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游戏本质新视角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OFIPAUT8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游戏的本质在于儿童的主动积极体验,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它孕育着人类文化的生成,也折射出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统一。
  关键词 儿童游戏 人性 文化 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The Nature of Children's Game
  ——O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LI Jing
  (Education depart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Children's game is essential to children's active positive experience, is the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unified, conceived with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ulture, also reflects the unity of subject and subjectivity.
  Key words children's game; humanity; cultural; subjectivity
  
  早在18世纪席勒就认为,游戏不只是“娱乐”或“玩耍”,而是人类自由本性和完整人格充分展现的途径和证明,游戏意味着“人的诞生”和“人性的复归”。①作为现代儿童游戏观,儿童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方式,是符合儿童天性的梦想世界的表征,是儿童精神世界与儿童文化的表现形式。游戏是 “纯粹的人的本性”的活动,并与诸多机能的综合体“人性”直接相连,本文将从人性视角探寻游戏的本质。
  1 游戏的本质源于儿童的自我控制的体验
  儿童游戏的本质根植于儿童的天性之中,而儿童的天性在更为本质的层面上则源自人性,正是通过这种自主体验,儿童才得以建构起其梦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实现其生物适应的功能,进而从纯粹的游戏人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人。
  游戏冲动来自于儿童内部需要与外部客观环境的矛盾。儿童迫切希望长成大人,因为在儿童的眼里大人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于主动的地位,他们有能力并且安排了儿童的生活,儿童也正是希望借助虚拟化的游戏来取得这样一种内在主动的体验。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性充满了原动力,人的人格由伊底(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游戏是调节伊底与超我之间的冲突的一种有效形式,它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又相互分离,它既满足了伊底自我娱乐的精神,允许自我自由地调节伊底与超我的要求,又消除它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种原则昭示着无意识努力的方向,即无意识中被压抑的东西本身的努力不外是要打破它自身所承受的沉重压力,并且力图使自己要么转变成有意识的东西,要么通过某种实际的行动释放出来,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能看出,人性最原始的本能就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寻求一种取得主动地位的倾向。”②这种倾向使人通过各种途径追求一种体验和宣泄感,从而达到自我满足与愉悦。
  2 游戏本质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
  生命活动中为何会出现游戏现象?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起始于19世纪。“剩余精力说”、“松弛消遣说”、“预演说”以及“复演说”,这些理论均为达尔文“进化论”盛行时代所出现的对儿童游戏动机与意义认识的产物,体现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尽管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经典游戏理论中过于强调生物性原因而遭到学术界的广泛质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辩方式肯定了儿童游戏的生理性机制,提出了游戏的本质是人的一种本能性活动这一假设。不论“本能”还是“天性”归根结底都属于“人性”的范畴,所以儿童游戏本质的人性论是从更为实质的层面上对生物性本质论的升华与完善。
  游戏作为实现儿童心理发展的工具,儿童通过游戏能够获得情感、认知、社会性、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游戏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心理表征,通过建立“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建构经验。游戏与幼儿的发展如同一面镜子,儿童的心理表征能够通过游戏来表现,同时游戏的类型、复杂程度等也会折射出儿童的发展水平。
  3 游戏本质孕育着人类文化生成
  维果斯基认为游戏本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正是游戏孕育了文化的生成,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同生物性本质观一样统一于游戏的人性本质观。在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时,荷兰文化学家胡伊青加独辟蹊径,通过文化—史学的研究范式探讨了游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文化进程中都活跃着某种游戏因素,这种游戏因素产生了社会生活的很多重要形式,而处于最初阶段的文化就是被游戏出来的。它不是像婴儿从子宫脱离出来那样从游戏中产生出来的,而是在游戏中并作为游戏产生出来并永远也不脱离游戏的。”③游戏是文化本质的、固有的、不可或缺的成分,是作为文化存在的现象。一方面,游戏是先于文化并创造了文化,文化是在游戏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另一方面,游戏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就带有了文化的特质,游戏中极小的细节都带有文化的痕迹,文化在游戏中具有渗透性。但是游戏的最初动机是什么?答案显然不是文化,在文化尚未形成之时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恐怕只有借助于人的天性这一形而上的假设。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厘清这样一条思路:人具有游戏的天性,这种内在本性通过游戏实现了其外化的过程,文化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是其自身文化的主动建构者。
  4 游戏的本质是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统一
  德国哲学家加达默尔将游戏看作“具有一种独特的本质,它独立于那些从事游戏活动的人的意识。所以,凡是在主体性的自为存在没有限制主体视域的地方,凡是在不存在任何进行游戏行为的主体的地方,就存在游戏,而且存在真正的游戏。游戏的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游戏只是通过游戏者才得以表现。”④伽达默尔的游戏主体性移位(游戏成为主体,即反主体性)看似与“游戏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相互矛盾,同时,这一表现形式带有很大的潜在性,以至于给人一种主观意识和主体性不存在的假象。但实则反映游戏是建立在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协调统一伽达默尔所强调是游戏的魅力使游戏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只有游戏者沉浸在游戏中体验到的快乐,最终体验到游戏所带来的满足感。
  从人性的角度理解游戏,能更好地澄清儿童游戏的内在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统一性,儿童游戏的内在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工具,更是儿童的生命活动和存在方式,是自组织发展的最本源的动力。虽然在今天幼儿园里大部分的活动都被包裹上一层“游戏”的外衣,更有不少研究者提出“教学游戏化”,“课程活动游戏化”等理念,但就其本质而言,他们都把儿童游戏作为儿童发展的工具,即赋予游戏一定的外在价值而把游戏转化为一种教育的手段或工具。这无疑使得游戏本身被异化,这样非但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工具性价值,还有可能导致其丧失本体性意义,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注释
  ①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②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③ [荷]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④ [德]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摘要 文章通过对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问卷,得出当前高职学生学风现状的判断,分析影响当前学风的几个因素,提出加强学风建设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 高职学风 调查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9.28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Study Style of Vocational Students  ——Census Report o
期刊
摘 要 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学时首先思考的话题。它是在教学双方在教学实践中现实地生成出来的,因此决定教学内容的除了课程目标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学生。重读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春》,教学设计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从而建构新的意义。  关键词 教学内容 学生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寻”、“根”二字入手,重新在整个新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中来考察寻根文学这一现象。“根”的定义决定了“寻”的方向和目的。“寻根”的基本方向是回归,最终目的是重新建构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与世界对话。但是需要着重一提的是,“回归”决不应该等同于机械的倒退。而寻根文学与国人“后殖民文化”的心理隐性昭示之间的关联,笔者认为也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寻”“根”冲突 非规范民间文化
期刊
摘 要 德国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斯廷内斯—列金协议,是一次劳资之间相互妥协的合作,其在初期虽取得一些成效,但终究在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走向了破灭。  关键词 魏玛德国 斯廷内斯—列金协议 劳资妥协  中图分类号:K516 文献标识码:A    Hands Can't Grip Together  ——The Rea
期刊
摘 要 郑芝溶是韩国诗歌史上享有盛誉的现代派诗人,其初期诗歌作品多以童谣、乡愁为主旋律,反映诗人孤寂的内心世界。本文结合郑芝溶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审视郑芝溶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探寻诗人郑芝溶内心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键词 郑芝溶 韩国诗歌 俄狄浦斯情结  中图分类号:I312.6 文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针对现代服装设计中多元化流行趋势进行探讨。通过服装多元化的形成,其对传统服装的影响两方面阐述,证明了现代服装的多元化正是源于社会的需求和趋势,他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艺术化生活方式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流通迅速多样,加速了服装多元化进程。  关键词 多元化 信息 服装设计 影响  中图分类号:J523
期刊
摘 要 当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当前我国英语教学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显著,因此,探讨高效英语课堂的创建,推动教学更为有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发展及近年来高考教育改革的推进,大学体育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积极融入了新的理念,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及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本论文就是立足于休闲、健身、娱乐来探讨当前大学体育的新理念。  关键词 休闲 健身 娱乐 大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Lei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语气词“啊”、“吗”、“吧”、“呢”和“嘛”为中心构成的语气结构为考察对象,对两套对外汉语教材的课文部分分别进行了考察,并对考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语气 语气词 语气结构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hinese Tone Struct
期刊
摘 要 本文浅谈了如何对马克思主义正读的三条原理,即传承、补课、创新,以及此原理在历史事实的对比解读中的运用,指出中苏改革为何结果迥异,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联系自身的条件和不足,需要实事求是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勃勃生机和不竭的源动力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传承 补课 创新 正读  中图分类号:G633.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