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进入中学课堂已经十年。从实施新课程开始,教师们普遍都接受了一轮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培训。教学行为开始转变: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从灌输式被动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新教学形式越来越受推崇,“热闹”的课堂成为大部分老师的追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们从“热闹”的课堂氛围中发现了学科教学表象化、虚浮化趋势,这种趋势对本学科的发展十分不利。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是课堂教学永恒不变的追求。随后,课堂慢慢地回归理智,笔者提出了“有效教学、依标施教”,开展创造性课堂研究的主题。本主题的提出,应是历史与社会教师今后课改的方向。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必然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并重新组织,以利于学生接受与吸收,本文以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为例,指出现阶段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三种误区,进而谈谈在依标施教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有效组织。
  一、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三种误区
  1. 忽视课标,依教材组织教学
  在课程培训时,省教研员总结说:“在部分老师心目中,有教材而无课程标准的情况依然严重,很多老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从不考虑课程标准,有的甚至根本不知课程标准内容为何物。”这说明有相当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忽视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依照教材组织教学。
  从理论上讲,教材也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依教材组织教学是可行的。但是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如何解读课程标准?现行的教材又是如何体现课程标准?这些问题不是一线老师能很好体会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部课程标准,却有很多版本的教材,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也不是完全准确的、合理的。依教材组织教学就好像对“第二手资料”再加工,这一过程肯定会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产生偏差。更有甚者还死抱着教材,把教材奉为“圣经、金科玉律”,不敢越教材雷池一步,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曲解课标,无视课标。教学内容的组织与选择必然是不恰当、不合理的。
  产生这一误区的最大可能群体是老教师(一般教龄在十几年以上)。这类教师既受过老教材的洗礼,又接受过新课程的熏陶,有着扎实的“双基”教学技能与丰富的教学经验,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因为现行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考试内容大多体现在教材中,而且依教材组织教学就可以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使得部分教师更不愿放弃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了。
  2. 注重考纲,依考点组织教学
  考纲是依据课程标准,把考试范围具体到每一个基础知识点。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不同于考纲。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考纲是由省市教研部门编写出版的考试说明与复习导引。依据考纲组织教学就是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考纲成为了教学的指挥棒,教学跟着考纲走。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称中考)要考的内容就教,不考的就不教。
  产生这一误区最大可能是执教九年级的教师。由于九年级阶段面临着中考,中考的成绩成为学校评价教师、班级的最重要依据,如果依照课程标准要求,全部教学内容都教,复习时间必然比别人少。到时候学生成绩不理想,学校不答应,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也不答应。作为依考点施教的组织者——九年级教师们似乎也很无辜。但细细反思,只教中考考点要求的内容,章节与章节之间、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思维方法与思维方法之间就无法形成紧密的联系,同时割裂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从长远看,这种做法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必须看到,一套课程标准有不同的考点要求:各地市之间的考点不一样,考试的侧重点不同;即使同一地区每年的考点也不一样,或有增或有减。如果继续恪守依考点组织教学,到底是哪些内容不教,哪些内容要教?到底是按上一年的考点要求,还是按照下一年的考点(下一年考点要求往往在第二学期才出版)要求呢?课堂教学计划混乱,老师无所适从。说到底依考点组织教学本身就是不符合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是不允许的。只是目前整体教育体制和氛围下衍生出来的“畸形儿”。
  3. 脱离教材,依课标新编教材
  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会发现教材某些章节可能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解读,于是为了遵循课程标准,一部分教师摒弃了现有教材,依据自身对课程标准的解读,重新组织了一份教材。
  产生这一误区最大可能是一些“高手”——参加省市优质课评比的选手、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的选手、执教高级别公开课的老师。先不论教师自己解读课程标准是否就是准确的,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来说,繁重的授课任务、作业批改、教育学生已经占去了教师们的大部分时间,如果要重新编写教材,那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往往这些“高手”们所执教的课堂又很有误导性,使广大教师加大了教好新课程的畏难情绪。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有清醒认识,不要把应该由专家承担的工作(编写教材)无端地扛在自己身上。对常态课而言,本身就无需重新编写教材。
  二、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四种对策
  1.求真:科学性与严谨性是前提
  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课不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内容都是历史知识。历史首先强调科学性与严谨性。当下各种大众媒体戏说成风、野史乱飞、穿越流行,对本学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形成了极大干扰。同时有些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也有意无意地引用这些错误的素材,造成学生认知的混乱。
  如某教师在上《秦的一统》一课时,呈现了以下素材:
  某历史电视剧上有以下一些场景:秦始皇宴请大臣的宴会上放着葡萄、石榴等水果,侍从还为秦始皇送上了一杯茶水。
  问:该视频哪些场景说明秦朝时期社会发展情况。
  选择与组织这样的教学内容,显得随意与不严谨,对学生学习历史而言毫无帮助。反而放大对历史的错误理解。因此强调本学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是一个急迫的问题。   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树立“论丛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选择和组织的教学内容要多选择正史或已经被证实的素材。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这些素材的分析从而得出相应史论。这些素材可以是课本上的,可以是课外的,避免孤立地呈现历史事件。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发生的,必定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并且与其它历史事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素材之间要注意逻辑结构,不可人云亦云,照搬他人的素材;但也不能为了标新立异而妄下结论。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史料素材,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辨别和提炼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
  2. 激趣:可读性与趣味性是基础
  任何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为了学生服务。因此必须针对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注意学生的可读性,趣味性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要提高可读性与趣味性,所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素材要鲜活生动,要有历史情境。
  某教师执教《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一课时,呈现了以下素材:
  史料辨析:唐玄宗时期,儒生温庭筠进京赶考。由于铜钱携带不便,他把铜钱折换成了交子200缗作为盘缠。到了京城,他入住“俞大娘客栈”。他发现京城毕竟不同他原先居住的小县城,只见“人烟辐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店铺随处铺设,早晚经营,他心情十分愉悦。白天在客栈温习功课,晚上去逛夜市,放松心情,隔三差五也去逛逛“瓦肆”,所带的200缗很快就要用完,还好大考临近,他应考完毕后,匆匆返乡。
  问:你能发现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不符合历史的表述?
  这是一段教师精心编撰的辨析材料,但是由于这段素材充满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同时教师问题处理得当,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找出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表述”,从反证推论,一下子激活了课堂。
  3. 挖潜:开放性与拓展性是延伸
  挖掘“隐性教学目标”是指通过对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与概念的具体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历史事实与概念所揭示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时,要注意挖掘这些隐性教学目标。
  某教师在上《盛唐气象》一课时,呈现了一段颇有文学味的素材:
  繁华的首都长安,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色调;开放的唐朝,同样是那样的令人神往。今天的许多名称上都深深地打上了唐朝的烙印。
  世界各地华人聚集地,都称为“唐人街”。甚至,还有服装“唐装”。这些都是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所耳熟能详的。
  从同时期的欧洲来看,欧洲正处于法兰克王国,他们忙于清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纠葛和争斗,封建制度开始形成,远远落后于唐朝。
  然后教师说:我们以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的一段话做结束。
  他在《世界史纲》写道:“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波,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成为鲜明对照。”
  通过教师的素材呈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而且通过对东西方同时期封建制度的比较,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这样的隐性教学目标并不在课标的要求中,但该教师挖掘了这样隐性教学目标,既显得自然又理所当然。同时该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做到适当的拓展延伸,用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的一段话作为一节课的小结,把学生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这是恰如其分的。
  4. 创生:立意与思想是生命
  立意顾名思义就是要确立一种思想。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打开思考的窗户,没有立意的历史课是一节没有灵魂的课。因此在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时必须要注意树立较高的立意思想,并且以此立意来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这是课堂创意生命力的核心。
  某教师在上《综合探究: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时,呈现了以下的教学素材:
  “1405-1433年间,明成祖等派宦官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航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世纪,船队规模也大得多。……
  (1)郑和下西洋这一壮举的实现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相比,郑和下西洋为什么不能造成改变世界的影响?
  (3)郑和下西洋的结果如何?除了积极作用外还有哪些消极影响?
  该教师通过一段史料的呈现,让学生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对两者的时间、规模、次数等方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合理的设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当时社会完成相关壮举的历史条件、结果以及影响。尤其是第二问,既符合课标要求,又有了一个新的立意高度——从一个大世界的博大胸襟去思考问题,不再沉湎于中国古代技术是多么高超这样的层面。正所谓“高度决定深度”。本节课正是有了第二问的立意高度,使得整节课不落窠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的反思
  1. 注重内容标准的科学解读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科学解读课程标准是份内工作。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只有弄清楚了内容标准,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教学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对课标内容标准的解读是老师选择与组织某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前提。
  2. 注重教材与课标的整合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因此在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时,不能“两张皮”——教材归教材、课程标准归课程标准。必须把教材与课程标准整合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符合课程标准的素材,经过教师的二次开发(备课),形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这是一个完整的流程。能否做到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充分整合,是能否形成完整教学设计的关键。因为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等教学内容的确定均来源于课程标准。同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因此在教材与课程标准整合时,老师要做出取舍判断:符合课程标准的的教材素材就应该留、不符合的教学素材就应该舍;对章节教材无法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就要相应增加素材,对章节教材过多体现同一课程标准的素材就应该减少该素材。
  3. 注重教师的积淀与思考
  八年级内容基于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教材容量有限,历史细节裁剪较多,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历史专业积淀;而且教材内容中外混编,需要教师加以比较研究;再加上历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教师需要吸收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会成为课堂教学的新鲜血液,可以使后人更清楚地认识历史。
  历史是一门需要共同传承、探索、发展的人类科学,读史可以明智,学会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让历史与社会的课堂倍添活力。
其他文献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数学知识的丰富性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
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初中数学课堂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们在一种学习合作的模式下,积极思考,共同攻克难题,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下面笔者介绍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优势和不足,以及解决措施,以便将此学习模式更好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一、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具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创意和富有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合理分组,明确学生的任务分工  教师根据班级学情进行合理分组,教师明确分工是成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前提。一般情况下,根据学生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精神,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教学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之中。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际,就如何进行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铺垫型问题情景,进行有效探究  创设铺垫型问题情景可为学生的联想思维提供有效的启发,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
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以考试为风向标,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技能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讲授而少互动,新课改要求初中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参与、体验、合作中學习英语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以问题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用全面评价来树立学生信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作为西方美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美学家,苏珊·朗格立足于新符号论,从科学层面对艺术哲学重新进行审视。她科学地回答了“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是一种表现性形式,与人类的内在情感具有一致性的逻辑形式,而一件成功艺术作品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另外,她还对情感性符号与推论性符号进行了划分。  关键词:苏珊·朗格;新符号论;艺术;表现性形式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
长久以来,品德课一直处于教学冷槽,因为课堂存在局限性,致使教学活动开展流于说教形式,实效性不高。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要想让一群孩子向善发展,要想品德教育更趋完善,“情境模拟”是不可或缺的。它会在你教育最困惑之时,让你感到峰回路转,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好景象。本人以学生当前学习现状为教育教学资源,根据需要,抓住教育方向,说教与情境模拟活动相结合,开发课堂。取得一定实效,供同行借鉴。  一、“情境
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说课”活动正迅速地在英语学科中轰轰烈烈地开展。实践证明,通过“说课”活动,能全面衡量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能检查、考核教师对英语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熟悉与理解程度;能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能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的理论水平;能促进教师合理地选择教法、学法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说课”的优点显而易见,因此,它常被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部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出现差生难跟上,难后续等问题。因此,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总结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个问题。  一、边读边查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要求学生在查工具书理解词义时要说出理解的过程;学生阅读时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也不应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读物,思考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