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产业新区:巨力引擎 昂然开启

来源 :时代名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awei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让我们将关注和期待的目光汇聚在滇中沃野上:西连安宁、易门、禄丰、楚雄4县市,东接嵩明、寻甸、马龙3县,1.08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即将崛起一个面向未来发展、承载跨越希冀的产业聚集新区。大手笔谋局,新起点开篇,驱动云南跨越发展的又一强力引擎正在昂然开启。
  “跨越”一直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直过区”,到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西部内陆沿边开放先行区,一次次跨越历程见证了云南发展的坚实足迹。但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发展不快、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决定了跨越发展仍然是云南最大的主题。以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认识云南、建设云南、发展云南,迫切需要我们拿出更大的气魄,激发更大的动力,提供更强的支撑。
  在桥头堡战略实施两周年之际,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面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重要战略抉择。这是对以往发展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对桥头堡战略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这一战略决策,既是对《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跟进落实,也是打造云南新的重要增长极、提升云南地位和实力的关键之举,顺应时代发展之大潮、切合云南跨越之急需。
  云南的跨越发展,由此找到了新的引擎和重要抓手,云南的经济发展方式,步入了新的层次和新的阶段。
  新区“胎动”
  2009年在国家提出云南“桥头堡战略”之后,如何落实该战略成为云南需直视的问题。如果没有现实意义上的科学规划和详实的产业发展方案,那么“桥头堡战略”就会成为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临虚蹈空,起不了太大的实际作用。一位云南学者表示,滇中产业新区正是云南多番研判之后,敲定的“桥头堡战略”最重要的承载点。
  “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为我们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找到了突破口”。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如是说。从国家开放发展战略调整来看,环渤海城市经济圈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极作为“火车头”,引领中国经济30年高速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开放形势、开放格局已经发生明显转变,深化沿海开放,提升沿边开放,加快中部开放,正在积极构建东部、中部、西部协调互动发展的全新开放体系和格局。在此大背景下,进一步扩大西部开放、加快沿边开放被提到很高的位置,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应运而生,建设滇中产业新区、打造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新地标成为顺势而为。
  “滇中产业新区位于安宁市、易门县、禄丰县、楚雄市四县市1.0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重点开发1149平方公里的土地。”云南省发改委原主任米东生在规划中表示。
  滇中产业新区的目标是再造一个“经济昆明”。根据有关调研报告显示,云南意欲通过数年的努力,力争让滇中产业新区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000亿元,工业增加值140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500亿元,实现三次产业生产总值2200亿元以上。“增加一个相当于现在昆明市的经济总量。”
  滇中产业新区将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钢铁、钒钛、汽车、光电子、生物医药等多个优势潜力产业。“争取在今后几年内,滇中产业新区的经济能占到云南全省GDP的10%左右。”米东生表示,这个将集全省之力打造的产业新城,将聚集100万人以上的城镇人口。
  2012年5月,云南省省委书记秦光荣提出建设滇中产业新区构想。2012年8月底,《建设滇中产业新区调研报告(征求意见稿)》出炉。云南省高层对于滇中产业新区寄予了莫大的期望。秦光荣明确表示,滇中产业新区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核心区,是推进云南实现跨越发展一个新的增长极。作为期待中的“好孩子”,滇中产业新区的发展模式、经验将为云南全省各地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发展样本和思路借鉴。殷切希望滇中产业新区最终能如重庆两江新区、甘肃兰州新区一样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获得中央的更多支持。虽然这并不容易,但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建设滇中产业新区,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一点,工作就推动得快一点;思想超越一步,发展就会超前一步。”2013年5月,省委书记秦光荣调研滇中产业新区时强调,要下定前所未有的决心,拿出前所未有的办法,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闯敢试,用开放的思维全力以赴加快推进滇中产业新区建设,坚定不移地把滇中产业新区干起来。
  打造滇中产业新区,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具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是推动桥头堡建设、提高云南在国内外地位的一件大事,是建设滇中地区重要增长极、实现云南跨越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彰显云南精神、振奋云南干部群众精气神的一件大事,必将在云南改革发展实践和桥头堡建设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必须树立大局意识、坚定必胜信心、开阔宽广视野、拿出百倍勇气,全力谋划和推进滇中产业新区建设,努力打造城市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绿色发展、国际一流的产业新区。
  云南“闯关”
  对于云南而言,滇中产业新区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单纯再造一个“经济昆明”。规划中的滇中产业新区作为云南省未来最重要的改革试验田,担负着在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上为云南闯出一条新路的重责。
  在此之前,云南的产业发展在诸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下,产业经济结构的单一已经成为制约云南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难题。云南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得不进行改变的“十字路口”。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云南主要是以烟草立省。烟草一度对云南财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但随着分税制改革的进行,云南烟草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值不断下降。云南被迫进行产业转型。资源丰富的有色金属和各类矿业资源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但资源型工业企业大多是高资源、高耗能企业。根据昆明市工经联一项调查显示,即使在云南工业经济最发达的昆明,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多两少”的问题,即高资源、高消耗企业多,高新技术、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少;小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少。虽然从2004年起,云南就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试图在生物科技、光伏、新材料等高科技绿色产业领域进行突破,也取得了相当成绩,但发展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对云南经济发挥出强力的支撑作用。   迄今为止,在云南的五大产业中,烟草、矿产、电力依旧位居前列。2013年上半年云南省财政收入贡献的前三位为烟草、批发和煤炭行业。烟草和资源依旧是云南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这种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的发展模式却难以持久。
  而连续数年的干旱和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也迫使云南不得不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资源型企业对水、电的依赖度很高,对经常饱受干旱之苦的云南而言绝非好事。云南省财政厅预算处的人士就表示,2013年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就受到连旱和缺水因素不小的影响,多数经济指标增速有放缓趋势,经济运行中仍存在工业增长乏力、投资增速放缓的问题。在2013年初地方两会期间,云南省提出2013年全省GDP目标位上万亿。但2013年上半年云南的GDP仅达到4251.5亿元,并未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这直接影响全年目标的完成。单一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制约已经非常明显。
  在此背景下,云南对于“滇中产业新区”经济发展新模式探索寄予厚望也在情理之中。通过滇中产业新区的探索和发展,带动云南全省经济闯关突围,探索产业转型应是题中之意。
  秦光荣指出,我们要以全新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更丰富的角度,切实提高对滇中产业新区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一是实施桥头堡战略需要一个新的示范样板区。《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为建设滇中产业新区提供了战略依据和政策依据,随着桥头堡建设推进,必将创造新的投资亮点和开发热点,迫切需要建设一个桥头堡示范样板区,在新的空间推进产业聚集化、规模化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引擎,为桥头堡战略深入实施提供示范、做出榜样;二是提升滇中经济圈竞争力需要一个新的带动区。滇中地区是我省唯一的全国重点开发区,是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域。建设滇中产业新区是突破目前滇中4城各种资源要素制约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拓展新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发展载体,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和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打造滇中地区发展新引擎,更好地提升滇中经济圈的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三是推进云南跨越发展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极。培育新的增长极是云南实现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要通过打造滇中产业新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增长极和“火车头”,带动全省实现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四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需要一个新的载体。产业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云南跨越发展的重点、关键和难点。要通过打造滇中经济新区,为项目落地提供新的载体,积极引导生产要素、优惠政策、人才资源向产业汇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中培育和提升产业,夯实云南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
  而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对滇中产业新区的定位,滇中产业新区不仅要成为云南省最大的产业聚集区,也要发挥好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成为产城结合、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引领示范区。
  新区试点
  云南省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在诸多政策和资源的投放上,将在招商领域上全力支持滇中产业新区的发展。省里的招商资源也将重点向产业新区倾斜,人才和客商资源重点向产业新区引导。
  作为云南经济转型的探索者和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核心区,滇中产业新区获得了云南省内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力度。省里给予的“先行先试”的授权将是未来滇中产业新区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支撑。
  2012年9月,云南省副省长丁绍祥曾率领包括20多个部门在内的省政府考察团到广东省南沙新区、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四川省天府新区学习考察。“滇中产业新区将借鉴这些新区的发展经验。”云南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陆雪松表示。
  云南省在滇中产业新区发展上立意“打破常规”,机制创新将是新区最重要的特点。涉及到投资模式、建设管理机制、产业投资模式、土地审批管理机制、投资审批机制、产业发展扶持方式、人才培养引进、科技创新、电力供应机制、产业新区外向型产业发展机制以及招商机制等多个方面。
  按照规划,滇中产业新区将引进国际国内大财团、大企业,以委托开发形式对产业新区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城镇建设、土地整理等方面投资建设。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做法,实行以商建园、以园招商、以商兴业的市场化开发建设模式。同时,滇中产业新区将实行代理招商制,委托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负责人为云南省招商代理人,重点为产业新区引进重大项目发挥作用。招商代理一经委托后,每年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招商项目成功后视项目投资情况再给予奖励或重奖。
  从云南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纵向比较,云南发展变化显著、成就巨大;但是横向比较云南与沿海、周边省区的差距在不断拉大,所以省委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奋斗目标,其中,跨越发展是3个发展目标的核心。要实现跨越发展,全省各地不可能整齐划一“齐步走”,我们迫切需要引领全省跨越发展的增长极,也迫切需要寻找到桥头堡建设的突破口。而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核心、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桥头堡建设的核心支撑,滇中城市经济圈必须肩负起引领全省跨越发展的历史使命。滇中崛起,云南跨越。
  从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进程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开放合作的城市经济圈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主体。与之相比,滇中的4个城市迫切需要尽快从你追我赶、各自为政的行政区经济体系中“破壳而出”,要从开放合作的新思维、新观念中寻求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的重大突破。此外,滇中城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昆明,由于环境容量、发展空间、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严重制约,不可能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和建设,在昆明、曲靖、玉溪和楚雄中间提出寻找一个产业高度集群的区域打造滇中产业聚集区成为必然的选择。
  再造之难
  虽然云南省上下对于滇中产业新区抱有极大的期望值,但新区的前路并非一马平川。许多现实难题亟待解决。虽然云南省将滇中产业新区定位于实施桥头堡战略核心区,承担着云南产业转型探索的重大职责,但此前滇中地区产业园区所出现的诸多乱象,将令云南省在后期布局时颇感掣肘。   有关媒体资料显示,目前滇中经济区的工业园区“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阵、布局混乱”。滇中经济区内分布着18个省级重点工业园区、47个县级以上工业园区,工业片区多达上百个。由于工业园区布局缺乏统筹科学的规划,在选址和功能定位上不甚合理,因行政区划原因导致各自为阵,没有形成区域经济的整体合力。工业园区功能与产业雷同,企业间关联度很低,没有形成产业链。产业的集聚能力、辐射作用得不到发挥,未能形成与自身产业和区域特色相适应的整体发展格局,不能体现循环经济特色产业,最终导致集中生产变成了集中污染。而滇中产业新区虽只是滇中经济区的中一个组成部分,但若要取得发展实效,则滇中经济区内的产业园区布局则必然面临整体的定位调整和重新整合。虽然这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调整,但涉及到各个地区的利益,协调起来估计会很有难度。
  此外,另一个问题是就如何解决滇中产业新区必然会面临的行政区隔的问题。云南行政学院教育长、教授马金书表示,由于滇中产业新区跨涉昆明、玉溪、楚雄三地,势必会带来跨行政区域管理的难题。“如何打破行政疆界,创立高效的新区管理体制需要认真思考。”马金书认为,滇中产业新区若要顺利运行,必须由云南省政府出面牵头,组织一个包括省级相关部门和下属三市州参加的滇中产业新区领导小组,对新区进行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而未来的滇中产业新区管委会则负责整个新区的招商引资和日常管理。关键是处理好跨区域行政衔接和利益分配的问题。
  而建设新区所需的资金问题则将是滇中产业新区未来必将面对的又一难题。“虽然现在还没有测算数据,但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资金需求量肯定不会是小数字。”据云南省工信委有关人士透露,目前云南正在争取国家批准建设滇中产业投资基金,在国家和省市政府财政的引导支持下,通过社会募集方式建立50亿——1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产业融资方式,将以投入退出、再投入再退出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对产业新区内发展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以项目资本金的形式先期投入,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产业项目建设,有效解决项目筹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肯定会投入,但来自政府的投入毕竟是有限的,主要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营造好氛围,令民间资金能放心进来。但在目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经济走势一路偏弱的背景下,如何将社会和民间资金大规模吸引到新区建设中来,发改委人士表示,“目前政府层面也在研究,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思路。”
  一个大的背景是,目前国内不少省份都在争着规划新区,力图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仅仅西部,就有重庆两江新区、四川天府新区、陕西西咸新区、甘肃兰州新区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新区。几乎所有的新区都在努力对外招商,吸引投资进入。
  “这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在云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国芳看来,云南的滇中产业新区只有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上,结合云南实际,进行精准定位,才有可能让滇中产业新区脱颖而出,“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新区构想
  省委书记秦光荣提出建设滇中产业新区的构想,实施桥头堡战略需要一个新的示范样板区;提升滇中经济圈竞争力需要一个新的带动区;推进云南跨越发展需要一个新的增长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需要一个新的载体。
  指出打造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具战略意义的一件大事。完成“翻两番、增三倍、促跨越、奔小康”任务,必须有超常规发展的气魄和胆识。全省干部群众必须树立大局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积极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好新区建设。一要统一思想、万众一心、强化举措。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是云南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举措、是桥头堡建设实现突破的最大平台、是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最大支撑、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亮点。要超常规推进产业新区建设,奠定云南在国内外的地位,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二要继续做好向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衔接工作,加快规划编制,争取更多支持。在规划编制中,处理好新区运行管理与相关市县的关系、老城与新城的关系、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关系;三要把政策措施具体化,在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电力、人才、科技、审批服务等方面研究出台一些突破性重大政策,努力形成全国最优投资“洼地”;四要积极探索创新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按照“六统一、五不变”(统一规划和规划的组织实施、统一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统一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开发建设所需主要资金的筹融资、统一新增财税收入的管理、统一托管区内各县市主要干部管理;原行政区划不变、原统计口径不变、原有的财税基数不变、项目分级管理职能不变、社会管理职能不变)的原则,探索新区运行管理机制,既要确保统一高效,又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五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把好产业建设关、环境保护关的基础上,创新招商方式,实行一企一策、“一对一”、重点突破。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大产业、大项目、大建设局面,不断改善招商引资条件;六要建立健全投融资体制,破解资金瓶颈;七要创新用人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科技创新力度,打造人才高地;八要加大宣传力度,在省内外、国内外营造支持新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产生广泛影响。
  明确了“产业建设年”三年行动计划和今年的主要任务。云南发展的重点、难点、突破点、根本差距和根本出路都在产业,产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发展不足、结构单一、活力不够,市场开拓能力不强,装备水平偏低、创新不足。要统一思想,积极推进产业建设年活动,让产业兴省、产业强省、产业富省的声音响彻云岭大地。要突出“十个重点”,迅速掀起产业建设热潮:一要突出招商引资,实行直接招商、企业招商、园区招商,吸引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云南;二要突出项目落地,发挥督导、督查作用,解决好项目落地难、办事难、落实难,年内确保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并加快建设,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带动一方经济;三要突出结构调整,加快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四要突出政策突破,对重大项目采取特殊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五要突出产业集聚,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六要突出市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招商引资;七要突出改革开放,树立开放思维、动态思维、创新思维,创新建设机制、管理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八要突出科技驱动,挖掘发展潜力,增强转型动力,推动跨越发展;九要突出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十要突出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新区目标
  “滇中产业新区的目标定位,不仅关系到新区建设的成败,而且关系到云南跨越发展目标的实现。”秦光荣提出,要围绕“六区”来谋划定位:滇中产业新区要成为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桥头堡建设对滇中地区的发展赋予了明确的要求,滇中产业新区要立足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努力形成云南跨越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要成为产业发展的聚集区。站在世界产业发展的前沿和科技进步的高地,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力度,把滇中产业新区打造成为云南最大的产业聚集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发挥好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争当桥头堡建设的探索者;要成为产城结合的示范区。树立产城结合、组团发展的理念,构建起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的新模式;要成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大胆创新、敢于突破,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发展环境,努力成为区域创新的“先行者”和“试验田”;要成为绿色发展的样板区。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创新引领的低碳环保发展新路子。
  秦光荣强调,全省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意识、集中力量,加快推进产业新区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关协调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加快推进各项工作;要强化规划引领,组织一流团队做好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前期工作;要加大扶持政策研究,敢于破解难题、敢于打破常规,在投资建设模式创新、建设管理机制创新、产业融资方式创新、土地审批管理机制创新、投资审批管理机制创新、产业发展扶持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创新、电力供应机制创新、产业新区外向型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创新等方面研究出台一批突破性政策措施,保障新区建设的顺利实施和高起点运行;要创新开发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规划的层次和水平,以勇往直前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决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推进滇中产业新区建设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
  建设滇中产业新区,是加快推进滇中经济区建设的重大行动,是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促跨越的强大动力,是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大举措,也是云南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体现。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新区建设。要抓好规划,坚持突出特色、集约发展、强调效益、创新机制、引领示范的原则,做到加强统筹、整体谋划、分步实施,确保新区建设的科学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打牢滇中产业新区发展基础。在规划内容上要突出产业链群打造和专业特色园区建设,努力把新区建设成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的集聚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先导区和产城一体发展的样板区。要抓好政策研究和体制创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紧密结合云南实际,大力破解新区建设中的各种要素瓶颈和发展难题,为新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抓好工作推进,努力形成强大合力,确保滇中产业新区建设早日启动、早日取得成效。
  新区使命
  滇中产业新区要成为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产业发展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科技创新的引领区、绿色发展的样板区。作为云南经济转型的探索者和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发动机,滇中产业新区被赋予了多重使命,寄予了厚望,我们希望新区能如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一样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获得中央的更多支持。为此,秦光荣要求规划建设滇中产业新区,要树立大局意识、坚定必胜信心、开阔宽广视野、拿出百倍勇气。
  不仅如此,投资建设模式创新、建设管理模式创新、产业融资方式创新、土地使用管理机制创新、投资审批管理机制创新、产业发展扶持方式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科技创新,电力供应机制创新、外向型产业发展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创新等,都将是新区探索的重点。希望滇中产业新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为云南各地经济发展提供样本和思路借鉴,为云南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今天,面对新一轮加快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云南如何以崭新的面貌奋力跟进?借助桥头堡建设这一历史性的机遇,如何加快打造核心增长极?国家鼓励云南进行内陆沿边开放先行先试,我们的突破口在哪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重点开发领域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云南又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方位、释放出更大的潜能?
  再把目光拉近来看: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离不开龙头拉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少不了空间载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技创新,亟待有平台支撑;实现城镇上山、农民进城,需要有示范带动区域……
  产业要聚集,认识要汇集,力量要凝聚。应运而生的滇中产业新区,体现了云南对发展大势、战略机遇的自觉认识和能动把握。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形成全省上下的强烈共识,慧眼发现机遇、主动创造机遇、有效把握机遇、成功驾驭机遇,在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中奋发有为,对于云南而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至关重要。
  没有高屋建瓴的战略判断,难以架构现代化建设的鸿篇巨制;抓住转瞬即逝的宝贵机遇,才能在历史洪流中托举富民强滇的梦想。
  “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区、产业发展的聚集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科技引领的创新区、绿色发展的样板区。”如此高的战略定位,无愧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动作滇中产业新区建设,必将在云南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立足云南来谋划,跳出云南来考量,滇中产业新区建设,不只是为云南的跨越发展找到一个新的引擎,也不只是谋求全省经济总量和发展实力的提升,而是力图发挥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战略地位和资源禀赋,为国家桥头堡战略服务,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独特的贡献。
  大跨越需要大手笔,大气魄需要大行动。毫无疑义地说,大胆探索开放条件下跨越发展的新路径,把滇中建成产业聚集新区和主体功能区域,才能真正担起桥头堡建设赋予云南的重任,才能为实现富民强滇的云南梦插上坚实的翅膀。
  责任编辑:吴安臣
其他文献
多次采访,让我有身经百战之感,即便碰到让人非常头疼且难缠的采访对象,我总能通过一些特殊的方式找到突破口。正像那句老话,“不打不相识”。一番唇枪舌战之后,和风细雨入心田,不知不觉间就和对方处成了朋友,更应了那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格言。印象最深的是采访那个军人出身的梁总,刚开始时,怎么也进入不了状态。但那却是我采访后写稿最顺手的一次。虽然寥寥数语的资料,写起来却得心应手。他送我的酒,我一直珍藏着。
期刊
近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2013年699万高校毕业生成为史上最多的一届就业大军,比去年增加19万人,北京部分高校学生签约率甚至只有三四成。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2013年将努力不降低高校毕业生最终就业率,目前教育部已经专门下发通知,在做好就业服务、持续开展招聘活动、引导鼓励更多毕业生入伍和担任科研助理等方面,努力帮毕业生谋求出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就业难”的现象呢? 
期刊
莫道今年春将尽 明年春色倍还人  入刊理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话让云南省文化厅原党组书记、副厅长,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花泽飞去印证,可谓恰如其分!  黎明即起 孜孜为善  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有正能量的人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无论身处何地、所到何
期刊
据媒体报道,昆明一些小升初的学生们也提前感受了“一考定终身”的紧张气氛。一所招生不到500人的重点中学有2000人报名,可想而知,名校考试录取率远低于中考和高考。而老师透露,考试范围是以学校数学教材内容为主,但又有一点奥数的影子在里面,还说是按照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设定的……奥数——又让我们看到了“小升初考”后大有被热捧之势。  多年来,学校数学教材多重视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奥数则强调
期刊
编者按:  人生就是爬坡!有的人爬到半山腰望着陡峭的峰顶放弃了。有的人坚定了信念,再高再陡的山一步一个脚印向上攀爬,终究会结缘成功。信念和成功是相结合的,你的看法左右你的结果。生活还在继续,那么,静下心来,给自己一分钟,阅读这些经典语录,以兹为鉴,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期刊
程海悠悠铭佳篇,金沙滔滔器轩宇。永胜,这块悠久的遂久故地,越西名县,秉天地山水之灵气,古往今来,铸就了多少丰碑、书写了多少华章。也就是在这片滇西北的热土上,近几年,再次上演了一段令华夏大地为之侧目的传奇故事:永胜大移民。  移民,从今天的角度看来,撇开一小撮国民携重金巨资而前往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度假式、享乐式、天堂式的移民方式,其他的诸如拆迁移民、灾害移民、水库移民等,皆被称作令
期刊
写在前面  永胜移民的沃土丰碑上,有很多人,你根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然而普通的永胜人民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创造了这项惊天伟业,他们中的个别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本册专刊就是想让永胜模式永远生辉,更想让这一切在厚重的历史卷册中留下辉煌中国梦的永胜篇章。  山河肃立,岁月无声,然而顶天立地的移民丰碑上,他们的名字却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一曲壮歌,吟唱日久,终会厚重悠远;一段往事,披沙沥金,定将铭刻
期刊
入刊理由:  2013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要在2017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在2013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到2017年,培育一批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使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而截止2012年,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0%左右。有一条实现这一战略性目标的捷径,就是成立一支全球并购基金,与上海的全球国际并购基金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并购。
期刊
入刊理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法院新闻宣传工作也面临新挑战。由于网络媒体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取代了旧的传统传递方式 ,消息的快速传播,民众的参与度也在逐渐提高,面对这样的环境,法院如何应对当前媒体的新变化,如何行使这台天平的权利,备受广大市民的关心。要积极应对当前媒体环境的新变化、新趋势,需要建立和健全专门的新闻宣传工作机构和专业的新闻宣传队伍,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外宣干部队伍。推动建立专业化
期刊
入刊理由:  众所周知,娱乐有圈,而事实上,商界更是个圈。商界大佬们通过各种形式集合成圈,又通过一个个的“圈子”,达到培育人脉、拓展商机或慈善的目的,当然也不排除危难时刻侠义的“江湖救急”之举。由于各个圈子的成员都是各个行业里的领军人物,因而,这些圈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1、华夏同学会  2005年,中欧商学院与哈佛大学、西班牙IESE商学院在全国推出了为期四周的CEO班,CE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