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要使你的课堂具有感染力,必须充分运用你的语言、动作、神情来诠释课文的内涵,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精髓。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感染力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了大江南北。对于现代教育的“中介人”教师来说,要适应改革的需求,那得从根本上出发,废弃传统的理念与方法,找到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与感染的方法。就语文教师而言,这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形:教师冷漠地讲着枯燥的知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盼望下课。教师严肃认真地、条理井然地讲解着知识,学生们注意力集中,若有所得。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进入情境,课堂笼罩在热烈而和谐的气氛当中。
第一种情况显然是被完全否定的;第二种情况表面上老师、学生都认认真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而实际他们做的都是“无用功”;而只有第三种情况才是符合课改理念,能够达到我们教育目的的最好方法。所以,要驾驭好你的语文课堂,必须使你的课堂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什么是“感染”,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通过作品、说话或行动,使人引起相同的思想或感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使你的课堂具有感染力,必须充分运用你的语言、动作、神情来诠释课文的内涵,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精髓。
以下内容,即是笔者在这不足一年的课改实验中,有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感染力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课前周密的课堂设计,自身充足的知识储备,都已为你这堂生动的课提供了前提。而激情是必备的条件,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黄河颂》,这首歌词以气势取胜,朗读时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感情,如何调动学生产生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中的悲壮情怀,产生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首先让自己内心的爱国热血沸腾起来,憎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酷,有时刻准备为国捐躯的冲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堂上有感情的范读,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地进入歌词的境界。
其次,让语文课堂艺术化。单一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生活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当中的学生们。一堂语文课也不再只是简单的学几个生词、懂几条语法。它可以是一堂音乐赏析课,可以是一次画展,也可以是一场精彩的唇枪舌战。让学生们把他们学到的一切知识,看到的所有现象,听到的全部声响都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就在他们身边。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何其芳的诗歌《秋天》,这诗歌的三个小节恰恰就是三幅内容丰富的图画,要让学生领略诗人的深情,何不从这三幅画人手呢。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着自己的领悟,用自己的笔来勾勒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再如:表现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分歧的文章《羚羊木雕》,要让孩子正确处理与同学、与家长的关系,完全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去自主体会、分析。
再次,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美文的典范,而学生却很难直接地领悟到这些“美”,这就得需要教师用语言、动作、神情等将这些“美”转化成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易于他们接受的东西。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都是传递感情的符号。在一次与同仁的交谈中,了解到她上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竟采用了欺骗的手段,让学生领会到与教师分别的痛苦。不妨把这种方法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当我也狠心地告诉他们我将离开他们时,居然有不少女生泪流满面,下课时没有人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独自伤感。此时的他们,已完全能感受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情。虽然这是欺骗,但也不失为一种让他们揣摩人物心理的好方法。
最后,合理利用有利于教学的媒体资源,这也是增强课堂感染力的一个好办法。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能使学生们更快速地融入课堂教学,更直观地感受文章内容,更透彻地理解作品精髓。因为听到的、想象的都不如看到的来得直接,而且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太强。如:上课文《苏州园林》之前,几张园林建筑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那是再丰富的文字所无法相比的;要感受“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的强劲有力,“卡拉玛姐妹印度舞蹈”(《观舞记》)的阴柔妩媚,需要一段舞蹈表演录象;狼的奸诈狡猾、屠夫的有勇有谋(《狼》),如果用flash制作一个片段来表现会更受学生的欢迎;大型综合实践活动中,用上实物展台,让大家共同来分享劳动果实,扩大知识面,这又是何乐而不为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教育者所追求的完美的艺术境界,这也正显示出课堂教学中超强的感染力。作为语文教师,把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教材内在思想意义和教育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感染力
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了大江南北。对于现代教育的“中介人”教师来说,要适应改革的需求,那得从根本上出发,废弃传统的理念与方法,找到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与感染的方法。就语文教师而言,这是尤为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大体有这样几种情形:教师冷漠地讲着枯燥的知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盼望下课。教师严肃认真地、条理井然地讲解着知识,学生们注意力集中,若有所得。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进入情境,课堂笼罩在热烈而和谐的气氛当中。
第一种情况显然是被完全否定的;第二种情况表面上老师、学生都认认真真地做着自己的事情,而实际他们做的都是“无用功”;而只有第三种情况才是符合课改理念,能够达到我们教育目的的最好方法。所以,要驾驭好你的语文课堂,必须使你的课堂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什么是“感染”,字典里是这样解释的:通过作品、说话或行动,使人引起相同的思想或感情。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使你的课堂具有感染力,必须充分运用你的语言、动作、神情来诠释课文的内涵,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精髓。
以下内容,即是笔者在这不足一年的课改实验中,有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感染力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实践中来,课前周密的课堂设计,自身充足的知识储备,都已为你这堂生动的课提供了前提。而激情是必备的条件,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黄河颂》,这首歌词以气势取胜,朗读时如何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感情,如何调动学生产生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中的悲壮情怀,产生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首先让自己内心的爱国热血沸腾起来,憎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残酷,有时刻准备为国捐躯的冲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课堂上有感情的范读,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地进入歌词的境界。
其次,让语文课堂艺术化。单一的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满足生活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当中的学生们。一堂语文课也不再只是简单的学几个生词、懂几条语法。它可以是一堂音乐赏析课,可以是一次画展,也可以是一场精彩的唇枪舌战。让学生们把他们学到的一切知识,看到的所有现象,听到的全部声响都灵活运用到语文课堂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就在他们身边。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何其芳的诗歌《秋天》,这诗歌的三个小节恰恰就是三幅内容丰富的图画,要让学生领略诗人的深情,何不从这三幅画人手呢。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凭着自己的领悟,用自己的笔来勾勒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再如:表现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分歧的文章《羚羊木雕》,要让孩子正确处理与同学、与家长的关系,完全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赛,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去自主体会、分析。
再次,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美文的典范,而学生却很难直接地领悟到这些“美”,这就得需要教师用语言、动作、神情等将这些“美”转化成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易于他们接受的东西。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都是传递感情的符号。在一次与同仁的交谈中,了解到她上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竟采用了欺骗的手段,让学生领会到与教师分别的痛苦。不妨把这种方法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当我也狠心地告诉他们我将离开他们时,居然有不少女生泪流满面,下课时没有人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独自伤感。此时的他们,已完全能感受到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心情。虽然这是欺骗,但也不失为一种让他们揣摩人物心理的好方法。
最后,合理利用有利于教学的媒体资源,这也是增强课堂感染力的一个好办法。多媒体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能使学生们更快速地融入课堂教学,更直观地感受文章内容,更透彻地理解作品精髓。因为听到的、想象的都不如看到的来得直接,而且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太强。如:上课文《苏州园林》之前,几张园林建筑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那是再丰富的文字所无法相比的;要感受“安塞腰鼓”(《安塞腰鼓》)的强劲有力,“卡拉玛姐妹印度舞蹈”(《观舞记》)的阴柔妩媚,需要一段舞蹈表演录象;狼的奸诈狡猾、屠夫的有勇有谋(《狼》),如果用flash制作一个片段来表现会更受学生的欢迎;大型综合实践活动中,用上实物展台,让大家共同来分享劳动果实,扩大知识面,这又是何乐而不为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教育者所追求的完美的艺术境界,这也正显示出课堂教学中超强的感染力。作为语文教师,把传授知识、发展智力与教材内在思想意义和教育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