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虎林市大豆生产中出现种植结构、整地质量、品种、肥水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相应地提出了提高大豆产量、效益及优化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大豆生产;问题;对策
大豆是虎林市主要作物,也是优势作物。近几年很多地区种植大豆经济效益低,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种植结构单一,整地质量差,配套技术不到位,田间管理粗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此需尽快寻找前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途径,科学发展大豆生产。
1.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1整地问题
近几年来,虎林市大豆播种面积都在100万亩左右,但由于土地分散经营,一家一户多采用小四轮整地,深松面积少,整地标准不到位,加之施肥水平单一,耕作粗放,造成犁底层,潜育层混拌,致使土壤板结,耕层浅,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通透能力差,不能利用耕层土壤“上肥下瘦”的规律,不能创造一个“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使得我市大豆总产不稳,单产不高。
解决对策:实行翻、松、耙相结合,特别是推广深松整地,三段犁混拌整地,这对改良土壤是很有效的。深松基础好,打破犁底层40cm以下的地块大豆根系还有根瘤,这利于改良土壤,因为根往下扎得越深,能增强土壤通透能力,给大豆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土壤环境,第二年耕层下的深层水可顺根孔上返把养分带上来。垅台是装根的,耕深不能浅于30cm,最浅也要打破犁底层。垅沟深松,可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采用秸杆还田进行培肥改土,主要是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问题。
1.2品种问题
虎林市大豆品种多、乱、杂,生产上至少有30个品种,有很多种植户不知道自家种的大豆是什么品种,生产上缺少抗病、耐旱、耐涝品种。
解决对策:只有早熟,中早熟两种类型品种适合我市种植。品种选择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不同地块、不同肥力来选择,据此条件,适宜我市种植的大豆品种有合丰50号、黑农43号、垦农19号、合丰51号、宝丰7、合丰47号、合丰42号等品种。
1.3施肥问题
施肥技术是大豆高产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问题是肥料品种单一,施肥比例不合理,肥料施得浅,肥料利用率低。
解决对策:大豆施肥要坚持“前轻后重,浅少深多” 的原则。一般土壤肥力,公顷施肥纯量12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1.5-2:0.5。种肥应分层施,耕层占1/3,深层点2/3。氮肥:前期施1/3,后期主要是在花期,在干旱年份追施效果好;在温度高雨水调和年份可不追肥,因为土壤可补充矿化的氮肥。磷肥:重底肥,轻种肥,底肥点2/3,种肥占1/3,一次施足。在花期可喷洒磷酸二氢钾加尿素及中微量元素,促进生长发育、保花、保荚、促进早熟。钾肥:钾肥与磷肥特点都能在植株体内转移和再利用,叶面喷洒的钾肥雨淋后可归还到土壤中,再由根吸收上来;钾肥不足,氮、磷施得再多也不行。
肥料深施,土壤水分稳定,肥水相融处在适宜根系吸收状态,可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料表施,表层养分浓度变化辐度大,旱时浓度高,肥料不易溶解,溶解的那部分又易挥发损失,且浓度高易烧种。大豆是深根作物,肥料深施可促进根系深扎,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等于增加了肥力,同时也提高了大豆抗灾能力。
1.4田间管理问题
防治病虫害不及时、不普及,除草技术不配套,人力除草力度不够;机械除草农具不配套;重视深松、中耕、忽视保苗、垄沟除草;药剂除草配方单一,多为两种药剂混配,主观上是怕成本高,客观上是资金紧,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解决对策:关于深松问题:深松是耕、管结合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耕作改制后,基础耕作的深松环节将逐步转移到管理环节中去,深松最浅在30cm以下,可与第一遍中耕结合。
关于化学除草问题:根据不同杂草种类,改两种药剂混施为三种药剂混施,选择安全、高效、低残留等药剂。根据农作物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病虫害。
2.优化主体栽培技术
在大豆生产中,除品种因素外,栽培技术是唯一人为可控的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有效途径,栽培措施应用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所以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块、不同地力来选择栽培方式。目前虎林市在大豆生产中,按照生态与环境的不同,主要采取以下三项模式为主体栽培技术:
2.1大豆“垅三”栽培技术
“垅三”栽培技术是在垅作基础上采用三项技术措施。一是垅底深松;二是垅体分层施肥;三是垅上双条精量点播,它是一项组装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达到了农机与农业的完美结合。
“垅三”栽培模式是针对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低温地区存在的问题,诸如耕层浅,植株分布不匀,缺苗断空,病虫害防治不当,致使大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而采取的一项综合配套技术,以解决上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其技术内容是指:一是在耕作上以翻、旋、松相结合:二是栽培方式为垅作:三是施肥方式为分层深施肥:四是改单条平播为垅上双条精密点播:五是改一机单用为一机多用。
2.2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包括:大垅密,45公分小垅,65公分三条播种栽培技术,这种栽培措施能把大豆平均单产提高到200公斤以上。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吸收、消化、利用、提高、移栽国外大豆窄行密植的基础上,以矮杆品种为突破口,吸收垅三栽培技术精华而逐步形成的新的大豆栽培技术。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是以精密耕播机为栽体,结合深松,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缩小行距;增加密度;保持群体匀度的综合配套技术。
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几个必要条件:1)有深松基础。2)窄行的目的是使大豆群体分布均匀,所以要选择地势较平坦,因地制宜,采用不同行距。3)要有较好除草剂应用技术。4)密度是个关键,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根据具体情况,公顷收获株数掌握在42万株。5)后期追施叶面肥一次到二次,繁茂地块,要及时进行化控处理。
2.3大豆 “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干旱年份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大豆行间覆膜技术,采用平播覆膜,膜外侧播种,苗带为精量点播,行距为宽窄行,行距75cm的间隔覆膜,行距45cm的间隔不覆膜,种子距膜5cm,膜内施肥。大豆苗期免机械中耕管理,只采用播后苗带封闭除草和苗期人工除草进行管理。机械采用大西江农场生产的拖拉机牵引的4膜8苗覆膜机播种,该机械一次完成施肥、覆膜、播种、镇压等作业。大豆覆膜具有保墒、提摘、抗旱等特点,解决了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等不利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试验证明,在部分地区覆膜与垅三相比用种量降低25%,减少除草剂用量40%,提高产量30%以上。■
【关键词】大豆生产;问题;对策
大豆是虎林市主要作物,也是优势作物。近几年很多地区种植大豆经济效益低,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种植结构单一,整地质量差,配套技术不到位,田间管理粗放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为此需尽快寻找前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途径,科学发展大豆生产。
1.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1整地问题
近几年来,虎林市大豆播种面积都在100万亩左右,但由于土地分散经营,一家一户多采用小四轮整地,深松面积少,整地标准不到位,加之施肥水平单一,耕作粗放,造成犁底层,潜育层混拌,致使土壤板结,耕层浅,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通透能力差,不能利用耕层土壤“上肥下瘦”的规律,不能创造一个“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使得我市大豆总产不稳,单产不高。
解决对策:实行翻、松、耙相结合,特别是推广深松整地,三段犁混拌整地,这对改良土壤是很有效的。深松基础好,打破犁底层40cm以下的地块大豆根系还有根瘤,这利于改良土壤,因为根往下扎得越深,能增强土壤通透能力,给大豆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土壤环境,第二年耕层下的深层水可顺根孔上返把养分带上来。垅台是装根的,耕深不能浅于30cm,最浅也要打破犁底层。垅沟深松,可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采用秸杆还田进行培肥改土,主要是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问题。
1.2品种问题
虎林市大豆品种多、乱、杂,生产上至少有30个品种,有很多种植户不知道自家种的大豆是什么品种,生产上缺少抗病、耐旱、耐涝品种。
解决对策:只有早熟,中早熟两种类型品种适合我市种植。品种选择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不同地块、不同肥力来选择,据此条件,适宜我市种植的大豆品种有合丰50号、黑农43号、垦农19号、合丰51号、宝丰7、合丰47号、合丰42号等品种。
1.3施肥问题
施肥技术是大豆高产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问题是肥料品种单一,施肥比例不合理,肥料施得浅,肥料利用率低。
解决对策:大豆施肥要坚持“前轻后重,浅少深多” 的原则。一般土壤肥力,公顷施肥纯量120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1.5-2:0.5。种肥应分层施,耕层占1/3,深层点2/3。氮肥:前期施1/3,后期主要是在花期,在干旱年份追施效果好;在温度高雨水调和年份可不追肥,因为土壤可补充矿化的氮肥。磷肥:重底肥,轻种肥,底肥点2/3,种肥占1/3,一次施足。在花期可喷洒磷酸二氢钾加尿素及中微量元素,促进生长发育、保花、保荚、促进早熟。钾肥:钾肥与磷肥特点都能在植株体内转移和再利用,叶面喷洒的钾肥雨淋后可归还到土壤中,再由根吸收上来;钾肥不足,氮、磷施得再多也不行。
肥料深施,土壤水分稳定,肥水相融处在适宜根系吸收状态,可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料表施,表层养分浓度变化辐度大,旱时浓度高,肥料不易溶解,溶解的那部分又易挥发损失,且浓度高易烧种。大豆是深根作物,肥料深施可促进根系深扎,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等于增加了肥力,同时也提高了大豆抗灾能力。
1.4田间管理问题
防治病虫害不及时、不普及,除草技术不配套,人力除草力度不够;机械除草农具不配套;重视深松、中耕、忽视保苗、垄沟除草;药剂除草配方单一,多为两种药剂混配,主观上是怕成本高,客观上是资金紧,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解决对策:关于深松问题:深松是耕、管结合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耕作改制后,基础耕作的深松环节将逐步转移到管理环节中去,深松最浅在30cm以下,可与第一遍中耕结合。
关于化学除草问题:根据不同杂草种类,改两种药剂混施为三种药剂混施,选择安全、高效、低残留等药剂。根据农作物预测预报及时防治病虫害。
2.优化主体栽培技术
在大豆生产中,除品种因素外,栽培技术是唯一人为可控的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有效途径,栽培措施应用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所以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块、不同地力来选择栽培方式。目前虎林市在大豆生产中,按照生态与环境的不同,主要采取以下三项模式为主体栽培技术:
2.1大豆“垅三”栽培技术
“垅三”栽培技术是在垅作基础上采用三项技术措施。一是垅底深松;二是垅体分层施肥;三是垅上双条精量点播,它是一项组装配套的栽培技术体系,达到了农机与农业的完美结合。
“垅三”栽培模式是针对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低温地区存在的问题,诸如耕层浅,植株分布不匀,缺苗断空,病虫害防治不当,致使大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而采取的一项综合配套技术,以解决上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其技术内容是指:一是在耕作上以翻、旋、松相结合:二是栽培方式为垅作:三是施肥方式为分层深施肥:四是改单条平播为垅上双条精密点播:五是改一机单用为一机多用。
2.2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包括:大垅密,45公分小垅,65公分三条播种栽培技术,这种栽培措施能把大豆平均单产提高到200公斤以上。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吸收、消化、利用、提高、移栽国外大豆窄行密植的基础上,以矮杆品种为突破口,吸收垅三栽培技术精华而逐步形成的新的大豆栽培技术。窄行密植栽培技術是以精密耕播机为栽体,结合深松,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缩小行距;增加密度;保持群体匀度的综合配套技术。
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几个必要条件:1)有深松基础。2)窄行的目的是使大豆群体分布均匀,所以要选择地势较平坦,因地制宜,采用不同行距。3)要有较好除草剂应用技术。4)密度是个关键,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根据具体情况,公顷收获株数掌握在42万株。5)后期追施叶面肥一次到二次,繁茂地块,要及时进行化控处理。
2.3大豆 “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干旱年份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大豆行间覆膜技术,采用平播覆膜,膜外侧播种,苗带为精量点播,行距为宽窄行,行距75cm的间隔覆膜,行距45cm的间隔不覆膜,种子距膜5cm,膜内施肥。大豆苗期免机械中耕管理,只采用播后苗带封闭除草和苗期人工除草进行管理。机械采用大西江农场生产的拖拉机牵引的4膜8苗覆膜机播种,该机械一次完成施肥、覆膜、播种、镇压等作业。大豆覆膜具有保墒、提摘、抗旱等特点,解决了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干旱少雨等不利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试验证明,在部分地区覆膜与垅三相比用种量降低25%,减少除草剂用量40%,提高产量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