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一直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注重诵读形式的变化、发挥诵读的功用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效果。
如今的语文课堂经常死气沉沉,学生们无精打采,恹恹欲睡,少了一份激情与活力,少了一阵阵琅琅的书声,少了一次次情感的碰撞。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采用诵读的教学方法,让诵读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自古以来,诵读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教育家叶圣陶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人在诵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充分调动各器官的能動性,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诵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在诵读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实施呢?
第一,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教师要精心设计诵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恰当的时机,要创设情境,尤其是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比较适合,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各种音像材料,将学生带入文章的境界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和情感。比如我在执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烛光里的妈妈》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母亲的爱。接下来同学们和着轻轻的音乐大声诵读起了这段文字:“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读完后稍作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快同学们便悟出了史铁生母亲为了他付出了多么沉重与无私的爱,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无尽的怀念。所以,只要营造好了一定的氛围学生是很愿意去诵读的,他们会感觉文章的情感和内涵是我们自己读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灌输给我们的。这便是诵读的力量,并要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在课堂上要注重诵读形式的变化,从而提高诵读效果。可以教师先范读,然后放录音学生跟读,接着学生单读、分角色诵读,全班大声齐读、轻声自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这里尤其谈谈教师的范读。比如我在参加全市语文教学大赛时执教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时,因为选修文章很难,字词陌生,文章深奥难懂,所以我先进行示范诵读,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读标准,注重抑扬顿挫,注重轻重缓急,读完了赢得了所有学生的掌声和听课老师的好评。如果每堂课的教学都穿插老师与学生对课文的诵读,使学生充分熟悉陌生的材料,逐渐形成识记敏感。再加以适当的指导,那么大部分学生就能基本能当堂记住,课后稍加巩固就能掌握课文内容。大声齐读也有不错的效果,可以提升人的精气神。目前很多高中都主张学生站起来大声诵读,以祛除一天的疲惫,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注意力。李阳的疯狂英语,其本质就是诵读,竟一时风靡全国,而且让很多的学生追着去赶时髦。
第三,诵读应按照学生能力、水平分清层次和把握好评价的分寸。对诵读条件好的学生,要提供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诵读才华,让他们有发展的机会。同时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比如重音、语速、语气的技巧,感情的把握,不同语气语调的变化等等,在班里起到示范导向作用。对诵读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要做到起点低些,要求严些,训练实些,方法科学些。有了诵读成功的体验之后,他们就会因此而喜欢诵读,喜欢语文,强记美文了。诵读中还要把握好评价的分寸。不评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简单笼统的评价对学生指导毫无意义,讽刺挖苦式的更不可取。正确的评价应包括:明确指出学生诵读的优缺点;分析读得好或不好的原因;及时鼓励,保护诵读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文学习倡导诵读,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读中积累,以至读后用。在反复诵读中,既给学生以知识、能力,又给学生以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所谓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可能都需要学生自己在诵读中去完成,当诵读成为一种习惯,能力自然就具备了,语文功底自然就深厚了,何乐而不读呢?
诵读,能够改变如今沉闷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和乐趣,让诵读走进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
如今的语文课堂经常死气沉沉,学生们无精打采,恹恹欲睡,少了一份激情与活力,少了一阵阵琅琅的书声,少了一次次情感的碰撞。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采用诵读的教学方法,让诵读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自古以来,诵读教学就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教育家叶圣陶说:“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人在诵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充分调动各器官的能動性,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诵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在诵读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可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实施呢?
第一,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教师要精心设计诵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恰当的时机,要创设情境,尤其是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比较适合,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各种音像材料,将学生带入文章的境界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诵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和情感。比如我在执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烛光里的妈妈》音乐视频,让学生感受母亲的爱。接下来同学们和着轻轻的音乐大声诵读起了这段文字:“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读完后稍作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快同学们便悟出了史铁生母亲为了他付出了多么沉重与无私的爱,以及自己对母亲的无尽的怀念。所以,只要营造好了一定的氛围学生是很愿意去诵读的,他们会感觉文章的情感和内涵是我们自己读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灌输给我们的。这便是诵读的力量,并要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
第二,在课堂上要注重诵读形式的变化,从而提高诵读效果。可以教师先范读,然后放录音学生跟读,接着学生单读、分角色诵读,全班大声齐读、轻声自读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这里尤其谈谈教师的范读。比如我在参加全市语文教学大赛时执教庄子的《恶乎往而不可》时,因为选修文章很难,字词陌生,文章深奥难懂,所以我先进行示范诵读,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读标准,注重抑扬顿挫,注重轻重缓急,读完了赢得了所有学生的掌声和听课老师的好评。如果每堂课的教学都穿插老师与学生对课文的诵读,使学生充分熟悉陌生的材料,逐渐形成识记敏感。再加以适当的指导,那么大部分学生就能基本能当堂记住,课后稍加巩固就能掌握课文内容。大声齐读也有不错的效果,可以提升人的精气神。目前很多高中都主张学生站起来大声诵读,以祛除一天的疲惫,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的注意力。李阳的疯狂英语,其本质就是诵读,竟一时风靡全国,而且让很多的学生追着去赶时髦。
第三,诵读应按照学生能力、水平分清层次和把握好评价的分寸。对诵读条件好的学生,要提供条件让他们充分展示诵读才华,让他们有发展的机会。同时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比如重音、语速、语气的技巧,感情的把握,不同语气语调的变化等等,在班里起到示范导向作用。对诵读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要做到起点低些,要求严些,训练实些,方法科学些。有了诵读成功的体验之后,他们就会因此而喜欢诵读,喜欢语文,强记美文了。诵读中还要把握好评价的分寸。不评价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简单笼统的评价对学生指导毫无意义,讽刺挖苦式的更不可取。正确的评价应包括:明确指出学生诵读的优缺点;分析读得好或不好的原因;及时鼓励,保护诵读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语文学习倡导诵读,可以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读中悟,读中积累,以至读后用。在反复诵读中,既给学生以知识、能力,又给学生以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所谓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可能都需要学生自己在诵读中去完成,当诵读成为一种习惯,能力自然就具备了,语文功底自然就深厚了,何乐而不读呢?
诵读,能够改变如今沉闷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和乐趣,让诵读走进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