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教学的目的,又是教学的手段。因此,评价阅读课的成败,常以对学生朗读指导的成败来作评价标准。一位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深深地爱上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那么,他的教学至少成功了一半,朗读教学也不例外。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朗读训练充满情趣呢?
1.幽默评价出趣
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这样引导学生: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速度快)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
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
(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师生的这段朗读指导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教师对学生开始时的朗读,似乎没有作正面评价,而是开了个玩笑。其实,这里的关键之处恰在于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这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2.朗读示范出趣
示范就是教师读,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示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其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示范?一是教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教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于永止老师说:“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这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要比说现实得多,有效得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范读。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学生多数读不出孩子的那种强烈感觉来,我就进行范读。学生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试一试,个个激情高昂。如语调比较平淡的句子,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来示范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范读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学生在朗读的模仿历练中提高了朗读水平,也提升了朗读兴趣。
3.创新形式出趣
最能引发学生浓厚朗读兴趣的形式是竞赛,尤其是选用符合语意的朗读竞赛会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如虞大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小镇的早晨》开头三段时,让学生反复配乐试读,直至选出最合适的乐曲,学生兴趣盎然,练习卓有成效。有些课文则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读来展示语境,如《开国大典》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一段的朗读,学生通过分工读可直观地呈现语意,让一二大组前面几排学生读“传到长城内外”,后几排的学生读“传到天山南北”;让三四大组前几排的学生读“传到白山黑水之间”,后几排的学生读“传到大河长江之南”;再全体齐读“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每个中国人的欢愉兴奋之情。
4.表演竞赛出趣
“听其声,视其形。”教师评析学生朗读得好不好,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请几位学生表演。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它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的难过,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演小鱼、老黄牛、燕子及壁虎妈妈的学生,也将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很逼真。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情感,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竞赛的形式也能使朗读训练妙趣横生。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朗读时,采用评读竞赛,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责编侯艳星)
1.幽默评价出趣
于永正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这样引导学生: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速度快)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
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
(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师生的这段朗读指导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教师对学生开始时的朗读,似乎没有作正面评价,而是开了个玩笑。其实,这里的关键之处恰在于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这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2.朗读示范出趣
示范就是教师读,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示范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朗读,更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语感还没有成熟,其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示范?一是教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教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于永止老师说:“指导低年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这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要比说现实得多,有效得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非常注重范读。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学生多数读不出孩子的那种强烈感觉来,我就进行范读。学生听得入了迷,再让他们试一试,个个激情高昂。如语调比较平淡的句子,我一般都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来示范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范读要选择好时机,我一般不在初读课文前范读,而是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时,处于“愤悱”状态时,我才范读。学生在朗读的模仿历练中提高了朗读水平,也提升了朗读兴趣。
3.创新形式出趣
最能引发学生浓厚朗读兴趣的形式是竞赛,尤其是选用符合语意的朗读竞赛会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如虞大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小镇的早晨》开头三段时,让学生反复配乐试读,直至选出最合适的乐曲,学生兴趣盎然,练习卓有成效。有些课文则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读来展示语境,如《开国大典》中“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一段的朗读,学生通过分工读可直观地呈现语意,让一二大组前面几排学生读“传到长城内外”,后几排的学生读“传到天山南北”;让三四大组前几排的学生读“传到白山黑水之间”,后几排的学生读“传到大河长江之南”;再全体齐读“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每个中国人的欢愉兴奋之情。
4.表演竞赛出趣
“听其声,视其形。”教师评析学生朗读得好不好,不仅要听学生读,还要看学生朗读时所表露出来的神态。如在教《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先请几位学生表演。表演小壁虎的学生,将小壁虎天真可爱的神态以及当它的尾巴断了,借不到尾巴时的难过,后来看到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时异常高兴的样子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演小鱼、老黄牛、燕子及壁虎妈妈的学生,也将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气模仿得很逼真。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很快地领略文章的情感,但他们的模仿力很强,教师何不适时充当演员,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实践证明,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竞赛的形式也能使朗读训练妙趣横生。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朗读时,采用评读竞赛,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