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的学理阐释、目标定位和课型设计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8023ji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最初出现在PISA的阅读测试中,它是文本格式的一种划分方式,目的是为了更清楚地测量学生进入各类文本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引入到我国“新课标”以后,由于人们对PISA测试的英文原著的接触不多,所以各种讨论还只是停留在拿图表说事上。但可喜的是语文教育界对非连续性文本从崇拜而到反思,慢慢有接地气的感觉。
  针对2013年度关于非连续性文本讨论文章,笔者沿着理论探讨、目标定位到课堂实践的思路,作如下分析评述: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学理阐释和理论反思
  【评析文章】张年东 荣维东《从PISA测试看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文建设》,2013年第5期
  【内容提要】非连续性文本(non-continuous text)最初出自PISA测试中,所以,张年东和荣维东老师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角度,通过PISA测试的视角来看我国“新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描述。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呈现出PISA测试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我国“新课标”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我国语文学科教育背景的特点作出合理的概念界定。
  (一)PISA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探析
  1.文本的分类。在PISA测试的三大领域中,每个领域都包含三个维度:知识的内容和结构维度、运用过程维度、在现实情景中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运用维度。“非连续性文本”则属于文本内容和结构维度之下,与连续性文本并列的一种文本格式。从这里可以看出,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连续性文本指的是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文字篇章,而非连续性文本则是由数字清单组成。它们有的是单个数字,有的是数字列表,而有的则可能是几种数字列表的组合。
  2.文本阅读的情感态度。在PISA阅读测试中把阅读素养定义为:理解、运用和反思文本,为了增长知识,发展潜能和参与社会,达成个人目标。从PISA2000-2006测试和PISA2009测试对比中可见PISA2009测试中增加了阅读的情感态度因素,提出了积极参与阅读书面文本。整个的PISA阅读测试更强调阅读是为了发展潜能、参与社会、实现个人的目标,把阅读与树人直接联系起来。
  3.文本阅读的反思精神。PISA2009中对阅读测试的指标由之前的五项合并为三项,即进入和提取文本信息、整合与阐释文本、反思与评价文本。其考察的核心在整合与阐释、反思与评价上。前一项是要对篇章内部的信息进行梳理,后一项则需要运用篇章内的知识以及与篇章相关的外在的知识、观点或者态度,形成对文本的反思和评价。
  (二)我国“新课标”在引介非连续文本时存在的问题
  作者从非连续性文本的模糊引介、文本阅读情感态度的背离、对文本阅读“反思精神”的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对“新课标”中将图文等组合材料属于非连续文本这一说法进行对比考察。其次,指出在文本阅读的情感态度方面,“新课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只强调阅读与文本意义相连,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建构,更没有关注到学生阅读时的情感态度。再次,作者认为在“新课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只强调了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学生们的思维被禁锢在文本中,对学生的反思、批判和创新关注度较低。
  通过将“新课标”中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表述与PISA测试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比较分析发现,我们若将非连续性文本引用到语文学科教育中来,还需要对此进行消化吸收。
  (三)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界定
  作者通过对“非连续性”和“文本”两个词分别进行分析阐释,然后将其联结起来成为“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作者在文中提到,“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而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将非连续性文本中的“非连续性”理解为一种文本“意流(或说是意脉)”的非连续。
  基于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界定,作者把非连续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的非连续性文本,其中的“图”指为了更详细、更直观、更形象地说明文本信息的一切图画、图形、数字、视频、列表等;另一类则是指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某一主题,而选自不同材料的纯文本的信息组合。这些不同来源的文本可以是彼此独立的,甚至可以是相互矛盾的,它需要读者对来自不同材料的文本进行分析和整合,才能全面把握所要说明的主体。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没有局限在对图表的理解上,还把具有语文属性的来源于不同材料的纯文字文本组合体纳入到“非连续性文本”的范畴,这不仅丰富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更使它具有坚实的语文学科基础。在广阔的视野下,更能看出“非连续性文本”的前世今生,以及它所具有的“混血”特征。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与“非连续文本”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二、非连续文本阅读目标的定位
  【评析文章】胡根林《高中非连续文本阅读质量目标(上)》,《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3年第12期
  【内容提要】这篇文章主要是对高中阶段学生的非连续文本阅读质量目标的研究。在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中关于非连续文本阅读表述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将非连续文本阅读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行为技能目标和文化素养目标这三个维度。并且能将“新课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拓展到高中阶段,让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更好的衔接,同时也为非连续文本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确定教学目标提供教学实践的参照依据。
  (一)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作者首先通过对非连续文本的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的分析,指出当前语文教学中,“连续文本”阅读教学一统天下,“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教学却处于被忽视和漠视的状态,这也是目前现实课堂教学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非连续文本却随处可见。这就警醒我们需重视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的训练。   (二)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来源
  胡根林博士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中对非连续文本的相关表述对高中非连续文本阅读质量目标的要求作了如下解读:①要能读懂一些常用文件中的曲线图、目录表、设计图、地图、问卷式表格、价目表、时间表、通知书或广告单,以及各种证件等;②要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 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③要能通过图文阅读所获得的信息,解决学科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④要能评价图表的适用性,确定或评论图表的结构、风格等基本特征,能初步学会用图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对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清晰解读后,将其转化为学生在非连续文本阅读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教学目标能有效地落实到课堂实践中,也为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参照标准。
  (三)高中阶段非连续文本阅读质量目标的具体化
  该目标的制定主要从知识目标、行为技能目标和文化素养目标三个维度对非连续文本及其阅读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细致分析和描述。主要内容如下:
  1.知识目标。它包括非连续文本的本体知识和方法知识两个方面。其中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本体知识有:非连续文本的直观性、形象性、概括性。非连续文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标题、分类(图例)、数据、文字说明。非连续文本的类别知识指的是:非连续文本主要指文件、公文、图表等格式。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方法知识有“四读法”和“三比法”。“四读法”指的是读标题、读分类(图例)、读数据、读注解(文字说明);“三比法”指的是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图标之间的比较。
  2.行为技能目标。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快速理解图标主要含义的技能。通过读标题、分类(图例)、数据、注解(文字说明)快速把握非连续文本主题,帮助理解图表中提供的重要信息。第二,筛选整合信息的技能。对图表中信息加工处理进而对其全面理解。第三,合理推断想象的技能。根据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理解推断图标中的信息。第四,图文转化的技能。图文转化的过程中应遵守两个原则即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和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作者通过对行为技能目标的细分,以实现理解、整合、推断和转化这四个目标逐层推进,形成阶梯式的目标结构体系。
  3.文化素养目标。它包括阅读非连续文本的经验和运用非连续文本表达想法的经验两个方面。作者认为阅读非连续文本的经验包括:①阅读地图,快速给自己所在的学校进行定位;②阅读国家或地区统计年鉴,分析某一领域(如教育)一年内发展的状况;③阅读漫画,准确描述其内容并揭示其“画外之意”;④阅读一份房屋装修设计图,想象并描述装修后房屋的面貌。
  运用非连续文本表述想法的经验包括:①用思维导图来列写作提纲;②用漫画来表现自己对某一现象的认识;③用表格来总结复习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④用曲线图来分析自己某一阶段学习成绩的变化;⑤编制一份问卷表格;⑥为某次活动设计一个徽标,并作文字说明。
  作者从本体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得到经验的运用这三个维度对非连续文本阅读目标进行具体描述,将提高学生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贯穿其中。另外文章中为考察学生学习非连续文本阅读的行为方法对上述三个维度进行综合,形成了等级化的描述。对于高中学生阅读非连续文本,文中划分了3个层次8个等级,分别是基础层次(1—2级)、达标层次(3—6级)和发展层次(7—8级),并为每个等级层次确定了具体的指标。这为测量学生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的高低提供了系统的参照体系。
  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开发和课型设计
  【评析文章】周新霞 林海《小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选择与课型设计》,《语文建设》,2013年第6期
  【内容提要】这是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实践。作者主要是在对现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和课型选择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根据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特征,追求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恰当内容的选择和实用课型的设计。并为广大一线教师们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五种范例模式。
  (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的问题剖析
  文中主要是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12册教材中共有的23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为例进行分析。作者首先指出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目标盲目,上成看图说话课。2.教学要求不明,上成短文分析课。3.教学方法简单,上成读背积累课。出现以上情况,终究是老师们还没有真正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及特点,以至于教学中出现顾左右而言它,始终没有针对非连续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
  (二)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开发和课型的设计
  文中总结了五种关于非连续文本教学的课型设计。
  1.基于习惯指导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让教材阅读全面而有效。这是针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而言的,要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展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以更大程度上利用教材的价值。作者指出这是基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组成而言的。教材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习作”和“练习”四个部分组成。后三项在日常教学中较为重视,常常忽略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对基于习惯指导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教学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中人物的做法和简要文字提示,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全面发挥教材的作用。
  2.基于文本互转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让连续性文本阅读直观而有序。根据教材特点,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辅助对连续文本内容的理解。作者指出教材中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内容常常相互依存出现。教师们应有意识地将两种文本形式的教学有机整合,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优势,使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更加直观有序。
  3.基于读写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习作教学实用而有趣。这是非连续性文本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作者提到苏版小语教材中习作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将非连续性文本和习作教学有机整合,这样的习作教学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关注学生关心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教师在教学时,设置恰当的教学情境,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使习作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变得实用而有趣。
  4.基于学科融合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让文理科阅读和谐而有依。在语文课堂上打通学科界限,引入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图标、符号等指导学生阅读,同时通过理解和表达的训练,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作者在文中提到“学校绿化情况调查表”教学便是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展开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成功案例。
  5.基于综合运用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让生活化阅读高效。这一课型主要是针对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作者指出应选择生活中大家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充分发掘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实现非连续文本的生活化阅读。
  从这五种关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内容选择和课型设计中看出,非连续文本贯穿于写作、阅读、综合性学习以及学科间的融合教学等方面。教学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型,整合多种资源,以便充分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价值。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讨论和研究,从PISA阅读测试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分类到我国“新课标”中的相关表述,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学术界对PISA的介绍和研究已长达十年之久,这十年也是我国广大学者讨论、选择并将其加入到“新课标”中的酝酿过程。自非连续性文本加入到“新课标”以后,人们对它的认识逐渐深入,这才有从理论探讨到目标定位再到课堂教学实践的一步步落实下来,这也标志着“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在语文教学中逐渐丰富和成熟。
  [作者通联:西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说明文大多语言平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行文严密近乎刻板,以至灵动不足,读之乏味,尤其是那些科技译文,让学生感觉生疏难懂,惟恐避之不及,更不用说深入探究了。我们完全理解学生的阅读初体验,但是,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说明文。其实,文本的审美体验有不同的形态:小说起伏迭荡的情节,含蓄形象的语言,细腻生动的人物塑造是一种美;诗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深邃朦胧的意境,匠心独运的修辞表现手法是一种美;散文
语文教学过于功利化,教学活动只是围绕考试打转,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效果还不太理想。教师抱怨学生对语文学习投入太少,学生认为语文学和不学一个样。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审美实践的缺失,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应该对语文教师的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审美品位诸方面提出一个可操作性的系统要求,在认真实施的基础上,引领语文教学走进审美的境界,在审美实践的潜移默化中,
卓越教师的培养要从教师的专业内涵和专业外延相结合的高度去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如果只是从培训形式、教学环境、师生关系等外延层面去搞一些不接地气的通识培训,那只能是竹篮打水,劳而无功。从语文教师专业内涵的角度看,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个指向水平完全不同的概念。阅读是读者对书面文字符号进行感知、理解、反应、综合而获得意义的心理活动,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
经典文本一个最大的特征即是常读常新。怎样读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在对比中品咂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对比的角度可以是不同的文本,也可以是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比,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文本内容之间的对比往往更具实际的操作价值,关键是找到有教学价值的对比内容。  再次备课《祝福》时,摒弃之前读到的关于《祝福》的一切文字,以一种初读的心态,逐字逐句地读,突然发现,《祝福》有不少蕴含对比关系的内容,在一番对比中品咂,
作文评改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作文评改之烦琐,效率之低下,几乎令每个语文老师举首蹙额,痛苦不堪。多少年来语文教师们苦心孤诣,努力探索,各种方法满天飞,归结起来无非是“老师改”和“学生改”两大类。我觉得作文还是要老师来“处理”。我用“处理”这个词而不用“评”“改”“批”这类传统的词,是想提出这样一个新的解决作文问题的办法——老师专题评析,学生自己修改。  所谓专题评析,是指按照作文
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历来被解读成批判小市民自私、冷酷,拜金主义,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金钱关系的范本。教学设计上也往往是把菲利普夫妇作为反面人物形象的典型予以重点突出,而忽略了对其他人物如于勒、若瑟夫等的分析。笔者结合西方文艺学中关于人物形态、叙述者、叙述态度、叙事视角等理论做进一步的解读和分析,希望能透过复杂人性的分析,窥探到作品丰富而瑰丽的内宇宙,从而
按照李镇西老师的说法,所谓“民主课堂”,就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平等基础上的课堂,是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幸福与人性光芒的课堂”。建立符合这个要求的“语文民主课堂”,我们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  一、鼓励质疑,开发问题资源  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倾向在现实课堂中很容易产生诸多疑问,有时还会超越老师预设的思维轨道提出新的问题。建设民主课堂,就要鼓励学生质疑,
古代诗歌鉴赏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审美活动,譬如,对诗句的语气语调就得细心揣摩,不能因其幽微难显便粗枝大叶地做出判断。应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身世经历、情感特征等因素,比较准确地辨析诗句所表达的语气是朴淡从容的陈述,还是发人深思的疑问;是冷静克制,还是慷慨激昂;是幽默谐趣,还是庄重严肃;是感伤低沉,还是豁达开朗,凡此等等,皆须精准解读,力求贴近诗人之心。因为这些看似细微的语气,往往关乎作品的整体气象。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狄尔泰认为只有通过体验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生命之流,融入他人的生命之中,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把握人的本质。体验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尤为重要。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在通往语言的道路上必须靠“亲身体验”和直观的把握。因为语言是诗性的而不是僵死的符号,对文学的理解不能仅靠技能和告知的方式,对文学的理解必须靠自身生命经验的全部投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也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天上的街市》一诗谈谈自己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一些创新性尝试与思考。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名篇,意境优美,节奏舒缓,它把积极的情感寄寓在新奇的联想和想象中。教学中我侧重发挥学生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