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你成功了吗?
成功了你快乐吗?
要快乐还是要成功?
别让生活变成了手段,别让成功毁了快乐。

我们赢了,这代价有多大?
“我们成功了,而今谁也不敢小看女性的力量”。面对这些成功女人、女权主义者的满足和得意,有人开始出来泼冷水。一位叫Sylvia Ann Hewlett的女经济学家出版了一本《创造生活:职业妇女与对孩子的渴求》,震动了美国商业界和女权运动。她调查了1647位高度成功的女性,发现年薪超过10万美元的职业妇女中,有大约一半人在40岁以后还没有孩子。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说没有孩子就是不幸福的成功者,然而她们中的确有许多人对此深感懊悔。 太多的妇女在20到30多岁时一门心思为事业的成功而奋斗,结果错过了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的“个人幸福”。这样的调查结果,是很多事业成功的美国女性始料不及的。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最佳生育年龄是25-29岁,医学上把大于35岁的孕妇称为高龄产妇。高龄孕妇在妊娠时,胎儿出现畸形和有出生缺陷的几率,较正常育龄妇女要高得多。数据表明:如果孕产妇平均年纪在26岁时,出现21三体综合征的几率是1/1124,而10年之后,也就是36岁时,“21三体综合征”的几率则达到1/248。患上“21三体综合征”后生下的孩子,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
从生理的角度出发,如果职业女性能把自己的事业、家庭及其他方面安排好,尽量避免在35岁后生育是最好的。但这真能由渴望成功的职业女性自己安排,控制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这便是成功的代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以来,大批妇女得以在男人垄断的传统领域获得成功,但这些敢为天下之先的妇女如今正好过了生育期。于是,即使在女权主义者内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省:是的,我们是赢了,但代价是什么?她的结论是:太多的妇女追求男性的模式,在20到30岁时一门心思为事业成功而奋斗,却错过了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的“个人幸福”。
有人对此提出反驳,事业和家庭兼顾的成功女性也不乏其人。例如在《财富》杂志举行了最有权势的女性的高峰会议,在187个出席者中,71%是母亲,她们平均拥有2.2个孩子;而像Xerox的CEO Anne Mulcahy,Ebay的CEO和总裁MegWhitman,以及AvonProducts的CEO和总裁等著名的企业界女强人,都是妻子和母亲。”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参加《财富》峰会的“最有权势的女性”,是社会精英中的精英,年薪至少在百万上下,就像51岁得子的Hewlett一样,都是超人。而挣十几万的女性,虽然是事业上获得了高度的成功,但毕竟还是一般的中产阶级。 大多数意义上的成功者并不是超人、天才。而是通过舍弃一些女性特有的幸福来获得的。而获得后的失落也很快显现出来。
所以,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安贫乐道的生活,抑或是充满挑战的生活,想成功,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心,它想要怎样跳动过一生。
成功和幸福是两架不同的时钟
成功和幸福生活的关系被误解得太深了。许多人下意识地认为,成功和幸福是同质的:成功了才有幸福,我现在苦是因为我还没有成功,我地位不够,我收入不佳。当我成功那天富足和快乐会喷发如泉涌。
然而成功和幸福根本是不同的概念。它们在不同领域各自行进着,并不一定有交集。
所谓成功,是目标的实现。你的投资得到了回报,50万变100万,你成功了;你想当总经理,经过你努力,你坐到了那个位置上,你成功了;你想万众瞩目,你成了红歌星,你成功了……你的投入产生了效益, 你名利双收,得偿所愿,这就是成功 。它是一种结果。
而幸福则是你的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快乐感受。你与心上人一起散步,你逃避了城市的车流,呼吸着山林的新鲜空气,你在海边消磨时间,你全身心投入地看电影,你以为冰箱空了意外发现还有一个布丁……这些被称之为幸福。幸福是放松的身心感受,是一种安逸的经验。是一种状态。
成功和幸福并不可能自然达成一致,不仅如此,有时它们还背道而驰——成功需要的是主动的紧张和激动,焦虑地期盼和精心的策划,是受交感神经直接支配的过程,表现为心跳的加快。而幸福需要的是下意识的放松,是包容和忘却,是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过程,表现为心跳的减缓。成功取决于智商、运气、努力,而幸福取决于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情绪的健康水平和环境的质量。
有个很好的比喻:成功和幸福是两架并行的钟表。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成功的时钟走到了9点,然而幸福之钟还在5点徘徊,你不会觉得快乐。不要以为拨快成功的时针,幸福就会抵达你想要的时刻。由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你在成功的表盘上竭尽努力也无法加速幸福的进程。
成功的路上,有时你需要一个暂停键
1.停一下给生活一个机会
勤奋是美德。但是有时候你需要停一下,来确定你奔跑的方向是否正确,来真切感受生活本身的存在,生活本身是有价值的,你每天的苦乐、巨细的感受是有价值的。生活从来不该变成某个目标的手段和过程被忽略掉。
举个例子,现在我们看到的几米,有那么多细腻的神经和关照心灵的作品。可是在画这些画册之前他并不是一个静静观察生活的人。
大学毕业后,几米先是加盟一家广告公司,而后成为一个为自己打工的soho族,日以继夜地画画,沉浸在忙碌的工作和对更成功的个人作品的期盼中。
1995年刚过完农历新年第一天,几米的左腿突然开始剧烈疼痛,三天后,他的左腿失去知觉。身体一向健康的几米在妻子的一再催促下,才决定去医院就诊。但医生竟找不出病因。几米只得一边画画,一边继续求医。一个月后,在当地一家最好的医院,他才被确诊为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血癌。
对正值盛年的几米来说,这个消息犹如晴空霹雳。当医生表情凝重地把诊断结果告诉几米后,因为绝望,几米竟像个孩子那样号啕大哭起来。接下来,别无选择的他只能抱一线希望接受化疗。化疗持续了六个月。出院后的几米已变得面目全非:乌黑的头发全部脱落,面孔浮肿得完全变形。
在医生的全力救助下,在妻子悉心地照料下,几米奇迹般战胜病魔。但这场病却让他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崭新的几米。几米对人生有了很透彻的看法,他说:一开始我只是想成功。对我画里的任何‘小人’都没有投入情感,他们只是我赚钱谋生的工具。“我就像是一个脸色苍白、冷血无情的驯兽师,挥舞着皮鞭,日夜鞭打训练他们,期待他们表现出众,可以早日将他们推上表演的舞台,获取掌声,为我赚钱。我从未觉得必须对他们付出任何的关爱。”
生活,健康,这些从前对几米来说是象空气和阳光一样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并没有切实感受到它们的存在。直到将要失去的时刻才意识到生活本身的价值。
问题是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上天给的暂停机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死亡边缘重新回归鲜活的人生。我们需要自己设置这样一个暂停键。看下那些重要的风景是不是被抛在身后了。你的追逐是不是除了奔跑本身,什么都没有。慢慢过你的生活吧,它不长,你不要太急了。
2.停一下吧,要赚多少钱才够?
我们如何定义成功人士?奔驰宝马花园别墅。
成功要赚多少钱才够?越多越好。
你曾经这样回答过这两个问题吗?也许这样回答的不只你一个。
可是你为什么要成功?难道不是为了富足生活带来的快感。但是很遗憾,钱只在一定范围内对幸福感有效。
首先我们承认,总体上说收入越高越容易幸福。拿不同国家的人来说,国民经济总产值越高的国家,人均收入越多,人们越幸福。但是,当人均总产值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幸福感受与经济的相关就不明显存在了。富有的瑞典人比保加利亚人幸福,但是,如果是一个人生活在美国或者是意大利,则与瑞典人在幸福感上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观点,财富只是缺少时才对幸福有较大影响,一个特别贫穷的人不会感受到幸福,可当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财富与幸福的相关就小多了。即便是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前100名,身价在1.25亿的富翁,也只是比中等收入的人稍微幸福一点而已。
根据北京的调查,家庭收入4000元以下时,幸福感随着收入增加而增长,4000元至7000元收入的家庭幸福感最高且较为稳定,但收入超过7000元时,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变得复杂,当家庭收入超过15000元,并处于15000元到30000元时,幸福感急剧下降,与1500元的家庭一样。
所以成功女人们,审视下你拼了命赚来的那些钱吧,它是不是多过头了,以至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毫无帮助,放弃对这些“废纸”无休止的追逐吧。
别让“成功学”把你蒙了
知道这几年最畅销的书有什么吗?卡耐基系列和《哈佛女孩刘亦婷》一定上有名。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成功学”几乎成为中国特有的一门显学。
然而真的存在“成功学”吗?要知道,在国外,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等等,这些最多算是“心理学爱好者们”,却被国人奉为经典。甚至台湾的陈安之先生、上海的易发久先生等,无数的人也都是因为传播“成功学”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回报。
其实,所谓的“成功学”连学科都称不上,最多算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应用方法,我们可以称为——如何发挥人的心理力量。
“成功学”研究个别或者小部分的成功者的经验、教训,然后归纳、推理出一些不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方法。它其实是以成功个案代替一般规律。例如所谓“成功教子经验”风行一时,如“哈佛女孩刘亦婷”、“赏识教育”等,导致了很多父母“依猫画虎反类犬”。事实上真的有人读了这些书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哈佛后代吗?
“成功学”不过是过度夸大了人的心理力量。似乎只要发掘人的潜在能量,就一切都有可能变成现实。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外在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需要对行动进行严密的现实可行性论证,才有可能达成目标。况且“成功学”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然后又以英雄论成败,循环论证,经不起推敲。很多都是充当事后诸葛亮。
寻找那个时刻吧,让自己同时是成功者也是幸福者
再次提到我们已经引用过的比喻,成功和幸福之钟。如果你的成功之钟走到上午9点,而你的幸福的脚步只到上午7点,意味着你虽然成功,但并不幸福,你可能收入不低却焦虑地生活着,整天担惊受怕,忧心忡忡,无法享受生活。
有人虽然不成功,成功的钟只有7点,但幸福钟却走到了9点,他们虽然平凡,甚至临时待业,但内心却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他们坚信明天的生活会更好,有亲人需要自己,所以除了努力找工作,调节情绪之外,没有别的选择,他们会幸福地接送孩子,平静地与邻居交流感受,参加同学聚会。他们的生活并没有被不成功所困扰。
如果你觉得第2种人有点阿Q,而一心要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话,那也不妨放手一搏。但不要忘了找到那个平衡点,那一刻,你是成功的又是幸福的。
成功了你快乐吗?
要快乐还是要成功?
别让生活变成了手段,别让成功毁了快乐。

我们赢了,这代价有多大?
“我们成功了,而今谁也不敢小看女性的力量”。面对这些成功女人、女权主义者的满足和得意,有人开始出来泼冷水。一位叫Sylvia Ann Hewlett的女经济学家出版了一本《创造生活:职业妇女与对孩子的渴求》,震动了美国商业界和女权运动。她调查了1647位高度成功的女性,发现年薪超过10万美元的职业妇女中,有大约一半人在40岁以后还没有孩子。当然我们不能简单说没有孩子就是不幸福的成功者,然而她们中的确有许多人对此深感懊悔。 太多的妇女在20到30多岁时一门心思为事业的成功而奋斗,结果错过了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的“个人幸福”。这样的调查结果,是很多事业成功的美国女性始料不及的。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最佳生育年龄是25-29岁,医学上把大于35岁的孕妇称为高龄产妇。高龄孕妇在妊娠时,胎儿出现畸形和有出生缺陷的几率,较正常育龄妇女要高得多。数据表明:如果孕产妇平均年纪在26岁时,出现21三体综合征的几率是1/1124,而10年之后,也就是36岁时,“21三体综合征”的几率则达到1/248。患上“21三体综合征”后生下的孩子,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
从生理的角度出发,如果职业女性能把自己的事业、家庭及其他方面安排好,尽量避免在35岁后生育是最好的。但这真能由渴望成功的职业女性自己安排,控制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这便是成功的代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以来,大批妇女得以在男人垄断的传统领域获得成功,但这些敢为天下之先的妇女如今正好过了生育期。于是,即使在女权主义者内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省:是的,我们是赢了,但代价是什么?她的结论是:太多的妇女追求男性的模式,在20到30岁时一门心思为事业成功而奋斗,却错过了建立家庭、生儿育女的“个人幸福”。
有人对此提出反驳,事业和家庭兼顾的成功女性也不乏其人。例如在《财富》杂志举行了最有权势的女性的高峰会议,在187个出席者中,71%是母亲,她们平均拥有2.2个孩子;而像Xerox的CEO Anne Mulcahy,Ebay的CEO和总裁MegWhitman,以及AvonProducts的CEO和总裁等著名的企业界女强人,都是妻子和母亲。”
然而我们应该意识到参加《财富》峰会的“最有权势的女性”,是社会精英中的精英,年薪至少在百万上下,就像51岁得子的Hewlett一样,都是超人。而挣十几万的女性,虽然是事业上获得了高度的成功,但毕竟还是一般的中产阶级。 大多数意义上的成功者并不是超人、天才。而是通过舍弃一些女性特有的幸福来获得的。而获得后的失落也很快显现出来。
所以,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安贫乐道的生活,抑或是充满挑战的生活,想成功,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心,它想要怎样跳动过一生。
成功和幸福是两架不同的时钟
成功和幸福生活的关系被误解得太深了。许多人下意识地认为,成功和幸福是同质的:成功了才有幸福,我现在苦是因为我还没有成功,我地位不够,我收入不佳。当我成功那天富足和快乐会喷发如泉涌。
然而成功和幸福根本是不同的概念。它们在不同领域各自行进着,并不一定有交集。
所谓成功,是目标的实现。你的投资得到了回报,50万变100万,你成功了;你想当总经理,经过你努力,你坐到了那个位置上,你成功了;你想万众瞩目,你成了红歌星,你成功了……你的投入产生了效益, 你名利双收,得偿所愿,这就是成功 。它是一种结果。
而幸福则是你的一种身体和心理的快乐感受。你与心上人一起散步,你逃避了城市的车流,呼吸着山林的新鲜空气,你在海边消磨时间,你全身心投入地看电影,你以为冰箱空了意外发现还有一个布丁……这些被称之为幸福。幸福是放松的身心感受,是一种安逸的经验。是一种状态。
成功和幸福并不可能自然达成一致,不仅如此,有时它们还背道而驰——成功需要的是主动的紧张和激动,焦虑地期盼和精心的策划,是受交感神经直接支配的过程,表现为心跳的加快。而幸福需要的是下意识的放松,是包容和忘却,是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的过程,表现为心跳的减缓。成功取决于智商、运气、努力,而幸福取决于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情绪的健康水平和环境的质量。
有个很好的比喻:成功和幸福是两架并行的钟表。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成功的时钟走到了9点,然而幸福之钟还在5点徘徊,你不会觉得快乐。不要以为拨快成功的时针,幸福就会抵达你想要的时刻。由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你在成功的表盘上竭尽努力也无法加速幸福的进程。
成功的路上,有时你需要一个暂停键
1.停一下给生活一个机会
勤奋是美德。但是有时候你需要停一下,来确定你奔跑的方向是否正确,来真切感受生活本身的存在,生活本身是有价值的,你每天的苦乐、巨细的感受是有价值的。生活从来不该变成某个目标的手段和过程被忽略掉。
举个例子,现在我们看到的几米,有那么多细腻的神经和关照心灵的作品。可是在画这些画册之前他并不是一个静静观察生活的人。
大学毕业后,几米先是加盟一家广告公司,而后成为一个为自己打工的soho族,日以继夜地画画,沉浸在忙碌的工作和对更成功的个人作品的期盼中。
1995年刚过完农历新年第一天,几米的左腿突然开始剧烈疼痛,三天后,他的左腿失去知觉。身体一向健康的几米在妻子的一再催促下,才决定去医院就诊。但医生竟找不出病因。几米只得一边画画,一边继续求医。一个月后,在当地一家最好的医院,他才被确诊为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血癌。
对正值盛年的几米来说,这个消息犹如晴空霹雳。当医生表情凝重地把诊断结果告诉几米后,因为绝望,几米竟像个孩子那样号啕大哭起来。接下来,别无选择的他只能抱一线希望接受化疗。化疗持续了六个月。出院后的几米已变得面目全非:乌黑的头发全部脱落,面孔浮肿得完全变形。
在医生的全力救助下,在妻子悉心地照料下,几米奇迹般战胜病魔。但这场病却让他脱胎换骨成了一个崭新的几米。几米对人生有了很透彻的看法,他说:一开始我只是想成功。对我画里的任何‘小人’都没有投入情感,他们只是我赚钱谋生的工具。“我就像是一个脸色苍白、冷血无情的驯兽师,挥舞着皮鞭,日夜鞭打训练他们,期待他们表现出众,可以早日将他们推上表演的舞台,获取掌声,为我赚钱。我从未觉得必须对他们付出任何的关爱。”
生活,健康,这些从前对几米来说是象空气和阳光一样是理所当然的存在,并没有切实感受到它们的存在。直到将要失去的时刻才意识到生活本身的价值。
问题是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上天给的暂停机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从死亡边缘重新回归鲜活的人生。我们需要自己设置这样一个暂停键。看下那些重要的风景是不是被抛在身后了。你的追逐是不是除了奔跑本身,什么都没有。慢慢过你的生活吧,它不长,你不要太急了。
2.停一下吧,要赚多少钱才够?
我们如何定义成功人士?奔驰宝马花园别墅。
成功要赚多少钱才够?越多越好。
你曾经这样回答过这两个问题吗?也许这样回答的不只你一个。
可是你为什么要成功?难道不是为了富足生活带来的快感。但是很遗憾,钱只在一定范围内对幸福感有效。
首先我们承认,总体上说收入越高越容易幸福。拿不同国家的人来说,国民经济总产值越高的国家,人均收入越多,人们越幸福。但是,当人均总产值超过8000美元的时候,幸福感受与经济的相关就不明显存在了。富有的瑞典人比保加利亚人幸福,但是,如果是一个人生活在美国或者是意大利,则与瑞典人在幸福感上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观点,财富只是缺少时才对幸福有较大影响,一个特别贫穷的人不会感受到幸福,可当财富增加到一定水平后,财富与幸福的相关就小多了。即便是在福布斯排行榜中前100名,身价在1.25亿的富翁,也只是比中等收入的人稍微幸福一点而已。
根据北京的调查,家庭收入4000元以下时,幸福感随着收入增加而增长,4000元至7000元收入的家庭幸福感最高且较为稳定,但收入超过7000元时,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变得复杂,当家庭收入超过15000元,并处于15000元到30000元时,幸福感急剧下降,与1500元的家庭一样。
所以成功女人们,审视下你拼了命赚来的那些钱吧,它是不是多过头了,以至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毫无帮助,放弃对这些“废纸”无休止的追逐吧。
别让“成功学”把你蒙了
知道这几年最畅销的书有什么吗?卡耐基系列和《哈佛女孩刘亦婷》一定上有名。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成功学”几乎成为中国特有的一门显学。
然而真的存在“成功学”吗?要知道,在国外,卡耐基、拿破仑·希尔、安东尼·罗宾等等,这些最多算是“心理学爱好者们”,却被国人奉为经典。甚至台湾的陈安之先生、上海的易发久先生等,无数的人也都是因为传播“成功学”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回报。
其实,所谓的“成功学”连学科都称不上,最多算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应用方法,我们可以称为——如何发挥人的心理力量。
“成功学”研究个别或者小部分的成功者的经验、教训,然后归纳、推理出一些不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方法。它其实是以成功个案代替一般规律。例如所谓“成功教子经验”风行一时,如“哈佛女孩刘亦婷”、“赏识教育”等,导致了很多父母“依猫画虎反类犬”。事实上真的有人读了这些书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哈佛后代吗?
“成功学”不过是过度夸大了人的心理力量。似乎只要发掘人的潜在能量,就一切都有可能变成现实。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外在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并且需要对行动进行严密的现实可行性论证,才有可能达成目标。况且“成功学”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然后又以英雄论成败,循环论证,经不起推敲。很多都是充当事后诸葛亮。
寻找那个时刻吧,让自己同时是成功者也是幸福者
再次提到我们已经引用过的比喻,成功和幸福之钟。如果你的成功之钟走到上午9点,而你的幸福的脚步只到上午7点,意味着你虽然成功,但并不幸福,你可能收入不低却焦虑地生活着,整天担惊受怕,忧心忡忡,无法享受生活。
有人虽然不成功,成功的钟只有7点,但幸福钟却走到了9点,他们虽然平凡,甚至临时待业,但内心却具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他们坚信明天的生活会更好,有亲人需要自己,所以除了努力找工作,调节情绪之外,没有别的选择,他们会幸福地接送孩子,平静地与邻居交流感受,参加同学聚会。他们的生活并没有被不成功所困扰。
如果你觉得第2种人有点阿Q,而一心要找到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话,那也不妨放手一搏。但不要忘了找到那个平衡点,那一刻,你是成功的又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