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师们为什么拒绝读书》(本期第31页附有原文),深受震撼。朱教授坦言教师拒绝读书除了闲暇时间少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他们缺乏阅读的需要,二是他们缺乏阅读的环境。这两个缺乏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认为这两个原因第一个为重,要拯救教师读书,首先就应该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需求,从而实现内在的拯救——自救。教师读书是一种生活需求
毕淑敏说过:“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这句话就道出了读书的惬意,教师读书也应该有这样的惬意。
我喜欢在清风徐徐的清晨,捧一本书唤醒休憩的心灵;我喜欢在云淡风轻的午后,书香浮动给予心灵默默的安宁;我喜欢在月朗星稀的晚上,静静凝望着书架上一本本书,想着与她们的故事……于是每一段文字,每一部著作,都犹如绵绵之春雨滋润着绿色,让我时常获得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净化、境界的升华,生命在悄然中丰腴。这样的美好教师应该用心去体会,在体会中能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正如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修剪自己,提升自己”。
教师读书是一种理想需求
张文质先生对教师群体的一段描述:“我想这是一个容易自足的团体。单调,人生容易达到极限。转身,让人经常看到的就是往衰老走去的背影。”这是让所有教师读后都会异常伤感的一句话。难道教师真的无法摆脱这一宿命吗?我想,教师只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理想,带着自己的信念,就能变单调为多彩,就能拒绝衰老、让青春常在,就能自由地栖居在教育这片沃土上。
因为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才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因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才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因为有对苏霍姆林斯基等名家著作研读的毅力,才有被称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李镇西老师;因为有把读书看成教师“必需的生活”的远见,才有了被同行称为“课神”的窦桂梅老师……
让我们再来看看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财富”吧:“我私人的图书馆,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闲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这就是一位至今仍无人逾越的教育家真实的写照。
想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那么就要从读书开始,让教育的人生不再有极限,转身,是通向无限的新诗行。
教师读书是一种成长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这话适用于学生,同样适合我们教师,从真实意义上说,教师“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这些年来我看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做最好的老师》《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师的20项修炼》等专业书籍,读完后在学校的倡导下,结合自己的平日教学写了多篇读后感。这样的阅读,不但增加了我的专业知识,还让我在读书中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自省,从而达到自我的教育,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在阅读中提升。因为这样的阅读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回头看自己建博客三年来的收获与感悟,就印证了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里说的“要想写作,请从阅读开始。”而阅读和写作正是教师成长必需的方式。
一名想要成长的教师,一定要努力地读很多书,要让自己的学识足以和世界对话,一个眼睛不在彼岸,只在此岸的人,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
一名想要成长的教师,一定要努力地去写。决不要仅仅满足于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几句评语,那样的话,学生可以从中得到鼓励,却看不到远方。
教师读书是一种专业需求
一位教师只要愿意读书了,他的课堂必然受到书香的滋润,必然充满灵动的气息,必然关注学生的生命的成长。可以这样说,爱好读书的教师课堂教学不会差到哪里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而我,正是因为读书,才对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语文究竟是什么?最普遍的认识就是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听说读写。可经过读书活动之后,我认为语文的含义绝不仅限于此。《诗经》《论语》……是语文,《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也是语文;李白、曹雪芹……是语文,大仲马、泰戈尔……也是语文;金戈铁马、大江东去的豪情万丈是语文,晓风残月、小桥流水的婉约清丽也是语文……所以我的语文课堂不再只是围绕着教材转悠,而是以教材作为出发点,引领着孩子们走进更为广袤的语文殿堂。教授《冬阳·童年·骆驼队》(节选自《城南旧事》),就把自己读过的《城南旧事》精彩篇章与孩子们共享,并把自己的《城南旧事》带到了班级,告诉大家可以借阅,很快《城南旧事》就风靡全班;和孩子们一起感动于《卡罗纳》之后,就开始给孩子们读《爱的教育》中其他感人的小故事,在感动中师生的心灵均接受了洗礼,读书与育人就这样悄然结合……这样的拓展已成为教学的常态。我更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把女儿的一套彩绘版《昆虫记》带到班级阅读,并被其他老师借阅和推荐,我就成了女儿班级好多个孩子的邮递员,在网上给他们邮购了好多套。我想,将文学的种子撒入孩子的心田,不但是语文教师、任课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所有教师的责任,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刻币读书是一种家庭需求
说起家庭,我想大家与我一样,最喜欢的一个修饰语句就是“幸福”。说起家庭幸福。我想每个人都会想起不同的生活画面,而我最先想起的就是这样的画面:和女儿并排坐在床上,每人手里拿着自己喜欢的一本书,静静读着,偶尔女儿转头问我几句,老公则在外房看着别的书……这样的画面普通而经典,已成为我们家饭后常态的幸福。
对于学校开展的每项充满浓浓的 “书香”味的活动,女儿沉浸愉悦其中。一部长长的《弟子规》,女儿背得酣畅淋漓,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求女儿用《弟子规》规范自己的行为。劳动不积极,只要我一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女儿立刻去做;羡慕同学家豪宅的华丽,我就用“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开导她,女儿欣然接受:家里的藏书较多,孩子容易三心二意,就引导孩子背出“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养成只要是很有价值的书就要完整读完的好习惯……很多书都是母女俩边抢边读,边读边议,她有她的想法,我有我的思索。和女儿一起阅读,享受着读书妈妈的快乐,品尝着与女儿成为书友的喜悦。寻一片未泯的童心,在书页间小心珍藏。短短两年间,女儿读的书从《安徒生童话》 《木偶奇遇记》《阿凡提的故事》到《爱心树》《水浒传》《夏洛的网》 ……读罢,我们还经常一起把读书感受写下来,我们的亲子读书体会《母女共读(夏洛的网)》《女儿教我读书》等都发表在了《威海晚报》上。当这样的铅字呈现在我们一家人的面前,欣喜的眼神诉说着彼此的深情:赞同、理解、鼓励、支持……这就是真正富有内涵的家庭幸福。
教师,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我们有着生活充实、业务过硬、家庭幸福这些最基本的人生追求:教师,还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我们还有更多的需求,怀揣理想、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成就这一切需求必需而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意识到了这一些,拯救教师读书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因为最好的拯救方式就是自救!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统一路小学)
编辑:刘 菲
教师们为什么拒绝读书
朱永新
一
在许多场合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最重要的精神生活内容之一。我们有过崇尚阅读的时代,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阅读量持续下降,阅读的品质也不断走低。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并不因缺乏阅读而羞愧:相反,专注于阅读倒仿佛是一种病态,这种价值观念的颠倒是非常可怕的。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阅读正远离校园。阅读与学习无关,听起来是很荒谬的事情,但这正是长久以来存在于校园里的事实。我们将那些人类文明的精华称之为课外书,“课外书”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称谓。在为了应试而
“读书”的功利主义的读书观背后,弥漫的是一种持续多年的“读书无用论”。更为可怕的是,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职业群体,也有许多人放弃了阅读,有不少人靠几本教参在课堂上打拼。有些教师顶多不过读几本流行杂志,更不用说教育学和心理学了。在宽广的人文领域中,能够阅读最基本著作以及文章的教师究竟有多少呢?这种精神的荒漠化,导致的是教育的贫瘠,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这使大批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精神相当贫瘠。由于就业压力急剧增大,竞争日趋激烈,而旨在为精神奠基的阅读就在这种大环境中被忽略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值得深思的话: “我想反对另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这种培养和谐的人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获取途径是阅读。而一旦教师成为单向度的人,又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和谐发展的学生呢?
二
今天,教师拒绝阅读已经是一种社会事实。有不少校长向我诉苦,说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要求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沙龙,进行读书奖励,但都很难奏效,教师们就是不愿意读书。
其实,没有人天生不喜欢阅读。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大批教师从踏入学校开始,就越来越不喜欢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身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丧失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结果,这种丧失已经对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产生了负面影响。
即使如此,也不能说教师就真正丧失了阅读能力。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有多重因素恶化了教师的阅读状况。
首要的问题是教师缺乏闲暇。有一个西西弗斯的比喻很适合现在的教师。西西弗斯每天辛辛苦苦地把石头推上山,推得筋疲力尽,第二天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永无停息。而生活在应试背景下的教师也是如此,每天起早贪黑,工作时间早已经侵入闲暇甚至休息时间,许多教师疲于奔命,其结果是职业倦怠。一个处于奔命或者倦怠状态下的教师,哪里还会产生读书的欲望?阅读首先需要的是闲暇,闲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证阅读时间,更重要的是保证阅读的状态。阅读需要从容的心态,需要较长时间地投入思考。见缝插针式的阅读往往是实用主义的,未必真正适合教师阅读。本来作为调节,教师除了周末尚有长长的寒假和暑假可以进行休整,但目前的状况是补课不但侵占了周末,也大量地占用寒假和暑假的时间。一旦自然休息的节律被打破,教师便会陷入身体疲劳与精神疲劳的双重境地,_偶尔的假日,往往就成了一种极度放松的时间,这成了过于繁忙的日常工作的一种反弹。
假如教师有了闲暇,其实也未必读书,闲暇只是读书的前提条件。可能更多的教师处理闲暇的方-式是玩游戏、打麻将或者进行生活交际等。这里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他们缺乏阅读的需要,二是他们缺乏阅读的环境。所谓缺乏阅读的需要,主要是指他们的职业并不迫切需要大量的阅读。许多教师的工作非常简单,就是研究题目,应对考试。这种简单的技巧并不需要丰富的阅读做支撑,丰富的阅读有时候甚至可能是一种妨害。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远不如大量地做题来得更加有效,也更加节省时间。在一般学校里,那些几乎从不阅读,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研究题目以应对考试的教师往往更受校长欢迎。新课程实施以后,许多教师开始被迫阅读,因为他们不阅读,就无法应对自己的教学。所谓缺乏阅读的环境,有多层含义,最重要的是缺乏校园文化。有没有倡导阅读的校园文化做支撑,对于阅读来说非常重要。这种支撑既包括硬件支撑,如图书馆的建设、藏书量以及借阅,的方便程度等;也包括软件支撑,如学校里的读书氛围以及教师沙龙风气等。
三
假如我们来看一下喜欢阅读的教师,就会发现,在有阅读习惯的教师当中,真正走向专业阅读的教师的比例非常少。
回到西西弗斯的神话。假如西西弗斯从无休止的“推石运动”中发现节律,发现美,发现意义,那么或许这个曾经简单的动作就不再只是苦役,而是一项充满乐趣的运动。这个时候,石头就会停在山顶。同样,假如教师能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规律,发现意义,工作也就不再是“劳役”,不再是重复,而是充满新奇与创造,充满奥妙与神奇。事实上,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天的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因为我们缺乏对教育规律的理解,缺乏对学生的理解,才让自己对工作失去兴趣。而要摆脱西西弗斯的命运,除了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还需要专业化,只有专业化才能够让热爱更加持久。
专业闭读是走向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阅读也是新课程推行之后一些有见识的校长首先推行的一项工作。但是,专业阅读很难在教师个体摸索中来完成。许多时候,校长们推荐的书籍,教师们并不喜欢阅读,但结论不应该是教师们不喜欢阅读专业书籍,而是这些被推荐的书籍并不适合教师,或者教师阅读专业书籍和学生阅读一样,也有一个阶梯存在。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的书,或许是好书,但未必适合大部分教师此时此刻的阅读水平。比如,许多小学向教师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但事实证明,大部分小学教师在专业化起步时期,并不适合读这样的韦,或许先从读类似《孩子们,你们好》这样的书开始更好一些。因此,教师的专业阅读,不妨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专业引领。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比如学科专业领域的,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根据具体情况为教师推荐不同的书籍来构成“营养套餐”。事实证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个理想模型,一个专业阅读框架。“新教育实验”一直在致力于开发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力求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教师提供一个专业阅读参照。‘ 二是同伴互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的阅读要想效果好,要尽可能地置于“阅读共同体”中,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获得发展是最优途径之一。专业阅读毕竟不同于消遣性阅读,它有理解上的难度,需要通过专业交流来不断地加深理解。因此,要珍视教师当中自发形成的读书沙龙并予以支持,必要时要创设这样的环境。在许多学校里,教师互不来往,这是不对的。要创造教师们共同生活的环境,只有共同生活才能够形成共同的语言,才能够在专业阅读时互相帮助。必要时,可对一些传统的教研活动或班主任会议进行改造。
三是倡导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师的专业阅读一般不是教育学、心理学元理论的阅读,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专业阅读必须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力,才能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专业阅读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而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案例讨论等。
总之,教师们拒绝读书有许多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而教师不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是整个社会缺乏阅读的缩影。拯救阅读,请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
毕淑敏说过:“日子一天一天地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这句话就道出了读书的惬意,教师读书也应该有这样的惬意。
我喜欢在清风徐徐的清晨,捧一本书唤醒休憩的心灵;我喜欢在云淡风轻的午后,书香浮动给予心灵默默的安宁;我喜欢在月朗星稀的晚上,静静凝望着书架上一本本书,想着与她们的故事……于是每一段文字,每一部著作,都犹如绵绵之春雨滋润着绿色,让我时常获得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净化、境界的升华,生命在悄然中丰腴。这样的美好教师应该用心去体会,在体会中能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正如罗曼·罗兰说过“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修剪自己,提升自己”。
教师读书是一种理想需求
张文质先生对教师群体的一段描述:“我想这是一个容易自足的团体。单调,人生容易达到极限。转身,让人经常看到的就是往衰老走去的背影。”这是让所有教师读后都会异常伤感的一句话。难道教师真的无法摆脱这一宿命吗?我想,教师只要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理想,带着自己的信念,就能变单调为多彩,就能拒绝衰老、让青春常在,就能自由地栖居在教育这片沃土上。
因为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才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因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才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因为有对苏霍姆林斯基等名家著作研读的毅力,才有被称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李镇西老师;因为有把读书看成教师“必需的生活”的远见,才有了被同行称为“课神”的窦桂梅老师……
让我们再来看看伟大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财富”吧:“我私人的图书馆,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闲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这就是一位至今仍无人逾越的教育家真实的写照。
想做一名有理想的教师,那么就要从读书开始,让教育的人生不再有极限,转身,是通向无限的新诗行。
教师读书是一种成长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这话适用于学生,同样适合我们教师,从真实意义上说,教师“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这些年来我看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做最好的老师》《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师的20项修炼》等专业书籍,读完后在学校的倡导下,结合自己的平日教学写了多篇读后感。这样的阅读,不但增加了我的专业知识,还让我在读书中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自省,从而达到自我的教育,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在阅读中提升。因为这样的阅读激发了我的写作欲望,回头看自己建博客三年来的收获与感悟,就印证了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里说的“要想写作,请从阅读开始。”而阅读和写作正是教师成长必需的方式。
一名想要成长的教师,一定要努力地读很多书,要让自己的学识足以和世界对话,一个眼睛不在彼岸,只在此岸的人,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
一名想要成长的教师,一定要努力地去写。决不要仅仅满足于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几句评语,那样的话,学生可以从中得到鼓励,却看不到远方。
教师读书是一种专业需求
一位教师只要愿意读书了,他的课堂必然受到书香的滋润,必然充满灵动的气息,必然关注学生的生命的成长。可以这样说,爱好读书的教师课堂教学不会差到哪里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
而我,正是因为读书,才对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语文究竟是什么?最普遍的认识就是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听说读写。可经过读书活动之后,我认为语文的含义绝不仅限于此。《诗经》《论语》……是语文,《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也是语文;李白、曹雪芹……是语文,大仲马、泰戈尔……也是语文;金戈铁马、大江东去的豪情万丈是语文,晓风残月、小桥流水的婉约清丽也是语文……所以我的语文课堂不再只是围绕着教材转悠,而是以教材作为出发点,引领着孩子们走进更为广袤的语文殿堂。教授《冬阳·童年·骆驼队》(节选自《城南旧事》),就把自己读过的《城南旧事》精彩篇章与孩子们共享,并把自己的《城南旧事》带到了班级,告诉大家可以借阅,很快《城南旧事》就风靡全班;和孩子们一起感动于《卡罗纳》之后,就开始给孩子们读《爱的教育》中其他感人的小故事,在感动中师生的心灵均接受了洗礼,读书与育人就这样悄然结合……这样的拓展已成为教学的常态。我更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把女儿的一套彩绘版《昆虫记》带到班级阅读,并被其他老师借阅和推荐,我就成了女儿班级好多个孩子的邮递员,在网上给他们邮购了好多套。我想,将文学的种子撒入孩子的心田,不但是语文教师、任课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所有教师的责任,因为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刻币读书是一种家庭需求
说起家庭,我想大家与我一样,最喜欢的一个修饰语句就是“幸福”。说起家庭幸福。我想每个人都会想起不同的生活画面,而我最先想起的就是这样的画面:和女儿并排坐在床上,每人手里拿着自己喜欢的一本书,静静读着,偶尔女儿转头问我几句,老公则在外房看着别的书……这样的画面普通而经典,已成为我们家饭后常态的幸福。
对于学校开展的每项充满浓浓的 “书香”味的活动,女儿沉浸愉悦其中。一部长长的《弟子规》,女儿背得酣畅淋漓,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求女儿用《弟子规》规范自己的行为。劳动不积极,只要我一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女儿立刻去做;羡慕同学家豪宅的华丽,我就用“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开导她,女儿欣然接受:家里的藏书较多,孩子容易三心二意,就引导孩子背出“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养成只要是很有价值的书就要完整读完的好习惯……很多书都是母女俩边抢边读,边读边议,她有她的想法,我有我的思索。和女儿一起阅读,享受着读书妈妈的快乐,品尝着与女儿成为书友的喜悦。寻一片未泯的童心,在书页间小心珍藏。短短两年间,女儿读的书从《安徒生童话》 《木偶奇遇记》《阿凡提的故事》到《爱心树》《水浒传》《夏洛的网》 ……读罢,我们还经常一起把读书感受写下来,我们的亲子读书体会《母女共读(夏洛的网)》《女儿教我读书》等都发表在了《威海晚报》上。当这样的铅字呈现在我们一家人的面前,欣喜的眼神诉说着彼此的深情:赞同、理解、鼓励、支持……这就是真正富有内涵的家庭幸福。
教师,是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我们有着生活充实、业务过硬、家庭幸福这些最基本的人生追求:教师,还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岗位,我们还有更多的需求,怀揣理想、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成就这一切需求必需而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意识到了这一些,拯救教师读书就不会是一句空话,因为最好的拯救方式就是自救!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统一路小学)
编辑:刘 菲
教师们为什么拒绝读书
朱永新
一
在许多场合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阅读是最重要的精神生活内容之一。我们有过崇尚阅读的时代,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民阅读量持续下降,阅读的品质也不断走低。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并不因缺乏阅读而羞愧:相反,专注于阅读倒仿佛是一种病态,这种价值观念的颠倒是非常可怕的。
尤其令人担忧的是,阅读正远离校园。阅读与学习无关,听起来是很荒谬的事情,但这正是长久以来存在于校园里的事实。我们将那些人类文明的精华称之为课外书,“课外书”本身就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称谓。在为了应试而
“读书”的功利主义的读书观背后,弥漫的是一种持续多年的“读书无用论”。更为可怕的是,教师作为最应该阅读的职业群体,也有许多人放弃了阅读,有不少人靠几本教参在课堂上打拼。有些教师顶多不过读几本流行杂志,更不用说教育学和心理学了。在宽广的人文领域中,能够阅读最基本著作以及文章的教师究竟有多少呢?这种精神的荒漠化,导致的是教育的贫瘠,日趋依靠规训、惩戒或者利诱来维持教学,这使大批的学生在离开校园的时候,精神相当贫瘠。由于就业压力急剧增大,竞争日趋激烈,而旨在为精神奠基的阅读就在这种大环境中被忽略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值得深思的话: “我想反对另一种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这种培养和谐的人所需要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获取途径是阅读。而一旦教师成为单向度的人,又怎么可能培养出真正和谐发展的学生呢?
二
今天,教师拒绝阅读已经是一种社会事实。有不少校长向我诉苦,说是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他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要求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沙龙,进行读书奖励,但都很难奏效,教师们就是不愿意读书。
其实,没有人天生不喜欢阅读。我一直认为,阅读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大批教师从踏入学校开始,就越来越不喜欢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身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丧失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结果,这种丧失已经对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产生了负面影响。
即使如此,也不能说教师就真正丧失了阅读能力。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有多重因素恶化了教师的阅读状况。
首要的问题是教师缺乏闲暇。有一个西西弗斯的比喻很适合现在的教师。西西弗斯每天辛辛苦苦地把石头推上山,推得筋疲力尽,第二天又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永无停息。而生活在应试背景下的教师也是如此,每天起早贪黑,工作时间早已经侵入闲暇甚至休息时间,许多教师疲于奔命,其结果是职业倦怠。一个处于奔命或者倦怠状态下的教师,哪里还会产生读书的欲望?阅读首先需要的是闲暇,闲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证阅读时间,更重要的是保证阅读的状态。阅读需要从容的心态,需要较长时间地投入思考。见缝插针式的阅读往往是实用主义的,未必真正适合教师阅读。本来作为调节,教师除了周末尚有长长的寒假和暑假可以进行休整,但目前的状况是补课不但侵占了周末,也大量地占用寒假和暑假的时间。一旦自然休息的节律被打破,教师便会陷入身体疲劳与精神疲劳的双重境地,_偶尔的假日,往往就成了一种极度放松的时间,这成了过于繁忙的日常工作的一种反弹。
假如教师有了闲暇,其实也未必读书,闲暇只是读书的前提条件。可能更多的教师处理闲暇的方-式是玩游戏、打麻将或者进行生活交际等。这里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他们缺乏阅读的需要,二是他们缺乏阅读的环境。所谓缺乏阅读的需要,主要是指他们的职业并不迫切需要大量的阅读。许多教师的工作非常简单,就是研究题目,应对考试。这种简单的技巧并不需要丰富的阅读做支撑,丰富的阅读有时候甚至可能是一种妨害。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远不如大量地做题来得更加有效,也更加节省时间。在一般学校里,那些几乎从不阅读,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研究题目以应对考试的教师往往更受校长欢迎。新课程实施以后,许多教师开始被迫阅读,因为他们不阅读,就无法应对自己的教学。所谓缺乏阅读的环境,有多层含义,最重要的是缺乏校园文化。有没有倡导阅读的校园文化做支撑,对于阅读来说非常重要。这种支撑既包括硬件支撑,如图书馆的建设、藏书量以及借阅,的方便程度等;也包括软件支撑,如学校里的读书氛围以及教师沙龙风气等。
三
假如我们来看一下喜欢阅读的教师,就会发现,在有阅读习惯的教师当中,真正走向专业阅读的教师的比例非常少。
回到西西弗斯的神话。假如西西弗斯从无休止的“推石运动”中发现节律,发现美,发现意义,那么或许这个曾经简单的动作就不再只是苦役,而是一项充满乐趣的运动。这个时候,石头就会停在山顶。同样,假如教师能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发现规律,发现意义,工作也就不再是“劳役”,不再是重复,而是充满新奇与创造,充满奥妙与神奇。事实上,由于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天的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因为我们缺乏对教育规律的理解,缺乏对学生的理解,才让自己对工作失去兴趣。而要摆脱西西弗斯的命运,除了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还需要专业化,只有专业化才能够让热爱更加持久。
专业闭读是走向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阅读也是新课程推行之后一些有见识的校长首先推行的一项工作。但是,专业阅读很难在教师个体摸索中来完成。许多时候,校长们推荐的书籍,教师们并不喜欢阅读,但结论不应该是教师们不喜欢阅读专业书籍,而是这些被推荐的书籍并不适合教师,或者教师阅读专业书籍和学生阅读一样,也有一个阶梯存在。不分青红皂白地拿来的书,或许是好书,但未必适合大部分教师此时此刻的阅读水平。比如,许多小学向教师推荐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但事实证明,大部分小学教师在专业化起步时期,并不适合读这样的韦,或许先从读类似《孩子们,你们好》这样的书开始更好一些。因此,教师的专业阅读,不妨考虑以下因素。
一是专业引领。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比如学科专业领域的,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的,根据具体情况为教师推荐不同的书籍来构成“营养套餐”。事实证明,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确实存在着一个理想模型,一个专业阅读框架。“新教育实验”一直在致力于开发教师专业阅读“地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力求为“新教育实验”学校的教师提供一个专业阅读参照。‘ 二是同伴互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的阅读要想效果好,要尽可能地置于“阅读共同体”中,在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获得发展是最优途径之一。专业阅读毕竟不同于消遣性阅读,它有理解上的难度,需要通过专业交流来不断地加深理解。因此,要珍视教师当中自发形成的读书沙龙并予以支持,必要时要创设这样的环境。在许多学校里,教师互不来往,这是不对的。要创造教师们共同生活的环境,只有共同生活才能够形成共同的语言,才能够在专业阅读时互相帮助。必要时,可对一些传统的教研活动或班主任会议进行改造。
三是倡导解决问题的阅读。教师的专业阅读一般不是教育学、心理学元理论的阅读,而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阅读。专业阅读必须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力,才能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专业阅读不是一个独立的项目,而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案例讨论等。
总之,教师们拒绝读书有许多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而教师不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是整个社会缺乏阅读的缩影。拯救阅读,请从拯救教师阅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