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世界各地旅游者的关注。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如何使中国园林文化走出去,成了翻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文化传播视角出发,通过对园林翻译策略的研究,提出直译加注、增译、减译三种基本策略,旨在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文化传播;翻译策略;园林文化
【Abstract】Chinese garden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s China becomes stronger and stronger, how to make Chinese garden culture go global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basic strategies of explanation, amplification and ellipsis through the study of garde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iming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garden culture
【作者简介】张心怡,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英语专业。
一、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蓬勃,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也愈发重要。我国积极倡导“走出去”文化策略,旨在扩大文化影响力,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同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备受世界各地旅游者的关注与青睐。
园林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因为其注重意境之美,很多文字比较主观,多用一些华丽的词汇、诗意的语言和夸张、感性的描述,为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不同版本的翻译,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探究园林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使外国读者能正确理解其蕴涵的文化。
二、 目前园林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好的翻译能原汁原味展示出其蕴含的含义与韵味,加深来访者对中华文化的感悟与体会。然而,当下许多书籍或旅游外宣文本中对园林文化的英文翻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1. 语句机械对等,翻译汉化严重。在园林汉英翻译过程中遇到有中国特色物象时,最大的问题往往是译者认为一定要找到一个自认为“对等”的英文,并把这个所谓“对等”的译文理解为绝对的译文,这样不仅会丧失很多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表达,还会造成理解的困难。
比如拙政园中的“倚玉轩”的介绍中,“倚楹碧玉万竿长”,译为“10,000 bright green bamboo shoots spring up the balustrade of the pavilion”。句中“万竿长”的“万”字,实为虚指,这里将其直译为“10,000”,属于生硬的字面翻译,跟原文意义相差甚远,也会让外国读者或游客不知所云。
2. 缺少文化内涵,忽略文化承载。中国的园林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理念。大到园名、牌匾,小到石刻、楹联,时时可见诗词典故,历史传说的痕迹。而正因为译者缺少对这些文化内涵的了解与理解,甚至过于迎合西方文化,则译文很可能忽略文化承载,造成翻译失误。
以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拙政园为例。“拙政”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通俗讲,就是说我自己归隐田园,养养花,种种树,浇浇菜,这也不失为一种“笨拙人”的处世之道。而英语翻译中却将其译为“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humble”一词的含义是“谦虛的;低下的,卑微的;简陋的,低劣的”。很显然,译者这样的翻译缺少了对于其文化内涵的思考,原意中自由闲适,逍遥洒脱的心情完全没有展现出来,又如何能让外国友人体会到其中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呢?
3. 仅凭个人想象,缺乏严谨考察。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文化中享有重要地位,往往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吴文安教授说过:“译者如果去过某个园林,翻译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反之,如果没有实地考察过,仅凭文字来想象园林的空间布局和景致,难度就大得多。”如果对介绍的景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所做出的译文也容易存在偏差。
例如,北京颐和园内有一处智慧海景观。许多译者没有经过仔细考察,想当然根据字面意思将其译为“Wisdom Sea”,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事实上,智慧海是颐和园最高处的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显然翻译为“Temple of Wisdom Sea”更为合适,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建筑文化。
三、 园林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
实际上,汉英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解说与传播的过程。在进行园林文化翻译时,应当从中国文化的本身出发,胸怀读者,才能做出好的译文。从文化本身出发意味着要尽量保留文化本身的韵味,宣传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所谓胸怀读者,即在翻译时既要忠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思考如何让读者读通顺,能理解,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
【关键词】文化传播;翻译策略;园林文化
【Abstract】Chinese garden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ouris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s China becomes stronger and stronger, how to make Chinese garden culture go global has become an urgent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basic strategies of explanation, amplification and ellipsis through the study of garde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iming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garden culture
【作者简介】张心怡,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英语专业。
一、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蓬勃,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也愈发重要。我国积极倡导“走出去”文化策略,旨在扩大文化影响力,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同时具有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备受世界各地旅游者的关注与青睐。
园林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因为其注重意境之美,很多文字比较主观,多用一些华丽的词汇、诗意的语言和夸张、感性的描述,为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不同版本的翻译,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探究园林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使外国读者能正确理解其蕴涵的文化。
二、 目前园林文化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好的翻译能原汁原味展示出其蕴含的含义与韵味,加深来访者对中华文化的感悟与体会。然而,当下许多书籍或旅游外宣文本中对园林文化的英文翻译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1. 语句机械对等,翻译汉化严重。在园林汉英翻译过程中遇到有中国特色物象时,最大的问题往往是译者认为一定要找到一个自认为“对等”的英文,并把这个所谓“对等”的译文理解为绝对的译文,这样不仅会丧失很多富有中國特色的文化表达,还会造成理解的困难。
比如拙政园中的“倚玉轩”的介绍中,“倚楹碧玉万竿长”,译为“10,000 bright green bamboo shoots spring up the balustrade of the pavilion”。句中“万竿长”的“万”字,实为虚指,这里将其直译为“10,000”,属于生硬的字面翻译,跟原文意义相差甚远,也会让外国读者或游客不知所云。
2. 缺少文化内涵,忽略文化承载。中国的园林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理念。大到园名、牌匾,小到石刻、楹联,时时可见诗词典故,历史传说的痕迹。而正因为译者缺少对这些文化内涵的了解与理解,甚至过于迎合西方文化,则译文很可能忽略文化承载,造成翻译失误。
以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拙政园为例。“拙政”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通俗讲,就是说我自己归隐田园,养养花,种种树,浇浇菜,这也不失为一种“笨拙人”的处世之道。而英语翻译中却将其译为“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humble”一词的含义是“谦虛的;低下的,卑微的;简陋的,低劣的”。很显然,译者这样的翻译缺少了对于其文化内涵的思考,原意中自由闲适,逍遥洒脱的心情完全没有展现出来,又如何能让外国友人体会到其中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呢?
3. 仅凭个人想象,缺乏严谨考察。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文化中享有重要地位,往往因地制宜,自出心裁。吴文安教授说过:“译者如果去过某个园林,翻译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反之,如果没有实地考察过,仅凭文字来想象园林的空间布局和景致,难度就大得多。”如果对介绍的景点没有充分的了解,所做出的译文也容易存在偏差。
例如,北京颐和园内有一处智慧海景观。许多译者没有经过仔细考察,想当然根据字面意思将其译为“Wisdom Sea”,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事实上,智慧海是颐和园最高处的一座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显然翻译为“Temple of Wisdom Sea”更为合适,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我国建筑文化。
三、 园林文化翻译的基本策略
实际上,汉英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解说与传播的过程。在进行园林文化翻译时,应当从中国文化的本身出发,胸怀读者,才能做出好的译文。从文化本身出发意味着要尽量保留文化本身的韵味,宣传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所谓胸怀读者,即在翻译时既要忠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思考如何让读者读通顺,能理解,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