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幸福是人人向往的境界,是人人追求的理想。随着人们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使其成为懂得追求真正幸福和快乐的人。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幸福观教育 开展对策
幸福是人人向往的境界,是人人追求的理想。温家宝同志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幸福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是跨世纪的人才,是开创21世纪大业和振兴中华的主力军,其幸福观直接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成功。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幸福和幸福观的界定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幸福的意识、情感、领悟和行为方式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现阶段,幸福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感受到自身存在价值、生活目标与理想的现实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幸福观是人生观中关于人生幸福问题的内容,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等问题所持的根本态度。幸福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群体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差异可能形成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问题实际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人生经验,选择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道路。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对追求和实现幸福的手段和途径的认识,构成其幸福观。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有关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及原因分析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幸福观从总体上来看,是健康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当代大学生对幸福有较高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幸福观所倡导的精神与物质统一的要求,能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对幸福的追求之中,能正确处理个人幸福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并脚踏实地地追求幸福。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理想信念的坚持与物质利益的追求并举、崇尚付出与回报的平衡、自我意识明显、鄙视自私自利等特征,但同时也存在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大学生仍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景,出现幸福感淡化甚至产生沉重感和负担感的情形。也有的大学生对金钱和物质享受过于看重,夸大金钱在幸福中的作用。也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缺乏社会责任心,认为个人幸福与他人、与社会无关等。大学生的幸福观出现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腐朽思潮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商品经济的唯利性和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转型与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有的思潮是积极和健康的,有的思潮则是消极和腐朽的,而腐朽观念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时期的大学生容易造成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所抬头,导致他们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创造、重索取轻奉献,造成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出现偏差。
第二,高校幸福观教育缺失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效果也不佳。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将幸福观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章节进行讲授,没有充分利用现实社会现象或创设必要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幸福,未向学生呈现什么样的幸福观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幸福观是不正确的,或者阐述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应具备怎样的态度和能力等等。另一方面,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大学生“能力的发展被习惯性地曲解为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叠加,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本质追求,教育由此变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育”[1]。也就是说,在一些高等教育中,知识变成一种僵死的教条,以纯粹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幸福能力的发展。
第三,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重视孩子学习,忽视家长素质的提高。不少家长无视孩子自身条件,无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只重视成绩,忽视智力开发,更不屑于培育非智力因素,走进了唯分论的误区。而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形成了某些不良的教育心态,把子女当做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全然不顾子女的感受,造成子女与家长的对立,这种家庭教育极其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而是一种缺乏对子女人格尊重的教育,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人性道德,不懂得感恩,体会不到幸福感。
第四,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影响。人文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首先要懂得做人之“道理”,遵守做人之“道德”,然后才是如何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国家的“栋梁之材”。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个别大学生虽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但思想素质较低,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至上,夸大物质享受,盲目追求功利,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缺乏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当前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幸福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才能品德发展的水平确定,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当前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人创造、获得幸福和享受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集体幸福的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的内在精神幸福和谐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把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提高全民族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提高和进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内在精神上的和谐幸福与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幸福的重要条件。和谐社会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人的幸福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发展的需要。从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视角来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获取幸福的重要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的必需。这是基于对人类长远的幸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所内含的一种必然要求,是当代与未来人类幸福和发展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在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保证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确保当代与未来人类的幸福和发展。[2]
第二,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幸福具有历史性,幸福范畴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承认劳动创造幸福,人不仅可以通过劳动创造获得幸福的条件,而且人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获得更深刻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作为幸福的完整阐述。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既承认物质生活是幸福的基础,又强调人的物质幸福是低级的基本的幸福,而精神幸福则是高层次的幸福。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幸福以集体幸福为前提,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同时,也强调社会幸福决定着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着社会幸福,赋予社会幸福具体而生动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高尚的。马克思认为个人的满足与快乐,不能称之为幸福,只有在不断的追求、奋斗和创造中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才是真正的幸福。
因此,要使大学生对幸福有科学、正确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幸福观,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主导,贯穿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全过程。
第三,完善家庭教育,建设沟通机制。可以说,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子女教育的根在家庭,家长的素质及教育方法是孩子健康成长、长才的关键。可喜的是,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期望通过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沟通,一方面家长可以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及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就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强化学校的积极影响,配合学校引导学生幸福观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每个家长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渗透影响作用,从而自觉提高修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高尚品质影响孩子,为孩子幸福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强有力的微观环境。
第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创造的丰富的文化财富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内化为国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国民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其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实现人的发展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当代中国,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完善的人格,提高大学生感受和创造幸福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璇.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7(2):122.
[2]范双利.试论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6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幸福观教育 开展对策
幸福是人人向往的境界,是人人追求的理想。温家宝同志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幸福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当代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中的特殊群体,是跨世纪的人才,是开创21世纪大业和振兴中华的主力军,其幸福观直接影响社会的文明进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成功。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幸福观,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幸福和幸福观的界定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幸福的意识、情感、领悟和行为方式也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现阶段,幸福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于感受到自身存在价值、生活目标与理想的现实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幸福观是人生观中关于人生幸福问题的内容,是人们关于幸福目标、幸福动机、幸福手段、幸福标准、幸福效果等问题所持的根本态度。幸福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群体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差异可能形成不同的幸福观。幸福观的问题实际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由于人们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人们的幸福观也就不同。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人生经验,选择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道路。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对追求和实现幸福的手段和途径的认识,构成其幸福观。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是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有关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及原因分析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幸福观从总体上来看,是健康的,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当代大学生对幸福有较高的追求和奋斗目标,基本符合社会主义幸福观所倡导的精神与物质统一的要求,能把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对幸福的追求之中,能正确处理个人幸福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并脚踏实地地追求幸福。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理想信念的坚持与物质利益的追求并举、崇尚付出与回报的平衡、自我意识明显、鄙视自私自利等特征,但同时也存在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大学生仍不能感知自己所处的幸福情景,出现幸福感淡化甚至产生沉重感和负担感的情形。也有的大学生对金钱和物质享受过于看重,夸大金钱在幸福中的作用。也有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缺乏社会责任心,认为个人幸福与他人、与社会无关等。大学生的幸福观出现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腐朽思潮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商品经济的唯利性和西方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转型与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现,有的思潮是积极和健康的,有的思潮则是消极和腐朽的,而腐朽观念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时期的大学生容易造成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有所抬头,导致他们重物质轻精神、重享受轻创造、重索取轻奉献,造成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出现偏差。
第二,高校幸福观教育缺失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效果也不佳。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将幸福观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课程章节进行讲授,没有充分利用现实社会现象或创设必要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幸福,未向学生呈现什么样的幸福观是正确的,什么样的幸福观是不正确的,或者阐述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应具备怎样的态度和能力等等。另一方面,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大学生“能力的发展被习惯性地曲解为知识技能的积累和叠加,并以此作为教育的本质追求,教育由此变成了一种适应性的教育”[1]。也就是说,在一些高等教育中,知识变成一种僵死的教条,以纯粹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学生幸福能力的发展。
第三,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现象是: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重视孩子学习,忽视家长素质的提高。不少家长无视孩子自身条件,无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只重视成绩,忽视智力开发,更不屑于培育非智力因素,走进了唯分论的误区。而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形成了某些不良的教育心态,把子女当做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全然不顾子女的感受,造成子女与家长的对立,这种家庭教育极其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而是一种缺乏对子女人格尊重的教育,最终的结果必然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人性道德,不懂得感恩,体会不到幸福感。
第四,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影响。人文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首先要懂得做人之“道理”,遵守做人之“道德”,然后才是如何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国家的“栋梁之材”。目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个别大学生虽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但思想素质较低,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至上,夸大物质享受,盲目追求功利,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观念淡化,道德行为失范,缺乏崇高理想和精神追求,严重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当前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幸福目标和教育对象的才能品德发展的水平确定,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当前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个人创造、获得幸福和享受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集体幸福的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的内在精神幸福和谐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把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提高全民族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的培养、提高和进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内在精神上的和谐幸福与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幸福的重要条件。和谐社会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人的幸福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发展的需要。从人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视角来说,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获取幸福的重要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发展的必需。这是基于对人类长远的幸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所内含的一种必然要求,是当代与未来人类幸福和发展的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在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保证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确保当代与未来人类的幸福和发展。[2]
第二,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主张幸福具有历史性,幸福范畴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承认劳动创造幸福,人不仅可以通过劳动创造获得幸福的条件,而且人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获得更深刻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全面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把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作为幸福的完整阐述。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既承认物质生活是幸福的基础,又强调人的物质幸福是低级的基本的幸福,而精神幸福则是高层次的幸福。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强调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的统一。马克思认为个人的幸福以集体幸福为前提,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同时,也强调社会幸福决定着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着社会幸福,赋予社会幸福具体而生动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高尚的。马克思认为个人的满足与快乐,不能称之为幸福,只有在不断的追求、奋斗和创造中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才是真正的幸福。
因此,要使大学生对幸福有科学、正确的认识,树立健康的幸福观,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主导,贯穿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全过程。
第三,完善家庭教育,建设沟通机制。可以说,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子女教育的根在家庭,家长的素质及教育方法是孩子健康成长、长才的关键。可喜的是,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期望通过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沟通,一方面家长可以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及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就能更好地配合学校,强化学校的积极影响,配合学校引导学生幸福观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每个家长也能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渗透影响作用,从而自觉提高修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高尚品质影响孩子,为孩子幸福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强有力的微观环境。
第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育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创造的丰富的文化财富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内化为国民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国民身上相对稳定的品格。其实质是从关注社会与自然发展的高度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实现人的发展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当代中国,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完善的人格,提高大学生感受和创造幸福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璇.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实困境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9,7(2):122.
[2]范双利.试论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6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