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品质纵论(十)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中学德育教师的教学语言美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语)。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要让学生“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中学德育课程是教人求真、崇善、立美的课程,其人文性特点凸显了教师的教学语言美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声美而悦耳,更要意美而养善,情美而动心;自当充分凸显人性之美,大力讴歌人的高雅情趣美、自强不息的意志美、崇高的道德美、高尚的心灵美以及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美,等等。
  诚如教育学者N·A贾雄所说:“语言——这是能触摸到人性最细微特点的最精致的刀具,善于运用语言是一门伟大的艺术。语言可用来塑造心灵的美。”教师无疑应“掌握好这把刀具”,“使从我们口中出来的只有美”[1]。而“意”“情”“声”是酿造教学语言美不可或缺的要素。借助“意”“情”“声”三大要素的协同和匹配,中学德育课教师可以优美的教学语言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求,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一、教学语言的真诚美
  我国启蒙思想家严复总结了优化语言文字表达的三字诀:即“信”“达”“雅”。“信”,摆在第一位。“信者,真也”。中学德育课是教人学真知、做真人、求真理的课。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讲求真诚美。所谓“真”,即说真话,实事求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所谓“诚”,即有所言,必有所行,开言知肺腑,出口见精神。语言的真诚性有何价值?学者王国维说得好:“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2]教学语言真诚美,是教师人格美的外化,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教学语言的真诚美,会让学生“爱屋及乌”,由敬重教师的人格迁移至敬畏真知、真理。
  例如,执教“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时,有位教师讲述了自己成长中的一件小事——“我念小学时,班主任谢老师非常爱我,我也爱我的老师。有一次我生病了,谢老师顾不得天黑,从五里外的学校赶来给我补课,还买来了药。乡下的路不好走,谢老师回去的时候,摔倒在秧田里。我的病好了,可是我的老师却病了。直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件事,每次回家,我都要去看望谢老师。”教师敞开自己的胸怀,用真诚的语言,强烈地感染了学生。真诚的反面是虚伪,如果教师讲的不是真心话,或者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其言语无论多么华丽,也不能让学生产生美感,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教学语言的鲜活美
  教学语言的鲜活美,主要由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所展现。所谓语言的形象性,是指善于运用语言摹形描状,绘声绘色,勾勒出真切逼真的情境或形象,从而引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如果话长城,从教师的语流中,学生仿佛就能看到长城巍然屹立,蜿蜒西行的雄姿;说长江,从教师勾勒的画面、描摹的音响中,学生就能感受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美。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生活》第十课)时,将花草树木比喻为“我们星球的肺叶”,寥寥七个字,勾勒的形象惟妙惟肖。所谓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善于运用比喻、谚语、名言警句把复杂的思想政治问题表述得简明;善于把艰深的原理说得非常生动。在教学《哲学生活》相关内容时,如“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师吟诵“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作为课的铺垫;教学“实践出真知”时,教师借助“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个梨子,亲口吃一吃”的名句加以强化。总之,教师的教学语言一旦彰显鲜活美,就能充盈生活气息,具有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教学语言的激情美
  情感是教学语言的血肉。诚如古人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3],“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4]。中学德育课程教学不仅要有“动感”,更需要“感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燃烧激情,以点燃学生内心蛰伏的理想和愿望。特别是在课的节点,教师的语言更要有诗意,奇峰突起,给学生以振聋发聩之感。
  例如,在教学“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政治生活》第六课)时,教师设计的结语是:“从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到井冈山红旗招展;从土地革命的滴滴鲜血到抗日战争缕缕硝烟;从大别山嗒嗒的马蹄声到天安门城楼响彻四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回声,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科学发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和谐社会;中国人民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这段语言激情四射,勾勒出的形象多姿多彩,极具感染力。
  四、教学语言的精炼美
  中学德育课程具有系统严密的理性色彩,严谨深刻的逻辑内涵,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政治、文化、哲学、法律基础知识,教师一定要锤炼教学语言,做到一语中的,言简意赅,旨深不晦,让学生听后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莎士比亚说:“精炼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中学政治教师教学语言的精炼美,每每蕴含哲理的光泽。学生在感受语言的精炼美时,其灵性和精神境界,顿时会得到升华。例如,在教学“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一课进入高潮时,教师情真意长地说:“世上有许多东西,与他人分享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越分越多,这就是爱。”类似这样的哲理性语言,精炼、隽永、深邃,对于激励学生实施爱的传递、爱的接力、爱的回报,将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语言的精炼美还表现在板书上。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于引领学生学习,指导学法的“视觉语言”。讲求板书的精炼美,教师一定要缜密思考,精益求精,善于借助简洁的文字、符号、图像,扼要地呈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透射出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如学生学习了“探究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秘”(《生活与哲学》第四、五课)两课后,教师设计了如下板书(见下图)。
  从这框板书中,学生能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和意识观,以及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人比喻说:“知识像一串葡萄,学完能拎起来。”[5]精炼的板书就具有这种价值。
  五、教学语言的逻辑美
  凸显逻辑美,是中学德育课程的优势所在。因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是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郭元祥教授指出:“教师的语言本体内容应包含清晰的逻辑和明确的思维方式。”[6]中学德育课程教师只有准确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严密地进行推理,才能让自己的语言具有“蜜”的功能,“能紧紧地粘住学生”。
  例如,在学习“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影子是不是物质”,教师反问:“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学生信心满满地回答。接着,教师用极富逻辑美的语言点拨:“你说的影子,是光线被物体挡住而形成的阴影。从成因看,光与物体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从结果看,影子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以影子是物质现象。大家明白了吗?”“明白了!”同学们齐声回答。这个案例说明,教师扣住概念,进行推理,得出正确判断,其言其语清晰、严密,彰显了逻辑美,让学生为之折服。
  六、教学语言的幽默美
  幽默是运用喜剧性特征来传递信息。幽默性语言,往往三言两语,就妙趣横生。原苏联教育家斯特洛夫说:“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7]心理学家凯瑟也向教师建议:“以你的友善、机智、幽默去传播你的信息,那么时空距离就会消失。”幽默性语言的特征是奇妙有趣、蕴含委婉,意味深长。
  例如,在教学“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生活》第二课)时,教师讲述了“我国选举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在民主性质上更具优越性”。有一位学生边听边与同桌嘀咕:“美国大选,人人都有选举权,我们呢?”针对这种声音,教师引用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幽默话语:“如果我有一头驴,我就有选举权,如果这头驴死了,我就没有选举权,那么到底谁有选举权,是这头驴,还是我?”学生会意后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笑声刚停,教师又点拨说,2012年美国大选,候选人比拼的是财富,大选过程纯属有钱人烧钱的游戏。接着播放视频:奥巴马连任竞选双方的花费过60亿美元,创美国历届选举之最。
  上述教学案例启迪我们,教学语言委婉诙谐,能让学生在忍俊不禁的笑声中领略到话语的弦外之音,有利于唤醒学生的道德认知。漫画大师方成说得好:“幽默要有所含蓄,使人在笑声中同时引起联想和推断,从而领悟其中深长的含义。”[8]幽默不是轻薄,不是哗众取宠。“幽默具有高雅性,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显。”(老舍语)教师应多一些育德的灵气,让中学德育课堂漾起会意舒心的欢笑。
  七、教学语言的声韵美
  声韵主要指语调、声调、音质、音频、音速、停顿等语音要素。古人十分注重“声美”的价值。荀子在《乐论》中强调,“声乐入人耳之深,其化人也速。”教师说话的声音抑扬顿挫,美好动听,就能让学生孕育美的感受。语言美很多时候表现为韵律之美。明朝人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作为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韵”,主要是指超越具体情境的绵延悠远,展现了一种优雅的余韵美。追求音韵、气韵、神韵的中学德育课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盖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婉转”。
  具体地说,教师修炼“声韵美”,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对事物的描述,对事理的阐发,对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衔接,其言其语要做到抑扬有致,顿挫有律,铿锵作声,和谐流畅,给人一种相似于音乐的流动感。二是善于根据不同的句式,采用不同的语调彰显语言的音乐美。阐述事理时语言朴实、形象,由具体到抽象,用词准确,揭示有力;概括提升时,则言简意赅;抒情时音随意转,气随情变,因情用气,以情带音。有时如滔滔细流,直陈感受,有时如霏霏细雨,润人心田,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导行时则多采用谈心、激励式语言,有时如号角,慷慨激昂,具有鼓动性;有时似红绿信号灯,将应当与不应当,揭示得一清二楚,并寄予殷切期望,具有很强的劝喻和励行功能。三是善于借助逻辑重音进行传情。所谓逻辑重音,是指针对教学要点,对一些词和词组进行重读。在每一句话的语调变化节律中,中心词的语音总比其它词语的读音要高些、强些或长些;中心词的突出,有利于显化其内蕴的情感色彩。
  例如,在教学“唱响自信之歌”(《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时,教师声情并茂地说:“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教师恰当地运用了逻辑重音,使语言的表达增强了情感的强度,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总之,“教师应努力不仅用话语的内容,而且用说话的语气、声调、词语的美学去影响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9]。
  八、教学语言的匹配美
  教师的教学语言美,还表现在使语言、表情、动作匹配起来,把要说的东西表达得活灵活现,既动听又传神。黑格尔指出:“能把个人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事实,而动作,由于起源于心灵,也只有在心灵性的表现即语言中才获得最大限度的清晰和明确。”[10]
  教师除了注重有声语言的美外,还要修炼和善于表达身体语言的美。诸如悉心关注学生而表现出身子微微前倾,凝神倾听学生的谦恭态度,脸上绽露的甜美微笑,传递情感的闪闪发亮的眼睛,亲切友善的握手、拍肩以及用于赞美、欣赏的各种手势语,等等,都是表示身体语言美的要素。教师要将教学语言美与自己的目光相匹配,更多地对弱势学生表达关切之情,给他们送去阳光般的爱。总之,教师应努力做到“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宇之间,舒卷风云之色”。如此,使有声语言美和身体语言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九、教学语言的呼应美
  教学语言的呼应美,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的呼应、呵护、支持和帮助。所谓呼应性语言,是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服务对象,去呼应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诸如采用商量性语言,如“你们说好不好?”“大家有兴趣吗?”;激励性语言,如“你真聪明!”“说得好极了!”;矫正性语言,如“你这样做不好,需要……”;祈使性语言,如“这是一个新问题,请你帮帮老师,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例如,教师在教学“用智慧保护自己”(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组织学生进行火灾逃生演习时,只有小丁同学若无其事。他从“火灾现场”慢悠悠地走出来,没有把毛巾捂在口鼻上,还笑出了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对小丁说:“孩子,很不幸,如果真的发生火灾了,最先倒下的那个就会是你!正值花季年华,当面对灾害,你要学会自我保护哟!”类似这样的应对、引领性语言,学生听了不仅会有所触动,还感受到了温暖。注重彰显教学语言的呼应美,其实质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表现自我,实现更好的发展。
  按照新课改的生本理念,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学生不能沦为失语的观众;恰恰相反,学生应是舞台中的主角。一节课所演绎的“生活剧”,师生都是“乐手”。只有当课堂有了老师和学生的“和声”,那就美了;如果课堂能够兼容不同的声音,通过师生、生生对话,思想观点的交流、碰撞能够引发学生的精彩观点,那就更美了。
  [案例]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第八课)教学片断
  师:大众传媒的发展,使社会上的文化产品琳琅满目,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我想请教大家,你怎样看待优秀文化?进行文化消费你会怎样选择?
  生:优秀文化应该是绿色的,具有生态性,能充分彰显人性的真善美。我喜欢文学,喜欢莫言的作品。他的代表作《红高粱家族》表现了刚劲有力的生命态度、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震撼了我的心灵。
  师:说得很好!你尝到了优秀文化的甜头。
  生:优秀文化应该是红色的,具有传承性,能够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中央电视台的品牌专题“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特别棒。从上初中后我就年年看。像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璁、当代雷锋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孝顺女儿孟佩杰等获奖者,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大爱,我看的时候留下了不少热泪。
  师:“感动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年度精神史诗。从这档节目中,我们都获得了很多的正能量。
  生:我认为优秀文化应该是蓝色的,具有包容性,能够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例如,上海世博会就是彰显这种文化的杰作。
  师:说得好!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他运用西方的素描、油画技巧,结合中国画的笔墨韵味所画出的山水、骏马、人物,落笔有神,栩栩如生,堪称极品。
  生:我认为优秀文化应是紫色的,表现浪漫典雅的气质。有一次我同表兄一起到北京旅游。他是学建筑的,我们一起欣赏故宫的建筑,他告诉我古代建筑中的飞檐,特别是屋角部分明显地翘起,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我越看越觉得美。
  生: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认为中国的优秀文化要如同黄皮肤、黄土地一样,深深地打上民族的烙印。
  师:请你结合文化消费,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生:我是歌唱家阿宝的“粉丝”,他用原生态唱法,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赋予了每一首歌以鲜活的生命。
  师:大家的观点都非常精彩!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希望同学们在享受千姿百态、瑰丽多彩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丰盈精神世界,提升精神力量,实现全面发展。
  上述案例给我们的启迪是:教师的教学语言美,犹如“娇嫩芳香的花儿”,美得可爱,香得沁人心脾。这对于培养学习者具有语言美的素质,无疑具有示范作用。中学德育课程教学在语言审美上所表现的特点应是教师的语言美,学生的语言也美,美美与共,师生共同演绎教学语言“交响”美的乐章。
  “语言是与心灵息息相通的”。优美的语言对于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唤起对善的信念的‘复活的神水’”[11]。智慧与善良的优美语言可以带来欢乐,使人精神充沛,帮助学习者成长,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9][苏]N·A贾雄.教学·教育技艺原理[M].诸惠芬,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2;65.
  [2][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 2009:35-36.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6.
  [5]黄华,陈立华.永远不要低估小学教育所能达到的高度[J].人民教育,2012(24).
  [6]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
  [7]许遐达.幽默是教育的助手[J].上海教育.1991(6).
  [8]董远骞.教学的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91.
  [10][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78.
  [11][苏]苏霍姆林斯基.青少年心灵美的培养[M]. 肖辉,晨楠,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38-39.
  (作者单位:宜都市教学研究室湖北宜昌 4433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个案描述】  宁宁刚报到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不像其他孩子一样爱说话,也不主动与他人交往。军训过后,同学们都已打成了一片,只有他还落着单。本以为这是他刚进入新学校、新环境的应激反应,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宁宁依然没有太大变化,这不免让我有些担忧。  经同学反映,宁宁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场合几乎都不说话,始终微闭着嘴唇,拒绝用口头或肢体语言与任何人交流;每当我试图与他沟通时,他都是一动不动;任课老师也发现
摘 要立足学生生活,发现学生的真实问题;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真情表达;尊重儿童天性,促发其道德行为,才能让品德课堂返璞归真,真实有效。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学生生活;课堂互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7-0043-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课堂日益生动起来。但在繁华热闹的背后,品德课堂“失真”现象屡见不鲜:教学活动花样繁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创造了广阔的教学空间,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广州市荔湾区借助教育局网站平台,带领全区品德课教师,开展了“开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尝试构建起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它不仅为品德课教师提供了可信、可学、可借、可研的丰富资源,更在建设与使用过程中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借助“教材研读”,强化“标准意识”  网络资源
教育部:号召学生过“有意义的暑假”  7月5日,教育部就做好2013年中小学生暑期工作的有关事项提出一系列要求。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要创新作业形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大自然,丰富生活,陶冶情操。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引导家长不盲目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让孩子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假期。教育部要求各地教
摘 要: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重新思考、定位品德教育的过程,更是对自身德育观不断追问、探寻、确立的过程。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真正立足儿童,走进儿童世界,教材的编写才能真正为了儿童。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编写;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11-0025-03  笔者曾在数年前参加过教材编写,但都是在专家的引领之下,亦步亦
题记:2011年11月我初读李唯的《国旗下课程》电子稿后,给李唯校长邮件,其中说:“我乐意好好学习您的书,写收获体会给《中小学德育》。”现在李唯校长的书出版了,该是我再次学习的时候了。    2011年9月初,我到深圳滨海小学参观学习,我为能到滨海感到很幸运。但当时我对此行的意义估计不足。当下,我读李唯校长的《国旗下课程》,自然有一种亲切感,这让我悟出要重新感受滨海之行的价值。  在书的“前言”里
对于小学低年段孩子而言,课间是释放活力的重要时段。但是孩子们年龄小,规则意识不强,如何安全、文明游戏,成为学校和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和权利,作为儿童主要的生活场域,学校自当为儿童释放天性,舒展成长創设良好的环境。由此,以“和美、灵动、智慧”为核心词,西湖师生、家长一起,用西湖文化创新课间游戏形式,构建幸福阳光校园,让课间成为了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家长总动员,征集游戏创意  西湖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近年来,广州市科学城中学本着“培养人格健全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结合学校集初高中为一体的寄宿制办学形式,以“发展教育”为主导,尝试构建了“体验—感悟—发展”的自主德育模式,通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自主、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主体精神和健全人格得到培养,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一
作者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校长,温州市名校长,温州市首批教育名家,浙江省第八届督学。出版《尊重教育新理念》《新理念作文》等专著。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孩子幸福生长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中外教育家有许多语录。我更倾向于把教育的本质定位为:“教育是引导人的幸福生长”。要义之一是“生长”,人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正如小树生长,我们可以给予阳光、水,帮助剪枝、捉虫,但外力不可能改变其内在生长规律;要义
当代中国,关于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渐成繁盛之势。某一道德教育思潮的专题研究者有之,系统归列、整理多个道德教育模式者有之;单篇论述者有之,著述详解者亦有之。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国的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而且对建构我们自身的、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也发挥了思想启示与方法借镜的积极作用,的确令人欣喜。然而,在风格各异的众多研究中,有一个带有前提性性质的问题,似并未引起人们的自觉观照,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