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第22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有一部影片不仅入围了该电影节唯一的竞赛单元“新浪潮”,并且成为唯一获奖的华语影片,它就是《西小河的夏天》。该片由周全执导,主要讲述了1998年绍兴台门三代人之间苦涩又温柔的故事,并于2018年5月2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1998年的夏初,在西小河旁,绍兴的一座老台门里,10岁的顾晓阳梦想着加入学校足球队。晓阳的爸爸顾建华是小学的教务主任,对晓阳教育非常严厉,他认为足球会影响学习,坚决反对儿子踢足球。一张需要家长签字的校足球队报名表成了晓阳和爸爸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晓阳只能把自己的一腔热血藏在心底。晓阳的妈妈杨惠芳是越剧团的当家小生,一直忙着角逐梅花奖。
晓阳的爸爸当了十年的教务主任,工作和生活按部就班,机械重复,像一潭死水。领导把代理副校长的职位交给他,让他的心激动了起来。新来的英语老师会弹唱自己写的“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她像一道夏日阳光照亮了顾爸爸的心房,让他渐生情愫。住在晓阳家对门的郑爷爷老伴早逝,三年前孙子意外过世成了他无法愈合的创伤,他守着自己的老厂子,不愿随儿子和儿媳搬到深圳去,不愿离开他活了一辈子的小城。
晓阳和郑爷爷因为足球成了彼此的玩伴,郑爷爷训练晓阳踢足球,帮助他完成进入校足球队的梦想。他们偷偷潜入酒吧,在世界杯决赛当晚喝得烂醉。撞见爸爸和沈老师的秘密后,晓阳变得叛逆。当晓阳的妈妈知道顾建华和沈老师一起跳舞后,出现了家庭危机。晓阳背着家人和郑爷爷一起离家出走,他们去墓园看了郑爷爷的孙子,游览了杭州的新球场,晓阳梦想在球场上驰骋,并想象自己和家人、朋友一起踢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赛。
沈老师的拒绝让晓阳的爸爸惊觉自己是一厢情愿,落选副校长的打击让他痛哭流涕,儿子的离家出走,让他重新审视自己。最后,郑爷爷敞开心扉,跟随儿子一家到深圳生活,爸爸在晓阳的校足球队报名表上签了字,支持儿子踢足球。一切又回归平静,这个夏天结束了。
梦想、争吵、别离,在这个夏天,晓阳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大人世界的不安,也仿佛一“夏”长大。影片用细腻的细节将小镇的平凡生活讲述得引人入胜,在平静之下又暗藏着汹涌的温情。
著名导演田壮壮评论道:“成长中烦恼,烦恼中成长,在破碎的梦想中长大,酸甜苦辣是梦想的滋味。周全,一个新锐导演,向我们娓娓道来曾经经历过的稚嫩、清新、真挚、苦涩的童年。”有的观众表示,“这部电影的温度跟如今的气温很般配,暖得刚好不烫手。”也有人回忆起年少往事,“1998年,我也想着踢世界杯,这部电影里真的是繁华落尽见真淳,处处都是真的生活细节,镜头、剪辑、调色都很不错。”
当我们回忆起青春,一些难忘的故事似乎都发生在夏天。
《西小河的夏天》的英文名是《End Of Summer》,有一部影片英文名和它很像———《The Summer Is Gone》,该影片的中文名是《八月》。《八月》也讲述了一个少年在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结束了小升初考试的张小雷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暑假。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张小雷父亲的单位也受到改革冲击。为了生活,父亲只能同其他人远走他乡,家里只剩下了母子俩,张小雷才着实感觉到生活不一样了。立秋那天夜里,张小雷家的昙花在院子里悄然开放,像是意味着什么。
《八月》中也有父子关系的呈现,父亲并没有因为个人遭遇而丧失对儿子的关注,在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理解、包容以及静静流淌的温暖。面对一个时代的伤痕,它丝毫没有流露出戾气,而是始终以温暖的调子,去抒发悲凉的情感。
这两部影片讲述的都是夏天的故事,从孩童的视角透视大人世界。除了父子关系的不同,在故事的格局上,《西小河的夏天》没有过多体现生命的无常与力量,对国有企业洗牌和安土重迁的刻画都是“浅尝辄止”,《八月》中那个北方工业城市的铁锈感,则预示了更沉重的时代话题。
日本也有一部讲述夏天故事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暑假到来,自幼丧父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正男准备去外地看望母亲,邻居大叔菊次郎陪伴他一起踏上寻母之途。他们步行抵达,却发现正男的母亲已经有了新的家庭,正男感觉到自己被遗弃,菊次郎在归途中努力安慰他,给予他温暖。回到东京的正男依旧挂着微笑,他不再为此悲伤。两个孤独的人在夏日的旅途中获得了治愈与成长,影片中流露的天真与温暖在《西小河的夏天》中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人不是活一辈子,也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顾晓阳在经历了家庭危机、郑爷爷的离开后突然长大;张小雷在父亲远走后,看到院子里的昙花顿悟;正男在夏日的旅途中也获得了成长。夏天是特别容易发生故事的季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成长的夏天。
《西小河的夏天》聚焦了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它讲的不只是小孩子的成长,每个角色也在各自的人生困境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顾晓阳在郑爷爷陪同下一直学习足球,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开始长大,更愿意和父亲沟通;顾爸爸在经历了孩子的叛逆、情感暗流、升职泡汤之后,他开始自省,改正自己呆板的态度,学会坦然、学会理解孩子;顾妈妈在经历了家庭危机之后,试着原谅丈夫、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郑爷爷把晓阳当作孙子,晓阳的朝夕陪伴弥补了他的失孙之痛,他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过去和解,也不再坚守故土,随儿子一家去了深圳。这条夏天之河流过童年,流过中年,流过老年,流过生命的四季,虽然流波暗涌,却获得了新生。
《西小河的夏天》讲述的都是很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那么,我们是影片中的谁呢?
在1998年的夏天,我们是影片中的顾晓阳。那时的我们十几岁的年纪,有几個时不时闹别扭的朋友,有几个视作梦想的爱好,有个严厉的父亲,一切与成绩无关的爱好都被父亲的威严所掐灭。那时的我们也像顾晓阳一样有点叛逆,有成长的烦恼,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获得了成长,一路走到今天,顾晓阳的童年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
199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王菲和那英合唱了《相约98》,2018年的春节,她们改唱《岁月》。到了20年后的今天,很多人都到了三十左右的年纪,曾经的少年大多已为人父、为人母,当角色互换,作为父母的我们能理解孩子吗?现在的我们是不是有点像影片中的顾爸爸或者顾妈妈?像顾妈妈忙着角逐梅花奖一样,很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去陪伴孩子;像顾爸爸反对孩子踢足球一样,很多父母一边是自己抱着手机不放手,一边又坚决不允许孩子看手机。中年而立的我们也应该学习怎样为人父、为人母,学习平衡事业和家庭,才能更好地成长。
《西小河的夏天》让我感到一种淡淡的美好,眼睛和心灵都得到了一定的治愈。无论我们的角色定位是谁,学习与成长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西小河的夏天
1998年的夏初,在西小河旁,绍兴的一座老台门里,10岁的顾晓阳梦想着加入学校足球队。晓阳的爸爸顾建华是小学的教务主任,对晓阳教育非常严厉,他认为足球会影响学习,坚决反对儿子踢足球。一张需要家长签字的校足球队报名表成了晓阳和爸爸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晓阳只能把自己的一腔热血藏在心底。晓阳的妈妈杨惠芳是越剧团的当家小生,一直忙着角逐梅花奖。
晓阳的爸爸当了十年的教务主任,工作和生活按部就班,机械重复,像一潭死水。领导把代理副校长的职位交给他,让他的心激动了起来。新来的英语老师会弹唱自己写的“青石板的街,老房子的夜”,她像一道夏日阳光照亮了顾爸爸的心房,让他渐生情愫。住在晓阳家对门的郑爷爷老伴早逝,三年前孙子意外过世成了他无法愈合的创伤,他守着自己的老厂子,不愿随儿子和儿媳搬到深圳去,不愿离开他活了一辈子的小城。
晓阳和郑爷爷因为足球成了彼此的玩伴,郑爷爷训练晓阳踢足球,帮助他完成进入校足球队的梦想。他们偷偷潜入酒吧,在世界杯决赛当晚喝得烂醉。撞见爸爸和沈老师的秘密后,晓阳变得叛逆。当晓阳的妈妈知道顾建华和沈老师一起跳舞后,出现了家庭危机。晓阳背着家人和郑爷爷一起离家出走,他们去墓园看了郑爷爷的孙子,游览了杭州的新球场,晓阳梦想在球场上驰骋,并想象自己和家人、朋友一起踢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足球赛。
沈老师的拒绝让晓阳的爸爸惊觉自己是一厢情愿,落选副校长的打击让他痛哭流涕,儿子的离家出走,让他重新审视自己。最后,郑爷爷敞开心扉,跟随儿子一家到深圳生活,爸爸在晓阳的校足球队报名表上签了字,支持儿子踢足球。一切又回归平静,这个夏天结束了。
梦想、争吵、别离,在这个夏天,晓阳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大人世界的不安,也仿佛一“夏”长大。影片用细腻的细节将小镇的平凡生活讲述得引人入胜,在平静之下又暗藏着汹涌的温情。
著名导演田壮壮评论道:“成长中烦恼,烦恼中成长,在破碎的梦想中长大,酸甜苦辣是梦想的滋味。周全,一个新锐导演,向我们娓娓道来曾经经历过的稚嫩、清新、真挚、苦涩的童年。”有的观众表示,“这部电影的温度跟如今的气温很般配,暖得刚好不烫手。”也有人回忆起年少往事,“1998年,我也想着踢世界杯,这部电影里真的是繁华落尽见真淳,处处都是真的生活细节,镜头、剪辑、调色都很不错。”
夏天的故事
当我们回忆起青春,一些难忘的故事似乎都发生在夏天。
《西小河的夏天》的英文名是《End Of Summer》,有一部影片英文名和它很像———《The Summer Is Gone》,该影片的中文名是《八月》。《八月》也讲述了一个少年在经济变革与家庭改变之间懵懂成长的故事。上世纪90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结束了小升初考试的张小雷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暑假。国有单位转型,铁饭碗被打破,张小雷父亲的单位也受到改革冲击。为了生活,父亲只能同其他人远走他乡,家里只剩下了母子俩,张小雷才着实感觉到生活不一样了。立秋那天夜里,张小雷家的昙花在院子里悄然开放,像是意味着什么。
《八月》中也有父子关系的呈现,父亲并没有因为个人遭遇而丧失对儿子的关注,在他们之间,更多的是理解、包容以及静静流淌的温暖。面对一个时代的伤痕,它丝毫没有流露出戾气,而是始终以温暖的调子,去抒发悲凉的情感。
这两部影片讲述的都是夏天的故事,从孩童的视角透视大人世界。除了父子关系的不同,在故事的格局上,《西小河的夏天》没有过多体现生命的无常与力量,对国有企业洗牌和安土重迁的刻画都是“浅尝辄止”,《八月》中那个北方工业城市的铁锈感,则预示了更沉重的时代话题。
日本也有一部讲述夏天故事的电影———《菊次郎的夏天》。暑假到来,自幼丧父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正男准备去外地看望母亲,邻居大叔菊次郎陪伴他一起踏上寻母之途。他们步行抵达,却发现正男的母亲已经有了新的家庭,正男感觉到自己被遗弃,菊次郎在归途中努力安慰他,给予他温暖。回到东京的正男依旧挂着微笑,他不再为此悲伤。两个孤独的人在夏日的旅途中获得了治愈与成长,影片中流露的天真与温暖在《西小河的夏天》中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人不是活一辈子,也不是活几年几月几天,而是活那么几个瞬间。”顾晓阳在经历了家庭危机、郑爷爷的离开后突然长大;张小雷在父亲远走后,看到院子里的昙花顿悟;正男在夏日的旅途中也获得了成长。夏天是特别容易发生故事的季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成长的夏天。
当角色互换
《西小河的夏天》聚焦了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它讲的不只是小孩子的成长,每个角色也在各自的人生困境中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顾晓阳在郑爷爷陪同下一直学习足球,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开始长大,更愿意和父亲沟通;顾爸爸在经历了孩子的叛逆、情感暗流、升职泡汤之后,他开始自省,改正自己呆板的态度,学会坦然、学会理解孩子;顾妈妈在经历了家庭危机之后,试着原谅丈夫、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郑爷爷把晓阳当作孙子,晓阳的朝夕陪伴弥补了他的失孙之痛,他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过去和解,也不再坚守故土,随儿子一家去了深圳。这条夏天之河流过童年,流过中年,流过老年,流过生命的四季,虽然流波暗涌,却获得了新生。
《西小河的夏天》讲述的都是很贴近我们生活的故事。那么,我们是影片中的谁呢?
在1998年的夏天,我们是影片中的顾晓阳。那时的我们十几岁的年纪,有几個时不时闹别扭的朋友,有几个视作梦想的爱好,有个严厉的父亲,一切与成绩无关的爱好都被父亲的威严所掐灭。那时的我们也像顾晓阳一样有点叛逆,有成长的烦恼,但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获得了成长,一路走到今天,顾晓阳的童年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
1998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王菲和那英合唱了《相约98》,2018年的春节,她们改唱《岁月》。到了20年后的今天,很多人都到了三十左右的年纪,曾经的少年大多已为人父、为人母,当角色互换,作为父母的我们能理解孩子吗?现在的我们是不是有点像影片中的顾爸爸或者顾妈妈?像顾妈妈忙着角逐梅花奖一样,很多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去陪伴孩子;像顾爸爸反对孩子踢足球一样,很多父母一边是自己抱着手机不放手,一边又坚决不允许孩子看手机。中年而立的我们也应该学习怎样为人父、为人母,学习平衡事业和家庭,才能更好地成长。
《西小河的夏天》让我感到一种淡淡的美好,眼睛和心灵都得到了一定的治愈。无论我们的角色定位是谁,学习与成长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