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那座山,少年成了作家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starsea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90后农村男孩,年幼时父母不幸相继去世,只好与姐姐相依为命;是梦想激励他创作了许多诗歌、小说,为自己博得了一片天地。
  年幼时,苦难如山
  朱天赐1996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大冶市茗山乡,父亲朱德池给儿子取名为“天赐”,取上天所赐之意。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上天所赐的朱天赐,在一次意外中,从姐姐的背上摔了下来,摔断了右腿。因没钱医治,腿伤只能自愈,这让年幼的天赐吃了不少苦。
  朱天赐到了上学的年龄,跟着两个姐姐进了学校。
  很快,老师发现朱天赐不会从1数到10,其他学生都能从1数到100,有的甚至能数到200。无奈,他只好到学前班接受教育。
  经过一年的学习,朱天赐不但能流利地从1数到50,还知道了“a”“b”“c”这三个拼音。老师一高兴,他很荣幸地升到了一年级。可一年级结束后,他又不能升入二年级,因为期末考试时,他的语文、数学都不及格。
  2001年,朱天赐的父亲因病去世;三年后,母亲也不幸溺水而亡。三个可怜的孩子一下成了孤儿,无父无母的他们,抱在一起哭成一团。茗山乡政府向他们伸出了援手。12岁的大姐被好心人收养,他和二姐被乡政府安排到福利院生活。
  院领导把天赐带到二楼一间约10平方米的房间前,告诉他这就是他住宿的房间。从此,这里便成了朱天赐的家。
  有梦想,天赐大逆袭
  刚到福利院的朱天赐,每天夜里都会哭泣。
  一次,朱天赐看到了日本儿童文学作家杉美树子写的文章《翻过那座山》,讲述的是一位少年坚信祖母的话——“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并在历经无数坎坷后,最终看到了大海上翱翔的海鸥的故事。
  朱天赐顿时醒悟:再悲伤也改变不了父母去世的事实,再哭泣也唤不回父母。怎样过好每一天才是最最重要的。因为文学解开了他的心结,也让朱天赐有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作家,用文学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天赐在学校努力学习。一次,同学借给他一本《唐诗三百首》,朱天赐通宵读完了,并自此爱上了诗歌,还自己学着写了首《山中暮色》:残日挂峰边,红火耀九天。莫敢眼直视,徐落森林间。
  他用全部积蓄去买书,如饥似渴地阅读,然后又想方设法向同学、老师借书看。从四书到《史记》《资治通鉴》,再到高尔基自传三部曲、鲁迅小说、朱自清散文等,这些优秀作品的阅读使天赐感到内心无比充实,精神也更加昂扬。
  在学校,老师喜欢爱读书的学生,常常课外辅导天赐。同学们也十分友好,每天跟天赐一起玩闹一起学习,从不过问他的身世,或许他们心知肚明刻意呵护着他那厚厚的伤疤。
  渐渐地,朱天赐的学习成绩赶了上来。期中考试,朱天赐的成绩从倒数几名一下子蹿到全校第一,让老师刮目相看。
  福利院里没有什么伙伴,朱天赐便每天窝在房间复习和自学课程。当然,他最喜欢的还是阅读课外书,同学们买了新书总让他先睹为快,老师更特意去书店买书给他看。
  五年级时,朱天赐被评为大冶市优秀学生。
  敢尝试,炼成少年作家
  也是五年级,朱天赐开始在当地报刊发表习作。进入初中,他接触到新诗,这种感觉陌生而熟悉,他尝试写新诗,并很快完成了新诗处女作《向往》:
  一声声清脆的叫声
  一个个灰黑的身影
  叫声在四处传播
  身影在各地飞翔
  看吧——
  在欢笑,飞鸣
  追逐,打闹
  在五线谱的电线边
  在绿油油的稻田上
  ……
  朱天赐把它写在笔记本上,不知怎么让老师看到了。老师怀疑他是抄袭的,把他叫到了办公室,朱天赐便当着老师的面,又写了两首新诗。老师惊呼:“诗人!”
  “诗人”朱天赐取笔名“朱轩”,大量写作外,尝试向《新芽》杂志投稿,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新诗《弹弓》。此后,只要有空,他便跑到邮局买些信封,装几篇稿子投出去。
  初一期中考试后,老师让学生交总结。朱天赐突来兴致,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600字的古文。老师拿着他的文章,兴奋地念了出来:“备两月之久而迎期中试,怀忐忑之心才得考分卷……”办公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这孩子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闷不作声的娃吗?这小子深藏不露啊!”老师们赞赏不已。
  后来,朱天赐又开始尝试玄幻小说《旅程》的写作。每天晚上,朱天赐做完作业,利用睡前1个小时来写作;每个周末的那两天,朱天赐都在10平方米的房间里奋笔疾书。每写完一章,同学们就争相传阅,还边读边帮他校对,并提出中肯的意见,这让朱天赐写得更顺畅了。
  2011年4月下旬,朱天赐的腿意外骨折住院,他在病床上仍接着写。这次腿伤,朱天赐住了好几个月医院,也因此错过了中考,同时错过了念高中的机会。
  历经8个月时间,朱天赐终于手写完成了近40万字的《旅程》。不久,他把《旅程》更新为电子版,刚上传到网上,就被两家出版社“相中”。
  初中毕业后,来到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读中专的朱天赐,紧接着开始了《丘比特之箭》的写作。同样是在纸上写,只经3个月,20万字的长篇小说脱稿。由于在人物成长中穿插对社会现象的各种看法,对早恋的感悟,对教育的反抗,并且语言时而幽默,时而伤感,读过的友人称之为“不亚于《三重门》之作”。
  2011年,朱天赐以朱轩之名发起成立了90后文学联合会,现已发展成为广受关注的民间文学网络社团,会员遍布全国;11月中旬,朱轩创办了电子刊物《九零》。其后,他又担任《唏嘘》杂志主编……18岁的朱天赐现为湖北省少年作家协会会员。
  (作者声明: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摘编,违者视为侵权!)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其他文献
学校组织全体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集体实践活动,活动地点在梁丰青少年实践基地,时间是三天两夜。在我满满的期待中,这次活动终于来到啦。  实践基地的活动有很多:制作黄包车、给奶牛挤奶、做蛋糕……让我最难忘的是玩“多米诺骨牌”。“多米诺骨牌”游戏是把骨牌一个接一个排列,场面甚是壮观!如果在搭骨牌时,不小心碰倒一个,就会把搭好的骨牌全部都推倒,这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道理,所以玩这个游戏,要细心,更要有耐心
期刊
在我看来,登山是一种属于男子汉的历练。所以,我喜欢带着儿子登山。  儿子还很小的时候,不敢走远,我就带着他登老家的流米岩,或是岳父家附近的仙米山。后来,儿子渐渐长大,我就带着他外出远游,让他在感受祖国山河之壮美的同时,经受意志的磨炼。  1  儿子8岁那年暑假,我带着他去了峨眉山。那是我们父子俩第一次远游。  从雷洞坪出发上金顶,导游提醒我们,上下山路途遥远,路也不太好走,最好往返都坐索道。于是大
期刊
在一片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地上,一个穿着红色球衣的小男孩,紧握拳头,双眼紧盯着脚下的足球,正在踢出有力的一脚,那就是两年前的我。  那个夏天非常炎热,为了增强我们体质,教练“蔡大大”,免费组建了足球队,并做起了义务教练。我当时因为从小体弱多病,也参加了这个团队。记得当时有一部很火的动画片——赛尔号,大家就采用了这个霸气的名字,把足球队取名为“赛尔少年队”,代表了健康、正义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那是我最
期刊
开学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高,我趁机提醒她,把自己的书桌和书柜收拾一下,她一口答应,兴致高昂地拿出垃圾袋来,对在厨房忙碌的我说:“妈妈,一会请你看我的成果。”我一边点头,一边窃喜:我又省了一桩事,要知道收拾书桌书柜是一项繁琐的工程,往往收好没几天就又被女儿弄乱了,找东西时还得我来帮忙。  不一会工夫,就看到女儿抱着1袋垃圾出来,我瞥了一眼被她遗弃的东西,恍惚看到有英语书,忙叫住她:“学校的书不能丢。
期刊
去年暑假,妈妈带我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游玩,我可高兴了。  出发前,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知道了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那里风光秀丽,牛羊成群,碧波万顷,我真想马上飞到美丽的青海湖边去。  那一天终于来到了,还没到湖边,波光粼粼的湖水已远远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望无际的湖水随着云彩的移动而变换着颜色,真是神奇极了。  我激动万分地冲到湖边,忍不住用手去拨弄那清澈的湖水,湖水凉凉的
期刊
最近媒体上报道了禽流感的案例,请问禽流感有哪些症状,应该怎样去预防?另外,我家孩子每天都吃鸡蛋,有没有关系?  江苏苏州 张晓钟  张晓钟读者,你好!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禽流感病禽或其粪便。  禽流感多半起病急,出现高热、咳嗽、全身不适、鼻塞流涕、腹痛、恶心、腹泻水样便、眼结膜炎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很快会出现病毒性肺炎、干咳、胸痛、呼吸窘迫或多脏器衰
期刊
编者按:  每年4月25日是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婴儿出生后离开母体,体内由母体带来的天然保护力(抗体)随着婴儿的成长逐渐减退消失。疫苗接种是保护宝宝远离传染性疾病的最安全有效的手段,但前不久乙肝疫苗事件让很多家长担心不已,疫苗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疫苗该不该打?该怎么打?要注意什么?值此宣传日之际,本刊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推出此文,希望能够为家长带来帮助!  疫苗该不该
期刊
一朵花里可以生出一个拇指姑娘;一对健康的父母可以有一个小矮人……世事真是无奇不有。那么,妈妈,你能给我生一只小狗吗?  不恰当的回答  不可以!  妈妈这么凶干什么嘛,小朋友不就只是问一下而已嘛。妈妈的回答好斩钉截铁,但也有可能遇到“难缠”的孩子啊,如果孩子继续问:为什么不可以啊?那妈妈是不是要揍孩子屁股了?  总有些爸爸妈妈对于孩子一些超乎常理的提问感到愕然和惊讶,甚至希望用最凶狠的语气来打消孩
期刊
从前,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学者,他居住的房屋旁边有一个池塘。有一天,老学者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这个池塘里共有几桶水?这个问题问得也太古怪了,虽然老学者的学生们都是出了名的年轻学者,然而,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座山有多少斤重一样,谁能答得准确?他们没有一个能答的出来。老学者十分不高兴,便说:“你们都回去考虑三天。”  可是,三天过去了,学生中仍没有人能解答这个问题。老学者觉得十分扫兴,干脆写了一张布
期刊
近些年来,中国人在谈到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有点儿“言必称美国”的倾向。在大部分中国父母眼中,“美国方式”不仅代表了一种高雅的“文明风尚”,更是教育理念优越性和先进性的体现和象征。然而,正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美国标准”之时,美国人却已经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是否真的完美无缺。特别是在与欧洲发达国家的儿童表现进行对比之后,美国人越来越质疑自己所推崇的方式方法是否足够正确。而曾任《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潘蜜拉·杜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