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言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汉语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汉字是汉语语言的基础。人类自从有了文字,就突破了语言在对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语言的交际能力。有了文字,才产生了书面语言。有了书面语言,语言才得以加工和规范。所以说,文字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使语言更加精密和丰富。
汉字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汉语言的发展,都有过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化,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汉字记载下来,传播四方,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方块的汉字,是表意文字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5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雏形,又是现代汉字的祖宗,后经历了钟鼎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不断发展与丰富,成为今天世界文化中表意文字的精华,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统一体。从先秦的诸子散文、汉代的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今天文学样式的千花竞放,异呈纷彩,文字也随之而丰富与完善。
汉语文字,以方块为特征,书写汉字在笔画和笔顺上又有严格的规定,须认真对待,略有马虎就会出现错误,甚至出现笑话,更有甚者,贻误大事。所以说学习和准确书写汉字是一件极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在汉字书写与运用中,出现错字、白字现象比较普遍,近些年来呈上升之势,且欲演欲烈,严重的破坏了汉字的正确性与规范化。这种错白字的大量出现,造成了语言表达的严重混乱,常常使本来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顺利表达。应引起文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那么,导致错别字普遍出现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不外乎有下面几种因素:
汉字词汇丰富,容量大,同音字、形似字在文中占有较大比例。在具体运用中,由于疏忽大意,往往把甲写成了乙,是常有的现象。
一、同音字易导致错别字的大量产生
由于汉字表意特点最为突出,特定的汉字表达特定的含义,虽然大量的同音字读音相同,但意义差别较大,有的甚至两个同音字的意义没有丝毫联系。如:“绑、榜、膀”三个字,读音完全相同,但意义区别较大,“绑”指用绳等捆扎。“榜”指贴出的公告或名单。“膀”则指胳膊上部靠肩的部位。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又如“仓、苍、沧、舱”,“仑、伦、沦、轮”……举不胜举,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错用的现象频频出现,常常引起一些笑话:传说明代有一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好的枇杷作为礼品送去,并谴人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到:“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了很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呢?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新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一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类似这样的现象,虽然报刊、杂志上专家们多次提出批评、指正,但只博得大多数人一笑,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收效甚微。商洛作家汪效常就在《商洛日报》上就此作过严厉的批评。说是他自己当年从山阳到商南出差,介绍信上把“汪笑常”写成了“王校长”,对方还以为他是某学校的校长,闹出了笑话。但许多人看了之后,仅仅把它作为一则笑话,不能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 二、形似字的误用,也是错白字出现较多的原因之一
形似字是指形状、外表相像,但又有细微差别,而读音和意义又完全不相同的字。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有人认为写字是个人的小事,同别人关系不大,多一笔或少一笔没有关系,细微差别无足轻重。如“巳、己、已”和“辩、辫、瓣”,往往在有意无意中就会写错。虽然他们之间差别细微,失之毫厘,却谬以千里。还有一个故事:传说过去有一个浪荡公子,不学无术,却花了几千两纹银买了个县令当。一次他想买补品补身子,对差人说:“你速去药店买三钱最好的鹿耳。”差人立即应命来到一家大药铺,对老板说:“我家老爷吩咐要三钱鹿耳。”老板皱着眉头寻思良久:“本店只有鹿茸,无鹿耳”。差人急得哭了起来,“小的若买不到鹿耳,依我老爷的脾气,定挨50大板!”老板见状,马上给差人解围说:“我写张纸条给你带上,老爷见了包你不受责打!”说罢提笔写首打油诗:“只因读书不用功,错把鹿耳当鹿茸。倘若办案亦如此,多少无辜在狱中。”差人将信将疑,拿着纸条跑了回去,交给县令。县令一看,始只自己念白了字。也就不再责怪差人了。在现在文字运用当中,虽然把“鹿茸”写成“鹿耳”的事件不多,但对报刊、文件和内部材料略加注意,类似这样的事件却常常可见。如把“衷心”写成“哀心”,“工作”写成“工做”,“公安”写成“工安”等屡见不鲜。
三、汉字自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导致出现的错白字如果说可以原谅的话,人为的原因就不可饶恕。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错白字的大量出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农村初等教育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识字阶段,而许多教师素质低下,书写汉字不规范,从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教给学生的当然是一错再错。学生上了中学,而中学教师则忽略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过程,错误的认为:学生识字阶段已经结束,而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较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中小学文字的教学的严重脱节。而相当一部分理科教师也错误的认为:“文字书写正确与否,那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于是在板书时,把“答案”的“答”字上面的“竹”字头写成“草”字头。把“数学”的“数”字左边的“娄”写成了“由”。把“计算”的“算”写成两个“示”。加之小学教学中错误的误导,错误的成份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潜滋暗长,埋下了错误的祸根。直带进社会,带到工作岗位上,给文字的规范化造成极大混乱。(作者单位:广东新兴县第一中学)
汉字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汉语言的发展,都有过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的古代文化,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汉字记载下来,传播四方,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方块的汉字,是表意文字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5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雏形,又是现代汉字的祖宗,后经历了钟鼎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不断发展与丰富,成为今天世界文化中表意文字的精华,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统一体。从先秦的诸子散文、汉代的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今天文学样式的千花竞放,异呈纷彩,文字也随之而丰富与完善。
汉语文字,以方块为特征,书写汉字在笔画和笔顺上又有严格的规定,须认真对待,略有马虎就会出现错误,甚至出现笑话,更有甚者,贻误大事。所以说学习和准确书写汉字是一件极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在汉字书写与运用中,出现错字、白字现象比较普遍,近些年来呈上升之势,且欲演欲烈,严重的破坏了汉字的正确性与规范化。这种错白字的大量出现,造成了语言表达的严重混乱,常常使本来需要表达的意思不能顺利表达。应引起文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那么,导致错别字普遍出现和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不外乎有下面几种因素:
汉字词汇丰富,容量大,同音字、形似字在文中占有较大比例。在具体运用中,由于疏忽大意,往往把甲写成了乙,是常有的现象。
一、同音字易导致错别字的大量产生
由于汉字表意特点最为突出,特定的汉字表达特定的含义,虽然大量的同音字读音相同,但意义差别较大,有的甚至两个同音字的意义没有丝毫联系。如:“绑、榜、膀”三个字,读音完全相同,但意义区别较大,“绑”指用绳等捆扎。“榜”指贴出的公告或名单。“膀”则指胳膊上部靠肩的部位。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又如“仓、苍、沧、舱”,“仑、伦、沦、轮”……举不胜举,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错用的现象频频出现,常常引起一些笑话:传说明代有一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奉承他,买了一筐上好的枇杷作为礼品送去,并谴人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写到:“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了很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为什么要用筐来装呢?待实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新嫩的“枇杷”。知县笑了笑,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一首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类似这样的现象,虽然报刊、杂志上专家们多次提出批评、指正,但只博得大多数人一笑,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收效甚微。商洛作家汪效常就在《商洛日报》上就此作过严厉的批评。说是他自己当年从山阳到商南出差,介绍信上把“汪笑常”写成了“王校长”,对方还以为他是某学校的校长,闹出了笑话。但许多人看了之后,仅仅把它作为一则笑话,不能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 二、形似字的误用,也是错白字出现较多的原因之一
形似字是指形状、外表相像,但又有细微差别,而读音和意义又完全不相同的字。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有人认为写字是个人的小事,同别人关系不大,多一笔或少一笔没有关系,细微差别无足轻重。如“巳、己、已”和“辩、辫、瓣”,往往在有意无意中就会写错。虽然他们之间差别细微,失之毫厘,却谬以千里。还有一个故事:传说过去有一个浪荡公子,不学无术,却花了几千两纹银买了个县令当。一次他想买补品补身子,对差人说:“你速去药店买三钱最好的鹿耳。”差人立即应命来到一家大药铺,对老板说:“我家老爷吩咐要三钱鹿耳。”老板皱着眉头寻思良久:“本店只有鹿茸,无鹿耳”。差人急得哭了起来,“小的若买不到鹿耳,依我老爷的脾气,定挨50大板!”老板见状,马上给差人解围说:“我写张纸条给你带上,老爷见了包你不受责打!”说罢提笔写首打油诗:“只因读书不用功,错把鹿耳当鹿茸。倘若办案亦如此,多少无辜在狱中。”差人将信将疑,拿着纸条跑了回去,交给县令。县令一看,始只自己念白了字。也就不再责怪差人了。在现在文字运用当中,虽然把“鹿茸”写成“鹿耳”的事件不多,但对报刊、文件和内部材料略加注意,类似这样的事件却常常可见。如把“衷心”写成“哀心”,“工作”写成“工做”,“公安”写成“工安”等屡见不鲜。
三、汉字自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导致出现的错白字如果说可以原谅的话,人为的原因就不可饶恕。
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错白字的大量出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农村初等教育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识字阶段,而许多教师素质低下,书写汉字不规范,从汉字书写的笔画和笔顺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教给学生的当然是一错再错。学生上了中学,而中学教师则忽略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过程,错误的认为:学生识字阶段已经结束,而自己的主要任务是较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中小学文字的教学的严重脱节。而相当一部分理科教师也错误的认为:“文字书写正确与否,那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于是在板书时,把“答案”的“答”字上面的“竹”字头写成“草”字头。把“数学”的“数”字左边的“娄”写成了“由”。把“计算”的“算”写成两个“示”。加之小学教学中错误的误导,错误的成份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潜滋暗长,埋下了错误的祸根。直带进社会,带到工作岗位上,给文字的规范化造成极大混乱。(作者单位:广东新兴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