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读带教”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__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是中学语文中重要的课文体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诗歌教学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或读得少,不会读,或读得僵硬,读得浅薄。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反复诵读,联系生活,多篇连读三个方面提出“以读带教”诗歌教学策略,并对诗歌教学思路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以读带教;中学语文;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007
  诗是作家和民族心灵的呈现,是灵动的又是厚重的。读诗、品诗对学生心灵的启蒙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诗作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应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心所在,对诗歌教学的探讨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存在问题
  语文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学习,任何人拿到一篇文本的首要行动便是要去读一读。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就是将语言素材进行内化吸收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真学有所获。不同于散文和小说文体,诗歌篇幅短小,文字语意具有跳跃性,尤其是现代诗歌,其诗歌形式就是自身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诗歌教学中“读”是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和学习过程。然而,从多项调查和课堂反应来看,很多中学生并不喜欢诗歌,尤其是对现代诗歌的学习,他们表示读不懂,没兴趣,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远,认为学习诗歌的意义不大。这些现实情况迫切需要我们反思一下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读得少,不会读。长久以来,朗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素养中的薄弱项,同时也是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在朗读诗歌时,教师首先提出的要求就是读准字音、学习字词,在教师的反复强调下朗读教学似乎形成一种教学定式,学生很容易倦怠诗歌学习。诗歌教学就是读一读,分析一下内容,总结出诗人情感和诗歌主旨,形成了固定僵化的教学形式。莫说学生,就是教师也讲得索然无味,如此一来,诗歌可能远不及小说散文来得精彩生动,深入人心。
  而日常的诗歌教学中,诗歌阅读或者说朗读形式也是单调匮乏的,常见的就是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齐读,实在难以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考虑这样的“读”有没有训练性,能不能感染人,使得朗读教学一度成为“为了朗读而朗读”的无效教学。一堂课下来,学生能完整读过诗歌的次数保持在三次左右,且基本属于机械性地阅读文本内容。他们只会听读,自己朗读,与老师一起一句句分析地读,完全不知阅读诗歌的方法,也不懂诗歌内容到底是什么,感受不到诗歌的美,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更是无稽之谈。因此,可以说,诗歌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学生读得少,不会读。
  2.读得僵硬,读中缺少情感。学生对诗歌读得次数少,不会阅读的方法呈现的是诗歌教学表面上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学生无法从朗读中得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惯常的诗歌教学就是逐句分析,所听到的就是诸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感情”等等僵硬的套路问题。诗歌阅读除了读思想,读情感,还可以读情绪,读语言本身。在长期的诗歌教学中所忽视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学习是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或者学会某些东西,不是粗暴地灌输某些事物的价值所在,以习得作品本身存在价值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或可称为无意义教学,阅读不应该以信息量的获取为标准。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是读者与作者共同完成的。任何文本成为作品之时,它就具有了多重性意蕴。诗歌是诗人瞬间情绪的爆发,如果学生不亲自去阅读,无法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对情义或启迪得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诗歌学习将变得枯燥又无效。与其问“作者怎么想的”,不如多问几个“你是如何理解的”这样的主观性问题,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量切近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以读带教”诗歌教学策略
  古人言:“诗无达诂”,意为诗歌的意蕴解释是无限的。诗歌是诗人在某一时的现实关照中留下的语段,对世界规律的揭示实际上是随时间变换不停地流动的,具有情感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故隽永而深刻。因此,诗歌的阅读不应把重点放在纯粹理性和思想性的解读上,而应尊重诗歌特质,去阅读“体会”,而不是“解释”诗歌。
  1.多种方式地反复诵读。诗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艺术。我们在学习诗歌时,可以结合诗歌内容创设多种意境进行多种方式地诵读,通过语言的直觉感受能力和逻辑识别能力辨别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在一堂余映潮老师的《假如生活欺骗了我》诗歌教学课上,就有多个朗读环节的设计,具体包括不作任何要求地自由朗读,注意音调的朗诵,插入写作背景地代入情景读,根据诗歌内容设计的内心独白式读以及要求要背出作者和诗歌内容并說出朗诵者的自由背读。整堂课都充斥着学生或高或低,或轻缓或沉稳的朗读声,而教师只在环节中间提出要求,给出提示,做出引导,学生是这堂课的主人,他们朗读,他们感受。课堂结束时学生已非常熟悉这首诗,并能根据自己的多次诵读的感受说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因此,要想使学生有兴趣读诗,读得有意义,教师一定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结合内容琢磨设计适宜的诗歌朗读方法,帮助学生打开内在感受,沉浸到诗歌情境中,读出自己的感受,理解诗意。
  2.联系生活经验。艺术来源于生活,意蕴丰富的诗歌也同样是依托作者的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想要了解诗歌,就必须试着“感同身受”,也就是拿出自己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到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链接,从而产生共鸣,理解诗歌意蕴。比如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的是早春时节,春雨过后,诗人在街边偶然发现绿意,走近却稀疏泛黄的景象。平淡之中难抑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惊喜之意。联系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在春雨过后的某日清晨,空气里泛着雨后的泥土气息,墙角的嫩草被春雨滋润后绿得鲜艳可爱。春天就在这株小草上,而寒冷已经过去,马上就是春暖花开季节的时候了,这种心情体验或许就和千年前的诗人不谋而合了。其实诗人说的是什么并不十分重要,关键是我们能从诗句中读出什么,这需要语言能力、感悟能力,即感情体验、审美体验。唤起学生这种体验的最佳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去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贴近诗歌情景或语境,让学生与诗歌亲近起来,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诗人感受,捕捉诗歌里的惊艳瞬间。   3.多篇连读。千万人在世间就会有千万种不同的生活经历。我们能够增加人生厚度和深度的最佳途径就是去阅读,去见识多样的生活面貌。这对我们的诗歌教学启示就是在学生对教材中的选文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跳出课文的局限,以课文为点,发散开去,形成以点带面的作品涉猎,即“联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教材中相关的诗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以获得更多角度更丰厚的情感体验。这一做法不仅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厚,形式上也会显得别开生面,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把教材中的一首诗变得更长,更深,更美。这一方式的“以读带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破解诗歌教学中“浅教生硬”的困窘局面。
  总之,读诗应该是快乐和轻松的事,而且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应让学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人生体验,获得情感升华。教师一味地做全方位解读,会使诗歌失去原味,诗歌课堂将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提倡读诗,并营造氛围,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多引用诗歌,让学生知道诗是美的,是让人向往的。
  三、“以读带教”诗歌教学思考
  诚然,“以读带教”是诗歌教学的一项重要且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多思量诗歌的题材,难易度以及学生经验和思维水平后才可以确定“以读带教”的诗歌阅读教学方法是否切合实际。如果诗歌过于晦涩,语句难通,那么学生读再多遍也很难从字面上读出深层次的意味,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合理地把握适用度和引导度,对于背景和诗歌语言等都要有所考虑。总之,“以读带教”只是诗歌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它不一定适用于所有诗歌或者说不可生搬套,而要灵活应用。
  另外,“以读带教”将课堂时间和主体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身上,学生阅读,学生感受,学生发表,所以,在点评环节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应该做有效点评,对学生的发言做到内容、表达和主旨上的深华,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的评价。高效的,富含启发意义和哲理性质的精妙评价需要教师多读书,多精练语言和多思考,每一堂语文课都是对学生智、美、德的教化,所以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敏.以余映潮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课例反思诗歌教学[J].教育观察,2019(41):94-95.
  [2]陳妍,任强.试论余映潮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堂教学为例[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98-101.
  [3]诗歌“场”里学诗歌——以余映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3(07):19-21.
  [4]潘家明.回归诗性的阅读——兼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教育教学研究,2010(03):112-114.
  [5]陈家尧.诗歌教学教什么——关于四十年诗歌教学内容研究的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9(02):19-22.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00)
其他文献
摘要:枯燥乏味,内容空洞而难以理解是很多初中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时的共同感受。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应国家依法治国的大背景,是摆在所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时政性特点,也决定了时政新闻理应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中笔者从时政新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如何应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初中道法课堂;时
摘要: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复习和巩固旧知识,刺激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并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一开始就使用启发性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主体过程。课堂导入应针对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和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而不是将导入转化为热闹却毫无目的的表演。  关键词:课堂导入;针对性;目的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
摘要 :新一轮教改的实施与深入,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突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及理解,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形势变化,关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提升教学针对性,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加深理解,使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探讨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  关键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倡导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营造出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生活当中了解什么是物理,物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从而激发出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让物理教学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在实际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并且总结出合理的教学流程和教学途径,找到一套比较优
摘要: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构成的不同角度是我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的数学题,其中变幻多端的不同数据不同答案很快让课堂上兴趣盎然,学生思维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时钟数学;指针转动;钟面角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1-088  时钟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之一,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每时每刻都组成一个与角度有关的数学问题——钟面角,它与时刻之间
摘要 :史料实证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他素养实现的必要途径,为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从史料实证为切入点实施教育教学既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同时将史料实证与历史知识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基础上还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与成绩的提升。本文中笔者主要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见解,仅供参考。  关键词
摘要:语文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能够认识到思维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做出正确决策,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展开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4-087-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中化学教育中也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适应学生的素质发展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趣味课堂,也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核心,创新化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进而积极进行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旧的课堂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人们的需求。社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而这势必导致课堂模式的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翻转课堂的模式被广为推广。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翻转课堂应注意的问题,供相关教师教学时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思想政治;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3-056  一、前期准
摘 要:体育是一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课程。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必须认真探索,积极研究,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本文从体育教育观念转变、体育活动的创新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优势;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