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学方向,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sky8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课文时记作者的生平简介,看看生字,了解一下文章的情节。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容易理解,对人文性却感到茫然。什么原因使学生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原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语文学习应该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他们认为语文反反复复地学习一篇一篇的文章浪费时间,效果不明显,学不学语文没有意义,所以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征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就是通过一篇篇人性化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那么学生应该从何入手来提高文化素养呢?
  
  首先,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灵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看到一篇文章,就应该明白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语文教学目的决定了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作品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作品的文学价值,是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充分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发展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其次,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语感的对象是言语。言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除了在内容上力求准确外,还要考虑音律上的和谐与优美。语感是在言语的音韵和意义的直接感染下在内心呈现出一个感性的具体形象,在人的直觉思维作用下,迅速做出综合的整体判断,产生美感效应。语感的生成是主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素养积淀下来的语文感受力在语言环境中得以物化,这种感受的获得是丰富活跃的想像与联想能力的确证,自然也就伴生了自我实现的愉悦——美感。语感并不是一瞬间的感觉,而是在语言实践中,多种心理功能协调深化的结果。言语是产生语感的外在物质材料,记忆、联想和想像则是语感生成的内在精神材料,它以情感为动力源泉和情绪导向,在形象再造或创造中获得情绪。如从审美角度培养语感,将提升语感于更高境界中,使其更具敏锐性、直觉性。从语文教学方面说,也将收到更突出、更全面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审美教学的意识和素质,有意识地挖掘语言对象中的美,加强语感中的美感体验。
  
  再次,领悟文中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感情美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获得体验的,一些优美的文章通过阅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作者同读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读者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把握情感美。文章情感一般是在叙述描写时表现出来的,情感表现为两种形式:1.直接抒情,即不借助其它手段直接抒发自己的爱憎感情。如《故乡的榕树》中“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用简洁的文字,抒发了浓重悠长的游子思乡之情,引起读者感情共鸣。2.间接抒情,即借助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如“心还在跳,腿还在抖,人到底还是上来了”(《雨中登泰山》),通过描写流露出作者意想不到终于登上南天门时的愉快心情。这些感情的抒发都能激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可见,情感美也是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判断,从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 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既要看其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程度如何,又要看它的艺术形式是否完美,是否富于独创,能否有助于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以及是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否受到感染和启迪。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还应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所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品味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珍爱自然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交际能力。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李文彦,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杨柳"并称,堪为同类,但"杨""柳"单列, 亦不分你我.朱自清散文<绿>有"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一句,挺拔的杨树而至袅娜拂地,真真不可思议:但此处之"杨"实为"柳"也.再如"二月垂杨
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结构助词“的”一般用在定语后面,“地”用在状语后面,“得”用在补语前面。这样分写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然而,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结构助词的混用仍非常严重
王向远教授不但在科研上成果卓著,而且一直坚持给本科生授课,教学效果很好,很受学生欢迎.王教授在讲课中时常发表他关于大学教学问题的看法.他在教学上的理论主张及精彩的课
感知美、体验美、表现美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讲课时,首先自己要投入,要有激隋,用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我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个名篇,写成于唐玄宗天宝四年(745).
研究不同品种香蕉的特性的基础上,优化了其组合比例,并利用正交实验优化得到了最佳护色液配方,同时比较研究了一次、二次超速冷冻和缓冻三种不同的低温保鲜工艺。结果表明不同香
采用湿法消解-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对不同商品名称太白贝母与暗紫贝母中砷、汞、镉、铅4种有害微量元素的残留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为其制订重金属限量标准和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脂肪氧合酶作为一种绿色食品催化剂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采取大孔吸附树脂法从基因工程菌PET-32a—ana—LOX发酵产物中分离脂肪氧合酶,结果表明,HPD600树脂对脂肪氧合酶
中国古代小说从故事流传到整理成书,往往要经过长时间的复杂演变过程,其间要经过说书人、编辑者,从内容到形式多方面加工修改。侠义公案故事曾经主要以说书、听书的形式传播,当时真正能买得起作品直接阅读的人很少,往往是些达官贵人、富家子弟或家境富裕的知识分子,而普通百姓却只能望书兴叹,他们主要通过听书的形式来欣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三侠五义》长期在民间流传,最后经一人加工而成,也就是胡适所说的“滚雪球”。
谢冕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大系>中有一本尹昌龙著的<1985:延伸与转折>.尹著视1985年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转折点.潘军在他的第一部随笔集<水磐>中,也视1986年前后为中国当代文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