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质量品牌 助力振兴发展

来源 :品牌与标准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n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质量,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也是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的体现。在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上,质量在大国崛起中扮演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质量兴则经济兴,质量强则国家强。
  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2013年以来,辽宁省以服务大局和保障民生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标准化发展战略,在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全省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谋篇布局 辽宁提出“质量强省”
  辽宁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辽宁制造”如同我省一张闪光的名片。但“制造大省”并不代表“质量强省”。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省质量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代表辽宁形象的优秀企业和知名品牌较少,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滞后于经济的增长。这些日益凸显出来的质量问题不仅制约着“辽宁制造”的再壮大,也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中亟须越过的一道门槛。
  为此,2000年,辽宁省出台了《加强产品质量工作的实施意见》,力求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同时借鉴国外通行做法,开始实施政府质量奖励制度。2009年,正式设立省长质量奖。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为适应全国的质量发展形势和要求,从2014年开始,辽宁省围绕叫响“辽宁质量”谋篇布局,连续密集推出了质量强省战略、标准化发展战略、质量工作考核等一系列细化举措,力求缩小同先进省份差距并实现后来居上。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为此进行了大胆地探索尝试,构建了“放、管、服”质量工作格局,切实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成为全省质量工作努力的大方向。
  在“放”上,着力研究试行“差异放权”,有区别、有重点、有定向地把握行政许可下放工作的节奏力度,做到放而有序、放而不乱、放而有效、放而受益。
  在“管”上,着力探索产品质量动态监管体系建设。
  在“服”上,积极摸索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有效方法。在强化生产者质量理念、提高消费者质量意识、发挥媒体质量监督作用的同时,从推动行业协会社会化入手,着力推动社会力量监督,引导行业诚信自律,从而不断完善质量共治体系。
  经过体制改革、简政放权、质量提升、质量监管、企业主体责任、技术基础、质量共治七个方面攻坚克难,辽宁初步实现以质量工作水平的全面提升来促进全省发展的“提质增效升级”的既定目标。
  社会共治“辽宁质量”初显成效
  2014年至2015年,正值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新常态时期,辽宁全省上下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主动适应速度和结构变化,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淡化“速度情结”,强化“质量关切”。
  从工业“老字号”到“中国智造”典范,从民营服务业到上市公司,让质量工作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全省上下一种共识,质量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渐显现,质量总体水平正在稳步提升。
  2015年,国务院质量工作考核组来到辽宁,对我省2014-2015年度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质量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实地核查,与之相关的省政府部门有30个,横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住建、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服务业、卫生计生、工商、食药监和旅游等多个领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辽宁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14年至2015年度考核结果显示,辽宁全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69%,较上年度提高了2.31%。
  工程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省有5项工程荣获“鲁班奖”,147项工程分别被评为国家和省优质工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服务业质量水平上升明显,餐饮、物流、旅游等服务质量的提高,有力带动了全省整体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GDP的占比达到41.8%。
  此外,以维护质量安全为目的的“互联网+安全监管”模式正在全省全面铺开,以夯实质量基础为目的的农产品追溯平台,以推进质量提升为目的的一批新举措和新办法也陆续出台,全省质量共治格局初步形成。
  五大任务 质量提升“有的放矢”
  汇小流,方成江海之势;积跬步,乃至千里之行。
  进入“十三五”时期,辽宁省在质量工作有起色、有变化、有进展、有突破的基础上,安排部署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紧紧围绕“品牌提升”“质量安全”“科学监管”“技术手段”和“质量诚信”五大任務,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助力辽宁振兴发展。
  高度重视品牌提升,让质量工作有形。创建了包含政府培育、企业争创、社会促进、舆论宣传、价值评价、法律保护六位一体的工作格局。目前,有效期内的辽宁名牌765个,省长质量奖42家。名牌企业已经成为拉动辽宁振兴发展的主要力量。
  始终抓紧安全监管,让质量工作有底。建成了“互联网+电梯安全”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已有5.7万台在用乘客电梯纳入平台;完成了约8万只车用气瓶的合法化认定,强制处理报废“螺丝瓶”41.4万只;对10431家企业生产的12497批次产品进行了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针对农资、建材、日用消费品等重点开展了“质检利剑”行动,始终保持了执法打假的高压态势。
  不断夯实技术基础,让质量工作有根。全面推行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目前全省已有4500家企业公开标准21640项;围绕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共主导和参与制修订相关国际标准22项、国家标准4053项、地方标准1325项;已有36个社会团体发布团体标准53项,实现了零的突破。
  辽宁省围绕工业“八大门类”,开通计量服务绿色通道,主动解决企业计量检定、校准问题458件;实施民生计量服务工程,为全省381所中小学校和906个社区乡镇提供近万次计量服务。   辽宁省引进各类检验检测人才108人,投入能力提升资金1.04亿元;作为全国首家试点,有序放开了国有企业内部实验室;对检验检测机构全面实施了信用评价和分类监管。
  辽宁省上半年共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9284项、有机产品认证657项、自愿性产品认证34005项。
  突出强化企业主体,让质量工作有本。从2013年到2016年,主动参加培训的企业增长了近5倍,申报名牌的企业数量翻了一番;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去年有126家大型游乐设施运营单位和1208家氣瓶充装单位参加质量安全诚信承诺活动,今年有5174台电梯和35台压力容器因质量问题被企业主动申请召回。
  努力构建诚信体系,让质量工作有果。建立了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现入库企业11464家;对6476家企业质量信用信息进行了分级评价,形成质量诚信和失信企业名单;有114家企业自愿向社会发布质量信用报告。
  持续推进改革创新,让质量工作有力。整合质监系统全部监管职能,大力实施“随机、公开、关键、信用、溯源”五项重点监管模式,目前随机和公开已实现100%;2013年以来,全省质监系统累计取消调整行政许可59项,占省政府同期取消调整行政许可的11.3%;行政许可审批环节压缩近60%,不计时环节时限压缩51%;2013年以来,共减免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和行政事业收费近亿元,清理规范性文件97件,废止53件,占54.6%,力度前所未有。
  品牌为核 辽宁迈向“质量时代”
  目前,辽宁省质量考核位次合理,质量安全总体可控,没有出现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的重特大质量问题,重要指标稳中有升,特别是竞争力指数止跌回升,合格率指标稳步增长,质量工作总体处于全国上游水平,质量工作态势良好。
  从质量指标上看,近三年,我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分别为91.38%、93.69%、95.66%,全国排名上升到第六位;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通过验收24个,大连是东北地区首家;沈阳成为3个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唯一;建成标准化示范区218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88个;从2013年开始评选的中国质量的最高奖项目前已经评定了两届,其中提名奖辽宁有3家。
  从质量基础上看,辽宁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有1365项,占全国4%;团体标准53项,占全国4.4%; 地方标准1325项,占全国3.3%;标准物质424个,占全国17.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用计量标准2506项,占全国5.5%,全国排名第五位。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单位有1278个,占全国3.7%;国家级质检中心23个,占全国4.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辽宁现有有效认证证书4.3万余张,全国排名第11位。
  从质量安全上看,目前全省特种设备数量43.8万台,全国排名第九位,另外还有压力管道近2.4万公里,气瓶430多万只,无论总量还是单项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监管面临巨大压力。尽管如此,近两年辽宁特种设备万台事故死亡率均创历史最低,分别为0.10和0.14,远低于全国平均值。
  质量兴则经济兴,质量强则辽宁强。辽宁省质量工作绝非是一个部门、一部分人的责任,需要万众一心,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形成强大共向合力。
  对此,我省要继续把品牌提升作为质量工作的核心,全力打造辽宁品牌,努力迈向质量时代;要以品牌提升促进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辽宁名牌的认定和区域品牌的价值评价,全力推进全国质量强市和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要继续巩固质量安全,不断加强对民生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对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的质量安全问题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要打牢技术基础,以标准提档引领质量提升,助力有效供给。要针对当前全省存在的质量问题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推动全省质量工作再上新台阶。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辽宁正以筹备召开高规格、高水平的全省质量大会为契机,凝聚共识,激励干劲,发出打造品牌辽宁、迈向质量时代的最强音,构筑建设质量新高地,推进质量强省的新起点!
其他文献
为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型模式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体系,提升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在省质监局、省财政厅的正确领导、协调下,由渤海大学负责总体方案设计,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大连海洋大学、省农委信息中心等单位参与配合,辽宁省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以政府
期刊
标准编号:GB/T 31281-2014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和化学工业品牌价值评价的测算模型、测算指标、测算过程等内容的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品牌价值评价,也可作为行业组织和第三方对企业进行品牌价值评价的依据。  发布/实施日期:2014-09-30/2014-12-01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
期刊
标准编号:GB/T 31041-2014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品牌价值评价过程中对影响品牌价值的质量要素的评价要求。包括评价的总体要求、评价要素、评价方法、评价程序和评价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处于品牌建设不同阶段的各类组织,为组织提升品牌价值提供质量要素方面的评价和改进依据。  发布/实施日期:2014-12-05/2014-12-31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
期刊
标准编号:GB/T 31279-2014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家用电器制造业品牌价值评价的测算模型、测算指标、测算过程等内容的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家用电器制造业(行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品牌价值评价,也可作为行业组织和第三方对企业进行品牌价值评价的依据。  发布/实施日期:2014-09-30/2014-12-01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期刊
组编: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  定价:98元  ISBN:978-7-5026-4143-6  本书是依据现行有效的计量法律法规和各项规定,针对一级注册计量师应该熟悉和掌握的计量基础知识及应具备的计量业务能力而编写的。上篇内容主要包括:计量法律、法规及计量监督管理,计量技术法规及国际计量技术文件,量和单位,测量、计量,测量结果,测量仪器及其特性,测量标准,计量技术机构管理体系,
期刊
近日,质检总局正式印发《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服务示范工程行动计划(2016)》,该计划提出要构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支撑体系,推动国家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资源深度融合,探索开展关于标准等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工程。“一站式”服务工程能够促进企业、行业、产业集聚区转型发展,促进质量品牌提升,是该计划7项主要任务之一,其他任务包括推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设施“走出去”、质量技术基础助推“中国制造
期刊
近日,无人机产业标准与知识产权联盟发布了3项联盟标准《民用无人机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第3部分:无线射频性能》《民用无人机系统二维条码标识技术规范》和《民用无人机系统身份识别通用要求》。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3项联盟标准将为民用无人机系统的监管、检测提供依据。《民用无人机系统二维条码标识技术规范》规定了民用无人机系统二维条码的数据结构、内容、符号及技术要求;《民用无人机系统身份识别通用要求》规定了民用无
期刊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由此,中国质量发展开启了新篇章,迈向了新时代。  5年来,党和国家对质量工作、质检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前所未有。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雄才大略,深刻洞察质量与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质检工作在
期刊
标准编号:GB/T 31285-2014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餐饮企业品牌价值评价的测算模型、测算指标及测算过程等内容的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餐饮企业或企业集团品牌价值评价,也可作为行业组织和第三方对企业进行品牌价值评价的依据。  发布/实施日期:2014-09-30/2014-12-01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标准修订状况:本标准为首
期刊
标准编号:GB/T 31278-2014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纺织服装、鞋、帽行业品牌价值评价的测算模型、测算指标、测算过程等内容的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纺织服装、鞋、帽(行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品牌价值评价,也可作为行业组织和第三方对企业进行品牌价值评价的依据。其他纺织及配饰领域企业也可参照实施。  发布/实施日期:2014-09-30/2014-12-01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