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G-MOON::
我家的梁哥上小学三年级,按老师的评价就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一个男孩,成绩属中上,没有参加什么课余活动,唯一的喜好就是游泳,给外人的感觉就是自理能力强,听话乖巧。梁哥之前挺诚实,不知是年龄大了诱惑也多了,经常偷拿家里的钱买玩具,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回家,东窗事发后也不承认错误,还找各种小借口。感觉给他小时候的教育都白费了,越来越偏离我的轨道了。特别去年生二胎后我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了,我觉得他很敏感,他也不再和我分享小秘密了,我该怎么办呢?
MOON,我猜最令你不能接受的是,一个老师眼中谦谦君子,外人看来听话乖巧的孩子,竟然偷拿家里的钱,而且被发现了还不承认。这样的变化让你很丧气,以致认为“小时候的教育都白费了”。同是孩子妈妈,我完全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给你带来的愤怒、忧虑和沮丧。但我们暂时把自己的情绪放一放,先來看看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可以简单分为我们可以接受的(正当行为)和我们不能接受的(偏差行为)。无论我们接受与否,他们的行为都一定是有目的的(我们亦然),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我们可以把行为理解成为了满足需求而采取的方式。行为有对错,需求无好坏。想要玩具(需要)无可厚非,但偷拿家里钱(行为)就不妥了。这样一来,MOON的问题就清楚了:我们要首先了解孩子的需要,再引导孩子采取恰当的行为。
在梁哥偷拿家里钱买玩具的行为背后,妈妈是否思考过,他是在满足自己的什么需要?是真的对这些玩具兴趣浓厚、爱不释手?还是这些玩具可以得到同学的艳羡,帮助自己交到朋友?还是屡次“偷钱”的行为,让爸爸妈妈终于可以把注意力放到因为乖巧而多多少少有些被忽略的自己身上……
我不得而知。但MOON,你是最有可能猜到的那个人,对吗?
孩子的需求搞清楚了,行为引导的方向也就自然明晰了。如果是因为兴趣得不到爸爸妈妈支持(家长可能觉得“没有用”),没有正当渠道获得,孩子只能铤而走险,那就需要我们跟孩子一起探讨、制定零花钱规则;如果是为了获得交友机会,则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交到朋友;如果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那可能需要作出调整的是我们——在照顾二宝的同时,尽可能兼顾大宝的感受,有意识地增加对大宝高质量的陪伴。
咱们再来说说东窗事发还拒不承认的事儿。其实孩子隐瞒真相的原因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害怕”——害怕承认了错误,招致父母的责罚。所以,事情发生后,我们最好能够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向孩子承诺(同时也真的做到)不会发脾气,给孩子安全的氛围,相信孩子,给他们说话的机会,通过聆听真正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再引导他们找到既能够满足自己需求,又不会给他人造成影响或损失的行为。
最后,我还想把话题回到moon身上,你的愤怒、忧虑和沮丧。其实,相比完美的父母,孩子更需要真实的父母。况且你说梁哥很敏感,我猜他对你们的情绪、态度,比你想象的更加了然于胸。所以,对于你如何跟他沟通的疑问,我的建议是不妨以更加开放、真诚的态度,向孩子袒露你们的心声。当孩子感受到这份真实和尊重,相信他也会愿意“打开”自己。
桃桃:
我的孩子彬彬今年两岁。我和他爸在他出生后没多久就离婚了。我的前夫心里没有这个孩子,离婚后没有来看过他。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渐渐意识到大家都有爸爸。每当动画片里父亲的形象出来时,我的心里就很焦虑,很怕他问我。结果昨天他在玩玩具时真的问我了:“爸爸在哪儿?”我紧张地说爸爸工作去了,在很远的地方。我不想骗他,但离婚这件事,以他的年纪怎么会理解呢?接下来的日子这样的疑问会更多,我该如何解释呢?
桃桃,对一个年仅两岁,对爸爸完全没有印象的孩子解释离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明白随着彬彬日渐长大,你对他肯定会问到的那些问题的忐忑,不过你也不需要太过焦虑。因为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并不取决于表面的家庭结构是否完整,而是家庭成员内部爱的流动。单亲妈妈一样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在回答孩子关于爸爸的提问时,我们怎么说远比说什么更加重要。孩子还小,理解能力有限,我们的话他未必都能听懂,但在说话的同时,我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传递出的态度却能够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
如果我们平和、自然地回应孩子,他就会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也能够在面对其他孩子时表现得大方、坦然;如果我们躲躲闪闪、遮遮掩掩,他可能会觉得事态很严重,甚至可能会猜测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我们心怀怨恨,对孩子爸爸横加指责,孩子就会陷入困顿不安、左右为难的境地——对爸爸本能的渴望变成了对妈妈的“背叛”。所以,在回答怎样跟孩子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处理好自己对于离婚的态度和想法。
再提供几个具体建议供你参考:
1、可以告诉彬彬,以前爸爸和妈妈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曾经很爱对方,还想要一个可爱的孩子,于是就生了他。彬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有爸爸、也有妈妈(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价值感)。
2、现在爸爸和妈妈分开生活了,但那是爸爸妈妈自己的决定,不是因为他。即使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这一点不会改变(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划清界限,避免孩子的内疚感、丧失感)。
3、虽然桃桃觉得前夫心里“没有这个孩子”,但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跟彬彬爸爸心平气和、理智沟通,争取能够定期探望彬彬,毕竟,孩子是有权力得到父亲的关爱的。
4、带彬彬多跟小朋友交往,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丰富、开放、积极的社交环境。
5、还可以和彬彬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用玩偶把自己家的故事演出来,过程中释放孩子的压力、了解孩子的状态、回答孩子的疑问。
6、借助绘本等媒材,帮助孩子形成对“家”的多元理解,比如《各种各样的家——超级家庭大书》,就用温柔的口吻,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家庭组成方式。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妈妈自己的自信快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一个快乐有爱的单亲妈妈,比一对终日恶言相向、怒目而视的父母,实在是有益得多。
我家的梁哥上小学三年级,按老师的评价就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一个男孩,成绩属中上,没有参加什么课余活动,唯一的喜好就是游泳,给外人的感觉就是自理能力强,听话乖巧。梁哥之前挺诚实,不知是年龄大了诱惑也多了,经常偷拿家里的钱买玩具,买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回家,东窗事发后也不承认错误,还找各种小借口。感觉给他小时候的教育都白费了,越来越偏离我的轨道了。特别去年生二胎后我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了,我觉得他很敏感,他也不再和我分享小秘密了,我该怎么办呢?
MOON,我猜最令你不能接受的是,一个老师眼中谦谦君子,外人看来听话乖巧的孩子,竟然偷拿家里的钱,而且被发现了还不承认。这样的变化让你很丧气,以致认为“小时候的教育都白费了”。同是孩子妈妈,我完全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给你带来的愤怒、忧虑和沮丧。但我们暂时把自己的情绪放一放,先來看看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可以简单分为我们可以接受的(正当行为)和我们不能接受的(偏差行为)。无论我们接受与否,他们的行为都一定是有目的的(我们亦然),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我们可以把行为理解成为了满足需求而采取的方式。行为有对错,需求无好坏。想要玩具(需要)无可厚非,但偷拿家里钱(行为)就不妥了。这样一来,MOON的问题就清楚了:我们要首先了解孩子的需要,再引导孩子采取恰当的行为。
在梁哥偷拿家里钱买玩具的行为背后,妈妈是否思考过,他是在满足自己的什么需要?是真的对这些玩具兴趣浓厚、爱不释手?还是这些玩具可以得到同学的艳羡,帮助自己交到朋友?还是屡次“偷钱”的行为,让爸爸妈妈终于可以把注意力放到因为乖巧而多多少少有些被忽略的自己身上……
我不得而知。但MOON,你是最有可能猜到的那个人,对吗?
孩子的需求搞清楚了,行为引导的方向也就自然明晰了。如果是因为兴趣得不到爸爸妈妈支持(家长可能觉得“没有用”),没有正当渠道获得,孩子只能铤而走险,那就需要我们跟孩子一起探讨、制定零花钱规则;如果是为了获得交友机会,则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交到朋友;如果孩子的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那可能需要作出调整的是我们——在照顾二宝的同时,尽可能兼顾大宝的感受,有意识地增加对大宝高质量的陪伴。
咱们再来说说东窗事发还拒不承认的事儿。其实孩子隐瞒真相的原因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害怕”——害怕承认了错误,招致父母的责罚。所以,事情发生后,我们最好能够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向孩子承诺(同时也真的做到)不会发脾气,给孩子安全的氛围,相信孩子,给他们说话的机会,通过聆听真正去了解孩子的需求,再引导他们找到既能够满足自己需求,又不会给他人造成影响或损失的行为。
最后,我还想把话题回到moon身上,你的愤怒、忧虑和沮丧。其实,相比完美的父母,孩子更需要真实的父母。况且你说梁哥很敏感,我猜他对你们的情绪、态度,比你想象的更加了然于胸。所以,对于你如何跟他沟通的疑问,我的建议是不妨以更加开放、真诚的态度,向孩子袒露你们的心声。当孩子感受到这份真实和尊重,相信他也会愿意“打开”自己。
桃桃:
我的孩子彬彬今年两岁。我和他爸在他出生后没多久就离婚了。我的前夫心里没有这个孩子,离婚后没有来看过他。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渐渐意识到大家都有爸爸。每当动画片里父亲的形象出来时,我的心里就很焦虑,很怕他问我。结果昨天他在玩玩具时真的问我了:“爸爸在哪儿?”我紧张地说爸爸工作去了,在很远的地方。我不想骗他,但离婚这件事,以他的年纪怎么会理解呢?接下来的日子这样的疑问会更多,我该如何解释呢?
桃桃,对一个年仅两岁,对爸爸完全没有印象的孩子解释离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明白随着彬彬日渐长大,你对他肯定会问到的那些问题的忐忑,不过你也不需要太过焦虑。因为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并不取决于表面的家庭结构是否完整,而是家庭成员内部爱的流动。单亲妈妈一样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在回答孩子关于爸爸的提问时,我们怎么说远比说什么更加重要。孩子还小,理解能力有限,我们的话他未必都能听懂,但在说话的同时,我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传递出的态度却能够被孩子敏感地捕捉到。
如果我们平和、自然地回应孩子,他就会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事,也能够在面对其他孩子时表现得大方、坦然;如果我们躲躲闪闪、遮遮掩掩,他可能会觉得事态很严重,甚至可能会猜测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我们心怀怨恨,对孩子爸爸横加指责,孩子就会陷入困顿不安、左右为难的境地——对爸爸本能的渴望变成了对妈妈的“背叛”。所以,在回答怎样跟孩子解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处理好自己对于离婚的态度和想法。
再提供几个具体建议供你参考:
1、可以告诉彬彬,以前爸爸和妈妈是生活在一起的,他们曾经很爱对方,还想要一个可爱的孩子,于是就生了他。彬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有爸爸、也有妈妈(帮助孩子建立归属感、价值感)。
2、现在爸爸和妈妈分开生活了,但那是爸爸妈妈自己的决定,不是因为他。即使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这一点不会改变(亲子关系和婚姻关系划清界限,避免孩子的内疚感、丧失感)。
3、虽然桃桃觉得前夫心里“没有这个孩子”,但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跟彬彬爸爸心平气和、理智沟通,争取能够定期探望彬彬,毕竟,孩子是有权力得到父亲的关爱的。
4、带彬彬多跟小朋友交往,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丰富、开放、积极的社交环境。
5、还可以和彬彬一起玩角色扮演的游戏,用玩偶把自己家的故事演出来,过程中释放孩子的压力、了解孩子的状态、回答孩子的疑问。
6、借助绘本等媒材,帮助孩子形成对“家”的多元理解,比如《各种各样的家——超级家庭大书》,就用温柔的口吻,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家庭组成方式。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妈妈自己的自信快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一个快乐有爱的单亲妈妈,比一对终日恶言相向、怒目而视的父母,实在是有益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