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发挥农村幼儿的主体性,让农村幼儿的各项素质在游戏活动中得到自由全面发展。利用童谣,将民间游戏穿插在语言活动中;利用谜语,开发幼儿的智力及思维能力;利用乡土材料,将民间游戏穿插在数学活动中;利用实物,将民间游戏穿插在科学活动中。
关键词民间游戏 童谣 谜语 乡土材料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地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幼儿园还必须保证幼儿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去玩真正属于自己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自在、愉悦、平等。农村幼儿素质培养不是外塑的过程,他们的素质培养途径和城市的孩子的素质培养的途径不尽相同,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我们旨在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发挥农村幼儿的主体性,让农村幼儿的各项素质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一、利用童谣,将民间游戏穿插在语言活动中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国民间童谣是一个较为庞杂的系统,其间鱼龙混杂,精芜并存。要让幼儿感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就需要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民间童谣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筛选出健康向上、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寓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包括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的童谣。
小班教学选择字数少、充满趣味的童谣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中班教学选材应以四二拍和四四拍为主,让幼儿容易以节奏的形式来表现,在表现中发现童谣的特质。选择的童谣最好句句压韵,在听觉上是一个拖音,让幼儿感觉到节奏和韵律美。大班选择童谣更多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变化。叙事式的童谣,问答式的童谣,充满了趣味性,孩子在无形中就表现出了童谣的韵律感。 二、利用谜语,开发幼儿的智力及思维能力
在民间游戏中更有许多谜语,它凝聚着许多代人智慧的结晶,溶入了更多的科学常识,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对自然等多方面的认识。
谜面“嘀嗒算,嘀嗒算,四七廿八段,大的二段,小的三段”谜底就是手指。在这个谜面中既有数学又包涵着常识,儿歌非常押韵,很适合幼儿念唱。如谜底为舌头的谜语,在谜面中就非常生动形象地用“开箱子、关箱子,里厢(里面)住着个红娘子”。
人的各个器官,猜谜和念谜的可以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大拇指、扭扭指、张三郎、二瘪指,小弟弟、碗砣底、茄骨、竹节、高桥、饭店、闻香、夜闭、丝瓜筋、肉馄饨、茅草墩、灰里壁”(吴方言),它的谜底依次是“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手腕、胳脯肘、肩膀、嘴巴、鼻子、眼睛、眉毛、耳朵、头发、辫子”。在这个谜语中是用方言表达,押韵且形象生动(象鼻子用闻香、嘴用饭店、眼睛用夜闭、女孩的辫子像方言灰里壁蛇),幼儿易于理解,特别适合小班幼儿猜。
笔者收集的谜语中有一则非常特别,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西厢记》。谜面是“身像琵琶背像弓,五娘搁在湖当中,欺得(多亏)张生来搭救,莺莺小姐收捉(收留)在房中”,它的谜面就是常用的餐具勺子。
三、利用乡土材料,将民间游戏穿插在数学活动中
根据幼儿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为了帮助幼儿建立一一对应的概念,我们选择了民间游戏《跳格格》。格子上分别画有小猫、小狗、小猴、小兔以及他们爱吃的食物:鱼、肉骨头、桃子、蘑菇。我们首先让孩子讲讲这些小动物是谁?他们最爱吃什么?然后老师引导幼儿掌握每种动物及每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小猫——鱼,小狗——肉骨头,小猴——桃子,小兔——蘑菇,最后要求孩子们来跳格格。先跳到某只小动物的格子里,再跳进它爱吃的食物的格子里。以此类推,孩子们在看看、讲讲、玩玩中掌握了知识。
四、利用实物,将民间游戏穿插在科学活动中
幼儿的记忆缺乏目的性,他们很难服从一个有目的的活动,因此他们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他们只对形象鲜明的对象,引起兴趣的事物或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能记住。为了让幼儿能更深刻地了解荷花,可以带孩子们先去荷塘中观察,接着再在教学活动时尽量利用实物及图片、幻灯等教具。但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仅在看看讲讲的基础上是不够的,为此,笔者选择了《荷花荷花几时开》这个民间游戏,师问:“荷花荷花几时开?”幼儿答:“一月开”。师又问:“一月不开几时开?”幼儿答:“六月开。”就这样幼儿在一问一答的游戏过程中即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幼儿认识大自然的兴趣,陶冶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又如民间游戏《开锁》,大家齐念儿歌,“开锁”人按儿歌节奏依次拍小朋友的手。儿歌结束时,“开锁”人碰到哪两名幼儿的手,这两名幼儿就迅速分手,沿圆圈向相反方向快跑,谁先跑回原位,谁就与“开锁”人互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如果同时到,不换角色,再来一次。(金锁锁,银锁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咔嚓”,“咔嚓”,哪一把?哪一把?请你自己来开锁,来——开——锁。)在这个游戏活动之前,我们通过先让幼儿动手操作,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探索锁为什么打不开?怎样才能把锁打开?开锁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就这样孩子在自己的主动探索中发现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开锁时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通过活动使幼儿初步理解了游戏中儿歌的内容,又培养了幼儿探索发现科学中的的兴趣。
实践证明,民间游戏是幼儿快乐的源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民间游戏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民间游戏不但是幼儿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效活动形态,也是教师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辅助手段,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民间游戏。利用民间游戏这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潜能,使其身心愉悦的同时,发展自身的创造力。
关键词民间游戏 童谣 谜语 乡土材料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地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幼儿园还必须保证幼儿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去玩真正属于自己的游戏,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自在、愉悦、平等。农村幼儿素质培养不是外塑的过程,他们的素质培养途径和城市的孩子的素质培养的途径不尽相同,应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我们旨在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发挥农村幼儿的主体性,让农村幼儿的各项素质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全面自由发展。
一、利用童谣,将民间游戏穿插在语言活动中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国民间童谣是一个较为庞杂的系统,其间鱼龙混杂,精芜并存。要让幼儿感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就需要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民间童谣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筛选出健康向上、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寓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包括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的童谣。
小班教学选择字数少、充满趣味的童谣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中班教学选材应以四二拍和四四拍为主,让幼儿容易以节奏的形式来表现,在表现中发现童谣的特质。选择的童谣最好句句压韵,在听觉上是一个拖音,让幼儿感觉到节奏和韵律美。大班选择童谣更多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变化。叙事式的童谣,问答式的童谣,充满了趣味性,孩子在无形中就表现出了童谣的韵律感。 二、利用谜语,开发幼儿的智力及思维能力
在民间游戏中更有许多谜语,它凝聚着许多代人智慧的结晶,溶入了更多的科学常识,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对自然等多方面的认识。
谜面“嘀嗒算,嘀嗒算,四七廿八段,大的二段,小的三段”谜底就是手指。在这个谜面中既有数学又包涵着常识,儿歌非常押韵,很适合幼儿念唱。如谜底为舌头的谜语,在谜面中就非常生动形象地用“开箱子、关箱子,里厢(里面)住着个红娘子”。
人的各个器官,猜谜和念谜的可以边念儿歌边做动作“大拇指、扭扭指、张三郎、二瘪指,小弟弟、碗砣底、茄骨、竹节、高桥、饭店、闻香、夜闭、丝瓜筋、肉馄饨、茅草墩、灰里壁”(吴方言),它的谜底依次是“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手腕、胳脯肘、肩膀、嘴巴、鼻子、眼睛、眉毛、耳朵、头发、辫子”。在这个谜语中是用方言表达,押韵且形象生动(象鼻子用闻香、嘴用饭店、眼睛用夜闭、女孩的辫子像方言灰里壁蛇),幼儿易于理解,特别适合小班幼儿猜。
笔者收集的谜语中有一则非常特别,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西厢记》。谜面是“身像琵琶背像弓,五娘搁在湖当中,欺得(多亏)张生来搭救,莺莺小姐收捉(收留)在房中”,它的谜面就是常用的餐具勺子。
三、利用乡土材料,将民间游戏穿插在数学活动中
根据幼儿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为了帮助幼儿建立一一对应的概念,我们选择了民间游戏《跳格格》。格子上分别画有小猫、小狗、小猴、小兔以及他们爱吃的食物:鱼、肉骨头、桃子、蘑菇。我们首先让孩子讲讲这些小动物是谁?他们最爱吃什么?然后老师引导幼儿掌握每种动物及每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小猫——鱼,小狗——肉骨头,小猴——桃子,小兔——蘑菇,最后要求孩子们来跳格格。先跳到某只小动物的格子里,再跳进它爱吃的食物的格子里。以此类推,孩子们在看看、讲讲、玩玩中掌握了知识。
四、利用实物,将民间游戏穿插在科学活动中
幼儿的记忆缺乏目的性,他们很难服从一个有目的的活动,因此他们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他们只对形象鲜明的对象,引起兴趣的事物或引起强烈情绪体验的事能记住。为了让幼儿能更深刻地了解荷花,可以带孩子们先去荷塘中观察,接着再在教学活动时尽量利用实物及图片、幻灯等教具。但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仅在看看讲讲的基础上是不够的,为此,笔者选择了《荷花荷花几时开》这个民间游戏,师问:“荷花荷花几时开?”幼儿答:“一月开”。师又问:“一月不开几时开?”幼儿答:“六月开。”就这样幼儿在一问一答的游戏过程中即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激发了幼儿认识大自然的兴趣,陶冶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又如民间游戏《开锁》,大家齐念儿歌,“开锁”人按儿歌节奏依次拍小朋友的手。儿歌结束时,“开锁”人碰到哪两名幼儿的手,这两名幼儿就迅速分手,沿圆圈向相反方向快跑,谁先跑回原位,谁就与“开锁”人互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如果同时到,不换角色,再来一次。(金锁锁,银锁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咔嚓”,“咔嚓”,哪一把?哪一把?请你自己来开锁,来——开——锁。)在这个游戏活动之前,我们通过先让幼儿动手操作,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探索锁为什么打不开?怎样才能把锁打开?开锁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就这样孩子在自己的主动探索中发现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开锁时还会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通过活动使幼儿初步理解了游戏中儿歌的内容,又培养了幼儿探索发现科学中的的兴趣。
实践证明,民间游戏是幼儿快乐的源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民间游戏这一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民间游戏不但是幼儿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效活动形态,也是教师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辅助手段,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求,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民间游戏。利用民间游戏这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潜能,使其身心愉悦的同时,发展自身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