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unn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1
  摘 要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有力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一项重要体育运动,是落实学生活动一小时的保证和途径。时任体卫艺司杨贵仁指出:“要想把每天一小时落实好,必须把大课间体育活动推广起来[1]。”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希望能给中小学体育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小学 大课间体育活动 意义
  一、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小学体育也在进行改革,由传统的两操变成了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且时间充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渗透,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基础
  从课程目的这一角度看,人本主义课程把满足于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课程的目标。而现代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拥有创造力和超越精神的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与健康课是以增强学生健康为目的课程[2]。”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并且包括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人本主义理论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心理健康,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大课间体育活动不是必须按照预设方案进行,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在人际关系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增加对经验意义的理解,从而有效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调整学生的行为。
  (二)素质教育理论基础
  新《素质教育法》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坚持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原则。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融入到这个活动的氛围之中来,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学生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并孕育着巨大潜能,素质教育要把这种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在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学会学习,生存,创造能力及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师指导学生做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因此,在其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地位,使学生学会怎么做人,只有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各项任务。从长期利益来看,体育锻炼更能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深度。
  (三)多元智能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认为过去人们对智力的概念的定义过于狭隘。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多元理论的提出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2]。人类的智能还包括肢体运动,人际、内省、自然探索以及生存智慧方面,这些方面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多元智能理论成为了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主体。可以说,大课间体育活动也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应运而生,对促进人类的各种智能发挥它应用的作用。
  三、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意义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统一于学生的学和练
  大课间体育活动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和学校的教育包括学科文化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学习文化科有利于对体育运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解,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智力上的支持与帮助。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应用文化科学习,同时也为文化科的学习提供身体上的物理保证。身体素质上去了,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体育训练和文化科学习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运动中能够体验到文化课所不能带来的运动快感和运动体验,同时也会体会到运动的辛苦。总之,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元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体育活动的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学生的智力水平、道德水平和心理水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落实,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形式和途径,对于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积极的作用。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资源整合和优化的结合体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也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有很大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校的场地、器械等设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合理的整合与优化,使各种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大课间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其运动天赋和运动特长的舞台与空间,为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基础,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浓郁的氛围。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融为一体,实现了他们三者之间的和谐大发展。三者的和谐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体育资源与体育的整合和优化。
  四、结论
  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长期的工作,教育部门及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系统化的过程,需要与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为学生走出校门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廖文胜,刘之生,徐忠毅.学校课程校园文化生活体育——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2.5:51-55.
  [2] 黄利落.论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导刊.2007.10:66-67.
其他文献
期刊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1  摘 要 随着我国排球事业的发展,排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早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查阅1994—2013年的文献资料,发现当前各种教学法研究的侧重点多是排球课基本技术教学的方法,对排球隐性知识的研究很少。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排球教学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研究。以其为高校排球全方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1  摘 要 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体育教学展开了研究,以求为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提供参考。 
期刊
随着新《课程标准》不断深入和推广使用,新的课改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对强力推进新课改注入了新的活力。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行为上发生了重大改变,满堂灌的封闭式教学逐步被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1  摘 要 和以往的体育教学法相比,寓教于乐法不单调死板,不再是老师单方面掌控的教学局面,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自主地参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不仅使得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促进发育,还是得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能够得以健康地培养。针对此,本文就对寓教于乐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清区高校大众健美操课程的开设情况、教学现状、学生的思想现状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影响长清区高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6-000-01  摘 要 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转变教学思想,积极构建宽松有序、和谐民主,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参与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 新课标 乡镇体育教研组  乡镇体育教研组在新课标下如何指导学校体育工作呢?根据我镇的实际,提出以下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