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在个人修为、社会运行、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和启迪,是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由以自信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强大提供思想浸润和动力支持的同时,也为社会制度、国家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和方向指引。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厚德载物 修己安人 博施济众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以“厚德载物”为代表的人格塑造
  《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塑造的内容非常丰富,诸如“克己复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文约礼”等,均要求人们不断向君子和圣贤的境界努力。这样的文化基因造就了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这正是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由以自信的文化资源。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易经·象传》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古人取法自然,仰望天空,天体运行不息,自然流转不止,所以倡导人们效法天道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同样,大地的坦荡宽厚、容载万物,又启示我们要不断修养道德、涵养品性,使自己的内心充实、境界扩展。
  自强不息包含着有刚健有为之意,它强调主动性,并启迪我们: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发愤有为。孔子曾这样评价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司马迁云:“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均反映了中华文化孕育下的中国人拥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我们每个人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仰坚持;从鸦片战争以来奋力拼搏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到众志成城、浴血奋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上的充分体现。
  自省。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华儿女,使我们成为顶天立地的人,但又时刻提醒我们不能妄自尊大,要时刻保持自省的态度。孔子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是要求我们不断自省。看到有德行的人,要努力向对方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要在内心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缺点。一个人要有自省的能力才能进步,一个民族要有自省的能力才能推陈出新。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后不久,周恩来对博古推心置腹地讲:“我们党必须找一个熟悉农村革命的人当统帅;我长期做军事工作,但有自知之明,你虽有才华,但不懂军事;你我都是做具体业务的人,不合适做领袖、当统帅。”①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自省自警,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传统文化的自省精神。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提出明确要求,“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要“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一要求与中国的自省传统一脉相承。
  不动心。“不动心”就是内心不被外物所役,保持自己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动心”是人内心成熟和内在力量的表现,也是需要修养锻炼之后才能达到的境界。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程中,“不动心”赋予我们的是一种意志的坚定、眼界的高远、内心的通达。面对各种遭遇、各种选择,我们要做到不忘初心,坚定自己的操守。今天,我们依然要继承传统,不论是“三严三实”的作风建设,还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都要求我们修身养德,不断塑造自我,从而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以“修己安人”为代表的群己关系
  修己,即自我涵养;安人,即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传统文化以修身为起点,最终指向的是他人、社会、国家。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从儒家的角度来看,《易传·文言》提出“与天地合其德”;孔子讲“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儒家指出,天的道德属性包含在人性之中,天则和人德是统一的。从道家的角度来看,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天人同源;庄子则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可见在这一观念上,儒道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强调天人相通、万物同根。
  “天人合一”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从事物的本性出发,顺应一切事物的本然状态。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人们应该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言行,由此实现和谐相处。
  “和”观念。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和”的观念,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中庸》)。长久以来,“和”的理念在人与人相处和社会安定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和”体现着包容的胸怀、开放的精神,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提倡“以和为贵”,从而达到群体融洽、社会和谐的理想境界。
  运用“和”的理念,我国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合作与协商的机制,达成了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共识。自古至今,“和”已经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小到家庭,中国人追求家和万事兴;大到天下,我们期望协和万邦。由此可见“和”理念发挥的强大凝聚作用。
  以“博施济众”为代表的家国情怀
  群己关系的发展,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意识。我们固然应该独善其身,但更应该兼济天下。正是在这种责任意识的孕育下,我国逐渐形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传统,即博施济众的家国情怀。
  忧患意识。所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系辭下传》),强调的是一种生存状态,即在生活安逸、平顺的境遇下依然保持一定的忧患防范意识。对于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我们要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意识。同时,放眼国家,我国的安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所以我们更要人人保持忧患意识。
  大同兼济。孔子对于“博施济众”有着很高的评价和期许,它体现了儒家大同兼济的理念。儒家大同思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是民众、是社会、是国家,是无私、是公平。在今天,“公”这个观念还可以融入丰富的现代文明元素,如公德、公正、公心。当前,公平正义已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诉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当前,公正已被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与民同乐。从执政理念的角度出发,“与民同乐”反映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和公平、公正的社会理念。孔子说,“独富独贵,君子耻之”(《孔子家语·弟子行》),并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理念。所以儒家指出,统治者应向古代圣王学习,顺民心、厚民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人民生存状况、权力利益的尊重和关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从个人修为,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再到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文化自信是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文化自信的充实来源,它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强大提供了思想浸润和动力支持,更为社会制度、国家政策提供了思想源泉和方向指引。
  (作者单位:北京社会主义学院)
  【注释】
  ①石仲泉:《再论遵义会议——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0周年》,《党的文献》,2015年第1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宋扬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认为,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所指“委派”,应符合委派主体的特定性、委派去向的特定性、委派目的的特定性、委派方式的明确有效性、委派关系的隶属性及被委派人员具有明确
本刊讯(记者李志明)10月12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隆重开幕。高交会是国务院批准举办的高新技术综合性展览交易会,从1999年以来,每年10月在深圳举办,以
[摘要]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项目,由于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因设计变更、材料浪费等多种因素,给建设单位带来众多不必要的支出,影响其经济效益,因而,还需要建设单位加强工程造价控制,注重竣工结算管理,采用有效的造价控制手段,在提升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建设单位经济效益。本文就建设单位对竣工阶段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手段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建设单位;竣工结算管理;工程造价;控制
对处理新刑法生效前的犯罪行为的追诉时效问题,应以“从旧兼从轻”为基本原则.时效延长应一律从旧,适用对被告人较为有利的旧刑法;对于追诉期限,应严格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根
外墙外保温是近年建筑业新兴的施工体系.它旨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就节约能源而言,我国提出了具体战略目标,即2005年以后建筑业节能达到80%.建设部已将新型墙体保温技术
[摘要]目前的工程建设中,大力实行着工程计价模式,为了更好的迎合市场的需要,这就在变相要求企业不停进行相关技术的革新,把真正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工程造价人员,同时要加强对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研究。本文就工程量清单模式下建筑造价管控建议进行分析及探讨。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模式;建筑造价;管控  建筑行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采用合理科学的管控方法,可以
在深入分析BT模式的特点与优势及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又举例说明BT模式与自建模式在总成本上的差异,提出了BT模式在西安地铁建设中发展趋势及应用背景.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推动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新举措,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旺盛,优先发展跨境、跨区域的基础设施已成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突破
当前,创新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对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历史时期的中国而言,自主创新更具重大的现实意义。摆脱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要依靠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