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空巢”现象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5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巢老人,即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其中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在当今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已经成为历史,“空巢家庭”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应该说是时代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西方一些较发达的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空巢老人需三大保障
  
  目前在中国一些主要的大城市,空巢家庭已占老人家庭的1/3左右。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有可能达到90%。
  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据了解,“空巢老人”目前在全国至少达2360多万。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准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专家们认为, “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空巢老人”在过着寂寥生活的同时,最需要“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不少人都是多病缠身。一位子女在外地的老人对记者说,“现在我和老伴儿身体情况都还行,能够照顾自己。我最担心的是,一旦生病或随着年纪的增长,照顾不了自己的时候该怎么办?”这样的担心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抽样调查中,担心突然犯病时身边无人和生活不能自理时无人照顾的老人占26.3%,许多老人对此表现出深深的忧虑。空巢老人普遍担心生病后的医护问题,特别是那些生活贫困的老人,对高额医药费的担心尤其强烈。
  同时面对越来越难以胜任的家务劳动,空巢老人也显得很无奈。除了生活方面的不便,大部分空巢老人还要忍受精神孤寂的煎熬,特别是老伴去世后的孤老会更加孤独。
  与城市相比,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城市“空巢老人”犹有不及。许多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但拮据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多数都在强忍病痛的折磨,甚至根本无暇顾及精神上的孤独与落寞。在农村,大部分老人对人生不再有什么计划,从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起,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许多在生命边缘挣扎的老人精神上的需要似乎被淡化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吃的问题以及健康问题。然而,就在这些物质需求的掩盖之下,农村老人同样也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期待着社会的关怀和关注。
  
  “空巢太太”缺少关怀
  
  42岁的白女士在北京西山拥有一处总面积千余平方米的三层小楼。在外人眼里她的生活令人羡慕:丈夫自己有企业,孩子在国外读书。然而,她却要每年300多天面对“空巢”。前不久,她终于承认自己患了严重的抑郁症,要靠服药度日。
  去年,国内某杂志针对一万名25~45岁的城市职业已婚女性进行了“健康状况及健康知识”调查,调查对象以京、粤两地为主。结果显示,城市职业已婚女性的体力劳动强度和时间比过去小,但精神压力明显加大。有数据表明,95%的女性出现早衰现象,4/5的女性出现疲劳综合征。由于社会竞争、婚姻问题、经济压力等原因,城市中年职业女性面临事业和家庭双重压力,生理及心理问题多发。
  有专家指出,空巢家庭中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凸现也与女性生理和生命周期有关。许多女性在40~50岁左右开始进入空巢家庭生活,而此时恰逢女性的“多事之秋”,她们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从青年到中老年期),同时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从核心家庭到空巢家庭),加上女性更年期的种种困扰,如烦躁易怒、失眠健忘、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都会加重空巢女性的心理症状。而在就业领域,许多40~50岁的妇女面临下岗、失业或提前退休等职业上的变故,她们呆在家中,社会角色缺失与孩子离家的重合犹如“雪上加霜”,极易诱发各种身心问题,这也是空巢综合征过早袭来的原因。
  
  “空巢孩子”谁来关爱
  
  “空巢孩子”,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将孩子交由父母的长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空巢孩子”越来越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没有家长看管的情况下,孩子不但生活变得没有规律,有的还内心空虚,思维走向极端化。有关专家认为:父母应该增强亲子沟通,以保证“空巢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据农业部粗略统计,去年我国进城务工或经商农民已经超过1亿人。伴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许多乡村成为了“空巢村”,留下了大量寄托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家,甚至独守门户的未成年孩子。这些被社会学家称为“空巢孩子”的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农村社会一个新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成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常有孩子因为与父母缺乏沟通,内心空虚而前来咨询,特别是暑假期间,这样的孩子比平时更多一些。”采访中,许多心理门诊专家这样告诉记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对父母有依赖,在心理发育、性格培养等方面,也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年幼的“空巢孩子”,有的会过度放松,惰性滋长;有的会产生不安、空虚等情绪。
  为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尽量多与“空巢孩子”沟通,在工作的时候不忘给独自在家的孩子打打电话,在家的时候要协助孩子制定学习、生活计划,带孩子外出逛逛公园等等,切忌让孩子产生自己被遗弃的感觉而影响身心健康。
  
  空巢危机及早预防
  
  预防“空巢综合征”,不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法,如赌博,不正当的娱乐活动等。对于“空巢综合征”,由于症状病因不同,必须接受规范的心理治疗。 要避免“空巢”产生的心理危机,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他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作为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为父母干干家务事等,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的最大安慰。浓浓的亲情是他们晚年生活最好的“快乐良方”。说到底,“空巢老人”缺少的还是亲情,子女精神上的安慰对于老人来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作为晚辈要多体贴长辈,在尽好“经济赡养”义务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赡养”,给老人更多欢乐。日本人提倡“一碗汤”距离,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要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如发现父母患有较严重的“空巢综合征”,如有严重的抑郁、失眠及多种躯体化症状,或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
  无事可干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广交朋友,经常和朋友一起串串门、聊聊天,倾诉一下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中老年人放松身心的最佳良药。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种花、书法、美术、音乐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有条件的人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的活动,广交朋友,与社会多交流是开阔胸襟、排解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
  面对日益严重的“空巢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和配套措施,建立一套科学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和解决。
  【责任编辑】张田勘
其他文献
刘军在《出版科学》1999年第1期撰文,提出目前各地出版业纷纷开始或准备“造大船”.建“集团”,由于我国出版业至今还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特点,在这种探索中,仍然要注意传统计划经
2004年10月23日,从宽敞热闹的深圳市新洲路南端一拐,记者走进了福田区的沙尾村。一座座楼房都有八九层,楼房挨得很紧,楼间距多不足一米,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五六十厘米,被称为“
居民广泛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公共活动,一直被认为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在社区改制基本完成、社区管理体制基本建立的特定阶段,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情况究竟
“用”英语是英语课程的核心,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应努力提升“用”的水准。本文通过回顾语用学研究的五个要素(指示、会话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会话结构),探索能有
1978年12月18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从那时起,饱经磨难的祖国终于昂首迈进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这20年中,中国出版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
出版物上常见词语误用,究其原因,大都是作者望文生义所致。误用“七月流火”、“差强人意”、“明日黄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在七月流火的日子里,他们踩着滚烫的土地,挥汗如雨
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的全色复印机用测试卡,不适用于数字式复印机。备考:为使全色复印机用户比较容易地进行比较,本测试卡规定了全色复印机必需的颜色再现内容。2 术语本标
参考文献 论文一般应附参考文献(8个以内).所列参考文献应是公开出版发行的正式书刊;必须引用的非公开出版发行的资料,请作页下注(写在当页下方).文献必须按顺序引用,文内不
针对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低效问题,通过具体实例分析、阐述了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有效问题串的设计和实施,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Aiming at th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如此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