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学习时往往会出现缺乏兴趣、被动接受的现象。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动手操作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情感,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实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动手实践操作课的实施意义
首先,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将为后阶段的学习作充分的准备。
其次,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且掌握的更熟练。例如,在四年级数学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让学生亲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品质。
最后,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有益。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动手实践操作课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充分准备,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课需要动手实际操作,往往有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所以在上课前应做到尽可能充分的准备,准备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活动内容,规划活动方向
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并不是“凡课必用”, 教师要有效的选择活动内容。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可设计观察、实验的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习四年级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在讨论和交流中推导出面积公式,让学生都来做小小数学家。
2.挖掘教材意图,确定活动目标
有效的学习活动都应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动手实践与一般的操作活动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整体的把握。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合理地确定一节课的信息量;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确定教学重难点;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在整体把握教材,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确定动手实践操作的目标。
3.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活动步骤
动手实践操作课堂,学生的思维跨越度广,节奏难以把握,因此备课中要重点解决:实践活动的步骤;对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测;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的评价策略等方面。如果不在课前认真地设计好,实践活动课将是一盘散沙,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完不成教学计划。但有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认为只要自己清楚活动的意图及要达到的效果就行了,学生无需了解此次活动的任务和目标,这样往往就会使学生的动手实践变得盲目无序。
(二)组织活动过程,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活动的质量如何,与活动的组织密切相关,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我认为,活动的组织要遵循注意以下几点。
1.全员参与,亲身体验
课堂并不是一部分学生活动的舞台,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大家都是活动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收获,这样的活动过程才是有效的。全员参与并不只是说表面上的动作参与,还有思维上的参与。正视学生的个体差異,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已有知识储备等情况进行分组,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任务,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2.猜想验证,注重合作
学生活动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活动,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再由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想。合作与实践密不可分,一个过程的操作,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显得片面,甚至有时完成不了任务,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使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3.适时点拨,正确指导
学生自主尝试并不是教师不加干预,恰恰相反,学生受自己的知识及能力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总会遇上些困难,而这时,教师就应在关键处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能互相补充,顺利进行数学活动,而在动手实践操作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思考过程、操作方法、操作结果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发现的结论得到升华。
(三)及时评价激励,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是一切课堂活动的落脚点,也是评价学生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尺。为此我们应注意指导与评价的及时性,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在综合运用练习中深化概念。倡导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已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研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积极评价鼓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要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情感,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实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动手实践操作课的实施意义
首先,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的提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将为后阶段的学习作充分的准备。
其次,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便是让学生经历规律、法则的形成过程,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在学生内心自然生成,且掌握的更熟练。例如,在四年级数学多边形面积这一单元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动口说,让学生亲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个性品质。
最后,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实践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将对学生的终身有益。因此,我们要努力的把一个个数学学习过程变成学生通过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
二、动手实践操作课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充分准备,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课需要动手实际操作,往往有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所以在上课前应做到尽可能充分的准备,准备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活动内容,规划活动方向
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并不是“凡课必用”, 教师要有效的选择活动内容。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可设计观察、实验的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学习四年级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生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在讨论和交流中推导出面积公式,让学生都来做小小数学家。
2.挖掘教材意图,确定活动目标
有效的学习活动都应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动手实践与一般的操作活动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整体的把握。在备课时,教师要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合理地确定一节课的信息量;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确定教学重难点;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在整体把握教材,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确定动手实践操作的目标。
3.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活动步骤
动手实践操作课堂,学生的思维跨越度广,节奏难以把握,因此备课中要重点解决:实践活动的步骤;对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测;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的评价策略等方面。如果不在课前认真地设计好,实践活动课将是一盘散沙,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完不成教学计划。但有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认为只要自己清楚活动的意图及要达到的效果就行了,学生无需了解此次活动的任务和目标,这样往往就会使学生的动手实践变得盲目无序。
(二)组织活动过程,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活动的质量如何,与活动的组织密切相关,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效地对活动进行调控。我认为,活动的组织要遵循注意以下几点。
1.全员参与,亲身体验
课堂并不是一部分学生活动的舞台,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大家都是活动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有收获,这样的活动过程才是有效的。全员参与并不只是说表面上的动作参与,还有思维上的参与。正视学生的个体差異,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已有知识储备等情况进行分组,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任务,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2.猜想验证,注重合作
学生活动并不是任由学生自由活动,而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再由学生小组合作验证猜想。合作与实践密不可分,一个过程的操作,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显得片面,甚至有时完成不了任务,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使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3.适时点拨,正确指导
学生自主尝试并不是教师不加干预,恰恰相反,学生受自己的知识及能力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总会遇上些困难,而这时,教师就应在关键处加以引导、点拨,让学生能互相补充,顺利进行数学活动,而在动手实践操作之后,及时引导学生对思考过程、操作方法、操作结果用准确、精炼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使发现的结论得到升华。
(三)及时评价激励,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是一切课堂活动的落脚点,也是评价学生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尺。为此我们应注意指导与评价的及时性,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建立概念、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概念、在综合运用练习中深化概念。倡导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已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式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研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氛围、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养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积极评价鼓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动手实践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