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的根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de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北作家群的乡土情结一端维系在东北的天际原野中,另一端则随着他们自身的遭际起起伏伏。他们就像满载着创作激情的船,这情感就是他们的锚,使他们不至于成了断根的浮萍。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根(源);故乡情结;文化流向;“文化崇尚”情结
   一、根(源)——故乡情结
   故乡联结着血缘、亲情,是一个人生命的源头。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与事。”
   正如端木蕻良所说,“在写作时,我对着故乡只有寄托着无比的怀念和泪。一个人对于故乡,这是不由心中选择,只能爱的。”有评论家认为,正是经过乡情这一粘性物质和流亡作家心理共同体的内聚外化,才使东北作家次第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具有无组织性和开放性、运动性的相干系统与结构。
   二、东北大地的“闯关内”者
   萧红、萧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大地上较早的“闯关内”者。他们千里迢迢来到关内,历经千险、几经周折,真可谓是“闯”来的。这种奔向异乡的漂泊感注定将伴随着他们一生。
   1.以萧红为代表。“萧红是寂寞的。”茅盾以大批判家的锐利目光一眼看透了萧红。我以为萧红的寂寞是一种无家的寂寞。萧红从小未得到家庭的温暖,她“既无母爱,又无父爱”,祖父是她家庭中唯一的依存对象。她的一生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香港之间,故乡始终是她心底的痛。
   萧红在“从异乡又奔向异乡”的流浪生活中,总以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自居。她在组诗《苦杯》中说:“我没有家,我连家乡都没有。”在《生死场》里,萧红情之所系,冲破了时代的抗日主题的要求,在故乡情结的驱动下,大量写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故乡的自然景色,而抗日却是通过侧面的手段描绘的。《生死场》的基调侧重于暴露,可以把它纳入国民性批判主题中,这种批判是对乡土农民群体生存方式——其生态与心态的一种整体剖析。
   2.以萧军为代表。1907年,萧军出生在辽宁省。正如萧军所说;“我家乡那地方,地属山区,民风很闭塞、剽悍的,一般并不崇尚读书。当军官或‘红胡子’,是一般怀有野心的青年所向往的理想。”所以,他崇尚英雄般的生活,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愿受任何束縛羁绊,从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反叛的性格。即便这样野性,他仍然对故乡由衷热爱。
   “八月的乡村”,本来是劳苦一年的农民喜获丰收的季节,然而,在被日军侵占后的东北农村却是另一番景象。从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中我们能看到,东北的农民无不是将土地、将土地维系的——菜园、牲畜、祖宗骨殖——视若生命、爱过生命的。这种对土地的热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土地情结”,往往是东北农民在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灾难中能够“倔起”的直接原因和动力。
   其实东北作家表现的现实不是“此时此地”,而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现实情感。这种情感一端维系在东北的天际原野中,另一端则随着他们自身的遭际起起伏伏。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6.
   [2]于立影 骆宾基评传[J]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6.8.
其他文献
岑嘉州贤弟:   见字如面。昨日书童已将你的书信及诗集送上,读后深有感慨,特写此信,聊表谢意。唯独心中仍存一二分烦恼,不知贤弟有何高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实属佳句,令愚兄忆起边塞往事。孤蓬入大漠千里,一觉醒来,塞外茫茫缟色,遂写下一句小有意境的“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   边塞之事振奮心胆,览大漠同日月争辉,风猎猎兮将士舞戈,你我若能同戍边关,提携玉龙,杀
期刊
【摘要】让学生自己对《我看》这首诗进行反复读、品、析,老师进行适当点拨,再让学生自己去仿写,让他们自己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涵泳中,使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朗读;品析;仿写;构建   语文的听说读写活动,也是学生一个语言、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听,到读、品,再到练,是学生语言运用、形象思
期刊
考生在写议论文时,除了要有正确、鲜明的观点,典型、有力的论据和恰当的论证方法外,还要重视文章的论证结构。一篇文章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全局观等各种能力水平和素养。考场作文的限时性又要求考生的写作速度,脑海中有了清晰的结构,就会下笔流畅不凝滞。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总”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結构、层进式结构等。其中最受学生青睐的是并列式结构。下面
期刊
童年的趣事多得就像天空中的繁星,数也数不清,每一颗都有自己的精彩。而那颗最耀眼、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次班委组织的户外活动。   期待了一周的同学们早早地就成群结队地来到了七彩莲园。刚进大门,大家就被眼前的一个巨型彩虹滑梯所吸引,一个个跃跃欲试。我一个箭步冲进铁门,正纳闷从哪里跑上去滑时,教练告诉我们,想要滑只有自己拖着坐垫爬上坡才行。小意思,凭我的能力肯定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一把把坐垫拉上滑梯顶端了
期刊
原来的公开课上,我们经常把小组教学、多媒体运用等当作花瓶,作为包装课堂的手段,小组教学流于形式,效果自然不敢恭维。现在我们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看小组教学什么时候适合用、该怎样指导、如何评价等,通过教学实践,我主要有如下认识。   一、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前提   小组教学,就是让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認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构建,让他们的思维趋于完善。讨论前要鼓励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学生的
期刊
陶行知先生认为,要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是素质教育的必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弘扬劳动美德。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利于劳动共识的达成。   一、重视教材内容悟读   经过梳理,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篇目涉及劳动教育,比如《大堰河——我的
期刊
2020年,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普通高考语文评卷工作。这次评卷工作,不仅让我从中得到了磨炼,而且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关于阅卷的一些思考。   一、关于学生答卷方面的思考   1.学生的书写非常重要。字迹不工整,书写不认真,字体大小失当,随便涂改,很有可能影响试卷得分。在平常训练中,尤其是高一进校时,一定要严抓书写,甚至每周可以用一节课播放练字视频,让学生练一手干净、整齐的字。   2.学
期刊
在当下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因缺少生活阅历及必要的文学底蕴,致使理解能力、感性思维能力较差,以致语文分数普遍不高。尤其是尖子生的语文,更成了制约他们步入名校的绊脚石。   近年来高考语文,尤其2021年的高考,给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高考语文模式化套路化的时代已渐渐走远,语文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高考背景下的任务与情境,学生再无法带着所谓的模式与套路驰骋考场。那么我们的学生该如何应
期刊
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我经历了教育感化一个学生后的感言,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却又好像发生在昨天。   那是在新学期开始,学校安排我担任四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半学期以后,经过我的严格管理和教育,大多数学生在纪律、学习上都有了很大进步,然而一名男同学却一点进步也没有。他叫小强,在没有接本
期刊
转眼之间,我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已经三十多年了,其间有欢笑,有泪水,但我最大的感受,则是充实,这一点可能是没当过老师的人无法体会到的。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不仅需要爱心、耐心与细心,也需要创造,因为,你面对的是几十个充满创造力的孩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问题似乎也越发多了,而社会也要求我们教育出充满创造力、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教师的班级管理也应富于创造性。我下面就谈一谈自己在管理班级上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