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钱,是被脸吃的(二章)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h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差不多有一半的钱,是被脸吃的。这张脸,没长牙齿,却比嘴巴厉害,嘴巴吃一顿不过几十块钱,它吃一顿,要上百数,甚至上千。乡下随一份礼至少一百,单位两百;随便打发个红包,没一百两百也拿不出手,不但那小孩嫌少不接,大人面上也不好看。
  就为了这个“好看”,把我们整得够惨。小时候在农村,村里哪家办喜事或丧事,大人们哪怕自家都已断顿,借,也要借来随礼。而且非常奇怪,有时候自家有事还不好意思向人开口,这一刻,为了别人家的事,却肯厚着脸皮到处借!借到了还好,借不到,忧心忡忡。记得有一次寨上死人,父亲一早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大雨天也到几十里外的山上砍柴,不是家里没柴烧,而是砍挑好柴到街上去卖,卖得一块五毛钱,正好够随礼。
  也许真的是“人情急如火”吧。人活在世间,是要面子的,俗话说:“人争一张脸,树争一张皮。”为了这张脸,这辈子盘点了一下,我的钱差不多一半都是拿来送给别人,正应了那句:“你挣的钱并不都是你的!”我一年随礼的钱,走亲的钱,请客的钱,孙子孙女的压岁钱、生日钱,加起来一两万!我还常常纳闷,自己工作了几十年,算起来存折还是四位数?自己无不良嗜好,也很少旅游,多年来也没买衣服,而且我的生活习惯,一天只吃一餐,钱都到哪去了?现在才明白,被脸吃了!
  我们辛辛苦苦地上班,工资却拿给别人去用,思之真是何苦。要面子的思想深深扎根于脑海,人家送礼,你也得送,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人情通达,礼尚往来需要人情往来的仪式,也需要量力而行,过犹不及,人情失去了心的平衡也就失去了情感的厚度。
  烧纸钱
   在我们村,家里亲人去世,最吃亏的是女婿。不但要抬祭猪,还要买金山一座,银山一座,轿车一辆,以及祭祀用的全套家具和家用电器。不过也别太担心,因为,这么多东西除了那祭猪是真的,其它都是纸糊的。
  而亲友们,除了送花圈,还要买来纸钱祭奠,这个几捆,那个几捆。主人家请来寨上一伙人帮忙,把这些纸钱分装在封里,封面填写死者的名字,盖上专门的“天堂邮戳”。七八个人忙了一两天,那些封袋顺墙堆满半间屋子,怕有上万封,若干亿元。到出殡那天,连同女婿送的那一整套,拉往就近自家的田里砌成一堆,阴阳先生一边念念有词,一边点火焚化,从下午五六点钟一直烧到第二天早上,堆里还在闪着火苗。
  花了那么多人力财力,也看不见死者是否得钱,唯一看到的是,那块田积了点儿肥料。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都是迷信,但就是很难改变,因为在人们心中,有一个思想根深蒂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换句话说,人们关心的并非结果,而是过程,即死者收没收到我不管,但做了自己就心安了。好在,近些年移风易俗,文明殡葬的宣教渐渐深入人心,村干部、党员纷纷带头签署承诺书,女婿们不必像从前那样焦虑了。
其他文献
此为仙人之地!   传说林林总总 ——八仙曾于此汇聚,交流天下道法;八仙在这里登陆,云游北方的山川;八仙从这里出海,去了蓬莱,又去了千岛湖和三清山……   这里,水清沙白,阳光与大海相融,风神戏波弄浪。磅礴的槐树林,高擎白花花的银两,收购五月的迷醉。乳酪的月光,缕缕的暗香,镀金的灯火,蓬勃的涛声,蓝宝石的寂静……瞄上了浪漫主义诗情和流连忘返的脚步。   我的向往是情有独钟的奔赴——拥抱大海,亲近辽
期刊
颜洪斌,沈阳人,生于普兰店,现居大连。自幼爱好文学,高中时代曾在《语文报》发表过散文,近期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若干。  城市里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即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艳阳高照之下,天空中也有着一层薄薄的雾层,或者说灰层似乎更准确一些。  但倘若回到百十来里地的山村,便是迥然不同的感觉了。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度过的。山村的四周,都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小的时候觉得这些山是高大的,陡
期刊
风刮得呜呜的冬天,我的爷爷去世。这年,父亲8岁。奶奶穿一件自己浆染的粗布衣裳,捣烂槐米,加草木灰,慢慢浸染,早上放置到井台,经露水的滋润,粗布就像上足了胎釉的青瓷,又经心灵手巧的主人精工细剪,就变成了一件漂亮衣裳。  来年春天,当花朵迫不及待地炸开,天空的脸庞一下子放大,像一个飞起的风筝,季节被浓妆艳抹,满眼的绿色,浓得像一坛子绿漆。  春天,如期而至。失去丈夫的奶奶在這样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被迫
期刊
“姥爷,今天晚上我们可以吃牛排了! ”  “是吗!看把姥爷的小宝贝儿高兴的呀!”  “姥爷!可是…… 您为什么不喜欢吃牛排呢?”  “嗯,姥爷以前是想吃,却吃不起。现在是吃得起了,这牙却不争气,想吃吃不动喽……”  傍晚时分, 我正在厨房准备晚餐,老爸说要出去呼吸下新鲜空气,随手戴上口罩,朝门外走去。我提醒他晚饭很快就好了,要早点儿回来,老爸却毫无反应,似乎对今天的晚餐没什么兴趣,走出了房门。  
期刊
祭奠  当活人祭奠死者的时候  死者真的死了  只有往事活下来  反过来,当死者祭奠活人  活人的确还活着  只是灵魂不在  光明  有多少光明就有多少黑暗  就像你,有多少爱  就有多少恨一样  我在你的光明里享受  花草的气息  我在你的黑喑里倾听  狼群的嚎叫  正如你在我的爱中  享受水的清澈与寒冷  你在我的恨里倾听  雷的怒吼与哀鸣  梦  人在睡着的时候  梦是醒着的  人在醒着的时
期刊
我羡慕——  我羡慕那只低头吃草的山羊——  它从不关心四季变化  也不关心草绿草黄  夏天的雷雨居高临下  它咩咩地呼唤同伴  躲进山洞高冈  北方的大雪覆盖群山,它会用蹄子  刨开冰雪,啃食被掩埋的嫩草  偶尔也会大人物一样,站在高处  俯瞰远远的河流  任凭白云掠过山鹰的翅膀  它们一生最好的时光,都在追逐  爱情,从来没有尔虞我诈阿谀奉承  牧羊人清脆的鞭哨  像返青的往事  讓它们一直向
期刊
生活里,有些伤,你可能会忘,但它依旧存在,偶尔从沉年里,不经意地醒来。  刚刚,填满了两页密密麻麻个人文学创作简历的我,右手大拇指第一关节的上方,就开始酸痛了。这是早些年,因过度写字劳损造成的大拇指腱鞘炎。  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小城,还没有计算机这种办公设备。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我,上班后的工作岗位是记账会计,但因自己写得一手好字,所有领导需要上报的文字材料,都交给我抄写。常常,几千字的急报材料,
期刊
一支法国马戏团队穿梭在太平县600里山川。为首的马尔康夫·奈克騎着枣红大马,蓄着山羊胡子,深蓝色的眼睛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像是发现了什么,举起长筒望远镜不住地睁只眼闭只眼。他身边蹲着一只猴子,适时会献媚拍马。  他们在这里已遛弯儿三天了,夜里就近随便找个客栈就寝。  这是个不好的年代和季节。八国联军进攻了北京,火烧了圆明园。  尽管这样,客栈老板还是以礼待客。  “我们是来寻找猴王的。你们这地,不
期刊
师范院校毕业的若兰,在城里一所名校做老师。她喜欢旅游,向往自然气息浓郁、生活节奏慢的古村落。  这个暑假,她又独自背个双肩包挎个单反相机,直奔早就百度好的云南的一个古村落而去,那个村子叫寒夜村。  若兰去的这个寒夜村,是个不大的村子。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和孩子。村里有所小学,附近村的孩子都在这里上学,但是,只有一名女老师,姓卢,55岁的年纪,若兰喊她卢姐。若兰白天绕村闲逛,
期刊
旱池岸上,青色的拦马石,十扭八拐。爷爷披件黑棉袄,雕塑样沉默,把尺把长的铜嘴烟袋抽的“噗噗”响。两棵垂柳,粗矮敦实,树皮皴成一块块的模样。树下“哞哞”的老牛,眼睛睁得老大,摇晃长长的尾,左一下右一下赶撵着成群的蚊蝇。一条泛着青光的卵石路,凹凸着缓缓触伸池底,淡紫色的水草临水照花,一池的碧波荡漾,一池的颦颦涟漪……  熟悉的梦境,始终赋予老旱池不可方物的美,虽然与之匹配的岁月沉重而幽暗。  一村人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