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4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引入双槛模型,分两个阶段考察滇西南资源贫瘠地区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一,农户决定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决定)的影响因素;第二,如果采用,农户 决定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程度(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农户决定是否采 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因素和影响农户决定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程度的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农户所 拥有的资源禀赋状况,例如耕地面积、市场远近、缺粮程度、海拔高度和有无技术推广项目 等对农户的采用决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家庭劳动力比重和水田面积比例则有显著的负向 影响。农户家庭规模和台地面积比例对农户技术采用程度决定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耕地 面积、水田面积比例和海拔高度则对其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在制定资源贫瘠山区的 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时,应该充分注意区分影响技术推广广度和深度的不同因素,使不同政策 措施更能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具有适应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 双槛模型;改良陆稻;技术采用;滇西南
  中图分类号 F2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4-0130-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4023
  
  在自然资源恶劣和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农业技术采用对农户的贫困缓解及收入增加发挥着 重要作用[1]。对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沿着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两条 路线进行。理论探讨路线是通过构建以效用和预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户新技术采用行为 模型,对影响农户采用行为的因素作出定性的结论[2]。实证研究路线则是利用现 实数据,运用定量分析手段找出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的因素[3]。国内研究大多采用 实证研究路线围绕不同作物进行[4-7]。研究认为,农户是否采用技术的决定和技 术采用程度的决定可能是同时进行的,也可能是分开进行的[8],通常采用Probit 模型和Tobit模型考察农户对某一特定农业技术选择决定的影响因素[3,7]。当农户 是否采用技术的决定和技术采用程度的决定分开进行时,单一使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 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农户对技术采用两个决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Cragg[9]提 出采用双槛模型分析个体经济行为中两个不同阶段决定的影响因素。Lin[4]和Tek lewold等[10]引入该模型分析了农户是否采用技术的决定和技术采用程度 的决定的影响因素。本文采用该模型对滇西南山区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贫困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在云南南部山区,农户农业生 产的自然资源环境比较恶劣,耕地面积有限,耕地质量较差,尤其是缺乏适宜水稻种植的耕 地资源,粮食主要依赖于在坡地上陆稻的种植。为了保障农户的粮食安全,当地政府和科研 部门进行了包括改良陆稻技术在内的一系列农业研究和推广工作。理解滇西南资源贫瘠地区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分析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对加速农业技术的扩散至关重要。本文 以滇西南陆稻产区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为对象,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通过双槛模型与Tobi t模型估算的有效性检验,确定估算模型,分析和考察农户决定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采 用决定)和决定多大程度上采用(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因素。
  1 分析方法
  根据舒尔茨的“理性小农”观点,农户以实现效用和预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来决定技术的采 用。当了解到改良陆稻技术信息时,农户会通过比较采用传统陆稻技术和改良陆稻技术的预 期效用来决定技术采用行为。假定农户采用两类技术的预期效用是由一系列农户的社会经济 特征决定的,那么农户h采用传统陆稻技术和改良陆稻技术的预期效用可以表示如 下:
  EUth=αtXh+εth(1)
  EUih=αiXh+εih(2)
  式中Xh指影响技术采用预期效用的农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特征变量,t指 传统陆稻技术,i指改良陆稻技术,ε是由选择偏好引起的随机扰动项。农户采用两种陆稻 技术的预期效用差距可以表示为:
  EUih-EUth=(αiXh+εih)-(αtXh+εth)=
  (αi-αh )Xh+(εih-εth)=αXh+εh (3)
  如果,EUih-EUth>0农户将会选择改良陆稻技术,否则,农户将 会选择传统 陆稻技术。两种技术采用后的预期效用差是决定农户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潜在因素。
  农户对改良陆稻技术的采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可能是同时进行的,也可能是分开进行的。 当两个决定是同时进行的时候,直接采用Tobit模型分析便可获得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 [11]。采用Tobit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所有农户都愿意采用改良陆稻技术,将样本 中的0观察值视为角解,该模型的局限性是,对农户技术采用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量”的 衡量上。农户采用技术的决策实际上可能先是“质”上的决定,即先决定是否采用,然后再 决定采用的程度,即“量”,因此,样本中0观察值的由来,除了可能是角解外,也有可能 是农户对技术的需求为0,即农户决定不采用该技术。对此,Cragg[9]基于Tobit模 型,发展出了双槛模型。该模型认为农户对技术采用的决策是由技术采用决定和技术采用程 度决定两个过程构成。农户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决定和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程度的决 定分别表示为:
  D*h=αXh+εh (4)
  Y*h=βZh+uh(5)
  Dh是农户决定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潜在变量,其值的大小等于采用改良 陆稻技术和不 采用该技术的预期效用差。Y*h是农户决定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程度的潜在变量。Xh和Z h指一系列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变量。εh和uh为随机扰动项,εh服从标准正态分 布,uh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分布。如果,D*h>0农户选择采用改良陆稻技术D h=1;否则,农户不采用改良陆稻技术Dh=0。如果,Dh>0,并且Y*h>0,那么Yh= Y*h;否则Yh=0。
  双槛模型实质上是一个Probit模型和一个断尾回归模型的组合。Cragg[9]835建议 双槛模型的估算采用最大似然原理,其似然方程表示为:
  L(α,β,σ2)=∏0[1-Φ(αXh)(βZhσ) ]∏1[Φ(αXh)1σ(Yh-βZh σ)] (6)
  Φ和σ分别是标准正态累积函数和密度函数。当Φ(αXh)=1时,双槛模型 的似然方程 便转化成了Tobit模型的似然方程。因此,在分析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时,是采用双槛模 型还是Tobit模型取决于Φ(αXh)的值。Φ(αXh)=1说明农户都有采用改良陆稻 技术的意愿,样本中的0观察值为角解,可直接用Tobit模型进行分析,此时,Tobit模型 的对数似然值是Probit模型和断尾回归模型对数似然值的总和。因此,可以采用似然比值法 来检验双槛模型在分析技术采用决定的影响因素是否比Tobit模型更加有效[10]。 分别估算断尾回归模型、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的对数似然值,似然比值检验可以通过下 式计算:
   Γ=-2[lnLt-(lnLP+lnLTR)]~χ2K(7)
  3.2 双槛模型估算的有效性检验
  表3列出了双槛模型和Tobit模型估算有效性统计检验的结果。似然比值检验结果显示,Γ统 计 值远大于χ2分布的临界值,拒绝H0假设,因此,采用双槛模型比Tob it模型更适合用于估算农 户采用改良陆稻技术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该结果说明了农户技术采用是先决定是否采用, 然后确定采用程度的两阶段过程。AIC检验说明了双槛模型中Probit模型和断尾回归模型对 数据的拟合度都优于Tobit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双槛模型来分别分析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 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因素。
  
  表2 模型估算有效性统计检验
  Tab.2 Test statistics of doublehurdle model
  项目Project双槛doublehandleProbit, D断尾回归,Y(Y>0)Tobit观测值473.00253.00473.00Waldχ2(LRχ2)226.12182.72228.95Prob>χ20.000***0.000***0.000***对数似然值-213.65-2.02-314.15AIC463.3040.04664.30双槛模型对Tobit模型的对数似然率检验:Γ=196.96>χ2(18)=34.83.3 模型估算结果与分析
  利用双槛模型分别估算解释变量对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系数及 其显著性,结果列于表3中。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如下。
  3.3.1 家庭人口状况的影响
  户主年龄和家庭成员最高受教育年限对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没有显著 的影响。农户人口规模对于农户的采用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于采用程度的决定产生了 一般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农户决定是否采用改良陆稻技术和其家庭人口规模没有关系。在 决定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农户中,人口规模大的农户由于面临着更大的缺粮风险,可能倾向 于种植更大面积的改良陆稻品种来实现粮食的自给。农户家庭劳动力比重对农户的采用决定 产生了一般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点和推论一致,说明劳动力比重小的家庭更倾向于选择改 良陆稻技术来满足粮食需求。家庭劳动力比重对采用程度的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
  3.3.2 农户缺粮程度的影响
  农户最近8年缺粮的年份数对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的决定产生了比较显著的正向影响,而 对采用程度的决定没有显著影响。农户缺粮的年份数每增加一年,决定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 概率就会增加5.8%。但是,对于采用了改良陆稻技术的农户,过去缺粮的年份数不是增加采 用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这可以解释为农户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目的是为了满足口粮需求,当 改良陆稻的种植足够满足其口粮需求后,农户不会继续扩大改良陆稻的种植面积,而是转向 发展经济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
  3.3.3 农户经济状况的影响
  农户经济状况通常被认为与农户技术采用决策存在密切的相互决定性,经济状况 通常影响农 户的技术采用决策。本文采用农户人均现金收入代表农户经济状况,分析显示,人均现金收 入对农户陆稻技术采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的系数都接近0,表明以现金收入衡量的经济状 况对农户技术采用决定和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非常小,这一点和本文前面的假设不相符合。 这是因为陆稻在当地主要作为口粮消费,与农户现金收入关系不密切,农户以现金收入衡量 的经济状况与农户陆稻技术采用决策不存在直接相关性。此外,当地较好的技术推广体系有 助于农户在收入较低情况下降低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的风险。
  3.3.4 农户地理位置的影响
  农户离最近市场的距离对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的决定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技术采 用的程度没有显著的影响。这和技术采用的位置理论的观点是不吻合的。在滇西南山区,由 于存在较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户往往对改良陆稻技术信息有较好的了解。在滇西南偏 远的高山地区,农户市场条件越差,口粮安全就越得不到保障,他们往往通过选择种植改良 陆稻品种来保障口粮需求。农户离市场距离越远,他们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对于决定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农户,一旦口粮得到了满足,他们便转向经济作物的种植来 增加经济收入。
  农户居住地海拔高度对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决定产生了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技术采用程 度决定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这和前文假设相符。改良陆稻品种在海拔低于1 400 m 地区适应性较好,在一定的海拔范围内,居住地海拔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改良陆稻技 术来增加粮食产出。而当海拔超过1 400 m时,改良陆稻品种的适应性较差,对于决定采用 改良陆稻的农户,海拔越高改良陆稻种植的比重越小。
  3.3.5 农户耕地资源的影响
  农户拥有的耕地面积对技术的采用决定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改良陆稻 技术采用程 度的决定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结果和假设有出入。对此的分析是,耕地面积是农户 进行陆稻种植的基础,农户耕地面积越大,可以分散种植的作物越多,农户决定采用改良陆 稻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采用了改良陆稻技术的农户,口粮安全容易得到保障。由于经 济作物有着收益,农户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由此,改良陆稻种植面 积比重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大反而减少。
  台地面积的比重对改良陆稻技术的采用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对采用程度决定产生正向的 影响。台地面积的比重不是诱发农户技术采用决定的因素,但是,台地面积的比重加大有利 于提高农户改良陆稻品种的种植的面积比例。水田面积比重对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的决定 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对技术采用程度也产生了一般显著的负向影响。在滇西南 山区,水田面积越大,农户可以种植的水稻面积就越大,由于水稻较之陆稻有更高的单产, 水田面积大的农户越容易满足自身口粮的需求,农户采用改良陆稻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小,改 良陆稻的种植面积比重也就越小。
  3.3.6 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的影响
  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对农户的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决定产生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 对采用程度决定的影响是不显著的。政府的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农户的采用 决定,然而,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并没有让决定采用的农户增加改良陆稻种植的面 积比重,这是由于农户种植改良陆稻的目的是解决口粮问题,口粮问题得到解决后,即使有 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支持,农户也不会继续扩大其种植面积,而是转向发展经济作物。
  3.3.7 县域的影响
  以孟连县为参照县,除了景洪县农户采用陆稻技术的可能性更大外,其他调查县 农户采用改 良陆稻技术的可能性都非常显著的小于孟连县。县域之间的差异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经 济状况、市场发育程度、地理条件和改良陆稻技术推广体制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改 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虽然在各调查县都存在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但是从调查中获取的 信息来看,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在孟连县和景洪县涉及的范围是最广的。例如,孟连县19 96-2003年期间实施的“陆稻种植扶贫”项目和“农业科技联产承包”项目,景洪县的“千 亩陆稻丰产园”项目。
  农户技术采用程度的决定在县域之间的差异表现与技术采用的决定相反,这一点再一次说明 了,农户采用改良陆稻技术是为了满足口粮的需求,一旦口粮需求得到满足,发展经济作物 增加现金收入成为农户农业生计活动的目标。
  
  表3 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
  双槛模型估算结果
  Tab.3 Estimated resul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improved upland
   rice technology adoption by doublehurdle model
  项目
  ProjectProbit 模型
  Probit Model断尾回归模型
  Truncated Regression Model系数
  Coef.Z值
  Z Value系数
  Coef.T值
  T Value农户人口规模 -0.059 7 -1.01 0.05 301.87*户主年龄 0.004 00.59-0.004 3-1.37劳动力比重-0.007 0-1.85*0.000 8 0.47家庭成员最高受教育年限-0.114 1-1.06-0.001 7-0.03最近8年缺粮的时间0.058 62.22**0.007 7 0.71耕地面积 0.022 43.41***-0.030 5 -5.76***台地面积比重0.004 11.110.002 12.59***水田面积比重-0.028 0-3.70***-0.009 9-1.78*人均现金收入0.000 11.06-0.0001-0.20离最近市场的距离0.092 64.29***-0.016 9 -1.28农户居住地海拔高度0.002 73.49***-0.001 5-3.74***有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1.332 34.88***0.186 6 0.89县域虚拟变量(以孟连县为参照县)澜沧县-2.388 7-6.87***0.074 7 0.40沧源县-2.523 5-6.60***0.319 5 1.43勐海县-4.508 2-6.33***0.924 4 2.02**景洪县0.694 01.68*-0.487 8 -3.39***文山县-2.701 4-4.47***0.848 62.92***屏边县-3.112 6-5.51***1.084 53.79***常数项-3.974 4-3.34***2.203 63.65***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 平上的统计显著性
  4 结 语
  农户技术采用决策是分阶段进行的。农户首先决定是否采用新技术,然后决定技术采用的程 度。技术采用决策受一系列社会经济特征影响,技术采用决定的影响因素和采用程度决定的 影响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扩散广度的技术和政策措施应当重点 考虑影响农户技术采用决定的因素,而强化新技术的扩散深度则应考虑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程 度决定的因素。
  在滇西南山区,由于农户自然资源贫瘠,水田面积十分有限,种植陆稻是农户实现口粮自给 的主要手段。改良陆稻技术提高了陆稻的单产水平,农户种植陆稻的净收入提高促使农户的 技术采用决定。而当农户实现口粮自给后,改良陆稻技术的深度扩散将会受到限制,这可能 是改良陆稻所能带来的经济回报赶不上其它经济作物的回报水平,以及当地存在利用土地从 事其它经济活动的利益。因此,改良陆稻技术的推广应当瞄准技术扩散的广度和口粮短缺农 户的技术采用深度。
  离市场越远、居住地海拔越高的农户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越差,粮食安全越得不到保障,农 户采用改良陆稻的可能性越大;而当海拔过高时(超过1 400米),由于改良陆稻品种的适 应性问题,农户种植改良陆稻的面积比例下降。因此,农业科研部门选育适应当地高海拔地 区冷凉气候的陆稻新品种是提高技术扩散深度的重要途径。
  台地建设是滇西南地区当地政府为改善山区土壤质量,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陆稻单产,实现 当地农户粮食自给的重要政策举措。改良陆稻品种在台地上种植的较高单产诱导了拥有较大 面积台地的农户种植更多的改良陆稻品种。进一步实施台地建设项目是加大技术扩散深度的 重要手段。同时也暗示,除了技术本身的因素外,与技术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对技术的成功扩 散是非常重要。
  改良陆稻技术推广项目促使更多的农户采用改良陆稻技术,因此,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 体系,实施各类技术推广项目对于农业技术在当地的扩散是至关重要的。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Pender J, P Hazell.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Less favored Areas[R].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Brief , 2000.
  [2]Caswell M F, D Zilberman.The Effects of Well Depth and Land Quality onthe Choice of Irrigation Technolog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 omics,1996,68(4): 798-811.
  [3]Joshi G R, S Pandey.Farmer’s Perceptions and Adoption of Modern RiceVarieties in Nepal[J].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2006,4 5(2):171-186.
  [4]Lin JY.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doption in Agriculture: Evidence fromHybrid Rice in China[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3:713-724.
  [5]朱希刚,赵绪福.贫困山区农业技术采用的决定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 5,(5): 18-21. [Zhu Xigang. Analysis on Determinant Factors of Technology Adop tion in Poor Mountainous Area[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ics,1995,(5) : 18-21]
  [6]孔祥智, 方松海,庞晓鹏,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J] .经济研究,2004,(12): 85-95. [Kong Xiangzhi.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Househo ld Endowments on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Decision on West China[J ]. Economic Study, 2004, (12): 85-95.]
  [7]苏岳静,胡瑞法,黄季.农民抗虫棉技术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棉花 学报,2004,(6): 259-264. [Su Yuejing, Hu Riufa, Huang Jikun. The Determinantsof Farmer BtCottonTechnology Adoption Behavior in China[J]. Cotton Science,2004,(6): 259-264. ]
  [8]Berhanu G, S M Swinton.Investment in Soil Conservation in Northern Eth iopia: The Role of Land Tenure Security and Public Programme[J].AgriculturalEconomics,2003,29(1):69-84.
  [9]Cragg J.Some Statistical Model For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With Appl ication to the Demand for Durable Goods[J].Econometrica,1971,39(5):829-844 .
  [10]Teklewold H, Dadi, L N Dana.Determinants of Adoption of Po ultry Technology: A Doublehurdle Approach [J].Livestock Research for RuralDevelopment,2006,18(3):40-45.
  [11]Greene W.Econometric Analysis[M].New York: Macmillan, 1993.
  [12]Saha A, Love H A, R Schwart. Adop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UnderOutput Uncertainty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4,76(4 ):836-846.
  [13]Pandey S, Khiem N, T Thien. Market Access, Food Security and UplandRice: Some Microeconomic Evidences from Norther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Vietna m[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 Agricultural E conomics Association, Canberra, 2002.
  [14]陈玉萍,吴海涛,丁士军.技术采用对农户间收入分配的影响:来自滇西南山区的 证据[J].中国软科学,2009,7:35-41. [Chen Yuping.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Adoption on Farmers’ Income Distribution: Evidence from Upland of Southwest Yun nan[J]. China Soft Science,2009,7: 35-41. ]
  [15]Ajayi O, FKwesiga. Implications of Local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 s on the Adoption of Improved Fallows in Eastern Zambia[J]. Agricultural Fo restry System, 2003, 59(3):327-336.
  [16]Croppenstedt A, Demeke M, M Meschi.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Presen ce of Constraints: the Case of Fertilizer Demand in Ethiopia[J]. Review of D 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1):58-70.
  [17]Doss C R, M L Morris. How Does Gender Affect the Adoption of Agricultur al Innovation? The Case of Improved Maize Technologies in Ghana[J]. Journal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1, 25(1):27-39.
  [18]Enos J L, W Park. The Adoption of Imported Technology: The Case of Kore a[M]. New York: Croom Ltd, 1988.
  [19]EIOsta H S, M J Morehart. Technology Adoption Decision in Dairy Produ ction and the Role of Herd Expansion[J].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Review, 1999, 28(1) :84-95.
  [20]Feder G, R Slade. 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doption of Ne w Techn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84, 66(1): 312- 320.
  [21]Knight J, Weir S, T Woldehanna.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FacilitatingRisktaking and Innovation in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 es, 2003, 39(6):1-22.
  [22]Matata PZ, Ajayil O, Oduol P A. Agumya.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 fluencing Adoption of Improved Fallow Practices among Smallholder Farmers inWestern Tanzania[J] . International NGO Journal, 2008, 3(4):68-73.
  [23]陈玉萍,吴海涛,陶大云.云南南部山区农户陆稻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J].湖北农 业科学,2009, 9: 2304-2306. [Chen Yuping, Wu Haitao, Tao Dayun. Input and O utput Analysis o f Farmers Upland Rice Production in Upland of Southern Yunnan [J]. Hubci Ag ricultural Sciences, 2009, 9: 2304-2306.]
  [24]颜廷武.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反贫困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 5.[Yan Tingwu.Research on Households Economic Behavior and Rural Antipovertyin China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D].Wuhan: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2005.]
  [25]李小建.欠发达农区经济发展中的农户行为:以豫西山地丘陵区为例[J].地理学报 ,2002,55(4):459-468.[Li Xiaojian. The Role of Rural Household Behavior in Ec onomic Development of Less Developed Rural Area: A Case Study of Western Henan M ountainous and Hilly Regio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2,55(4):45 9-468.]
  [26]张清慧,唐萍.农户短期农业生产投资的特征与效益评价[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2,(3):29-31.[Zhang Qinghui, Tang Ping. Evaluation on Characteri stics and Benefit of the Household's Shortterm Investments in Agricultural Pro duction[J]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2002, (3):29-31.]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ers’ Technology Adoption in
  Resource poor Mountainous Area
  
  CHEN Yuping1ZHANG Jiaqiang2WU Haitao1 DING Shijun1
  (1.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2. Nati 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Beijing 100824, China)
  
  Abstract By employing a doublehurdle model and using a twostage approach, this articl e investigates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decision on upland rice technolog y adoption in resourcepoor southern Yunnan from two stages: first, farmers’ de ci sion on whether or not to adopt upland rice technologies, and second, the dec i sion on the extent (area) to which upland rice varieties is adopted. It is found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ecision o n w hether or not to adopt the technologies an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ecision on t he extent of adoption. Farm’s resources endowments, including farm size, distan c e to market, extent of food insecurity, elevation and whether there are availabl e extension program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whether or not to ado pt upland rice technologies,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family labor forces and theproportion of rice land area have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s. Household sizeand the proportion of terrace land area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dec ision of the extent (area) to which upland rice varieties is adopted, while cult ivated land area, the proportion of rice land area and elevation have significan t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decision. These suggest that in order to make more ad aptable interventions regarding upland rice technologies extension in the resour cepoor areas, much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in differentiating factorsthatdetermine extensity of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factors that determine intensityof technology adoption.
  Key words doublehandle; improved upland rice; technology ado ption; southwestern Yunnan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采用湖北省江汉平原6个县(市、区)和太湖平原5个县(市、区)的893份农户调查问卷,分析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农地投入行为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在要素市场活跃的情况下,农户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是分离的,且生产决策优先于消费决策;在市场不活跃的情况下,农户生产决策和消费决策是相互作用的。农地流转规模和稳定性存在区域差异,因此农户农地流转的目标不同,进而使得农地流转对不同区域农户农地投入行为的影
期刊
摘要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中最大的立场之争可能是关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政治辩论。“给不平等者以不平等”和“给平等者以平等”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哲学基础。历史责任、矫正正义和“与能力有关的责任”体现了“给不平等者以不平等”的理念。人均排放权和平等参与权则体现了“给平等者以平等”的理念。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视域中,不是中国,而是丹麦和美国劫持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从中国的
期刊
无节制的农地非农转用将导致农用地尤其是耕地大规模流失,有可能威胁到全社会的粮食和生态安全。因此,各国大都对农地非农化开发进行管制。在我国土地利用管理领域,当前这种管制主要表现为对建设占用耕地量、补充耕地量以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等三类指标的控制性管理。其中,以建设占用耕地为主要形式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是我国对农地非农化开发进行管制的最主要政策工具。
期刊
湖北省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较早的农业基地,同时又是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承接东西又贯通南北,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对于协调耕地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目前耕地保护的形势较为严峻,湖北省耕地面积从1978年的376.81万hm2减少到2008年的328.93万hm2,改革开放30年来共计减少耕地47.87万hm2。为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区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化
期刊
摘要 中国已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与之相伴随的是大量的能源需求。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能源需求与面临的能源制约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讨论了城市化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关系,进而基于灰色系统Verhulst模型预测了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避免了基于钱纳里模型预测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缺陷。并通过检验城市化水平与能源需求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到了二者之间的长期均衡
期刊
摘要:从规划内容与目标、规划方法及方案实施和评估3方面对太湖近20年水污染物控制历程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太湖水污染物控制正处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及新型污染问题凸显且更难处理,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和科研队伍积极参与的转型期。这种变化将导致污染治理面临更难应付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使得当前以环境容量为总量为指导通过自上而下分配排污量和削减量的控制方案面临极大挑战。结合太湖水污染现状,通过与现行治理方法在管理假
期刊
摘要 以往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均以年报为样本,本文首次以我国112家重污染上市公司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采用指数法依据2006年全球倡议组织(GRI)发布的《可持续报告指南》(第三版)——G3对其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进行了量化评价,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不高,上市公司规模与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外部
期刊
收稿日期:2010-12-29  作者简介:裴厦,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生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可持续发展功能分区技术开发”(编号:2006BAC18B0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要 土地流转进行与否和方案的制定首先要考虑的是农户意愿,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行为和角色也要建立在农户流转
期刊
摘要 弄清楚碳排量的重要宏观驱动因素可以为我们设计与碳减排相关的政策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采用递阶偏最小二乘方法(Hi_PLS)进行了宏观驱动因素的研究,并将其与传统PLS模型进行了比较。实证过程采集了1952-2006年我国大陆区的社会、经济、人口及自然环境等方面共36个指标的数据进行。结果表明:与传统PLS模型相比,Hi_PLS用于该主题的研究更加有效,解释起来也更加方便具体;我国碳排放重要的
期刊
摘要 农民的生计安全与质量问题是当今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稳定的生计可以使有关的政策协调发展、消除贫困并可持续地利用资源。本文采用可持续生计框架为研究基础,农户的生计资产为框架核心,通过建立可持续生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农户的生计资产状况和由此决定的资产配置方式——生计策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结果表明:对张掖市甘州区农户而言,物质资本的值最高(其值为0.609),人力资本的数值相对较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