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视角下葡语文学在本科葡语教学中的意义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meng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定义本科葡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在人本教育的视角之下,分析葡语文学教学在本科语言教学中应有的多层次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人本教育 本科葡语教学 葡语文学教学 教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0-0220-03
  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出现。古罗马学者西塞罗曾用拉丁文中的Humanitas来表征古希腊哲人的教育观:对人进行一种全面的教育,以弘扬纯粹属于人及人性的品质。所以人本一词,最初就与教育息息相关。而这种着眼于人性的教学理念,对任何一种专业技能教育都有理念意义,彰显了人类教育的人文教育内容,即培养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内容,着眼于个体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葡语本科教学是语言教学,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门类,不能脱离这样的教育宗旨而只是致力于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由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带动起来的。其主要的主张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健康的人”;生长与发展是人的本能;人具有主动地、创造性地做出选择的权利;人的本性中情感体验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当时,这样的心理学主张是全新的,对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触动。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举起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旗帜,一改原先“教师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为中心”,主张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①我们在语言学习中,想要以学生为主体,就不能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所需要记忆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让学生在保持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在某种教学环境之下,主动参与到过程中来。而葡语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某种层面,激发学习兴趣。而教师与学生对文章的共同阅读,可成为一种学习语言的趣味性的过程。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尝试分析本科葡语教学与葡语文学教学的相互关联,探讨葡语文学教学目的及其意义,寻找在本科阶段进行葡语文学教学的切入点和教学宗旨。
  本科阶段的葡语教学,我们认为除了让学生牢记应该习得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应用语言的能力②,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中国与语言对象国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待不同问题有效的思辨能力、执行力培养以及个人人格养成。③
  真正的学习一门语言从来都不是一件单薄的事情,她的层次丰富多面。这取决于语言本身丰富的内涵。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语言是一种人们在某个社会集体中彼此沟通时使用的符号系统。而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所指的就是概念。能指是声音的心理印迹,或音响形象。④从这个定义出发,可以看到,语言具有社交性和社会性,此外语言被用来记录学识、思想以及社会现实。所以,语言的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可以翻译句子的层面,而是要追求让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自主且合理表达的教学目标。而葡语学生要达到与对象国人民合理交流的目标,需要了解对方所拥有的习惯、思维、社会常识等来辅助自己打开话题,找到切入点去交流。这样一来,本科葡语教学的内容就凸显出来了。首先是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
  1.在大脑中架构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和单词本身的联系:记忆字母、单词的写法、念法和其含义;2.语法规范:保证所说句子正确所需的规则;3.对象国百科知识:自然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社会现状(政治、经济、人文)、艺术产品、历史变革、社会文化常识(名人、传说、寓言、比喻等);知道在对象国社会成员中对人类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事物的认知和评论、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等;4.特殊场合和文章的用语规范;5.中国与对象国国家关系及其发展历程等。
  然后是需要培养的技能:1.在不同情境下,有自主表达的需求(实际生活中的沟通需求以及表达思想、理念和感情的需求);2.将所需表达的内容(自己的或者需要翻译的),即“所指”,用正确的语句说出来或者写出来;3.在不同场合、与不同层次社会人员交流过程中,合理对话以及保持合理仪态举止的能力;4.在实际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5.利用语言知识,独立针对某一具体论题,进行调研、分析的能力等。
  我们发现,从知识内容上分析,教授一门语言也是在教对应的文化,而相关技能的培养,则依赖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自主性、独立性、客观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欣赏力、认知力、有效的执行力等。这样一来,从语言教学的需求出发,我们在语言教学中,看到了有关文化和人格培养的人本教育的内容。而反过来,人本教育的理论,也支撑着语言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我们从根本上强调自主地有计划学习的必要性,并帮助学生一步步构架自主学习机制,那么,学生会以主体字头在课内外对庞杂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学习安排。而这种自主机制,需要多方面的素质,对语言承载的文化内容的好奇心,对学习的意义的全面认知,自我肯定的学习机制,理性认知学习目标并合理安排学习计划的能力,真正感触单词、句子、文章的相当的智力水平和思辨能力等。这些也是教师需要辅助学生去养成的软实力。而这些内容,对语言本身的教学不能满足。
  如果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葡语语言符号的音、形、意及正确组合符号的规则需要去记忆,社会文化百科需要去认知,而所有提及的技能需要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去培养。老师会说的再多,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听,而不是去用的话,教师做的再多也都是徒劳。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承担的角色,不仅是持续营造环境让学生有能力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而且是让学生清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和谁去用这些句子对话。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因为都不是教师可以取代学生去感受和获得的。那么,学生对语言的听、说、读、写各个层面的输入就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因为只有和语言多方位的接触,才能有所体会和体验。而他们与原文互动的过程和方式是由教师进行引导和组织的。然而,在有限的课堂里,我们不可能教授所有的单词,不断重复讲解每一个词的用法和搭配。   此外,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环,不应该满足于简单的知识技能传授。葡萄牙教育学家Sequeira在曾提出,教育系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最终有能力融入现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中去。而个体在社会集体中,应有的道德水准、公民意识、义务与权利的认知、社会共有的行为准则等等,都应该是教育应当考虑的内容。而学习外语的学生,所需要修习的,除中国社会价值体系外,还应该包含语言对象国的对应知识。
  前文中,我们试图定义本科葡语教学与人本教育理念的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清晰认知到,简单的语言输入,比如对话阅读和练习,不能满足语言教学的多层次复合型的需求。而文学作品以其多层次的属性,成为满足这样复合需求的一剂良方。葡萄牙教育学家Carlos Ceia指出,我们不可能把语言教学和文学教学分开来谈,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脱离语言而创作,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没有文学作品而存在。⑤
  首先,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对象国语言的使用范例。正因为作家对语言的运用有深厚的功底,才能用文字构筑一部作品,赋予文字以表达的功力和效果,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画面,心中产生共鸣。所以,在阅读中,学生可以在正确甚至完美使用单词的背景之下,积累词汇和句型。这种记忆单词的途径要优于枯燥的纯背诵,且因为学生在体会文学作品中的情景时去记忆,印象深刻且不刻板。也可以避免因为中葡文之间的用语差异导致的使用单词不当的情况。比如,把鞋子放的离我远一点,我们用葡语表达时,用的是deixar这个单词,而不是colocar。学生会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仅仅借助单词的汉语意思去记忆单词,而不把单词放在合理搭配的范围里去认知其用法。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认为,文学作品本身即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兴趣增长点,也是学习语言的范本和资料。此外,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对人物关系和对话背景交代的很清晰,直接给予学生用语规范和用语背景,让学生可以准确把握。
  其次,文学作品是对象语言国社会文化现实的文字表现形式。巴西学者Afr?nio Coutinho在把文学定义为艺术时,说文学是现实的反应,是作者用语言通过自己的视角对现实的在再创造。⑥从这个层面上讲,文学作品的阅读将极大的促进学生对葡语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认知和体验,也是学生了解国民身份⑦以及共同记忆的重要手段和资料。
  再次,文学作品中宣扬的道德主张、价值主张,有助于学生思考道德和哲学主题,实现自我成长。开始去构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迷惘和无知中清晰认知自我的身份,从而培养在多元世界里清晰选择和坚定自我的能力。而这样的完整的人,会把未来与自我结合,很好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无论是职场还是家庭。
  最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经历和命运的走向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自我意识的复苏,让学生思考自我、他者、社会、自然以及四者之间的关系,主动去体验和架构人生,完善和构筑自我。这样以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乃至未来会开始进行主观认知、规划和行动,要比教师的催促来的有效的多。而文学作品的主要功用在思想,其所想是否能化作实际行动,则是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逐步自我进步和修习的素养。而教师在这一步也可有所作为。
  此外,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而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培养的细致、敏锐、耐力等品质,在生活工作中,也是极大的助力。这些对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培养一个承担具体工作的社会成员意义重大。
  Cristina Mello⑧曾提及文学教学应该服务于“公民”教育,也就是在传授基本的知识技能的培养智商,进行上述的⑨关于国民身份、国民记忆、社会常识、完善自我的内容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从人出发的,以学生为主体的。
  文学作品的属性贴合语言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然而,其在本科教学中的实际操作却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是所用文章的筛选。如上所述,我们希望本科文学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语言、文化、哲学、心理乃至美学方面的培养,那么我们挑选的文章也要从这诸多方面去考量。此外,还要兼顾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从简到难。也就是说,文章的单词量,所涉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繁简对理解文章所造成的难度都是我们筛选和排列本科文学教学次序和内容的标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不是单纯的中国教师或是葡国教师能够单独完成。中国教师对葡语文学和文化的造诣不如葡国教师,而葡国教师对中国学生的特点以及认知习惯了解不足,也无法完全比拟从未在葡国成长的中国学生认知文化和文学的过程。而本科一年级才开始学习葡语的全日制学生,有能力阅读文学作品的时机,何种文学作品适用于哪个层次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真正系统且适用于中国学生的葡语文学教材的编撰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而极富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之间的跨国通力合作。
  其次,是所选文学作品的教学。文学是一种相对来说门槛较高的艺术形式,而且越高明的作家越懂得在文字的表层意思之下暗藏真正的寓意。⑩需要读者有平静而富有兴趣的去进行是有一定难度的文字阅读,有一定的语言水平欣赏其中的文字堆叠技巧来增加阅读的趣味感受,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其中的奥妙从而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和动力,还需要读者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去理解文章中会出现的与本国文化相去甚远的中国人知识储备中不存在的内容,比如“devagar,se vai ao longe”之类的俗语的理解。法国学者Jean Peytard曾指出,文学不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解读,是不知其真味如何的。因此,有效的文学阅读是我们实现文学教学的手段,我们可以把它视作是一种与社会对话的过程。葡语专业本科阶段的葡语文学教学,需要在保证语言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在这种趣味盎然的阅读过程之中实现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收获自我完善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那么,有效的阅读过程的组织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首先需要对文章有彻底和深刻的了解,并由衷欣赏,才有可能用恰当的语言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整个阅读过程。葡萄牙学者Sequeira曾指出,文学阅读的这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文章及文章中比拟的社会之间的交流中,学生作为读者和文学接受者其阅读体验在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文章内容,却需要设计某种教学活动来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以便安排成体系的阅读感观过程。   所以,最后,我们会发现本科阶段葡语文学教学的教师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是十分全面的。这会是教学中最为艰难的一环。现在全国设有葡语专业的高校,教师队伍年轻化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其学习经历和专业领域又多数集中在语言学范畴。一个年轻教师的语言造诣、跨文化知识储备以及文学素养对有效的葡语文学教学都意义重大。
  我们不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拆分开来,文学助益于语言教学,同时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了人文教育的内容,为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作为葡语教师集体的一员,面对当下没有系统的文学阅读教材的情况,或许我们应该从这一步开始,在筛选文章和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现状,努力让葡语本科教学在人本教育的道路上真正达到高等教育应该实现的教育理想。
  注释:
  ①方展画.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理论评述[J].河北教育学院学报,1999(01).
  ②所谓应当习得的语言知识指的是词汇、语法、俗语等等学生用以架构句子的语言符号和规则,而应用语言的能力指的是听、说、读、写、译等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③这其中包括训练基本的科研能力,在各种场合用适当的语术恰当应答和对话的社交能力以及面对实际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辨能力。
  ④SAUSSURE, Ferdinand (1973). Curso de Linguística Geral. Org. por Charles Bally e Albert Sechehaye com a colabora??o de Albert Riediliger. 5? ed. S?o Paulo: Cultrix.
  ⑤以葡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都在所需学习范围内,包括: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圣多美普林西比、几内比绍,而中国澳门作为中葡文化混合的地方,也需要葡语学生有一定了解。然而,我们主要以葡萄牙和巴西为文化背景。
  ⑥“N?o podemos separar o ensino da língua do ensino da literatura, “porque nenhuma literatura se constrói fora da língua e sem uma linguagem, tal como nenhuma língua sobrevive sem a sua express?o literária.” como indica Carlos Ceia (2002: 45).
  ⑦A literatura “é uma transfigura??o do real, é a realidade recriada através do espírito do artista e retransmitida através da língua para as formas, que s?o os gêneros, e com os quais ela toma corpo e nova realidade. Passa, ent?o, a viver outra vida, aut?noma, independente do autor e da experiência de realidade de onde proveio.” Afr?nio Coutinho (1978: 9-10)
  ⑧文学作者在构筑文学作品时,都对国家的世界的现实有全面而深刻观察和思考,其笔下的人物的存在就是国民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反映着真实存在的国民性格。巴西学者Matheus de Mesquita e Pontes在自己的文章“A Literatura e Suas Contribui??es Para A Identidade Nacional”中分析了民族大融合的巴西确立自己的国民身份的过程中,文学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⑨Cristina Mello,克里斯蒂娜·梅洛,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葡语文学教学,对文学教学的意义、目的、方法都有独到深刻的学术见解。在其未发表的文章“文学教学与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文学作品的学习与鉴赏对公民意识培养的多重意义。
  ⑩葡萄牙文学教育家Carlos Ceia在出版的《O que é ser professor de literatura?》(如何做一名文学老师?)一书中,提到了这样的理念。
  葡语中,习惯用远路慢走(句子字面意思)来表示中文中细水长流的概念。
  “A necessidade de experimenta??o empírica torna-se mais premente quando se pensa num campo específico como o da didáctica da literatura em que o aluno-leitor surge como um elemento essencial da comunica??o literária e do trabalho didáctico.” (Sequeira, 2003:22)
  【参考文献】
  [1]SOUZA, Octavio. Fantasias do Brasil: as identifica??es na busca da identidade nacional. S?o Paulo: Editora Escuta, 1994.
  [2]Matheus de Mesquita e Pontes, “A Literatura e Suas Contribui??es Para A Identidade Nacional”.COUTINHO, Afr?nio (1978). Notas de teoria literária. 2?ed., Rio de Janeiro: Civiliza??o Brasileira, pp. 9-10.
  [3]SEQUEIRA, Rosa Maria, O Poder e O Desejo O Ensino da Literatura a Estrangeiros na Universidade, Lisboa, Ministério da Educa??o, 2003.
  [4]SAUSSURE, Ferdinand (1973). Curso de Linguística Geral. Org. por Charles Bally e Albert Sechehaye com a colabora??o de Albert Riediliger. 5? ed. S?o Paulo: Cultrix..
  [5]MELLO, Cristina (2004). “Educa??o literária e educa??o para a cidadania”, texto da conferência apresentado ao 1? Congresso Bienal da Língua Portuguesa da CPLP, Viseu, Instituto Piaget (19, 20 e 21 de Abril, texto n?o publicado).
  [6]CEIA, Carlos (2002). O que é ser professor de literatura?. Lisboa: Edi??es Colibri.
  责任编辑:张丽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高校的生物课程来说,实验是最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手段了,这种效果是课堂教学怎样也替代不了的。可是目前高校生物学教学却恰恰忽视了实验的重要性,注重理论的教育以及验证,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所以,改变目前的教学方式刻不容缓,高校应该更新教学的观念,大力推进实验教学的应用,并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本文就任务型教学在高效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体质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
【摘要】房屋建筑过程中最重要的基础步骤就是地基的基础施工魅力使房屋构造稳定,整个施工项目符合要求,建造的房屋符合承载力的标准,对房屋建筑地基的施工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基本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房屋建筑;地基;施工技术;基础工程  其他工程是一个具有相互性特征的施工项目,房屋建筑具有独特的单向性特征,施工进行必须按照前期定制的施工标准,否则带来的施工质量出现误差是难以补救
[摘要]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教师的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来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美不美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且对学生的性格品德影响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不只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要使师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形象 生动 简洁 精炼 通俗易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
在介绍科研生产管理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管理体系存在的薄弱点,结合实际情况,就如何开展科研生产管理体系创新,提出了创新建议.旨在以创新科研生产管理方式为切入点,
[摘要]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2004年9月19日,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素质教育和和谐社会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在社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教育问题。面对我国人口基数大、沿海和内陆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贫富差距大等社会现实,建设和谐社会必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人格的和谐完善
涂涂画画
期刊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场合公开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毫无疑问,这一重要构想会对我国经济转型与物流业发
期刊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市场潜力巨大,需要大量计算机行业人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常用的应用软件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广泛应用的C语言
天津电力建设公司(简称天津电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头等大事”。基于此,该公司加大《专业知识体系大纲》的开发与应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