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北作家群的乡土情结一端维系在东北的天际原野中,另一端则随着他们自身的遭际起起伏伏。他们就像满载着创作激情的船,这情感就是他们的锚,使他们不至于成了断根的浮萍。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根(源);故乡情结;文化流向;“文化崇尚”情结
一、根(源)——故乡情结
故乡联结着血缘、亲情,是一个人生命的源头。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与事。”
正如端木蕻良所说,“在写作时,我对着故乡只有寄托着无比的怀念和泪。一个人对于故乡,这是不由心中选择,只能爱的。”有评论家认为,正是经过乡情这一粘性物质和流亡作家心理共同体的内聚外化,才使东北作家次第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具有无组织性和开放性、运动性的相干系统与结构。
二、东北大地的“闯关内”者
萧红、萧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大地上较早的“闯关内”者。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关内,历经千险、几经周折,真可谓是“闯”来的。这种奔向异乡的漂泊感注定将伴随着他们一生。
1.以萧红为代表。“萧红是寂寞的。”茅盾以大批判家的锐利目光一眼看透了萧红。我以为萧红的寂寞是一种无家的寂寞。萧红从小未得到家庭的温暖,她“既无母爱,又无父爱”,祖父是她家庭中唯一的依存对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香港之间,故乡始终是她心底的痛。
萧红在“从异乡又奔向异乡”的流浪生活中,总以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自居。她在组诗《苦杯》中说:“我没有家,我连家乡都没有。”在《生死场》里,萧红情之所系,冲破了时代的抗日主题的要求,在故乡情结的驱动下,大量写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故乡的自然景色,而抗日却是通过侧面的手段描绘的。《生死场》的基调侧重于暴露,可以把它纳入国民性批判主题中,这种批判是对乡土农民群体生存方式——其生态与心态的一种整体剖析。
2.以萧军为代表。1907年,萧军出生在辽宁省。正如萧军所说;“我家乡那地方,地属山区,民风很闭塞、剽悍的,一般并不崇尚读书。当军官或‘红胡子’,是一般怀有野心的青年所向往的理想。”所以,他崇尚英雄般的生活,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愿受任何束縛羁绊,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反叛的性格。即便这样野性,他仍然对故乡由衷热爱。
“八月的乡村”,本来是劳苦一年的农民喜获丰收的季节,然而,在被日军侵占后的东北农村却是另一番景象。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中我们能看到,东北的农民无不是将土地、将土地维系的——菜园、牲畜、祖宗骨殖——视若生命、爱过生命的。这种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土地情结”,往往是东北农民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灾难中能够“倔起”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其实东北作家表现的现实不是“此时此地”,而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现实情感。这种情感一端维系在东北的天际原野中,另一端则随着他们自身的遭际起起伏伏。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6.
[2]于立影 骆宾基评传[J]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6.8.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根(源);故乡情结;文化流向;“文化崇尚”情结
一、根(源)——故乡情结
故乡联结着血缘、亲情,是一个人生命的源头。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与事。”
正如端木蕻良所说,“在写作时,我对着故乡只有寄托着无比的怀念和泪。一个人对于故乡,这是不由心中选择,只能爱的。”有评论家认为,正是经过乡情这一粘性物质和流亡作家心理共同体的内聚外化,才使东北作家次第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具有无组织性和开放性、运动性的相干系统与结构。
二、东北大地的“闯关内”者
萧红、萧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大地上较早的“闯关内”者。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关内,历经千险、几经周折,真可谓是“闯”来的。这种奔向异乡的漂泊感注定将伴随着他们一生。
1.以萧红为代表。“萧红是寂寞的。”茅盾以大批判家的锐利目光一眼看透了萧红。我以为萧红的寂寞是一种无家的寂寞。萧红从小未得到家庭的温暖,她“既无母爱,又无父爱”,祖父是她家庭中唯一的依存对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香港之间,故乡始终是她心底的痛。
萧红在“从异乡又奔向异乡”的流浪生活中,总以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自居。她在组诗《苦杯》中说:“我没有家,我连家乡都没有。”在《生死场》里,萧红情之所系,冲破了时代的抗日主题的要求,在故乡情结的驱动下,大量写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故乡的自然景色,而抗日却是通过侧面的手段描绘的。《生死场》的基调侧重于暴露,可以把它纳入国民性批判主题中,这种批判是对乡土农民群体生存方式——其生态与心态的一种整体剖析。
2.以萧军为代表。1907年,萧军出生在辽宁省。正如萧军所说;“我家乡那地方,地属山区,民风很闭塞、剽悍的,一般并不崇尚读书。当军官或‘红胡子’,是一般怀有野心的青年所向往的理想。”所以,他崇尚英雄般的生活,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愿受任何束縛羁绊,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反叛的性格。即便这样野性,他仍然对故乡由衷热爱。
“八月的乡村”,本来是劳苦一年的农民喜获丰收的季节,然而,在被日军侵占后的东北农村却是另一番景象。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中我们能看到,东北的农民无不是将土地、将土地维系的——菜园、牲畜、祖宗骨殖——视若生命、爱过生命的。这种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土地情结”,往往是东北农民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灾难中能够“倔起”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其实东北作家表现的现实不是“此时此地”,而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现实情感。这种情感一端维系在东北的天际原野中,另一端则随着他们自身的遭际起起伏伏。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6.
[2]于立影 骆宾基评传[J]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