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与协调:日本“一带一路”认知的利益偏好分析

来源 :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o19871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国家利益偏好的视角,试图分析日本的“一带一路”认知.“物质的相对收益”偏好与“规范塑造的国家利益”偏好构成日本的“竞争性”认知,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对日本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利益的“威胁性”,以及对西方价值观和国际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的“挑战性”;“物质的绝对收益”偏好构成日本的“协调性”认知,主要体现在全球性体制认同、区域性制度协调以及务实合作探索模式三个方面.随着拜登政府上台并联合日本等国家进一步推进“印太”战略,日本未来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或将维持“竞争为主、协调为辅”,但也面临诸多变数.
其他文献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党中央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昭示了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为此,本文选取A市X区社会治安共同生产的案例,尝试探究如何以共同生产助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研究发现,基于共同生产的视角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从主体—动力(国家创制与自我驱使下的"共建")、行动—过程(制度保证、科技支撑与心理赋能下的"共治")和价值—结果(文化凝聚、绩效感知与情感融入下的"共享")等层面入手,通过动力流、过程流和结果流的交融,最终实现常规生产者和消费生产者、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在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提供了坐标和参照.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分期、历史成就、历史地位、历史经验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世界历史关联的阐释,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宏观把握提供了坐标.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形成"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既能统摄"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又能从整体上呈现中国共产党历史,凸显中国共产党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的确立,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本文将自主创新划分为中间产品的自主创新和最终产品的自主创新,从二者区别的角度论证了以自主创新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创新过程和转换成本效应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最终产品自主创新只能创造最终需求,难以拉动对上游中间产品的投资需求;而中间产品自主创新具有正外部性,不仅可以创造中间产品本身的投资需求,而且可以在全产业链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因此,鼓励中间产品自主创新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作为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起点,最终产品自主创新可以通过鼓励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实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况下,为确保教学活动正常进行,学校可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线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构建物理实验情境,保证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结合现有的AR教育资源和交互平台,构建基于AR应用的在线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初中物理在线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
马克思与斯密的关系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钥匙.在一定意义上,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的发展过程,就是马克思打破"近斯密性",进而透视古典经济学之内在矛盾的过程.在《形态》中,马克思以一种接近斯密的方式明确论述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进程,形成了他思考资本主义起源和本质的第一个理论范式.而在《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逐步揭示了资本的形式结构化特征,最终摆脱了斯密的"商业化"理论的窠臼.必须看到,这一过程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从一般意义上的分工逻
在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有规律的前提下,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什么,仍是一个笼统而含混的问题.其中,至少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规律还是多个规律"、"若是多个规律,不同规律之间是什么关系"等诸多问题.清晰地认识与解答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应该引入类型和层级的思想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类型和层级由其内在矛盾决定.矛盾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普遍矛盾决定了事物的基本性质;特殊性矛盾决定着事物的特殊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其含有基本矛盾性质的普遍矛盾的变化发展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是其特殊矛盾的变化发
"犹太人问题"的核心是犹太人如何在现代性的框架中获得解放,犹太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犹太人而获得解放.鲍威尔给出了同化主义的解决路径,要求犹太人和基督徒摒除宗教的特殊性而同化为"人".针对这个启蒙主义的方案,马克思另辟蹊径,他通过对政治解放的剖析改变了问题的提法,指出犹太人无法在现代性中获得解放,要实现真正的解放必须超越现代性.犹太人在经历政治复国主义和文化复国主义的争论后最终重建以色列,但犹太国的重建并不是解放的实现,因为他们没有走出现代性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启示在于,
黑格尔思想的客观性对于马克思思想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其特别之处在于要求物在思想领域的重现.这意味着,其一思想唯有进入事物本身把握其本质属性,方能获得关于事物的真相;其二思想唯有跟随事物自身领会其运动发展,方能逐步完成关于事物的真理.黑格尔不仅重构了思想的客观性,而且提供了落实于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的客观思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剖析,使得作为物的市民社会的分裂对立属性及其自我扬弃运动得以显现.如果说黑格尔思想的客观性让出了人对于物的优越性,那么马克思的社会现实显现了物对于思想精神的根源性.
政党衰落是近年来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中的显著现象,竞争性组织的崛起成为影响政党发展不可忽视的外在力量.竞争性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对政党的功能替代、价值替代和预期替代,正在代偿性、渗透式、弥散化地加速政党衰落的进程.这意味着政党自我变革的压力持续加大,"时间窗口"逐渐消失,西方国家政治图景将出现分化、极化、碎片化的特点,同时,对全球政治带来更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这种局面的出现,既源于西方社会的后现代转型,更归因于西方国家日益严重的政治制度失灵和民主政治危机.
反观西方社会科学的"转向历史"学术史,政治学因对历史的不同理解而出现三种层次性的历史转向.在历史作为方法的层次,以政治学生产的理论、命题、概念为"体",以历史研究为"用",作为论证知识合理性的材料来源;在历史作为认知的层次,历史研究与政治学融通,从现实政治问题出发,重视政治知识的历史经验来源与提炼,阐释或解释其历史过程及成因;在历史作为本体的层次,政治学倒转为"用",所关注的任何议题是为了揭示普遍历史进程之"体".三种转向方式都有其知识生产的合理性和学术史依据,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中国政治学已经意识到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