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观存治黄历史胜利渠瞰今朝巨变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ao707382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9日至10日,由省社科联、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黄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地标理论研讨会在武陟县举行。作为河南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和黄河文化产生发展的核心区之一,武陟在弘扬黄河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要创新发展黄河文化,将黄河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适应时代发展新进步,切实扛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责任。” 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表示。
  专家一般将黄河文化大致分为三段,即上游的三秦文化、中游的中州文化和下游的齐鲁文化,而武陟处于中州文化的核心,又是黄河中下游左岸的分界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武陟在黄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自中华民族治黄史拉开序幕,武陟就一直是黄河流域重要地理位置的节点。
  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这里的历史、地域、民风、民俗、文化基因里都浸泡着黄河的影子。2013年,武陟县荣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称号。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武陟恰好位于豆腐腰开始的地方,闻名世界的“悬河”就是从这里发育,决口、改道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饱受苦难。
  尧堤、汤王堤、秦堤、郭堤、古阳堤、金堤、石堤、御坝、御堤……这些历代劳动人民修筑的黄河大堤,就是一个个不同时代的伟大工程。御坝村、汤王堤村、黄水村、中水寨村、梁官滩村……在武陟县,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村名、地名与黄河直接相关,它们见证了当年劳动人民同黄河水患的伟大斗争,留下了治河的永久记忆。
  “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道出了嘉应观在黄河流域的独特地位。
  嘉应观是一座只供奉治河功臣,不供奉神灵的河神庙,是记载清代治河丰功伟绩的明证,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是中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中国唯一留存的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清代建筑群,是黄河文化的结晶,更是治理黄河的一个博物馆。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02年至公元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在武陟以下共决口1549次。特别是康熙末年至雍正元年,黄河在武陟4次决口,淹华北,逼京冀,从天津入海。雍正登基后大力治理黄河,在这里治河堵口修“御坝”。为了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不惜耗资288万两白银仿北京故宫建造了集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黄淮诸河龙王庙——嘉应观。
  嘉应观又名“黄河龙王庙”,在当时建造的时候,就在里面设置了道台衙署,也就是治河官员办公的地方,可以说是早在清朝就设立的“黄委会”了。
  “嘉应观在二铺营村东,雍正初年,以黄河安澜,奉敕建,规模壮丽,有铜碑刻。”嘉应观景区管理局党支部书记翟嵩峰介绍说,这是《武陟县志》对嘉应观的记载。
  “它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黄河河神庙,素有‘黄河小故宫’之称。”翟嵩峰说。门牌上书写的“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庙堂里供奉着从大禹至清代的治河能臣。
  作为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的一座黄河河神庙,嘉应观是黄河文化和治水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是讲述黄河故事的最佳讲堂。
  御碑亭、水清碑,寄予了清朝雍正皇帝祈求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愿望;禹王阁里,收藏了历代民众对大禹治水伟业的崇敬;治理黄河指挥部的旧址里,共和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曾经为了新中国治黄事业呕心沥血,在昏黄的灯光下殚精竭虑;嘉应观治黄博物馆里,大禹、王景、潘季驯等历代治黄名人的治黄之策被收藏其中。
  翟嵩峰向记者介绍,景区正借助河南建设黄河博物馆群的时机,推进嘉应观黄河水文化博物馆项目建设。同时,以嘉应观古建文化、黄河文化为载体,打造研学品牌,并计划开设汉服礼仪、投壶、射箭等课程及黄河历史文化展示等课程。
  嘉应观向南五六公里,便是人民胜利渠渠首。
  “黄河无法治理,黄河流域下游及周边地区若干年后将会变为荒漠。”西方一些国家的水利专家曾经这样断言。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据史料记载, “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人马不能驻足”。洪水退去后,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沙漫漫、寸草不生,人民生活极为困苦。
  在这种条件下,党中央决定,在黄河下游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造福人民。1950年10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计划书》,1951年正式开工兴建。
  黄河下游本已灾害频仍,治理之难难于上青天。在下游堤防上开口引水,能行吗?然而短短一年之后,中国人民便以罕见的智慧和力量向世界回答: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1952年4月12日成功开闸放水!也正是从这一天起,该工程有了一个新的响亮的名字——人民胜利渠。
  人民胜利渠位于黄河下游的最上端,与邙山黄河游览区隔河相望。
  “人民胜利渠‘引黄济卫’,主要是解决焦作、新乡等豫北地区的灌溉问题,从卫河流入海河后直通天津。在当时也算是小型的‘南水北调’。”翟嵩峰说,“目前,启闭机已经更换为第三代智能闸门,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通过远程调控,就能控制闸门的闭合和流水量。”
  人民胜利渠灌溉受益范围涉及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汲县和新乡市郊区等多地,打破了西方水利专家“黄河无法治理”的断言,成为中国人民治黄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更开启了黄河“水患”变“水利”的崭新篇章。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最了不起的地方,不仅是在黄河上‘开了口’,还使黄河变害为利,开启了下游引黄灌溉的先河。”翟嵩峰说,“人民胜利渠建成后,黄河下游不但没有变成荒漠,反而使临黄地区水生态环境和农耕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溉区,彻底改变了中国农业生产布局。”
  “以前俺这儿全是盐碱地,‘冬春白茫茫,夏秋水汪汪,只听蛤蟆叫,就是不打粮’。引来黄河水以后,都变成好地了。我家水稻亩产最高的一年超过了1500斤!”说起黄河水来,原阳县祝楼乡新城村村民祝忠民滔滔不绝,难掩内心的欣喜。
  据统计,人民胜利渠开灌以来,利用黄河泥沙沉沙改土,使昔日低洼荒凉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稳产田,先后淤改土地6000公顷,使豫北平原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还催生了“原阳大米”“延津小麦”等知名农业品牌。黄河水流进“苦水区”后,人民群众的“甜日子”到来了。目前,它的灌区面积已经达到12万公顷,昔日让人无计可施的盐碱地、沙荒地及沼泽地,如今早已成了“鱼米之乡”。
  如今的人民胜利渠,作为農业生产的命脉,仍在为灌区人民的幸福默默地奉献着。“人民胜利渠正在进行水源工程改造前期工作,工程实施后,人民胜利渠将会焕发新的活力。”翟嵩峰说,进入新时代,人民胜利渠也必将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其他文献
在村部会议室,急得团团转的支书拨通了巴书记的电话。  原来,村里的一位贫困户,在去郑州看望闺女的途中,突发疾病,他担心在郑州大医院报销比例低,担心闺女拿不出高昂的医药费,在郑州医院不配合医生治疗,执意要回到家乡医院住院。  “一定让他在那治病。”巴书记一接电话就当机立断。“他这病,可不能在路上颠簸。”  挂了电话,巴书记立即安排好单位工作,马不停蹄地赶往医保部门,经过多次沟通和协调,提高了这位贫困
期刊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8月30日上午,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郑州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在位于黄河北岸的郑州老战士之家抗美援朝战争口述历史博物馆联合举行了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主题的“采集老兵手印 传承红色基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活动。  河南省军区原司令员朱超将军,郑州
期刊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编辑内刊《襄城农商银行》报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盖房的情景。  我出生在50年代末一个普通的农家。那时,家境贫寒,全家七八口人住3间土坯瓦房,父母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暮而息,拼命挣工分,辛勤忙碌一年也解决不了全家人的温饱。经常是吃了上顿,摸不着下顿,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时候,在农村谁家能盖起一
期刊
伊川县白元镇夹河村是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倾力打造的孝心村,多年来在村委主任张继红的带领和感召下,連续举办孝道文化节、孝心饺子宴,成立了孝道协会,孝心志愿者也从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数百人,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部署上,已落到了实处,伴随着孝德文化建设的推进,“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日益深入人心,崇德向善、孝老爱亲的社会风尚逐步建立,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期刊
“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在近期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广大企业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就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出五点希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引发企业界广泛共鸣,激励着广大企业家奋发有为、共克时艰,在风雨洗礼中实现更大发展。  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別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
期刊
在全市扶贫“结千村,访万户,解民忧,帮民富”评比活动中,他所在的工作队被评为先进工作队,《河南日报》等媒体介绍了他们的帮扶事迹。  平顶爻村在他引领下不仅摆脱了贫困,还依托地理优势,抓住发展机遇。这座中国传统古村落春有花,夏有果,每年来这里的游客突破十万人,业已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  1974年4月出生、从警24年的他,已先后荣立过两次二等功、三次三等功,近年来还荣获“焦作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
期刊
刚刚过去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希望大家增强爱国情怀”“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希望大家诚信守法”“希望大家承担社会责任”“希望大家拓展国际视野”引发企业界广泛共鸣,激励着广大企业家奋发有为、共克时艰。  随即,企业家的五种精神被热议,诚城集团也在此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新乡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向我们提及,在河南新乡,有一座以“诚”铸起的“城”——诚城,其创始人邓志军身上就拥有着习近平总书记
期刊
驻马店市确山县竹沟镇素有“小延安”之称,这里既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所在地,也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在竹沟镇西王楼村金山组千年岭下有一位名叫李保军的农民,他和爱人李艳稳夫唱妇随,走出大山后,从一个修车铺做起,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保军车行,他们的勤奋让贫穷的生活日渐殷实。无论贫穷还是富裕,夫妻俩都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孝老敬老爱老,在方圆数十里传为佳话。  出生于1976年的李保军,兄妹
期刊
一  在登封市唐庄镇郭庄村,有这么一个人,村里的老老少少见她,总习惯以“闺女”“大姐”“妹妹”“姑姑”这样的称呼来叫她。  这个人,不是别人,她就是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马水芬。  提起马水芬,郭庄村民耳熟能详,她已经为郭庄村服务了27年,她用一颗滚烫的诚心,澎湃着满腔的为民情。  可以这么说,马水芬是在用爱心和真情温暖着整个郭庄村民,更是用坚定和执着写就了一份沉甸甸的为民履职书。  其实,在没有面见
期刊
商海弄潮30余年后,邓志军气定神闲地坐在CC智臻酒店26楼的诚城厅,谈笑风生。出现在他嘴里的高频词汇,是“时代浪潮”“十四五”“股改”“一带一路”这样放射着多元化光芒的、颇有政治站位和国际视野的新命题。  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对企业家寄予的殷切期望,让邓志军倍感振奋。总书记所言“增强爱国情怀,勇于创新,诚信守法,承担社会责任,拓展国际视野”不正是诚城集团一直以来都在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