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没有谁的抵达是从天而降,每个优秀的人,无非是在一路上更加努力地埋头前行。
1
大二暑假,我在天津一家都市报实习。不必坐班,有任务就提着手机、相机出门。一般上午采访,下午成稿,三点前发给记者老师。
一个月的短期实习,不知道有多少天是在一边吃饭,一边听采访录音。我去过社区、学校,去过交警队、武警队,也去过检察院或是街头巷尾。那段日子很充实,见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故事,在深夜站在陌生的街头打车,然后回到一个人的住处。偶尔隐隐的孤独感,也很快被自我感动和自我满足打消。
有几篇稿子见报,记者老师对我的评价也尚可,使我觉得在象牙塔里视若神奇的“新闻”,也就是那么回事嘛,去采访,提起笔,动动脑,便写出来了。
直到遇见S,才知道那份自满有多么可笑。
大三时,偶然在微信上结识了已经毕业的学姐S。她曾在北京读书,毕业后直接工作,进入了一家始终都在创造极其漂亮报道的媒体。
一次闲聊中,S提及自己的实践经历,我才知道,她从大二伊始便开始实习了。那些我眼中遥不可及的媒体被她云淡风轻地提起,我才有些恍然:原来那些看上去熠熠闪光的冠冕背后,都是旁人看不到的努力。
S的学校算不上如雷贯耳,但她还是在那个舞台上让自己强大了起来。“说走就走”的采访经历了无数次,深夜电灯改稿也是家常便饭,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阅读,在每家媒体实习时间都超过三个月,确保最大限度地学习……用整个大学时光做了一件事:让自己优秀。
这个时代,纸媒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事实上,人们对优秀文稿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媒体的竞争依旧激烈,优秀的写作者们正挤破脑袋走进那些更能实现新闻理想的平台。而S,便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分,以及格外丰富的实践经验,PK掉了众多名校生和研究生,最终站在了自己喜欢的地方。
没错,结识她,对我最大的“刺激”便是:比你优秀的人正在努力。
如今,S依然奔波在采访和写稿的路上,出差去西北、去江南,把足迹刻在祖国各地,然后写出让人爱不释手的文字。
渐渐地,我也在自己的轨道上成长着,接触了更宽领域的新闻,看过了很多深度报道和优秀特稿,才觉得曾认为倚马可待的所谓“新闻稿”,在它们面前竟是灰头土脸、一文不值。自我满足是最大的禁锢,会让人顾不得朝更远处看。而那里,比你更优秀的人,在更努力地奔跑着。
2
依旧是那个暑假,临近大学开学时,母校已经开始上课了。同行的还有我们曾经的学习委员,也是当年学校文科高考的第一名。
在和语文老师叙旧时,同办公室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听闻“优秀毕业生”回来了,便欣然邀请我们到他的班上和学弟学妹们交流一下。当然,“优秀”这样的标签贴在学习委员身上更合适,我只是稀里糊涂地被一同拉进了教室。
学弟学妹们很兴奋,在他们班主任做过简单的介绍后,开始纷纷举手提问。从“该怎么整理数学的错题”到“如何应对考试突然的变故”,从“假期时间安排”到“化解日常的紧张和焦虑”,各种问题铺天盖地而来,让我不得不郑重其事地回忆起自己的高中生涯。但我发现回答给他们的,大多只能提供“反面教材”。
我的错题整理大多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我在考试中甚至还能心安理得地画幅漫画,我在假期很少认真完成作业,我在高中基本不知道什么叫作紧张……唯一可以正面提供给他们的借鉴便是:有一个好心态,然后早点睡觉,提高效率。而曾经因为爱玩被班主任“家访”、因为课上看课外书站了一节课的“光荣历史”,便被我自动隐藏了起来。
学习委员给出的回答,大多比我“正面”得多。从前,我只知道她每天喜欢独来独往,不声不响地坐在座位上,似乎很轻易地就能拿下很优异的成绩。直到她站在我身边,亲口给高三学弟学妹们讲起自己曾经的努力,我才更加确信,所有看似轻而易举的成绩,背后总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她说,高三那年,自己的地理成绩略差,于是把地图册描摹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到高考时,只要中国地图或者世界地图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在她面前,她都可以准确说出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等;她的数学成绩始终在班里数一数二,她说,那是因为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错题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在错题集上,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做一遍,然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课间休息的时间、买饭排队的时间、跑操集合的时间,则统统被她用来背单词,那时的基础不仅让她在高考中成为一中的英语状元,更让她在大学轻松考过了四六级英语……
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样的表情,但在心里,说目瞪口呆也不为过。因为在高中时代,我们只是习惯了她的优秀,却很少看到她为之付出的辛苦。
3
年少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对“努力”二字不屑一顾,似乎被它们黏上,就代表了天分不够、聪颖不够,只能靠努力来超越他人。事实上,无论是S,还是学习委员,她们都有让人称道的天资和悟性,却依然在自己选定的路上力学笃行,然后抵达自己向往的远方,成为自己希望中的模样。
成长的一路上,我遇到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有的不分昼夜地扎根在实验室里,本科期间便发表了十分优质的论文;有的坚持着自己最初的爱好,拿着优秀的专业课成绩,还能凭借一技之长碾压众人;有的偏爱纵情山水,为很多走过的城市写下一篇文章,用一本作品集作为自己年轻的注脚……
或许,没有谁的抵达是从天而降,每个优秀的人无非是在一路上更加努力地埋头前行。“似乎总有人,比你更努力”,是我曾经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颓废的色彩,也不是所谓的鸡汤,只是告诉自己,什么是动力,什么是方向,什么才能让飘在天上的情怀落地,什么才能打造更优秀的自己。
不管怎么样,努力的人,终不会被亏待。
(作者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学生)
1
大二暑假,我在天津一家都市报实习。不必坐班,有任务就提着手机、相机出门。一般上午采访,下午成稿,三点前发给记者老师。
一个月的短期实习,不知道有多少天是在一边吃饭,一边听采访录音。我去过社区、学校,去过交警队、武警队,也去过检察院或是街头巷尾。那段日子很充实,见不同的人,参与不同的故事,在深夜站在陌生的街头打车,然后回到一个人的住处。偶尔隐隐的孤独感,也很快被自我感动和自我满足打消。
有几篇稿子见报,记者老师对我的评价也尚可,使我觉得在象牙塔里视若神奇的“新闻”,也就是那么回事嘛,去采访,提起笔,动动脑,便写出来了。
直到遇见S,才知道那份自满有多么可笑。
大三时,偶然在微信上结识了已经毕业的学姐S。她曾在北京读书,毕业后直接工作,进入了一家始终都在创造极其漂亮报道的媒体。
一次闲聊中,S提及自己的实践经历,我才知道,她从大二伊始便开始实习了。那些我眼中遥不可及的媒体被她云淡风轻地提起,我才有些恍然:原来那些看上去熠熠闪光的冠冕背后,都是旁人看不到的努力。
S的学校算不上如雷贯耳,但她还是在那个舞台上让自己强大了起来。“说走就走”的采访经历了无数次,深夜电灯改稿也是家常便饭,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阅读,在每家媒体实习时间都超过三个月,确保最大限度地学习……用整个大学时光做了一件事:让自己优秀。
这个时代,纸媒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事实上,人们对优秀文稿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媒体的竞争依旧激烈,优秀的写作者们正挤破脑袋走进那些更能实现新闻理想的平台。而S,便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天分,以及格外丰富的实践经验,PK掉了众多名校生和研究生,最终站在了自己喜欢的地方。
没错,结识她,对我最大的“刺激”便是:比你优秀的人正在努力。
如今,S依然奔波在采访和写稿的路上,出差去西北、去江南,把足迹刻在祖国各地,然后写出让人爱不释手的文字。
渐渐地,我也在自己的轨道上成长着,接触了更宽领域的新闻,看过了很多深度报道和优秀特稿,才觉得曾认为倚马可待的所谓“新闻稿”,在它们面前竟是灰头土脸、一文不值。自我满足是最大的禁锢,会让人顾不得朝更远处看。而那里,比你更优秀的人,在更努力地奔跑着。
2
依旧是那个暑假,临近大学开学时,母校已经开始上课了。同行的还有我们曾经的学习委员,也是当年学校文科高考的第一名。
在和语文老师叙旧时,同办公室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听闻“优秀毕业生”回来了,便欣然邀请我们到他的班上和学弟学妹们交流一下。当然,“优秀”这样的标签贴在学习委员身上更合适,我只是稀里糊涂地被一同拉进了教室。
学弟学妹们很兴奋,在他们班主任做过简单的介绍后,开始纷纷举手提问。从“该怎么整理数学的错题”到“如何应对考试突然的变故”,从“假期时间安排”到“化解日常的紧张和焦虑”,各种问题铺天盖地而来,让我不得不郑重其事地回忆起自己的高中生涯。但我发现回答给他们的,大多只能提供“反面教材”。
我的错题整理大多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我在考试中甚至还能心安理得地画幅漫画,我在假期很少认真完成作业,我在高中基本不知道什么叫作紧张……唯一可以正面提供给他们的借鉴便是:有一个好心态,然后早点睡觉,提高效率。而曾经因为爱玩被班主任“家访”、因为课上看课外书站了一节课的“光荣历史”,便被我自动隐藏了起来。
学习委员给出的回答,大多比我“正面”得多。从前,我只知道她每天喜欢独来独往,不声不响地坐在座位上,似乎很轻易地就能拿下很优异的成绩。直到她站在我身边,亲口给高三学弟学妹们讲起自己曾经的努力,我才更加确信,所有看似轻而易举的成绩,背后总有着不为人知的努力。
她说,高三那年,自己的地理成绩略差,于是把地图册描摹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到高考时,只要中国地图或者世界地图的任何一个部分出现在她面前,她都可以准确说出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等;她的数学成绩始终在班里数一数二,她说,那是因为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错题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在错题集上,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做一遍,然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课间休息的时间、买饭排队的时间、跑操集合的时间,则统统被她用来背单词,那时的基础不仅让她在高考中成为一中的英语状元,更让她在大学轻松考过了四六级英语……
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样的表情,但在心里,说目瞪口呆也不为过。因为在高中时代,我们只是习惯了她的优秀,却很少看到她为之付出的辛苦。
3
年少时,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对“努力”二字不屑一顾,似乎被它们黏上,就代表了天分不够、聪颖不够,只能靠努力来超越他人。事实上,无论是S,还是学习委员,她们都有让人称道的天资和悟性,却依然在自己选定的路上力学笃行,然后抵达自己向往的远方,成为自己希望中的模样。
成长的一路上,我遇到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有的不分昼夜地扎根在实验室里,本科期间便发表了十分优质的论文;有的坚持着自己最初的爱好,拿着优秀的专业课成绩,还能凭借一技之长碾压众人;有的偏爱纵情山水,为很多走过的城市写下一篇文章,用一本作品集作为自己年轻的注脚……
或许,没有谁的抵达是从天而降,每个优秀的人无非是在一路上更加努力地埋头前行。“似乎总有人,比你更努力”,是我曾经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颓废的色彩,也不是所谓的鸡汤,只是告诉自己,什么是动力,什么是方向,什么才能让飘在天上的情怀落地,什么才能打造更优秀的自己。
不管怎么样,努力的人,终不会被亏待。
(作者系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