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2月6日是星期四,全国中小学正常上课。可是,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今年15岁的女孩占海特只能在家自学。
进入12月,各地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网上报名工作陆续开始。按照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全国各省(区、市)2012年底前出台具体政策的倒计时已然开启。
占海特期待方案的出台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上去很美
“我生于珠海,4岁时随父母来上海。小学时自以为是珠海人,中学时才认同自己是上海人。现在有人告诉我,你不是上海人,也不是港澳台和外国人。你必须回你的老家去参加中考,在上海只能读中职校。童鞋们,各位老师叔叔阿姨,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这是2012年6月8日占海特发的一条陈述自己疑惑的微博。
因不肯返乡读书而辍学在家,在微博上高调争取异地中考高考权利,与沪籍人士就异地高考“约辩”。这名在微博上以“少年公民”自居的女孩说,“如果教育不是填平鸿沟而是扩大鸿沟,那就是不公平中的不公平。”
而在我国的大小城市中,这样的“她”何其多?
改革开放以来,从全国各省(区)流向一线城市的劳动力,背井离乡成为这些大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子女在居住地上了小学升了初中,甚至上了高中,期望可以就地参加高考。但由于户籍问题限制,往往被拒之门外。
鉴于此,2012年8月底,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四大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
意见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提出了时间表: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底前出台,同时要求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防止“高考移民”。这被视为异地高考的“破冰”之举。
拥有本地户籍方对于所在省市正在研究的异地高考方案,大多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该政策的出台可能会从根本上破坏目前的教育属地管理,从而涌现出大量的为高考而迁徙的人员,这将对本地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造成强烈冲击,尤其对户籍生源的升学产生严重影响。
而几乎所有的异地高考支持论者都宣称自己是“公平竞争”的支持者。
2012年10月25日,当15岁的占海特与父亲出现在上海市大沽路100号时,被数十人挡住去路。他们戴着印有“No”字的黑色口罩和墨镜,摆出奥特曼消灭妖怪时的手势,并大声高呼,“保卫上海”。
在他们眼中,占海特是“入侵的蝗虫”,因为这个女孩的户籍远在江西九江,尽管一家人来沪10年,但未取得沪籍,故而不应要求参加上海中考。
2012年11月,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文件,拥有黑龙江省高中学籍并在黑龙江连续就读3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其父母在黑龙江省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便可在黑龙江就地高考。随迁子女报名可携带父母工作和住所证明到学籍所在地的市、县招考办报名。黑龙江成为首个明确2013年异地高考具体条件的省份。
“上海不是黑龙江,应该鼓励二、三线城市异地高考,但是一线城市正相反,应严厉把控。因为这样人才就能留在二、三线城市了。地区发展慢慢就平衡了。”网民“卷发菜园”称。
有媒体通过网络论坛留言统计,在北京、上海的本地市民中,反对异地高考的比例均超过95%,“甚至有上海网友成立了反对异地高考签名的专用微博”。
2012年12月7日,备受瞩目的山东省异地高考政策正式公布。虽然政策本身没有对外地学生在山东高考提出“家长门槛”,但想要拿到高中学籍,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入学条件,“家长”仍是迈不过的一道坎。
截至2012年12月30日,包括京沪粤浙在内的14省区市已先后划定各自的“门槛”。其它省份的相关政策仍在制定中。
死结何在?
对于因户籍而引发的子女教育问题,儿子正面临“幼升小”难题的江苏籍在京人员李女士难以释怀:“孩子还这么小就得离开我们回老家去上学,我们根本放心不下。可要在北京上学,所用的教材跟老家的完全不一样,以后回去怎么参加考试?”
根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我国现有进城务工人员2.45亿人,有3000多万名务工人员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其中,有2000多万子女跟随父母进城;有1000多万子女留守老家。2003年出台的文件允许随迁子女在迁入地学校就读。事实上,随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约有79.4%在公办学校就读,10%在政府购买扶持的民办学校就读,3%在进城务工人员自己组织的民办学校就读。
现在10年过去了,这些孩子正面临着中考、高考,这也是教育部出台意见的初衷:在有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积极解决“异地高考”这一难题。
目前我国的高考报名制度依托的主要是户籍制度和学籍制度。根据国内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变更途径相对有限。因此,对于北京、上海等户籍背后承载着一定利益的大中城市来说,户籍人员的增速明显高于注销速度。
有关专家指出,异地高考要取得实质性进步,关键要冲破发达地区的各项壁垒。众所周知,这些地区是目前国内流动人口最多,同时也是教育最为发达地区。异地高考势必冲击到当地居民甚至教育部门的利益,如何在流入地生源和外来生源之间合理分配资源,达成当地居民、教育管理者和外来人员间的共识,是异地高考制度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李逸平表示,要真正实现异地高考,还要和户籍制度改革联系起来。
“实现异地高考需要系统设计,包括入学模式、户籍制度、初高中阶段教学大纲等通盘考虑,但关键点还是户籍制度改变问题。”李逸平说,外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势必“分享”流入地户籍考生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权益。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逆户籍居民的意志而动,在本地推行异地高考呢? 目前,我国各地高考招生名额分配不均衡,录取比例相差巨大。总体而言,越是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外来人口越多,推行异地高考后,会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子女在这些地方高考,这将可能引发“高考移民”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对此表示担忧。“开展异地高考总体上有利于教育公平,但也会产生一些难以操作的问题。目前的高考是很多地方自己命题,标准不一,如果导致非农民工子女人口产生随机流动,对录取分数线低的地区带来冲击,怎么办?”
一些专家还提出,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教育质量远落后于沿海和内陆大城市。很显然,西南山区的学子和北京优秀中学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不平等的,如果用同一套试卷同样的录取分数来竞争,对前者显然不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认为,对待异地高考不能“一刀切”,不同的地区、城市,根据不同的人员、孩子、教育资源状况,要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比如你在当地工作多少年,纳税情况怎么样,孩子教育情况如何,地方应设不同的‘台阶’,北京、上海‘台阶’可以高一些,但一律不解决是不对的。”王玉凤说。
为教育公平改革铺路
期待也好,反对也罢,异地高考更像是一场博弈:个体在博弈,政府也在博弈。
很明显,之所以推行异地高考,一是各地非本地户籍人员的子女随迁问题越来越突出;二是户籍制度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利益太多,难以割舍,改革难度较大。有评论指出,如果因为异地高考会触动一些人、一些地区的利益而停滞不前,教育公平这个问题在中国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的确,异地高考不是教育部一家就可以解决的。“异地”的基础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应配套的医疗设施、财政拨款,甚至当地交通等等,都是异地高考背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表示,“要集中力量,打好这一场硬仗”。虽然中央和教育部都在不断督促各地尽快出台异地高考的方案,但是具体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焦点地区,异地高考真正推行的难度还是不小。
与其它省份相比,京沪粤三地的异地高考“门槛”明显更高。其中,北京和广东的方案都强调过渡和渐进。而上海,则将异地高考与居住证制度挂钩。
北京的“过渡方案”规定,符合条件的外地户籍学生2013年开始可以参加中职考试录取,2014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录取。大学本科部分的录取则尚未公布放开的时间表。
在广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从2014年开始可以报考高等职业学院,2016年可以报名参加高考。2013年起,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不受入户年限、就学年限等限制,可在广东报名参加高考,并可与该省入户地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在上海,根据该市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持居住证A证的人员子女按照规定可在上海参加中高考。而外来人员如想办理A证,需要在上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参加上海市社会保险、且积分达到规定分值。
“开放异地高考,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选择推进异地高考的思路,却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范围内,由各省市适当放开高考报名的条件限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撰文指出,这一思路,在流入人口不多、高考竞争激烈的地区,是可以行得通的,但是,在人口流入多、高考竞争程度相对弱的地区,就很难行得通。“目前,北京、上海就处在利益拉锯战中。而不论怎样设置高考门槛,都没法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熊丙奇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要推进异地高考,就必须寻求改革的思路,直面制造不均衡的根源——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
“如果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全国重点高校不再把招生计划配置到各省,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招生,高考按户籍报名的制度,也就失去存在的土壤,异地高考这一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全国各地的任何考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报名考试,参加学校录取。”熊丙奇说。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认为,教育部要求各地拿出异地高考方案是不现实的。最好的办法是,由教育部制定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按分数高低统一录取的高考制度,“可以借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录取结果只与笔试、面试成绩等有关,大家觉得在哪里考都一样,更用不着为此移民。”
他建议,统一考试、统一分数线录取后,各地教育部门可以出台配套政策,要求高校对少数民族、本地有特长等考生予以适度倾斜,这一点,也可以通过面试来实现。
熊文钊表示,教育机会、社保条件是目前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两项内容,如果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能出现,便二者去其一,距离户籍制度恢复人口信息功能也为期不远了,“希望高层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推出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北上广’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
进入12月,各地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网上报名工作陆续开始。按照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全国各省(区、市)2012年底前出台具体政策的倒计时已然开启。
占海特期待方案的出台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上去很美
“我生于珠海,4岁时随父母来上海。小学时自以为是珠海人,中学时才认同自己是上海人。现在有人告诉我,你不是上海人,也不是港澳台和外国人。你必须回你的老家去参加中考,在上海只能读中职校。童鞋们,各位老师叔叔阿姨,告诉我这是为什么?”这是2012年6月8日占海特发的一条陈述自己疑惑的微博。
因不肯返乡读书而辍学在家,在微博上高调争取异地中考高考权利,与沪籍人士就异地高考“约辩”。这名在微博上以“少年公民”自居的女孩说,“如果教育不是填平鸿沟而是扩大鸿沟,那就是不公平中的不公平。”
而在我国的大小城市中,这样的“她”何其多?
改革开放以来,从全国各省(区)流向一线城市的劳动力,背井离乡成为这些大城市的建设者。他们子女在居住地上了小学升了初中,甚至上了高中,期望可以就地参加高考。但由于户籍问题限制,往往被拒之门外。
鉴于此,2012年8月底,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四大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
意见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提出了时间表: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12年底前出台,同时要求北京、上海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区防止“高考移民”。这被视为异地高考的“破冰”之举。
拥有本地户籍方对于所在省市正在研究的异地高考方案,大多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该政策的出台可能会从根本上破坏目前的教育属地管理,从而涌现出大量的为高考而迁徙的人员,这将对本地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造成强烈冲击,尤其对户籍生源的升学产生严重影响。
而几乎所有的异地高考支持论者都宣称自己是“公平竞争”的支持者。
2012年10月25日,当15岁的占海特与父亲出现在上海市大沽路100号时,被数十人挡住去路。他们戴着印有“No”字的黑色口罩和墨镜,摆出奥特曼消灭妖怪时的手势,并大声高呼,“保卫上海”。
在他们眼中,占海特是“入侵的蝗虫”,因为这个女孩的户籍远在江西九江,尽管一家人来沪10年,但未取得沪籍,故而不应要求参加上海中考。
2012年11月,根据黑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文件,拥有黑龙江省高中学籍并在黑龙江连续就读3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其父母在黑龙江省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便可在黑龙江就地高考。随迁子女报名可携带父母工作和住所证明到学籍所在地的市、县招考办报名。黑龙江成为首个明确2013年异地高考具体条件的省份。
“上海不是黑龙江,应该鼓励二、三线城市异地高考,但是一线城市正相反,应严厉把控。因为这样人才就能留在二、三线城市了。地区发展慢慢就平衡了。”网民“卷发菜园”称。
有媒体通过网络论坛留言统计,在北京、上海的本地市民中,反对异地高考的比例均超过95%,“甚至有上海网友成立了反对异地高考签名的专用微博”。
2012年12月7日,备受瞩目的山东省异地高考政策正式公布。虽然政策本身没有对外地学生在山东高考提出“家长门槛”,但想要拿到高中学籍,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入学条件,“家长”仍是迈不过的一道坎。
截至2012年12月30日,包括京沪粤浙在内的14省区市已先后划定各自的“门槛”。其它省份的相关政策仍在制定中。
死结何在?
对于因户籍而引发的子女教育问题,儿子正面临“幼升小”难题的江苏籍在京人员李女士难以释怀:“孩子还这么小就得离开我们回老家去上学,我们根本放心不下。可要在北京上学,所用的教材跟老家的完全不一样,以后回去怎么参加考试?”
根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表述,我国现有进城务工人员2.45亿人,有3000多万名务工人员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其中,有2000多万子女跟随父母进城;有1000多万子女留守老家。2003年出台的文件允许随迁子女在迁入地学校就读。事实上,随父母进城的随迁子女约有79.4%在公办学校就读,10%在政府购买扶持的民办学校就读,3%在进城务工人员自己组织的民办学校就读。
现在10年过去了,这些孩子正面临着中考、高考,这也是教育部出台意见的初衷:在有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积极解决“异地高考”这一难题。
目前我国的高考报名制度依托的主要是户籍制度和学籍制度。根据国内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变更途径相对有限。因此,对于北京、上海等户籍背后承载着一定利益的大中城市来说,户籍人员的增速明显高于注销速度。
有关专家指出,异地高考要取得实质性进步,关键要冲破发达地区的各项壁垒。众所周知,这些地区是目前国内流动人口最多,同时也是教育最为发达地区。异地高考势必冲击到当地居民甚至教育部门的利益,如何在流入地生源和外来生源之间合理分配资源,达成当地居民、教育管理者和外来人员间的共识,是异地高考制度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副秘书长李逸平表示,要真正实现异地高考,还要和户籍制度改革联系起来。
“实现异地高考需要系统设计,包括入学模式、户籍制度、初高中阶段教学大纲等通盘考虑,但关键点还是户籍制度改变问题。”李逸平说,外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势必“分享”流入地户籍考生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权益。有多少地方政府愿意逆户籍居民的意志而动,在本地推行异地高考呢? 目前,我国各地高考招生名额分配不均衡,录取比例相差巨大。总体而言,越是经济较发达省份的外来人口越多,推行异地高考后,会吸引更多外来人员子女在这些地方高考,这将可能引发“高考移民”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对此表示担忧。“开展异地高考总体上有利于教育公平,但也会产生一些难以操作的问题。目前的高考是很多地方自己命题,标准不一,如果导致非农民工子女人口产生随机流动,对录取分数线低的地区带来冲击,怎么办?”
一些专家还提出,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教育质量远落后于沿海和内陆大城市。很显然,西南山区的学子和北京优秀中学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不平等的,如果用同一套试卷同样的录取分数来竞争,对前者显然不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王玉凤认为,对待异地高考不能“一刀切”,不同的地区、城市,根据不同的人员、孩子、教育资源状况,要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比如你在当地工作多少年,纳税情况怎么样,孩子教育情况如何,地方应设不同的‘台阶’,北京、上海‘台阶’可以高一些,但一律不解决是不对的。”王玉凤说。
为教育公平改革铺路
期待也好,反对也罢,异地高考更像是一场博弈:个体在博弈,政府也在博弈。
很明显,之所以推行异地高考,一是各地非本地户籍人员的子女随迁问题越来越突出;二是户籍制度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利益太多,难以割舍,改革难度较大。有评论指出,如果因为异地高考会触动一些人、一些地区的利益而停滞不前,教育公平这个问题在中国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的确,异地高考不是教育部一家就可以解决的。“异地”的基础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应配套的医疗设施、财政拨款,甚至当地交通等等,都是异地高考背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表示,“要集中力量,打好这一场硬仗”。虽然中央和教育部都在不断督促各地尽快出台异地高考的方案,但是具体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焦点地区,异地高考真正推行的难度还是不小。
与其它省份相比,京沪粤三地的异地高考“门槛”明显更高。其中,北京和广东的方案都强调过渡和渐进。而上海,则将异地高考与居住证制度挂钩。
北京的“过渡方案”规定,符合条件的外地户籍学生2013年开始可以参加中职考试录取,2014年开始可以参加高职考试录取。大学本科部分的录取则尚未公布放开的时间表。
在广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从2014年开始可以报考高等职业学院,2016年可以报名参加高考。2013年起,通过积分入户广东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其随迁子女不受入户年限、就学年限等限制,可在广东报名参加高考,并可与该省入户地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在上海,根据该市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持居住证A证的人员子女按照规定可在上海参加中高考。而外来人员如想办理A证,需要在上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参加上海市社会保险、且积分达到规定分值。
“开放异地高考,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选择推进异地高考的思路,却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范围内,由各省市适当放开高考报名的条件限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撰文指出,这一思路,在流入人口不多、高考竞争激烈的地区,是可以行得通的,但是,在人口流入多、高考竞争程度相对弱的地区,就很难行得通。“目前,北京、上海就处在利益拉锯战中。而不论怎样设置高考门槛,都没法彻底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熊丙奇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要推进异地高考,就必须寻求改革的思路,直面制造不均衡的根源——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
“如果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全国重点高校不再把招生计划配置到各省,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招生,高考按户籍报名的制度,也就失去存在的土壤,异地高考这一问题也就不存在了——全国各地的任何考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报名考试,参加学校录取。”熊丙奇说。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认为,教育部要求各地拿出异地高考方案是不现实的。最好的办法是,由教育部制定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按分数高低统一录取的高考制度,“可以借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模式,录取结果只与笔试、面试成绩等有关,大家觉得在哪里考都一样,更用不着为此移民。”
他建议,统一考试、统一分数线录取后,各地教育部门可以出台配套政策,要求高校对少数民族、本地有特长等考生予以适度倾斜,这一点,也可以通过面试来实现。
熊文钊表示,教育机会、社保条件是目前捆绑在户籍制度上的两项内容,如果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能出现,便二者去其一,距离户籍制度恢复人口信息功能也为期不远了,“希望高层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推出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北上广’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