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ersal of monthly East Asian winter air temperature in 2020/21 and its predictability

来源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t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年来东亚冬季气温存在复杂的季节内变化.本文研究了2020/21年东亚冬季气温的月际转折及可预测性.结果 表明,2020/21年东亚冬季气温前冬(2020年12月-2021年1月中旬)偏冷,后冬(2021年1月中旬-2月)偏暖.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在前冬和后冬也出现转折变化.在前冬,由于2020年9月巴伦支海-拉普捷夫海海冰达到1981-2020年以来的最小值,北极至东亚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弱,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在后冬,由于2021年1月5日发生平流层爆发性增温,1月平流层极涡减弱增暖,且最弱中心向北美偏移.因此,对流层中低层负的类北极涛动位相也向北美偏移,西伯利亚高压减弱.基于NCEP-CFSv2月际和逐日的预测结果显示,该预测系统不能较好地再现此次东亚冬季气温的月际转折.然而,在日尺度上,模式能提前1-20天较好地预测东亚冬季气温的转折日期.“,”In this study,the reversal of monthly East Asian winter air temperature (EAWT) in 2020/21 and its predictability were investigated.The reversal of monthly EAWT in 2020/21 was characterized by colder temperatures in early winter (December 2020 to mid-January 2021) and warmer temperatures in late winter (mid-January to February 2021).Results show that the reversal in the intensity of the Siberian high (SH) also occurred between early and late winter in 2020/21.In early winter,as the Barents-Laptev sea ice in the previous September (i.e.,in 2020) reached a minimum for the period 1981-2020,the SH was strengthened via a reduction of the meridional gradient between the Arctic and East Asia.In late winter,as a 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 occurred on 5 January 2021,the stratospheric polar vortex weakened,with the weakest center shifting to North America in January.Subsequently,the negative Arctic Oscillation-like structure shifted towards North America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which weakened the SH in late winter.Furthermore,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reversal in EAWT in 2020/21 was validated based on monthly and daily predictions from NCEP-CFSv2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 Prediction-Climate Forecast System,version 2).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was unable to reproduce the monthly reversal of EAWT.However,it was able to forecast the reversal date (18 January 2021)of EAWT at lead times of 1-20 days on the daily scale.
其他文献
过去几十年,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灾害显著增加.虽然全球的科学家在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异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当前在气候预测领域仍然存在几个重大难题.2020年,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 气候系统预测研究中心(CCSP)成立了,该中心旨在应对和处理气候预测领域的三大科学难题: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预测,延伸期天气预报,年际-年代际气候预测,并为更加准确的气候预测和更加有效的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介绍了CCSP的主要目标和面对的科学挑战,回顾了CCSP在季风动
降水作为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效的降水预测对于防灾减灾,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影响降水过程的复杂性,当前降水预测还存在诸多挑战.针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我们提出年际增量结合经验正交分解的新统计预测方法.首先计算降水年际增量的主模态,然后针对主模态时间序列构建预测模型,用预测的时间序列叠加观测空间场得到重构的降水年际增量,最后将预测的降水年际增量加上前一年的观测降水,得到最终预测的东部降水.针对1990-2020年的东部夏季降水,该方法在每年三月构建的预测模型预测
本文通过对1979-2019年ERA-I再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分析,研究了MJO垂直环流(VOC)纬向尺度和湿静力能(MSE)趋势纬向不对称性对MJO传播速度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JO传播速度与VOC的纬向尺度和MSE趋势纬向梯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上述两个参数,本文建立了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可以较好的估计MJO的传播速度.本文对上述结果在不同的地理区域(120°-140°E)进行了敏感性测试.MJO传播速度仍然与这两个参数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he combined effects
广东莲花山岩体位于莲花山断裂带北部, 由规模巨大的侏罗—白垩纪花岗岩组成.本文对莲花山岩体中部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和Lu-Hf同位素研究, 获得片麻状花岗岩、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和细-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 206Pb/238U年龄分别为(142.5±1.5) Ma(MWSD=3.5, N=30)、(138.9±0.6) Ma(MWSD=1.4, N=30)和(145.5±0.7) Ma(MWSD=1.2, N=28), 表明岩体为晚侏罗至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
东昆仑位于青藏高原北部, 是研究青藏高原向北生长的重要地区.该区在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阿拉善地块向南挤压下, 新生代构造和地震活动强烈, 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构造变形、强震发生机理等问题的极佳试验场.近几十年来, 在东昆仑及邻区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 取得了很多进展, 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在该研究区开展的人工地震和天然地震探测成果, 综合分析了研究区的壳幔速度结构, 莫霍面形态及各向异性特征, 总结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柴达木盆地南缘上地幔内的北倾界面可能代表早古生代昆仑洋向北俯冲的遗迹
安宁河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边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认识高原隆升和侧向生长的理想对象.为了进一步厘清安宁河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 本文对该断裂带中段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磁组构研究, 厘定了安宁河断裂带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和序列, 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构造解析表明, 安宁河断裂带存在三期构造变形.据切割关系判断, 第一期变形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SW向, 造成局部断层的逆冲和右旋走滑运动.第二期变形最大主应力方向为E-W向, 形成走向近N-S的劈理带.第三期变形最大主应力方向为
辉钼矿 Re-Os 测年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硫化物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领域, 已成为石英脉型金矿床实现直接、准确定年的重要手段.然而, 正确理解辉钼矿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确切关系,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辉钼矿样品是测年的前提.本文聚焦冀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金矿床——金厂峪金矿床, 对其石英-钠长石-多金属硫化物脉中的黄铁矿和辉钼矿两者的产出状态及原位微量元素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对比, 研究探讨了金厂峪金矿床中辉钼矿与金矿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石英-钠长石-多金属硫化物脉含金丰富, 可见金和不可见金均大量赋存, 黄铁
云台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是南太行地区层状峡谷地貌的典型代表.园区内发育一套中元古界云梦山组紫色石英砂岩, 是地质公园典型代表性景观地层, 在太行山地区广泛分布, 被称作“太行山红层”, 美学价值极高.其中发育大量的交错层理, 波痕、干裂等层面沉积构造, 在野外观察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基础上, 通过对百家岩地质剖面重点剖析, 采集不同层位的岩石样品, 进行化学分析、薄片分析、沉积相特征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云梦山组沉积环境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百家岩景区云梦山组紫色石英砂岩形成于滨海海滩-潮坪沉
利用人工震源(又称主动震源)激发地震波是区域地下结构探测的主要方式之一.绿色环保和安全理念日渐盛行下, 寻找适用于生态脆弱和自然环境恶劣的青藏高原的人工震源需求迫切.本文介绍了新型甲烷气爆震源在高海拔低气压的青藏高原内部进行实验的相关过程及其效果.利用聚类分析、线性叠加、相位加权叠加等信号处理方法, 并与同期共线的炸药震源信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甲烷气爆震源(WB-76-1700, WB-70-2000及WB-60-500型震源当量分别为1.72 kg、1.72 kg和0.25 kg炸药)激发的地震
日干配错断裂位于青藏高原中部, 是“V”型共轭走滑构造中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北的一条NEE-SWW走向左行走滑断裂, 在调节青藏高原南北向挤压和东西向伸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1月9日及2020年7月23日, 先后在该断裂南西端和北东支分别发生6级以上强震.因此, 查明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强震活动的关系, 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该地区的活动构造变形样式及其控震特征.本文通过高精度卫星影像解译, 结合野外调查和测量, 研究了日干配错断裂的构造地貌特征和晚第四纪滑动速率, 并分析了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