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li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破坏性行为。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和“有意破坏”。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对待幼儿破坏性行为,探究幼儿破坏性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破坏性行为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14-02
  一、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概述
  (一)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概念界定
  务本早在1989年的幼儿教育期刊中的《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一文中,虽没有明确定义破坏性行为,但列举了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具体例子。
  为深入地了解幼儿破坏性行为,本文将对幼儿破坏性行为和幼儿攻击性行为作对比。幼儿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的行为。①年龄越小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出现的频率较高。但幼儿在玩耍过程中出现的没有敌意的推拉不是幼儿攻击性行为。
  幼儿攻击性行为虽然包括身体进攻、言语攻击和侵犯他人权利,但是身体进攻在幼儿园更为常见。而幼儿破坏性行为更侧重幼儿故意破坏物品。
  (二)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分类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分为“无意破坏性行为”和“有意破坏性行为”两类。
  1.无意破坏性行为
  无意破坏性行为是指幼儿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非是由主观破坏性动机造成的破坏性表现,与此同时,幼儿处于身心发育关键的时期,以自我为中心,好奇探索认知缺乏等年龄特征,这类行为都称为“无意破坏性行为”。年龄较小幼儿主要是生理原因造成的“无意性破坏行为”。②
  2.有意破坏性行为
  有意破坏性行为是指带有主观性动机的破坏性行为,包括打扰其他幼儿的活动,可能是因为焦虑引起的发泄。例如:任性爱发小脾气、报复性心理搞破坏、吸引成人的注意等。幼儿的有意破坏性行为是需要教师和家长重视并给予帮助及时矫正的。
  二、幼儿破坏性行为的成因
  (一)潜意识影响幼儿的发展与行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通过对人的心理进行暗示,进而影响人的行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本我、自我、超我共同组成了人格的基本结构。幼儿在幼儿园进行分享玩具的活动中,发现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比自己的更有趣。本我在心理活动中会引导幼儿这个玩具很有趣,可以偷偷地弄坏,这样玩具的主人就会把玩具扔掉,到时候再捡回来修修玩儿。超我则会引导幼儿破坏小朋友的玩具的行为是不对的行为。自我则协调幼儿的本我和超我,既想玩小朋友的玩具,又不能破坏它。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不完善,对本我自我超我难以协调,出现有意破坏玩具的行为。
  (二)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弱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班杜拉提出自我调节是个体将外在的事物进行内化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目标与行为的现实成果进行比较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构成自我调节。③幼儿出现拽掉发光小鸟的翅膀这一破坏性行为时,他可能想看看小鸟为什么会发光,他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合适。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且大脑发育不完全,在成人的积极引导下能够进行简单的自我观察和自我判断,但对于自我反应甚至是自我调节的能力还比较弱。
  (三)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低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关于自己是否能够成功控制其影响生活环境的一种情感。成功或失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说服、情感、身体活动共同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④
  1.成败经验
  成功或失败经验多指人的直接经验,它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中,成败经验起决定性作用。
  幼儿在对玩具进行拆分重组时,如果允许幼儿拆分玩具,幼儿在多次探索之后就能掌握组装玩具的规律。幼儿对于玩具的组装就会充满信心,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对于玩具的破坏性行为便会大大减少。如果幼儿在多次组装玩具后,都以失败告终,他的自我效能感则会很低,很可能通过破坏其他物品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便会大大增加。
  2.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多指人的间接经验,当一个人通过观察一个与自己的能力相似的人在某种事物上取得成功,会肯定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高。反之,自我效能感低。年龄较小的幼儿在幼儿园大多会遇到小朋友抢夺玩具破坏玩具的情况,当其看到这一行为后,认为自己和该名幼儿能力相当,自己也能抢玩具。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则会增强。
  3.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是指通过接受他人对于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的语言暗示、建议、鼓励等提高自己的效能感。在言语劝说中,劝说者的名望、地位、声誉起着关键作用。当幼儿出现采摘花草的破坏性行为时,此时如果幼儿的母亲在幼儿心中占重要地位,幼儿的母亲劝说幼儿不要采摘花草,幼儿便会停止自己的破坏行为。反之,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能不会停止。
  4.情绪和生理状况
  情绪和生理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自我效能感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面临某种状况时,身心对于情况反应平稳,则自我效能感高。反之,则自我效能感低。幼儿在和同伴比赛拆分玩具时,由于平时掌握了拆分玩具的规律,所以幼儿在比赛过程中心情愉悦,自我效能感比较高,破坏性行为出现的频率低。如果幼儿只想赢得比赛,但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很可能通过破坏物品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消极情绪。
  三、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对策
  (一)潜意识的积极引导
  弗洛伊德同卢梭、罗素一样,认为因任何方式受到压抑的儿童都容易用仇恨来回答,如果像通常那样,他找不到发泄的自由道路,便在内心郁积恶化,并能在余生之中,带著各种奇怪的后果陷入潜意识状态之中,导致不幸、悲惨的人生。潜意识影响着人的发展和行为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命运。⑤   (1)幼儿教师要采用合理方式引导幼儿运用合适方法释放消极情绪。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幼儿沙袋,让幼儿通过打沙袋发泄在现实生活中的不满、愤怒等情绪。此外,教育者可以请幼儿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等形式都表达出来放到邮局的信箱里,寄到老师和家长家里。幼儿拥有表达自我想法的权利,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的心理也得到了释放。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雕塑、舞蹈等形式作为精神发泄进而减少幼儿破坏性行为的出现。
  (2)父母需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要充分重视家庭的作用,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完全在爱的熔炉中成长的人,在不久的将来,必定是合格的、负责任的自我实现的人。所以,父母要创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幼儿在家里可以感到安全和愉快,可以接受别人,通过合理方式将消极情绪宣泄出去,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
  (二)灵活运用强化和惩罚策略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强化是指在行为之后且增加该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的事件。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类。
  (1)要合理运用正强化的策略。 幼儿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幼儿对何种强化物感兴趣。每当幼儿没有作出破坏东西的行为时,教师和家长就可以给予恰当的奖励,鼓励幼儿。幼儿教师和家长往往为了达到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这一目标,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奖励。幼儿教师和家长还可采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在物质奖励过程中,要遵循适度原则。
  (2)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负强化。在采用负强化时,需要家长和教师先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幼儿厌恶什么刺激,每当幼儿出现良好行为时,就要取消幼儿厌恶的刺激,来增强其出现良好行为的频率,从而矫正其不良的行为。
  (3)幼儿教师和父母要采用适度的惩罚。对于幼儿明知故犯,采用适当的惩罚。当幼儿出现摔物品、撕毁纸等有意破坏性行为时,幼儿教师和父母就要及时先对幼儿提出警告,使幼儿明白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相应的后果,进而减少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在批评的时候,教育者要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打骂教育方式。
  (三)树立良好的榜样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社会学习的一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观察学习,并且重视榜样示范在幼儿生活和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⑥
  (1)幼儿教师是幼儿的良好榜样。幼儿教师的言语和行为都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和影响幼儿的行为。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引导其走向成功比失败通过破坏物品发泄心中的不满更有意义。
  (2)幼儿园的同伴也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在同伴中树立榜样也很重要。同伴的行为更容易被模仿和接受,更能激发幼儿的模仿行为和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幼儿教师选择有较大影響力的小朋友,她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表现良好,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使得幼儿去努力模仿榜样。
  (3)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幼儿的行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父母身教重于言传。为了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也应当规范自己有意和无意的示范行为,引导幼儿积极模仿。
  对于幼儿的无意破坏性行为,幼儿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并及时矫正。倘若听之任之,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其走上犯罪道路。
  注释:
  ①王萍.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及矫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②务本.幼儿的“破坏性行为”[J].幼儿教育,1989.
  ③张全民.浅析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④李晶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⑤孔娜.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在早期教育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
  ⑥任朝霞.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参考文献:
  [1]王区区.弗洛伊德的分析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
  [2]孙柯.精神分析理论与儿童心理健康的衔接问题研究 [J].学理论,2012.
  [3]王艳菊.理智分析合理对待幼儿的破坏性行为[J].文理导航(下旬),2013.
  [4]岳明岫.如何对待000幼儿的破坏性行为[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
  责任编辑:孙 瑶
其他文献
摘要:影视剧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互聯网环境下各个国家对外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在翻译影视剧字幕的过程中,译者需要从源语、目的语两个角度出发,对字幕翻译进行语用分析,既不能大刀阔斧地剔除源语言蕴含的文化因素,又要考虑到目的语受众的表达习惯。  关键词:影视剧字幕 言语行为理论 合作原则 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083-
摘要:西班牙语阅读教学,作为整合并提高听、说、读、写、译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不容忽视。当前低效、被动的西语阅读授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生对阅读能力的提升。如何引导学生塑造高效的西班牙语阅读能力,值得思考。本文通过显性阅读策略教学法的引入,探讨独立自主阅读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西班牙语 阅读策略 独立学习  中图分类号:H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正经历着不断城镇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城镇化战略不断演进,征地行为就势在必行。当前麻城市的城镇化进程过于粗放,只有土地的使用权从集体所有变成了国家所有,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025-02  一
[摘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了他的实践观思想,在分析旧唯物主义主要缺点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和历史观,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同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决裂。马克思在《提纲》中把实践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不同点,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大转折意义意义的标志,因此,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础。本文从
[摘要]作为包含着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革命性变革的成果,同时对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自然的、直观的世界观的批判和对唯心主义的超自然的能动的世界观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费尔巴哈提纲 马克思 实践观 唯心主义批判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也使得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州职院”)的实际,探讨新形势、新挑战下贵州职院所采取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不断消解,如何理解“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这一美学现象也开始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对美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进行简单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度地消解二者之间的界限,只能加快审美意识和自我精神的消失。  关键词:美学 日常生活 审美活动 大众生活 审美主体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
摘要:泰语和傣语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都存在很多相似性。本文拟以泰国标准方言和德宏傣族方言为研究对象,比较二者在语音上的异同,并找出两种语言在语音上的对应规律。迈出两种语言历史比较的第一步。  关键词:泰语 德宏傣语 比较 对应规律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12-01  一、语言概况  泰语是泰国的国语及
摘要:幽默是人类表达感受的独特方式之一,它已经成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引入英国语言学家保罗·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试图探讨英国情景喜剧《是,大臣》如何通过不遵守合作原则引起幽默以及如何在语境中解释这种幽默。  关键词:合作原则 《是,大臣》 不遵守 幽默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085-02  语用学是语言学和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语境
摘要:儿童时期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经历对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人格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着中华民族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对一个人成为新一代公民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表面上看,高年级少先队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的过程只是少先队辅导员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对他们进行的外在的引导,实则是高年级少先队员在少先队辅导员的影响下融合“已知磁场”,自主心理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