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学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36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素养视野下的STEAM与初中历史的融合
  STEAM 教学理念源自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 是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学理念,它“具有跨学科性、情境性、设计性、实践性以及技术性等鲜明特征”[1],这与我国人才培养要求及新课程改革中对素养能力的追求是一致的。
  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合理设置试题结构,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2]其中跨学科命题的探索对初中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 STEAM 教学理念是互通的。
  2020 年最新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到“一核”、“四层”、“四翼”,其中“四翼” 强调“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也与STEAM 教学具有的跨学科性、情境性、设计性、实践性以及技术性高度一致。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科类学科,其研究对象包含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历史教学本就需要掌握多学科知识、具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实践操作等综合能力。历史课堂为开展STEAM 教学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 STEAM 教学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心理特点。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认识水平更高,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为STEAM 教学理念的课堂实践提供了比较坚实的认知能力基础。
  STEAM 教学理念倡导的情境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根据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 通过主动实践方式获得的知识平均保留率达百分之七十。
  从心理特点来看,与高中生相比初中学生更加活跃,表现欲更强,更加积极主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出 STEAM 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素养、能力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之一。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 STEAM 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 STEAM 教学理念既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符合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改革的需要,也符合中高考的改革方向,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生本课堂中的STEAM与历史结合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STEAM 教学理念倡导课程的跨学科性、情境性、设计性、实践性。笔者在以生为本的课堂中尝试将STEAM 教学理念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以下就以统编版初一《历史》第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中的“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节为例,谈谈 STEAM 理念在初中生本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案例:《青铜器与甲骨文》中的“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节(节选)
  (一)青铜器的色与质
  活动设计:在教室中放置青铜鼎和青铜编钟模型,组织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青铜器。
  问题设计:仔细观察青铜器,它们是什么颜色的?青铜器为什么是这种颜色?它是由什么金属铸造而成的?
  学生活动:观察发现两组青铜器形态各异,说明青铜器有多种门类,且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青铜器的颜色呈青绿色,因此被称为青铜器。
  化学上有氧化反应,铜氧化以后会出现青色的铜锈,因此青铜器本来的颜色不是青色,现在看到的青色是化学氧化反应的结果。触摸青铜器发现它们十分坚硬,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纯铜要硬,说明青铜器不是纯铜制品。它是一种合金,是由铜和锡、铅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合金。加入锡、铅降低了铜的熔点,更易锻造的同时也增强了青铜器的硬度。
  在本教学环节中利用教室中布置的青铜鼎和编钟的模型,创设实践体验式的课堂教学情境,体现了 STEAM 理念中的情境性与实践性。
  从观察青铜器的颜色,推演到为什么是这种颜色,再到青铜器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分层设问,层层深入。巧妙地将化学知识融合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既解释了青铜器的颜色和材质等问题,又拓展了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体现了 STEAM 理念中的跨学科性。
  (二)青铜器的形与声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仔细观察青铜器的形状, 随机敲击编钟,欣赏编钟音乐。
  问题设计:用手触摸青铜器,感受它们的形态, 猜猜它们是做什么用的?聆听编钟音乐,谈谈欣赏后的感想。
  学生活动:观察到鼎有三足,下面可以放上火煮东西,所以它的功能应该类似用来烹煮的锅子。敲击编钟以后发出悦耳的声音。学生知道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它由震动产生,震动的频率不同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一组编钟由大小、厚度不同的编钟组成,它们在敲击后震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不同的声音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音乐。
  之后认真欣赏编钟音乐,感受到编钟音乐的美与古人的智慧。
  在本教学环节中运用触摸青铜器模型、聆听编钟声音,欣赏编钟音乐等形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合物理和音乐等学科内容是 STEAM 理念中的跨学科性的体现。
  在解释青铜器的功能和声音等问题的同时运用多学科融合的手段,吸引学生投入学习,在真实的触摸与体验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震撼,让学生有更真实的获得感,这是 STEAM 理念中实践性的体现。
  (三)青铜器的美
  活动设计:用宣纸和墨把青铜鼎模型上的花纹拓下来。
  问题设计:仔细鉴赏拓片花纹,说说你覺得它美在哪里?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类的纹饰吗?
  学生活动:细心拓下花纹并仔细观察。这是饕餮纹,一种神兽的花纹。它的刻画复杂繁琐,端庄典雅,精巧又充满神秘的气息,是神权和王权结合的象征。图案左右呈现出数学上的对称结构,体现了数学上的对称之美。同时,对称结构也是中国传统民俗图案的重要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20 元人民币的花纹中就有饕餮纹的应用。   在本教学环节中对青铜器花纹图案的仔细观察,发现其图案中蕴含的历史密码,将数学和美术学科知识融合入生本历史课堂,感受对称图案中的数学和美,品味传统民族纹饰的魅力。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充分运用了 STEAM 理念中的跨学科性特点。
  通过让学生“用宣纸和墨把青铜鼎模型上的花纹拓下来”的活动,在课堂实践操作中,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主動性,运用的正是 STEAM 中的实践性理念。
  以上只是一个例子,生本课堂中 STEAM 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案例还有很多。
  三、历史教学视角下的STEAM渗透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STEAM理念要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要为素养养成服务,要为人才培养服务。笔者在探索过程中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面向学生
  郭思乐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写道:“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身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3]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所得, 有所感,有所长。STEAM 教学在形式上以活动项目出现,围绕教学内容融合各学科知识,设计学习活动。它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教师是引导者和辅助者;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互动思考。STEAM 教学的课堂是学生学习,互动,思考、成长的场所。
  (二)教学过程抓住学生
  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中阐述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人因为有了内在的学习需要,才会产生相应的学习动机。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STEAM教学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发散的教学思维,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没有趣味的课堂,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思想的课堂,学生缺乏思考的深刻性;没有共情的课堂,学生缺乏情感的真实性。用STEAM的教学理念设计的学习情境,运用的跨学科知识,让历史更加有趣,思想更加深刻,情感更加真实。STEAM 教学为历史课堂创造有趣味、有思想、有共情的学习情境。
  (三)教学难易贴近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STEAM 教学理念所选择的各学科融合的内容与方式应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选择本学段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设置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 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笔者在实践中选取的学科融合的内容都来自于本学段的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既打破了学科间知识的壁垒,培养了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又没有脱离学生现有的能力范围。这样的设计既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又不至于使学生无所适从。STEAM 教学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起来,动起来,是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的场合。
  (四)教学内容服务课程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渗透 STEAM 教学理念,需要涉及到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所选的跨学科内容一定要为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服务。例如“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节所渗透的化学、物理、音乐、美术等跨学科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古代中国人高超的化学、物理、音乐、美术水平,进而为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而骄傲,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些内容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五)教学理论更新课堂
  时代在进步,学生的眼界也在不断开阔。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STEAM 教学理念的核心特征是跨学科、情境性、设计性、实践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能灵活迁移运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发现教学真谛,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教学价值超越课堂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顺应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历史教学指明了方向。历史课的价值不单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要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STEAM 教学理念让历史课堂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媒介,是对传统历史课堂的创新,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品德等素养的全面发展。STEAM 教学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价值应超越课堂本身,让学生受益良多。
  综上所述,STEAM 教学理念在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素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很高的现实意识和社会价值,值得继续探索和研究。
  【注释】
  [1]余胜全、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开放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第13—22页。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基教[2019]15号。
  [3]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 1 页。
其他文献
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既相互连接,又相对独立。所以,中学课程的编制既要考虑到中学的整体规划,又要考虑初高中各自的阶段性,还要考虑初高中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关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不仅需要高中教师去思考与关注,初中教师也有必要重视这个现状并破解此难题,做好相应的准备以防止学生历史学习的“断层”。笔者尝试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为例,从初中历史教学的视角探究衔接教学的路径与策略。  一、立足课程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但学校要组织大规模的研学旅行,要充分考虑到师生的安全、研学的时间安排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让研学旅行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研学旅行,收获研学体会。如何将研学旅行带入课堂,在课堂中将“学”与“行”紧密结合起来?笔者结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第八单元《中华文明的曙光》一课,依托周边的研学资源——良渚博物院和良渚
“和世界一流强港相比,宁波舟山港还存在一体化程度不深、综合服务水平不高、集疏运结构不优等差距。”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说。  目前,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港口第一位和第三位。不仅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航关系,宁波舟山港还开行了辐射15个省份56个地市的海铁联运班列。  宁波舟山港承担了长江经济带45%的铁矿石、9
一、有人情味的课堂与“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例行分析和客观评价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其中“历史理解”是基础,对高中生来说也是难点。何谓“理解”?这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出自宋代苏轼的《众妙堂记》,“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斲,信矣。”就如同庖丁解牛一样,能顺着脉理或条理对事物进行剖析,从道理上了解。可见历史学不仅是一门知识的学科,更是一门关乎人伦物理的
2019年9月,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山东、海南6省市用部编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拉开了新一轮深化课程改革的大幕。从2018年起,部分地区就已经开始试教《中外历史纲要》,在试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针对部编教材容量大的特点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求教大家。  一、新统编教材的叙事特点  1.知识容量的增加  对比原来的教材,部编教材的知识容量有所删增,但从整体上来看,是增加了一些内
高中课程改革已历经十余年,既取得显著的成就,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未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这一问题在这次深化课程改革中得到了重视,课程标准修订组明确将“时空观念”列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1]。其中课标修订组组长徐蓝教授认为时空观念分为时序观念和空间观念两方面[2],这两种观念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那么在教学中应该针对两种观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  笔者以部编高中历史新教材《全球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学业学习与情绪学习不是孤立的。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动机、问题解决和决策以及从经验中提取积极意义的能力,而学会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合作精神的、自信的、愉悦的学习者。因此,教师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将学业学习与情绪学习整合在一起。然而很多教师培训项目倾向于强调行为主义理论,导致教师只会单方面注意孤立的行为,不能完全掌握错综复杂的学习过程——该过程涉及学业的和情绪的网
一、不变与变:素材的延续与史学理论的提升  2016年以来,全国卷在史料运用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的数量增多,类型趋于多元,如表1。  这一变化趋势与课标的修订密切相关, 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水平1—3层级将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选择性必修模块2《史料研读》增补现代音像史料、数字资源。其中,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主
教科书是历史叙事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两岸同根同源,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异同互见。本文从“辛亥革命”内容入手,对比分析大陆人民版和台湾地区“康熙版”教科书在编排框架、史实取舍、历史评价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探讨两岸教科书的历史叙事问题。  一、两版教科书“辛亥革命”的编排框架  宏观地看,历史教科书中的章、节、目以及相关的学习指导等,反映出相应的编排框架和叙事逻辑。具体地,可
历史学习特别是高三阶段复习,把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以期从整体上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通常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的单元本身就有清晰、严密的逻辑体系,稍加点拔,学生就能一目了然。比如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单元标题中就已经比较明确地点明了本单元的内在逻辑,即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主线,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脉络。但有的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