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挑战。我们教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式,不断地探讨新的教育途径。在此,根据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和新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自觉、自愿地学习。自主学习如能得以真正落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记得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说起三国这段历史,真像一首歌里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真可谓水火不容,可是曹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仲谋。仲谋指的就是孙权,孙权何德何能,竟然连他的对手也这么赞赏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创设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文章主旨,达到了学习目的。
2、营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去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上《理想》一课时,我采用由教师引导、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该文是一首哲理诗,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身的体会来谈。我是这样导入的:“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能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有了理想,才能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今天请一位同学当主持人,让在座的同学包括我在内都谈谈自已的理想。”同学们看到老师也坐在台下,身心放松,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这时也有同学让老师也谈谈理想。教师可借机小结或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比如,我的理想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实现自已美好的理想。但美好的理想能轻松地实现吗?诗人所说的理想是什么样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快乐吗?从而引发进一步的讨论。这样,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上解决问题,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维持动机
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中学语文文章体裁较多,可因文设计活动的方式。(1)内容浅近、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用表演的形式。如《寓言四则》、《孙权劝学》等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 及心理活动。(2)科普文章,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如《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等,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想象极为丰富的文章,采用创造性描述的活动方式。如《女娲造人》、《天上的街市》等,教师可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比如用自己的话描述天上的街市中的想象世界。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
主题鲜明,目的明确,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期望自己的伙伴努力,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小组成员之间会保持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从而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共同完成任务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选择一些具有合作学习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每次合作的时间限制,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某些与话题无关的无休止争论。如《人生寓言》一文中有这样的问题:“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对于这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适当介入并明确给出时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本组的学习活动。
3、合作的形式要得当
要根据语文学科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个人的性格、脾气等的差异来决定合作的形式,可由两个人组成小组,也可由四人组成,或将一个班级分成较大的几个组。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背诵,最好的合作形式是同桌成组,可相互检查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对于具有辩论性质的话题,可由四人一组或更多的一些人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交流表达并最终解决问题。
4、适当评价
适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扬法、分组记分法、最佳成员评比法等等。这样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应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社会和课堂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1、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启动审美情感,激发兴趣
如教学《孙权劝学》一文,预习时,我让学生先利用书中的注释和资料充分阅读课文,上课时将自己不能弄懂的疑难之处提交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全班探究解决,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启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里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精彩语段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相关资料,深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思考还难以解决问题时,就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究,进而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可据此给学生提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的名称,并试着让学生介绍它们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等,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解决,还可引导他们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
3、激发想象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我们应充分应用教材,激活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
以教学《童趣》一文为例:(1)对文中难句进行想像性的创释。即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修饰词语使文句更富有情趣。如“夏蚊成雷”:a、直接性解释夏天的蚊子叫声像打雷;b、想象性创释为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结对地飞着闹着,嗡嗡的声音像隆隆的雷声。(2)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变角色式的创译。譬如:a、假如你是童年的沈复,说说你当时的亲身经历、感受和想法。b、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请描述小伙伴沈复的童年趣事。(3)以课文进行拓展迁移式的创说。如:说说你的童年和沈复相似的经历,好吗?或回忆自己的童年,用一句话“童年是……”来抒发对童年的感慨。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应有继承,更应有创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也许在课文中有许多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式学习更为有效。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1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425500 湖南省江华县鲤鱼井中学)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自觉、自愿地学习。自主学习如能得以真正落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迫切弄清未知事物的心理,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心态,并将其转化为内在学习的“自我需要”。记得在教学《孙权劝学》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说起三国这段历史,真像一首歌里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真可谓水火不容,可是曹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仲谋。仲谋指的就是孙权,孙权何德何能,竟然连他的对手也这么赞赏他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创设这个问题,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文章主旨,达到了学习目的。
2、营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营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去学习,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上《理想》一课时,我采用由教师引导、设计,学生自主参与的形式。该文是一首哲理诗,可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身的体会来谈。我是这样导入的:“理想,多么诱人的字眼,人类有了理想,才能使世界不断向前发展,我们有了理想,才能向着目标不断努力,今天请一位同学当主持人,让在座的同学包括我在内都谈谈自已的理想。”同学们看到老师也坐在台下,身心放松,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这时也有同学让老师也谈谈理想。教师可借机小结或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比如,我的理想是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实现自已美好的理想。但美好的理想能轻松地实现吗?诗人所说的理想是什么样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生快乐吗?从而引发进一步的讨论。这样,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上解决问题,可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维持动机
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中学语文文章体裁较多,可因文设计活动的方式。(1)内容浅近、故事性强的文章采用表演的形式。如《寓言四则》、《孙权劝学》等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来表现人物的动作、神态 及心理活动。(2)科普文章,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如《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等,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想象极为丰富的文章,采用创造性描述的活动方式。如《女娲造人》、《天上的街市》等,教师可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比如用自己的话描述天上的街市中的想象世界。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但合作学习应有节制,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合作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合理化。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1、主题要鲜明,目的要明确
主题鲜明,目的明确,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会期望自己的伙伴努力,自己也会加倍努力。小组成员之间会保持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从而在学习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共同完成任务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2、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选择一些具有合作学习价值的问题进行合作学习时,我们要让学生明确每次合作的时间限制,既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某些与话题无关的无休止争论。如《人生寓言》一文中有这样的问题:“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对于这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会,也就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适当介入并明确给出时限。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积极参与本组的学习活动。
3、合作的形式要得当
要根据语文学科具体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甚至个人的性格、脾气等的差异来决定合作的形式,可由两个人组成小组,也可由四人组成,或将一个班级分成较大的几个组。如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背诵,最好的合作形式是同桌成组,可相互检查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对于具有辩论性质的话题,可由四人一组或更多的一些人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问题的思考,有利于交流表达并最终解决问题。
4、适当评价
适当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同学间的合作效率,可采用表扬法、分组记分法、最佳成员评比法等等。这样也有利于小组成员互相督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应是指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从社会和课堂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未发现和未解决的问题,最终达到获取知识的目的。
1、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启动审美情感,激发兴趣
如教学《孙权劝学》一文,预习时,我让学生先利用书中的注释和资料充分阅读课文,上课时将自己不能弄懂的疑难之处提交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提交全班探究解决,教师适时给予点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描绘大自然的文章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启动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欣赏文章里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欣赏精彩语段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相关资料,深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当发现学生思考还难以解决问题时,就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深入思考探究,进而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绿色蝈蝈》一文时,可据此给学生提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的名称,并试着让学生介绍它们的外部特征,生活习性等,若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解决,还可引导他们找法布尔的《昆虫记》进行课外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
3、激发想象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我们应充分应用教材,激活学生的想像力,调动创新思维,让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
以教学《童趣》一文为例:(1)对文中难句进行想像性的创释。即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修饰词语使文句更富有情趣。如“夏蚊成雷”:a、直接性解释夏天的蚊子叫声像打雷;b、想象性创释为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结对地飞着闹着,嗡嗡的声音像隆隆的雷声。(2)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变角色式的创译。譬如:a、假如你是童年的沈复,说说你当时的亲身经历、感受和想法。b、假如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请描述小伙伴沈复的童年趣事。(3)以课文进行拓展迁移式的创说。如:说说你的童年和沈复相似的经历,好吗?或回忆自己的童年,用一句话“童年是……”来抒发对童年的感慨。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的学习方式应有继承,更应有创新。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接受学习。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性学习,其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也许在课文中有许多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式学习更为有效。但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使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1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425500 湖南省江华县鲤鱼井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