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具有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一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时刻关注教学过程中可变因素的动态发展,智慧性预设一切教学活动,促使教学活动及教学效果的生成。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师如何在智慧性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动态调整,巧妙生成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调整预设,动态生成
(一)抓住“意外”,调整预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并对学生“求异”和“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要小心呵护。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调整预设,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二)利用“错误”,调整预设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及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所以,我认为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产生问题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不能去埋怨、指责,而要抓住“差错”,充分关注“差错”背后学生的真正想法,因为“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人却各有各的困惑”。
(三)善待“插嘴”,调整预设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通常情况下,不少学生的插嘴其实源于对课堂听讲的思考而迸发的灵感,所以当课堂有学生插嘴时,我们首先得做好不怕影响教学进度的心理准备,注意耐心去听听孩子们到底在说什么,是故意的捣乱还是善意的补充、提醒。然后,再根据插嘴的价值大小,可利用和开发的程度迅速作出决策;是淡然处之,还是加以分析引导、思考探讨。
二、突破预设,巧妙生成
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这些生成就是对教师预设的突破,对教师预设否定、修正和补充,还表现出学生即使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如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我设计了“25×24”一题,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由于已有知识辅垫,学生很容易发现“25”这个特殊数字,并想办法找到“4”,学生很快发现了可用“25×4×6”来讲计算,老师很满意,一切都在意料当中。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还有方法”,“我也有”……看作一双双举起的小手,我想: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即定方针”还是将学生出现的这种思维状态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顺应着学生的这种思维状态重新调整,突破原有的预设呢?我选择了后者,高兴地说:“你还有什么方法?”“还可以把24看成2×12,然后有25×2得50,再乘12,也等于600!” “我把25拆开,就是5×5,再把24拆开,写成4×6,再用4×5得20乘6×5的积30,也是600。”……此时我不是惊讶,而是叹服学生的智慧,是更庆幸自己没有熄灭这智慧的火花,把课堂教学推向了新的高潮,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演绎不可预约的精彩。
三、放弃预设,即兴生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是在于一旦有这样的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学生的差异与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常使教学活动的发展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甚至是截然不同,此时,教师不能搁置、回避、而是对学生充分肯定,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让学生在相互探讨、操作、启发中建构新知,例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看图说出有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大声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人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怎么办?眼看自己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还未展开,那些原本应在活动后作为研究成果的方法却被学生一语道破了“天机”,这里,是将学生的思维带回我为学生预设的框架内,还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情况,重组教学方案呢?望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不忍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很快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组教学流程。于是,我高兴的对学生说:“你们真厉害,连7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赶紧抓住契机说:“还有一些同学不会,你们愿意教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沸腾了。有的说看书上的插图教;有的说用身边的小棒教;有的索性用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先知先觉,我没有躲避,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即时备课,设计了“教数学”这一教学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已有认知和预设方案融合在一起,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课前要精心预设教学方案,课堂上要敏捷地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变化,见机而行,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形成新的教学预案。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教學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每一个学生思绪飞扬。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数学课堂。
一、调整预设,动态生成
(一)抓住“意外”,调整预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并对学生“求异”和“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要小心呵护。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应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调整预设,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二)利用“错误”,调整预设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及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所以,我认为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产生问题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不能去埋怨、指责,而要抓住“差错”,充分关注“差错”背后学生的真正想法,因为“明白人明白的算理是一样的,不明白人却各有各的困惑”。
(三)善待“插嘴”,调整预设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由于通常情况下,不少学生的插嘴其实源于对课堂听讲的思考而迸发的灵感,所以当课堂有学生插嘴时,我们首先得做好不怕影响教学进度的心理准备,注意耐心去听听孩子们到底在说什么,是故意的捣乱还是善意的补充、提醒。然后,再根据插嘴的价值大小,可利用和开发的程度迅速作出决策;是淡然处之,还是加以分析引导、思考探讨。
二、突破预设,巧妙生成
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这些生成就是对教师预设的突破,对教师预设否定、修正和补充,还表现出学生即使的顿悟、灵感的萌发和瞬间的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如学习乘法结合律时,我设计了“25×24”一题,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特点,由于已有知识辅垫,学生很容易发现“25”这个特殊数字,并想办法找到“4”,学生很快发现了可用“25×4×6”来讲计算,老师很满意,一切都在意料当中。正当我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突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还有方法”,“我也有”……看作一双双举起的小手,我想:是机械地执行自己的“即定方针”还是将学生出现的这种思维状态作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顺应着学生的这种思维状态重新调整,突破原有的预设呢?我选择了后者,高兴地说:“你还有什么方法?”“还可以把24看成2×12,然后有25×2得50,再乘12,也等于600!” “我把25拆开,就是5×5,再把24拆开,写成4×6,再用4×5得20乘6×5的积30,也是600。”……此时我不是惊讶,而是叹服学生的智慧,是更庆幸自己没有熄灭这智慧的火花,把课堂教学推向了新的高潮,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演绎不可预约的精彩。
三、放弃预设,即兴生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是在于一旦有这样的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学生的差异与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常使教学活动的发展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甚至是截然不同,此时,教师不能搁置、回避、而是对学生充分肯定,放弃了原先预设的方案,让学生在相互探讨、操作、启发中建构新知,例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原本想遵循备课设计,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看图说出有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大声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人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怎么办?眼看自己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还未展开,那些原本应在活动后作为研究成果的方法却被学生一语道破了“天机”,这里,是将学生的思维带回我为学生预设的框架内,还是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情况,重组教学方案呢?望着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不忍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很快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组教学流程。于是,我高兴的对学生说:“你们真厉害,连7的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那,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我赶紧抓住契机说:“还有一些同学不会,你们愿意教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一下沸腾了。有的说看书上的插图教;有的说用身边的小棒教;有的索性用手指比划;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先知先觉,我没有躲避,而是根据具体情况即时备课,设计了“教数学”这一教学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已有认知和预设方案融合在一起,从而化被动为主动,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课前要精心预设教学方案,课堂上要敏捷地捕捉学生稍纵即逝的变化,见机而行,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形成新的教学预案。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教學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每一个学生思绪飞扬。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为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