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浅析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aon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发人的思想感情,呈现人的心灵世界。是诗的突出特征。因此,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核心。
  鉴赏诗歌会有这样的感觉:直接抒情的诗句比较好理解,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者采用的是直抒胸臆手法,其情感指向显豁明朗,一看便知。
  但是,直抒胸臆只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而间接抒情,以其含蓄蕴藉、意蕴悠长的特征,成为中国古代诗人们更常用的表现手法。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本文仅就借景抒情谈一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借助描写自然景观含蓄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手法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诗人往往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浓浓的个人感情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以有情之眼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描摹景物,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周颐《蕙风词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蕴藉悠远,情丰意密。
  有时诗中不着一个情字,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罪霏。”这是《诗经》里的名句。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看似平淡的两幅图画将今与昔、来与往截然不同的景致,剪切到一起,把一个饱尝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忧时伤事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寄托了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深入雅致,正因其借景言情。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对国家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不难看出,古典诗歌中的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理解了这一点对于理解和鉴赏诗歌有很大帮助。
  中国传统诗论非常看重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陆机在《文赋》中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诗歌创作离不开人的感受,情和志抒发的载体就是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思想感情融化在一个个景物中。“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礼记》)。
  因此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抓住景物,描摹图景。概括特点,剖析思想感情。
  例如: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镇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患病在床的元稹,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满怀悲伤写下此诗。
  首句和末句都是环境描写。首先看作者笔下的景物——“残灯”“元焰”“影幢幢”,聊聊数字描绘了一幅非常细致的画面:夜深人静,孤灯残照。如豆的灯光下周围一片昏暗,黑暗中晃动着蒙眬的黑影。景物的特点很鲜明,七个字勾勒出昏暗凄冷的氛围。品味景物描写的特点可以进而揣摩诗人此时的心境应是暗淡和凄凉的。典型景物描写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将难以言传的复杂心绪委婉地传达出来了。诗人选取的景物和自己的心情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末句也是如此。所写景物——“暗风”“雨”“寒窗”,冷风夹着雨水的凉意,吹进了窗子,似乎连窗子都给人寒冷的感觉。这幅画面将读者带入凄凉的氛围中。首句与末句彼此呼应的景物描写使诗歌画面生动完整,情与景相谐,衬托了作者悲怆的心情。“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那么景物的特点与人物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从诗歌的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的关系上来看,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用美好的景物衬托快乐的情感,用凄苦的景物衬托悲哀的情感,就是正衬:用凄苦的景物衬托欢乐,用美好的景物衬托悲哀,就叫反衬。
  如: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剐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中末句以景结情。前三句写出了边患未除想家又不能回家的戍边战士难言的苦衷。而诗歌的结尾只用一句景物描写,景物只有“秋月”“长城”,“月”这个意象除了是客观的景物描写之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传达着思乡的内涵;“长城”则是戍边战士生活的典型环境。此句将一幅画面摆在读者的面前:清秋的明月俯照着大地,古老巍峨的长城,只能勾勒出一个苍白的轮廓。黑白鲜明的色彩更增添了苍凉悲壮的意境,景物描写对诗歌主题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人物难以排遗的悲怆沉闷的心境更显含蓄深沉,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抒情效果。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诗人将自己的心情加到景物上,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景物的特点与人物的情感除了这种正面衬托的关系之外,还有反面衬托的关系景与情之间可以以“乐”景反衬“哀”情,也可以以“哀”景反衬“乐”情,它们的效果正如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例如: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是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写主人公独上高楼,将人物内心世界通过望眼欲穿的神态委婉地表现出来。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其中“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所见之景——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燕子双飞的现象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成双成对的,而帘幕中的人却孤孑凄凄,燕的双飞,眼前之景看似不经意的一笔与所抒之情形成了以乐景衬哀情的关系,更反衬出此时抒情主人公无以排遣的孤独感。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歌追求的境界,古代诗人深谙此道,情与景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诗歌美妙的意境。
其他文献
《囚绿记》(苏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是现代作家陆蠡的不朽之作,可以说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感的诗,至今为读者交口称誉。  《囚绿记》作于1938年,写的是作家一年前寓居北京的一个很寻常的生活小事。作品具体地抒写“囚绿”的经过。先写恋绿择居:“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
根据在湿磨条件下对球磨机衬板性能的要求,采用在铸态下获得奥氏体组织的高涨各铸铁衬板,并阐述了衬板铸造工艺的要点。
对我国铸造机械行业1997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概述了铸机行业1997年科研、开发和生产的新发展及行业资产重组的动向,并对铸机行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阐述以4910为基础原料的重垢型液体洗涤剂的配掉技术以及它的优良性能。
【正】 目前,在毛泽东晚期思想研究中有一种倾向:人们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毛泽东晚年思想的失误,或谈失误的教训,或谈失误的原因。有的甚至把毛泽东晚年期内的思想归结为“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阅读了一首诗或词之后,只知道机械地背诵,至于诗歌的意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作品写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其所以然。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工具书理解大意。另一方面,近几年
随着高校就业形势的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相应增加,流动性逐年增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队伍庞大、分散性强的特点,使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成本大大提高,而在实际工
本文从实际出发,在总结多年编目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目前编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期刊
摘要:孔子“诗教”是以《诗经》为范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诗、礼、乐相融相谐的教育。“诗教”并不是教人做一个诗人,而是要透过诗的内容、感情以培育人立身处世的胸襟和气度,“诗教”的理想状态应该是情与理、道与艺、人与文的完美统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了解诗背后的人生、宇宙,才能塑造自强不息、文质彬彬的君子,才能对民族、对社会有所贡献。  关键词:诗教 人生 艺术 情感 和谐    “诗教”自其产生以来
【正】 西汉时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以阴阳五行比附儒学,成为神学正统,以充封建专制的御用工具。在此唯心思想盛行之时,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的宇宙观却与其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