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体:生存或死亡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浩瀚深远的宇宙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近年来,宇宙探索领域喜获丰收,科学家们又有了最新发现。
  
  宇宙中的食人族
  
  在生物界中,以大欺小、恃强凌弱、“大鱼吃小鱼”,是很普遍的现象,人类也不例外。在人类的一些原始部落里,甚至还存在着一些吃人的习俗,他们常常因战败而被同类生吃或烤熟了吃,他们因此而被称为食人族。
  实际上,不仅在生物界存在这些现象,就是在更广阔的宇宙中,那些毫无生命和意识的星系,也常常在干着这种弱肉强食的勾当。
  比如,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观察就发现,有一个名叫安卓梅达的旋涡状星系,就是这样一种“坏家伙”。
  安卓梅达是银河系的老大姐,离银河系只有220万光年的距离,除了体积比银河系大一倍外,两者结构非常相似。
  安卓梅达虽然被“尊”为老大姐,但“为尊不仁”,也是一个食人族。在安卓梅达星系四周,原属于M32和NGC 205这两个星系中的一连串小星星,都被它张开“血盆大口”囫囵吞噬了。
  被吞噬的星球有如被蛇吞下的老鼠,会在吞噬者“体”内形成一个块。要经过好几十亿年,这些块才会消失,与吞噬者连为一体。
  而我们的银河系,也并非什么“善良之辈”,它的“发家史”也充满着“血腥”和“罪恶”,因为它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野蛮”的食人族。
  在银河系的外围,满布着其他小星系里面的星球被吞没的痕迹。这些痕迹在我们用望远镜对银河系的外围进行观察时,呈现出一种块状的“月晕”形态。人们观察到的安卓梅达星系周围的晕状结构,也是这样来的。
  天文学家的这些发现,证明了天文学的一个理论——大星系是小星系互相碰撞后所逐渐形成的,这一过程到今天还在进行着。
  天文学家还预测,在把周围的小星系吞噬掉以后,“吃上了瘾”的安卓梅达和银河系这对“老姐妹”,都会把“吃红了的眼”瞄向对方。不管是谁吞并了谁,它们现在都在以每小时50万千米的速度“恶狠狠”地冲向对方。
  一位天文学家对这类现象进行了形容:大星系和侏儒星系碰撞时,就好比一块蛋糕打在汽车玻璃上,制造出的只是一小片糊涂。但如果是安卓梅达和银河系这样的庞然大物的大碰撞,那场面可要壮观、惨烈得多——就如两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迎面猛烈相撞,那后果会有多惨是可想而知的。
  
  宇宙中的“哭闹声”
  
  据报道,在浩瀚深远的宇宙中,时不时会传来一阵阵的哭闹声。不过,这种哭闹声并非来自某种未知的宇宙生命,它们也不是以声波的形式发出的,而是以X射线的形式传到地球上来的。
  这阵阵哭闹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的呢?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最近一段时间,科学家通过钱德拉X望远镜,在27小时内,拍摄到了17颗恒星的照片。从这些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些恒星会间歇性地发射出极为强烈的X光辐射,就如同婴儿会不时地哭闹一阵,所以有的科学家便形象地称之为“恒星婴儿的哭闹”。
  那什么是“恒星婴儿”呢?
  恒星通常是在一团密度均匀、稀薄的星际气体中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首先是气团中心的星际物质在引力作用下互相吸收、聚集,密度开始增大,对周围物质的吸引力增加,吸引周围更多的物质向中心聚集,并进一步使中心密度增加、压力增大、温度升高。当压力和温度达到某一水平时,中心部分逐渐开始发光、发热,这时就可以认为一颗恒星婴儿诞生了。
  恒星婴儿又可分一级、二级两个年龄段。一级恒星的年龄大约为1万年,二级恒星的年龄大约为10万年。如果用恒星生命周期和人类相比,一级恒星相当于出生1小时的婴儿,而二级恒星也只相当于刚出生10小时的婴儿。这次观测到的蛇夫座恒星属于年龄大约为10万年——也就是相当于刚出生10小时的婴儿的二级恒星。一级恒星的周围包裹着一层被中心吸引的、较为浓密的气体外壳,阻挡恒星中心部分向外辐射能量。随着中心部分的密度增加和温度升高,当中心辐射的能量冲破外壳的束缚时,就标志着一级恒星已经演化为二级恒星了。
  由于还没有像成年恒星那样形成热核聚变的热源,这些幼年恒星的温度只有-240℃左右,非常寒冷。它们所发出的光线也非常暗淡,再加上周围被浓厚的分子状云团包围,即使通过最好的望远镜,我们也很难看清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但是,这些幼年恒星时常喷发出比太阳温度高10倍以上的高温火焰,它所发出的X光波段的亮度,比太阳还要亮1万倍甚至10万倍以上。恒星发出的其他波段的光束,大部分被浓厚的星际云团遮挡着,只有穿透力极强的X光可以顺利地穿透云层的包围。
  因此,对这些幼年恒星的观测,主要是通过专门的X光望远镜来进行。
  我们都知道成年恒星喷发出的火焰是由其温度高达1×107℃以上的恒星中心产生的核聚变造成的,但为什么这些温度只有-240℃的17颗原始恒星,却可以喷发出温度高达1×107℃甚至是1×108℃的火焰?这是一个令天文学家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
  有的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这些幼年恒星喷发出的热能,产生于它们自身的快速旋转和热气体对流、凝聚。这种解释是否准确,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验证。
  无论怎么说,这些恒星婴儿的哭闹声,总是给浩大沉寂的宇宙增加了几分热闹和生气,也使我们地球人类不再感到孤独落寞。
  
  宇宙中的“游魂野鬼”
  
  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它们就被“太阳母亲”抛到了宇宙的边缘,在那个被遗忘的阴冷角落里,也许它们正在热烈地繁衍着类似地球的生命!
  英国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一篇令人吃惊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在那遥远的宇宙边缘,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与地球环境相似的行星。这些行星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被摒弃出太阳系的,它们是宇宙边缘的游魂野鬼。
  但是,令人吃惊的还不仅于此。更让人想不到的是,科学家们声称,尽管这些行星“生活”在阴冷的宇宙边缘,但它们却正在热烈地繁衍着类似地球的生命!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这些行星形成的原因说起。
  美国行星科学家史蒂文森解释了这些行星的形成。他说,在太阳系形成时期,与地球质量大致相同的天体会向两种方向发展:一是与像木星那样的大行星发生碰撞,然后重组;二是被更大的行星的万有引力弹射入太空。史蒂文森关注的就是这些被大行星的万有引力拉入太空的天体。
  这些天体是在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初期被抛出太阳系的。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到处是激烈的碰撞与分离,而这些被释放的行星在厚厚的氢气层的包围下,渐行渐远,最后到达宇宙的边缘,成为那个“失落的世界”里孤独的成员。
  如果说在宇宙边缘存在着行星已经令人很吃惊了,那更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在宇宙边缘,没有如同太阳一样的恒星的照耀,这些行星怎么可能繁衍生命呢?
  行星学家史蒂文森进一步解释道:如果没有阳光,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内部的放射活动就会使温度只高过绝对零度一点点;但是,我们都知道,在外太空中充满了氢气,这些氢气层能防止内热逃逸。由于厚厚的氢气层中蕴藏着由行星天然放射作用所发出的热量,从而使得这些行星能够在往后的几十亿年内仍然能保留住与地表大致相同的温度。这些“被逐者”从太阳系形成过程中获取了能量,即使经过几百亿年也不会冷却,这些行星就靠着这些能量保持着温暖和舒适。
  生命的存在,水也必不可少。史蒂文森认为,在这些行星上,也可能会形成海洋,甚至可能有火山和闪电。这些条件使其表面温度可以支持生命,并维持生命长久存在。此外,在这些行星的大气层中,除氢以外还可能含有甲烷等化学有机分子,这一切与40亿年前地球出现有生命的环境相似。
  史蒂文森这样描绘这些星球卜的景象:“那里并不完全是冰冷黑暗的世界,频繁的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红色岩浆使整个大地呈暗红色,而天空中则布满氢云,你在这里可能看不见美丽的星空。”不过,史蒂文森还指出,这些星球上就算有生物存在,它们也是较为低等的生命。
  对于宇宙中存在游魂野鬼的观点,天文学界争议很大。因为史蒂文森的论点日前基本上还得小到证实。以目前人类的技术而言,地球上的科学家根本无法观察到它们,我们只能期待未来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尽早看到这些游魂野鬼的存在。
其他文献
英国催眠疗法协会最近发布了一项关于外星人劫持事件的重要声明。这是英国催眠疗法专业机构对此类问题发表的第一个正式公告。
从景洪哥那香茎中得到3个具有抗癌活性和杀虫作用的番荔枝内醌化合物,goniothalamicin(1)cheliensisinB(2)〈CheliensisinC(3),其中2,3为新化合物。
在不明飞行物领域,史蒂文·格雷尔教授的到来意味着两种对立思想的密切结合。
我们在测定某些饮料、口服液等食品时,发现凡添加蛋白糖而并未直接加入糖精钠的样品都含有糖精钠,且绝大多数超过国家卫生学标准。而蛋白糖系以阿斯巴甜(APM)为基料,配以其它食品添加
从扎布耶盐湖和藏南地区采集的21块表土花粉分析结果,提供了花粉与植被,花粉与亚环境之间的定性关系,在扎耶盐湖,a泉水沼泽,以莎草科花粉占优势。b.盐盘,藜科和麻黄属花粉含量高。c.山坡,分
婆婆针(BidensbipinnataLinn)是具有清热解毒功能的民间药用植物,从婆婆针的地上部分分离鉴定了3个苯丙素甙类化合物,4-O-(6″-O-对香豆酰基-β-吡喃葡萄糖)-对-香豆酸(1),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对-香豆酸(2)及4-O-(2″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食品质量与安全现况.方法:在本区内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分别设置5个监测点,其中3个为农贸市场,2个为超市,每季度对各监测点的食品抽检一次.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多种酶的组成成份,对儿童的智力、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体内锌的含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应检测方法也引起实验
报道了13种竹果的胚体解剖特征,讨论了这些特征在系统分类上的意义。实验证明,竹果胚体的解剖式样是复杂多样的,从而,过去把竹亚科的胚型限定为竹型胚,即F+PP型有很大的片面性,竹子的胚型
在研究我国西南地区苔藓植物时,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钝角顶苞苔,顶苞苔科亦为中国大陆的新记录,其地球分布也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