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它,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明确的方向,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学生学习之前就必须让学生充分明白哪些知识和技能是自己在本节课中必须学习掌握和理解运用的,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具备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推动和促进个体的学习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运用“减法”思维,简化头绪,走出繁琐分析的泥泽,强调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这就很容易确定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如第一课时的初读,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教学的目的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词教学,兼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功用,教学目标可以集中确定为以下两方面: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全面。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结合教材特点及本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注意其整体性与全面性。二是适度。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即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要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二 、跳出思想桎梏给足学习时间
只有让学生充分、积极、主动地去学,才能使学生有所悟,并自觉地调动和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探求新的知识。遗憾的是至今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也试图想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思想上仍没有跳出旧的教学思想的桎梏,不能放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是留下可怜的几分钟让学生看一看书,就草草收场。他们总是担心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被打乱,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影响到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根本就谈不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说穿了,只是打着自学的幌子,其实走的仍然是应试教学的老路,即所谓“穿新鞋走旧路”。 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学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潜心去学,潜心去思。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时间。同时,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交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自学方法,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读书时圈圈画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要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字词含义,边读边想等。这样经过学生的 “内因”活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所悟”,并从中找出自己
已知的和未知的问题,更好地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 、学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思维
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其次是在学习目标基本完成以后,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并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和品质,善于去发现和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教师把这些问题及时地加以梳理、概括、选择和总结。把当时必须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上的质疑解疑。如我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时,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质疑,其中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风的本领在‘坏’方面表现也很多,课文为什么不去写?”于是,我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风会利用它的本领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呢?”有的学生说:“风可以把房屋吹倒”;有的学生说:“风可以把树和电线杆刮倒”;有的说:“风可以把稻子和小麦吹倒”…… 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些实际问题,我及时加以总结:“是的,风的本领的确很大,有时会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大家从小就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好好地利用风的本领去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样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疑,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可能每个都能当堂解决,有些可以留在课后师生共同想办法加以解决。我在教学《早》这一课时,有个学生在课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一句中“蜡”为什么用“虫”子旁的“蜡”,而不用“月”字旁的“腊”?我一时难以解决,课后,我和教师们一起讨论并查阅了有关资料,终于在一本《江苏教育》上找到了教材编写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原来用“蜡”是取其花瓣颜色的缘故,这样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难题。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只有营造好学习氛围,明确学习的目标,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正确把握学生思维导向,才能真正让自主学习之花在课堂得以绽放。责任编辑丁洪刚
学习目标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了它,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明确的方向,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学生学习之前就必须让学生充分明白哪些知识和技能是自己在本节课中必须学习掌握和理解运用的,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具备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从而推动和促进个体的学习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运用“减法”思维,简化头绪,走出繁琐分析的泥泽,强调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来组织阅读教学。这就很容易确定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如第一课时的初读,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性,教学的目的是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其间穿插生字词教学,兼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功用,教学目标可以集中确定为以下两方面: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全面。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结合教材特点及本课、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注意其整体性与全面性。二是适度。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度的教学目标,即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要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二 、跳出思想桎梏给足学习时间
只有让学生充分、积极、主动地去学,才能使学生有所悟,并自觉地调动和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探求新的知识。遗憾的是至今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上也试图想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思想上仍没有跳出旧的教学思想的桎梏,不能放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只是留下可怜的几分钟让学生看一看书,就草草收场。他们总是担心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程序被打乱,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影响到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根本就谈不上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说穿了,只是打着自学的幌子,其实走的仍然是应试教学的老路,即所谓“穿新鞋走旧路”。 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学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潜心去学,潜心去思。另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时间。同时,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交给学生一些科学的自学方法,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读书时圈圈画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要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字词含义,边读边想等。这样经过学生的 “内因”活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所悟”,并从中找出自己
已知的和未知的问题,更好地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 、学会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思维
要让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可以相机点拨。其次是在学习目标基本完成以后,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并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和品质,善于去发现和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教师把这些问题及时地加以梳理、概括、选择和总结。把当时必须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上的质疑解疑。如我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时,在教学任务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质疑,其中有的学生就提出这样的问题:“风的本领在‘坏’方面表现也很多,课文为什么不去写?”于是,我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去思考:“风会利用它的本领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呢?”有的学生说:“风可以把房屋吹倒”;有的学生说:“风可以把树和电线杆刮倒”;有的说:“风可以把稻子和小麦吹倒”…… 抓住学生提出的这些实际问题,我及时加以总结:“是的,风的本领的确很大,有时会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这就要求我们大家从小就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了好好地利用风的本领去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这样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疑,又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可能每个都能当堂解决,有些可以留在课后师生共同想办法加以解决。我在教学《早》这一课时,有个学生在课堂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一句中“蜡”为什么用“虫”子旁的“蜡”,而不用“月”字旁的“腊”?我一时难以解决,课后,我和教师们一起讨论并查阅了有关资料,终于在一本《江苏教育》上找到了教材编写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原来用“蜡”是取其花瓣颜色的缘故,这样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难题。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只有营造好学习氛围,明确学习的目标,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正确把握学生思维导向,才能真正让自主学习之花在课堂得以绽放。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