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第三人程序准入制度的检视与完善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fucyou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视与完善仲裁第三人程序准入制度不仅对仲裁第三人权利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更对以仲裁协议为基石的仲裁制度体系性改进具有积极参考价值。在仲裁程序开启之前,仲裁协议效力扩张于第三人的标准不应仅依据实体法权益牵连关系加以确立,而应构建主观方面、利益关联、意思表示三位一体的标准体系。在仲裁程序进行中,第三人加入后的主体资格,不宜采“第三人制度说”,而提出“身份转换说”。即在符合所设定的三重标准或重新达成仲裁协议的特定情形下,仲裁第三人从“案外人”转换为“案中人”,直接以当事人而非第三人的身份参加仲裁。在仲裁程序结束后
其他文献
期刊
数字时代大幅提升了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但信息越公开,就越需要隐私。隐私是区隔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缓冲带,可以防止人的心理完全曝光于社会,是人与人格分离的前提,也是社会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战旗方阵,由100面荣誉军旗组成,其中一面“打得好纪律好团结好”的“三好连队”荣誉军旗,代表在天津战役中涌现出来的20个“三好连队”.那么,这20个
期刊
[摘 要]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它蕴含了四重逻辑,即生存逻辑、发展逻辑、解放逻辑与自由逻辑。从“地域性”的人到“世界性”的人,从异化的人到有个性的人,从人的非现实性存在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人的解放逻辑,也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科学构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真实意义。只有科学把握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我们才能进入到历史唯物主义
《民法典》第524条为新规定之条文,在法律适用上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方法论层面,应认为《民法典》第524条存在“开放型漏洞”,应采取个别类推之方式进行填补,该条除了适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着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鲜明主题,提出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东北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其在近代以来一直为日本所觊觎。1905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打败俄国后,即开始在旅大地区实行殖民统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更是在我国东北地区扶植傀儡政权,建立伪满洲国,并以东北为基地,进一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侵华期间,在东北的军事工业建设、城市发展、教育文化、农业科技等方面都留下了日本人的痕迹。因此,从二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在工业、经贸、意识形
期刊
1950年10月8日,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毛泽东命令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9日,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志愿军出征朝鲜,10月25日首战告捷。1951年,党中央决定将这一天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1951年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打打谈谈,历时2年。1953年7月27日,《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签字。但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并没有撤军,仍严阵以待。1954年4月,志愿军
期刊
合宪性审查的提出对我国宪法监督的发展有着意义非凡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要求的提出重新激活了我国因“宪法司法化”纷争而停滞不前的宪法
监察体制改革后,原各腐败治理主体的职权属性差异并未因机构的整合而消弭。相反,当不同属性之权力集聚于同一主体时,其实践运行的冲突与不协调性集中爆发,纪、监程序混同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