司,销售超过1500种人身险产品,而财产险公司更是不计其数。根据北京保监局的数据,目前在北京人身险公司已经超过了40家。相信大家一定或多或少都接到过保险公司的销售电话。很多人都说,不是不需要保险产品,而是不敢买而已。
金融产品不是汽车、房子,它相对抽象、复杂的条款特性让普通人很难凭借常识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而每一家公司的代理人都往往会突出其代理产品的优势,避谈产品的不足,让人难以抉择。作为消费者,如何能知道这款产品是真正适合呢?
消费者需要一种能够汇集多家保险公司多种产品的平台,同时需要真正站在客户立场上,“货比三家,量身定做”的专业咨询服务。也正因为如此,专业保险经纪模式应运而生。
和传统的保险代理人模式相比,保险经纪不是代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在销售保单,而是作为消费者的代表选择产品,让各家保险公司来“投标”。专业经纪公司通过后台分析系统,为消费者选择最适合的产品。
在过冬时期买保险更要精打细算。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是保费可以打折吗?不是,根据《中国保险法》规定,对于同一寿险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同样的保障,不同公司的报价则不同。与只能代理一家公司产品的传统代理人相比。保险经纪人能够在多家公司中选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另外,如同买手机一样,有的手机功能齐备,但是这些功能是否真需要呢?保险经纪人能够在多家公司中选择,保留消费者最需要的功能,帮助消费者把好钢都用到刀刃上。
链接:
明亚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当前最大一家专注于个人寿险的保险经纪公司。明亚经纪人提供的家庭风险管理方案都是按照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目前,明亚已经在北京,上海、江苏和陕西开设了分支机构,在全国的签约保险公司已有20多家,签约产品超过500多种,在提供同样保障利益的前提下,明亚的方案通常能为客户平均节省10%~30%的保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