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达国家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立法先行,制定法律法规,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科学的乡村区域规划,对乡村实施特殊支持计划,大力开发乡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关键词:发达国家;乡村振兴;实现路径;城乡一体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化水平就在不断提高,与之相应的是农村大量人口外流,农村出现空心化,农业劳动力出现女性化、老龄化,而农村居民逐渐被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名词代替。
1.乡村人口衰落的原因
乡村的衰落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全球各地都普遍存在乡村衰落的现象,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国家在历经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原有的乡村社区不复存在,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导致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东亚地区在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在不断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但是老龄化、空心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小农户的不断破产,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生存机会,乡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
乡村之所以衰落,从马克思的观点看,其原因在于城乡的产业分工,或者说是农业经济的脱嵌,乡村不仅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场所,甚至连多样的产业也逐渐消失,作为生活空间的乡村被单纯的农业生产空间所替代。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产业发展服务于乡村居民的生活。乡村的首要产业是农业,但是在农业之外有许多服务于当地人生活的产业,如农村的匠人为乡村居民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工具,乡村知识分子则提供了教育和教化的功能,老人或精英则维持了乡村秩序。即便是农业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乡村居民的需求。因为村民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农业也具有多样性。
在乡村中有着各种各样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形成各地不同的乡规民约,这些乡规民约成为乡村生活的准则和规范,维持着乡村的社会运行。事实上,大量乡规民约的制定都是为了解决乡村社会生活的问题,维持乡村的社会秩序。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组织、社会网络维持乡村的稳定,比如基于亲属网络的社会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甚至在乡村中,金融服务的提供也大部分是通过熟人之间组建各种“呈会”“合会”或“台会”来解决的。
但是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城乡的分工,乡村被赋予了农业生产的责任,所有非农的产业都被转移进入城市,随着人口的流动,乡村也不再是村民生活的空间,而成为了农业车间,以生产农产品为目标。当乡村成为单纯的农业生产空间以后,乡村不足以吸引人,由此导致人口外流,并最终导致乡村的衰落。
2.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活重建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或者说与人的城市化相对应,也存在一个人的乡村化问题。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五个振兴”的策略,所有这些振兴都是建立乡村生活重建的基础上。乡村生活空间的重建既是乡村振兴的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目的,因此人的乡村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乡村生活的重建首先需要建立人口的双向流动机制。在农村改革以前,为了减少城市压力,中国采取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但是因为户籍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往往被作为城市的流动人口对待。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一些政策,打破户籍的限制,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落户,城市化正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流动一直是单向的,是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就变得特别重要。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一些地方利用农民废弃的宅基地,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生活,这些措施对于扭转人口的单向流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既需要鼓励农村人口回乡创业,也要打破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的障碍。由于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乡土社会的制约,城镇人口向乡村流动还存在诸多障碍,即使一些希望到乡村生活的城镇人口也很难在乡村扎根、与乡村融合在一起,因此乡村生活空间的重建需要打破乡土社会的封闭性,让更多的人可以生活在乡村。其次要完善乡村的社会服务。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除了经济原因,如缺少就业岗位和收入低,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的社会服务不足。在一些地方,正是因为学校向城镇集中导致最后想留在村内的人也放弃了农村。
尽管近年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不同地区也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卫生问题、医疗问题、饮用水问题等等,这些短板造成乡村生活的困难。村庄社会服务不足有着多方面原因,政府投入不足也与乡村公共服务的成本高有密切关系。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要远远高于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因为分散居中和人密度小,同样水平的基础设施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有很大差距,当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搬到城市居住的时候,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就会更加困难。社会服务和乡村人口相互制约,要打破低水平的社会服务和人口减少的恶性循环,就需要提高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从而使乡村成为吸引人的居住空间。
3.我国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借鉴发达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并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明确重点,补齐短板,破解重大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
3.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供给
制度供给不足或空缺是乡村振兴的一大短板,直接制约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了弥补制度性短板,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法律体系
发达国家乡村振兴实践表明,健全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可谓政策体系比较完备。但是,与法律相比,政策文件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较弱。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但是,乡村振兴的专项法律欠缺。
3.3发展乡村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3.3.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坚持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乡村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乡村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能够既能利用乡村优势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3.3.2促进乡村产业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从“四链”入手,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第一,延伸产业链。根据城乡农业生产基础和资源优势,注重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城区企业发展链条向农村延伸,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
第二,提升价值链。依托乡村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充分挖掘乡村的潜力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建设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国家的制度、政策和资源的供给,更需要乡村社会自身主动承接和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沈费伟,刘祖云.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粮食,2017(12).
[2]张雅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对研究[J].世界农业,2018(1).
(作者单位:博市规划信息中心)
关键词:发达国家;乡村振兴;实现路径;城乡一体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城市化水平就在不断提高,与之相应的是农村大量人口外流,农村出现空心化,农业劳动力出现女性化、老龄化,而农村居民逐渐被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等名词代替。
1.乡村人口衰落的原因
乡村的衰落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全球各地都普遍存在乡村衰落的现象,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国家在历经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后,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原有的乡村社区不复存在,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导致乡村衰落的重要原因。东亚地区在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政府在不断推动乡村地区发展,但是老龄化、空心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小农户的不断破产,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不得不进入城市寻找生存机会,乡村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
乡村之所以衰落,从马克思的观点看,其原因在于城乡的产业分工,或者说是农业经济的脱嵌,乡村不仅不再是人们生活的场所,甚至连多样的产业也逐渐消失,作为生活空间的乡村被单纯的农业生产空间所替代。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产业发展服务于乡村居民的生活。乡村的首要产业是农业,但是在农业之外有许多服务于当地人生活的产业,如农村的匠人为乡村居民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工具,乡村知识分子则提供了教育和教化的功能,老人或精英则维持了乡村秩序。即便是农业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乡村居民的需求。因为村民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农业也具有多样性。
在乡村中有着各种各样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形成各地不同的乡规民约,这些乡规民约成为乡村生活的准则和规范,维持着乡村的社会运行。事实上,大量乡规民约的制定都是为了解决乡村社会生活的问题,维持乡村的社会秩序。在乡村社会生活中,有着各种不同的组织、社会网络维持乡村的稳定,比如基于亲属网络的社会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甚至在乡村中,金融服务的提供也大部分是通过熟人之间组建各种“呈会”“合会”或“台会”来解决的。
但是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城乡的分工,乡村被赋予了农业生产的责任,所有非农的产业都被转移进入城市,随着人口的流动,乡村也不再是村民生活的空间,而成为了农业车间,以生产农产品为目标。当乡村成为单纯的农业生产空间以后,乡村不足以吸引人,由此导致人口外流,并最终导致乡村的衰落。
2.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活重建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问题,或者说与人的城市化相对应,也存在一个人的乡村化问题。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五个振兴”的策略,所有这些振兴都是建立乡村生活重建的基础上。乡村生活空间的重建既是乡村振兴的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目的,因此人的乡村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乡村生活的重建首先需要建立人口的双向流动机制。在农村改革以前,为了减少城市压力,中国采取了严格的户籍制度,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从20世纪80年代,农村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但是因为户籍的限制,他们并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往往被作为城市的流动人口对待。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一些政策,打破户籍的限制,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落户,城市化正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但是这种流动一直是单向的,是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就变得特别重要。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创业,一些地方利用农民废弃的宅基地,吸引城镇居民到乡村生活,这些措施对于扭转人口的单向流动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既需要鼓励农村人口回乡创业,也要打破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的障碍。由于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乡土社会的制约,城镇人口向乡村流动还存在诸多障碍,即使一些希望到乡村生活的城镇人口也很难在乡村扎根、与乡村融合在一起,因此乡村生活空间的重建需要打破乡土社会的封闭性,让更多的人可以生活在乡村。其次要完善乡村的社会服务。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除了经济原因,如缺少就业岗位和收入低,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乡村的社会服务不足。在一些地方,正是因为学校向城镇集中导致最后想留在村内的人也放弃了农村。
尽管近年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不同地区也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卫生问题、医疗问题、饮用水问题等等,这些短板造成乡村生活的困难。村庄社会服务不足有着多方面原因,政府投入不足也与乡村公共服务的成本高有密切关系。国家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要远远高于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因为分散居中和人密度小,同样水平的基础设施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这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有很大差距,当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搬到城市居住的时候,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就会更加困难。社会服务和乡村人口相互制约,要打破低水平的社会服务和人口减少的恶性循环,就需要提高乡村的公共服务水平,从而使乡村成为吸引人的居住空间。
3.我国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借鉴发达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并解决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明确重点,补齐短板,破解重大难题,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
3.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供给
制度供给不足或空缺是乡村振兴的一大短板,直接制约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了弥补制度性短板,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法律体系
发达国家乡村振兴实践表明,健全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可谓政策体系比较完备。但是,与法律相比,政策文件的规范性和稳定性较弱。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但是,乡村振兴的专项法律欠缺。
3.3发展乡村产业,强化产业支撑
3.3.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坚持因地制宜制定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根据乡村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以及乡村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能够既能利用乡村优势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3.3.2促进乡村产业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从“四链”入手,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第一,延伸产业链。根据城乡农业生产基础和资源优势,注重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城区企业发展链条向农村延伸,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
第二,提升价值链。依托乡村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充分挖掘乡村的潜力资源,进行精深加工,建设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4.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是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国家的制度、政策和资源的供给,更需要乡村社会自身主动承接和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沈费伟,刘祖云.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粮食,2017(12).
[2]张雅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城乡一体化发展发展对研究[J].世界农业,2018(1).
(作者单位:博市规划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