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标记蛋白30高表达对紫外线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1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衰老标记蛋白30(SMP-30)高表达对于紫外线B(UVB)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实验研究。以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HLE-B3)为模型,构建真核质粒pRFP-N1-SMP-30,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其导入不同分组的细胞中,并以UVB刺激,用MTT法检测高表达的SMP-30对UVB诱导的HLE-B3细胞生存力的影响;利用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测定高表达的SMP-30对UVB诱导的HLE-B3细胞凋亡的作用;并用免疫印迹法验证高表达的SMP-30对UVB诱导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活性氧自由基水平的检测分析高表达的SMP-30对UVB诱导的HLE-B3细胞活性氧表达的作用。数据的分析选择方差分析联合Dunnett的统计学方法。

结果

DNA测序证实插入的序列正确,证明pRFP-N1-SMP-30质粒构建成功。UVB照射后SMP-30高表达组HLE-B3细胞生存率为0.90±0.14,细胞的凋亡率为0.43±0.06,活性氧的水平0.52±0.0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30,9.934,12.19;P<0.05)。UVB处理后,SMP-30高表达可显著下调Bax和cleav-caspase-3的表达,同时上调Bcl-2和Pro-caspase-3的表达。

结论

高表达的SMP-30通过调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及抑制活性氧的产生来缓解UVB照射导致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17,53:835-841)

其他文献
视神经脊髓炎疾病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远高于欧美人群。视神经炎是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水溶通道蛋白4(AQP-4)抗体的发现是视神经脊髓炎疾病研究中一个里程碑,成为视神经脊髓炎疾病的诊断标准。但临床中20%~30%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AQP-4抗体检测为阴性。随着基于细胞分析法技术的进步,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分析和总结MOG抗体在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HOA)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年龄、眼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6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白内障中心检查的白内障患者625例,其中男性260例,女性365例,年龄(71.2±8.0)岁。根据眼轴长度将患者分为4个组。采用iTrace像差仪测量患者角膜前表面中央6 mm直径的HOA值。患者年龄和眼轴与角膜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和三叶草
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摘除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何减少白内障摘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备受关注。目前临床常采用聚维酮碘结膜囊灌洗、手术末前房注射抗生素等方法预防术后感染。聚维酮碘的应用浓度、方式以及作用时间国内外尚无统一意见,用于前房注射的抗生素也有很多选择,各种方法均存在不良反应。无菌手术贴膜在术中隔离菌群、预防感染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效果尚无法确定。本文就白内障摘除术后预防感染中值得关注
目的探讨角膜Q值引导下个体化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可行性及残留不同球差的患者术后视觉质量情况。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实施白内障摘除术的白内障患者120例(177只眼),其中男性62例(90只眼),女性58例(87只眼),平均年龄(66.2±8.2)岁。术前行角膜地形图检查,通过角膜Q值计算患眼球差,个性化选择合适的非球面IOL,使术后全眼球差为+0.1 μm(正球差组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超声诊断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1日至2016年8月1日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病房住院并拟行手术的硅油填充眼患者257例(257只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一周内分别在仰卧位及坐位下行眼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两种体位下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的超声诊断特点及价值。结果硅油填充眼视网膜脱离表现为眼轴假性延长、玻璃体腔内见与球壁相连的条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