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博物馆非遗档案工作探讨

来源 :档案与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swzzxp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宝贵的记忆资源。对博物馆而言,开展非遗档案工作是充分发挥社会职能,保护、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非遗档案工作呈现出和以往不同的特点,这些都对博物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互联网+”非遗档案博物馆
  博物馆是保护、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的非遗档案工作应当更具时代特征,更加融入公众生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一、“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非遗档案工作的新特点
  1.保护内容的扩展与延伸
  众所周知,实物性是博物馆的基本特征之一。博物馆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开展非遗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基础。对于博物馆特别是非遗博物馆而言,其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非遗实物、道具、资料、项目档案、传承人档案等“显性档案”,亦包括传承人口述档案、“申遗”档案、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隐性档案”。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档案的保護与传承已经立法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显性档案”和“隐性档案”的重要性,因为无论是非遗“显性档案”还是“隐性档案”,其均从不同角度再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内涵和技艺过程,科学系统地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非遗博物馆工作者通过收集、整理非遗“显性档案”和“隐性档案”,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打下坚实基础,最终达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非遗衍生品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的成果体现。在“互联网+”时代,非遗衍生品充分彰显了教育、保存、研究等诸多功能,因为其本身就是非遗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为例,南京云锦博物馆的织造大师们运用独特的创意设计激活南京云锦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设计开发的云锦服饰、屏风、挂轴、摆件、框画、围巾、钱包、领带、披肩等数十个品种的非遗衍生品对于推动南京云锦博物馆的藏品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基础性业务工作大有裨益。不仅如此,云锦织造大师以及云锦博物馆文创工作者研究、制作、营销过程中与之相关联的一切资料皆可被视为云锦档案,成为“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开展云锦档案工作的重要对象。
  2.保护载体由物质到虚化
  在相当长的时期,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主要采用纸质记载、音像记录等传统方式保存非遗档案。虽然保护非遗档案的物质载体形态各异,材料也不尽相同,但物质性为本质属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非遗档案保护已经迈入数字化阶段的新时期。对于非遗博物馆而言,应尽快利用非遗实物档案的资源优势,着手进行非遗档案的数字化保护,通过多种信息平台技术和新媒体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展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动态并更加高效地将相关信息传播给公众。
  探索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是博物馆推动非遗保护载体由物质转为虚化的重要举措。“非遗数字博物馆”可以超出非遗保护载体的地理性和物理性限制,促进非遗档案的保护与传承从“实物导向”转变为“信息导向”,从而以非遗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向社会提供更加广泛、持续和深入的服务。当然,“非遗数字博物馆”的建立要以大容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库和优良的网络环境为保障。非遗档案信息的收集不能局限于本地区的非遗项目资源,应包括此类非遗在不同地区、不同传承人手中的传承状态,专家、学者对该非遗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设计研发的非遗文创衍生品,从而有助于实现非遗博物馆通过多元化网络建立起全新的、开放的、虚拟的、对话式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非遗档案信息服务体系。
  3.保护主体从单一到多元
  近年来,非遗博物馆对非遗档案的服务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服务内容愈加丰富,服务手段日益多样。国内一些非遗博物馆近年启动了“互联网+”“大数据”等背景下的“非遗记忆工程”“非遗数据库建设工程”,帮助公众通过高科技自觉保护和利用场馆内的非遗档案以及其他类别的非遗资源。非遗博物馆原先保护非遗档案的实施主体相对单一,即博物馆工作人员,在“互联网+”时代,可扩大至非遗传承人、观众、志愿者等各类群体。这些多元实施主体对非遗档案保护的举措多样,重点不一,但他们在非遗档案信息收集、整理以及数据库建立的过程中,在非遗信息资源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过程中,不同的保护实施主体均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传播方式由固态到活态
  传统意义的“档案式保护”属于一种静态保护模式,在档案信息传播、查阅、利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档案式保护”的过程中,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现为“活态”属性,文博工作者必然会对传统档案的保护方式进行调整,逐步改变被动的收集文献模式,由单纯的文献收藏、保存者转变为文献寻访、采集、制作的一体化角色。[1]
  博物馆不仅要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建档责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密切联系社会各类机构、团体乃至个人,深入开展合作,让公众便捷享受非遗档案文化资源。当然,若要实现非遗档案全社会共享目标,博物馆应积极打通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界限,努力做到“三个对接”,即:促使博物馆与有志于从事非遗档案保护事业的观众及志愿者的对接,博物馆与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对接,非遗项目传承人与观众及志愿者的对接。只有充实和完善非遗档案保护的社会组织架构,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博物馆才能开创新时代非遗档案保护事业的崭新局面。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转归及其处理,为该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对42例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出现一过性Ⅲ度AVB的患者进行分析,了
目的:根据患者病情程控起搏器工作参数,使起搏器最大限度地适应患者需要,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适当降低起搏频率使11例患者尽量维持自身心律;适当提高起搏频率抑制室性早搏2例,改善起
目的:探讨血脂康对实验性家兔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及其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将纯种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3组,即对照组,高脂组和治疗组,以高胆固醇饮食建立家兔动
针对农业院校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现状,在讲授单元操作基本理论的同时,结合化工生产实例对学生的经济意识进行培养.主要从操作工艺条件优化,设备更新改造以及余
链条或绳子下落或提升问题是变质量一类力学题的典型问题,在求解这一类问题时,用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或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常得到不同的答案.用变质量质点系的
探讨胸主动脉疾病术中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价值及适应证。初步显示术中TEE可即刻评价手术效果,对拟行主动脉瓣成形术的患者最有价值,为避免升主动脉粥样斑块的脱落导致术后体循
震惊世界的日本东京地铁毒气案发生以后,毒气——这个现代人已经陌生的幽灵又成了人们注目的焦点。本文详尽地介绍了各种类型化学毒剂的理化特征、毒理作用、中毒症状及防护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冠脉)内弹力膜缺损与内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图像分析仪对北京地区102例意外死亡年轻人(15 ̄39岁)冠脉近侧端进行了形态定量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目的:介绍经右外侧剖胸体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1994年10月至1995年5月,经右外侧第4肋间剖胸,体外循环下修补心房间隔缺损16例;心室间隔缺损18例(1例并发永存左上腔静脉入冠状静脉窦);心房、
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孙晓刚综述胡盛寿审校⒇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常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心脏外科领域并非一个新概念。50年代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问世之初,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