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4—19岁年龄段职业教育改革新动向探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英国是一个重学术、轻技术比较明显的国家。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英国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有所改进。本文从最新的关于英国14—19岁职业教育的《沃尔夫报告》入手,介绍英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及现实背景,解读报告中提出的精彩的具体措施,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14—19岁 职业教育 《沃尔夫报告》
  一、背景
  英国①现行学制是以《1944年教育法》为基础,实行11年的免费义务教育,包括4个相互衔接的关键阶段(Key stage1—4):5—7岁为第一阶段;7—11岁为第二阶段;11—14岁为第三阶段;14—16岁为第四阶段。16岁后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发达国家中,英国青少年平均接受全日制后期中等教育的时间偏短。到1985年,英国全日制在校高中生占适龄青少年(16—18岁)的百分比仅为35%。而1950年,美国和日本便已实现了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大量的16岁后青少年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便离开学校,进入工商企业界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使工商企业界积聚了大量的16岁以下的低技能劳动者,严重阻碍了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其中“14—19岁教育”模式特别引人瞩目。1997年,英国教育与就业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颁布了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Learning to Complete),正式把“14—19岁教育”作为今后政府工作的重心。认为把中等教育的两个阶段(11—16岁和16—19岁)看作是相互独立的不连续的两个阶段,不利于英国建立一个更为包容、公平和高效的社会。希望通过“14—19岁教育”模式的实施来结束英国长期以来教育分化的现象,使人们不再把年轻人接受教育的过程看做是一块被分割的蛋糕,而是一个完整的连续体。
  针对14—19岁年龄阶段职业教育的历史及现状,2010年由英国教育部牵头,以英国伦敦皇家学院公共管理系艾莉森·沃尔夫教授为核心,于2011年撰写了《沃尔夫报告》,其中27个建议作为最终的报告结论。在集合经济、政治以及教育本身的分析之后得出的建议,对英国14—19岁的职业教育有一个很好的总结,更是有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下面将对报告中27个建议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期能对英国14—19岁年龄阶段的职业教育有更好的反思,并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启示。
  二、《沃尔夫报告》中关于14—19岁年龄阶段职业教育的具体建议
  (一)14—19岁职业教育资格
  建议1:DfE②应该明确区分学术的和职业的资格之间的不同,并且清楚它们中那些是可以对第四阶段的绩效指标起作用的。确保国家标准适用于所有学生的评估和核查。
  建议2:在第四阶段,学校应免费为每一个希望得到资格证书的学生提供机会。
  建议3:非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资格对于个体学生的平均成绩的绩效方法上都应该是有限的,这将保障学生在一个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一个统一的核心。
  建议26:DfE应该引入一个在一所学校的整个绩效分配中起作用的绩效指标。
  (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建议4:DfE应该重新审核当前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政策,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16岁应该达到什么水平。绩效管理指标和体系应该不要鼓励学校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转移到那些并不被雇主认可的课程中去。
  建议7:基金和绩效方法应该被修订去提升学生关注雇主所要求的核心领域,而不是具体的精确的资格证书。
  (三)16—18岁的课程
  建议5:所有16—18岁的整体研究方案在“职业”方案中是由一个一般原则来制约的。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一般结构、评估安排和接触时间。
  建议6:16—19岁追求全日制的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按照计划,因为这种计划完全是“职业”,或者只基于直接反映的课程,并没有超越国家职业标准的内容。
  建议9:19岁以下的英语或者数学的GSCE水平达不到A*—C③的学生需要这些课程,以追求直接获得资格。
  建议10:DfE应尽可能继续提升教师的现有支持水平,特别关注学院和学校中教育16岁以上的学生的工作人员。
  (四)16—18岁的经费
  建议11:16—18岁的全日制的学生经费应建立在一个方案的基础上,每名学生的资助资金都应该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设定的。
  建议12:应继续放开年轻人的级别或可以追求的目标类型的方案资格的限制。
  建议13:只要是年轻人就有受教育的机会(包括学徒)。19岁的青年有权对教育在相应的信贷日期上延后,现有的由BIS制定的系统,使得学生的个人学习账户变得简单。
  (五)学徒制
  建议8:DfE应评估在多大程度上目前一般的学徒制教育框架适合16—19岁的学徒,他们中的很多期望接受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
  建议14:对16—18岁的学徒采取的雇主应付款的资格,因为同时他们承担拥有免费全职参与权利的年龄组的教育成本。只有这种付款使得16—18岁的学徒收到明确的在职培训和教育,具有广泛的可转让的因素。
  建议15:DfE应审查承包学徒制的安排,借鉴国际上的实践经验,以期提高效率,控制单位成本并且使得中间人没有任何的摩擦开支。
  建议16:教育部应讨论和紧急协商对规模较小的雇主团体成为直接培训机构和培训的转换方法,可以通过鼓励集体培训协会(GTAS),使其接收“供应商”支付。
  (六)加强职业学校教学
  建议17:目前拥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学院教学;这使得学校聘请合格的专业人士,教在学校的层面上有明确提高效率的课程。   建议18:由合格的专业人员,主要不是职业的教师澄清有关的教学和评价规则。很多学校认为引进教课的一部分的专业人员是不可能的,而无需额外的,受薪的教学人员的存在。这进一步影响了高品质的职业教学。
  (七)招收16岁以下学生的高校
  建议19:明确高校招收16岁以下的学生的合法权利,并确保拨款程序,使这情况实际可行。在这个年龄组的高校招生应要求,为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第四阶段的程序,单独或在学校合作,为学校的检查制度确定一个相同的绩效指标。
  (八)工作经验
  建议21:DfE应评估提供具有工作经验的16—18岁的人士担任全职就读的学生用于偿还在本地雇主灵活的方式,使用核心资金的真正模型。
  (九)Ofqual④资格认证
  建议22:DfE应鼓励Ofqual尽可能快的远离调节个人的职业资格且集中调节颁发机构。当有理由关注一个特定的资格时,资格认证机构应继续干预。
  建议23:DfE应确认以及澄清提供给14—19岁的年轻人的资格,并不会在通过青少年学习机构资助下将来需要兼容指定组额外的审批标准。他们应该由监管颁奖机构提供。作为一项紧迫的和临时的措施,国务卿应该使用他的权力。
  建议24:DfE应讨论和咨询适当的前途和国家职业标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的作用,并了解国家机构雇主和地方雇主是否有助于设计资格。
  建议25:Ofqua应审查并在必要的时候修订,以澄清管理者和国家秘书各自的职责。
  建议27:雇主应直接参与规范的发展和资格的认证。
  (十)绩效指标和发布的信息
  建议20:所有招生年龄为16—18,以及为14岁的参赛者提供一个专门入口路线的院校,应规定发布以前机构的相关资格和以前参赛者入学时的平均成绩。(这应该建立在一个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而非整个机构)。
  三、启示
  继《沃尔夫报告》之后,DfE以最快的速度给出了反馈,采取了一系列有效可行的方案,对英国的职业教育及14—19岁年龄段的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解读《沃尔夫报告》成文以前英国教育部部长与沃尔夫教授之间的信件来往,《沃尔夫报告》及《英国政府的反馈》等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到14—19岁年龄阶段接受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无论是对青少年个人还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着很重大的作用。中国职业教育跟英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有很多的相似的方面,但是我们还是有更多的缺点与不足,所以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将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下面将会从《沃尔夫报告》以及英国职业教育的历史特色中寻找最具闪光点的地方,以期能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有些许的意义。
  (一)青年学徒制
  《沃尔夫报告》中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学徒制的历史及学徒制的现实意义。学徒制是英国职业教育中的突出特点。其中青年学徒制是主要针对14—19岁年龄阶段的。青年学徒制⑤在一定程度上使从学术学习向工作本位学习的过渡更加顺利,并为专业化文凭提供借鉴。
  在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模式中,应该积极借鉴学徒制的积极方面。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也是急需发展职业教育,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是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机会。虽然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引起了很大的重视,比如,初中毕业后,读职业技术学校是可以免费的,并且每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但是其培养模式并没有考虑到雇主参与到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所以在今后的实践中应该更多地注意到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到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
  (二)综合中学
  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历来是个复杂的问题。作为教育与职业连接的主要桥梁之一,它既具有教育的一般属性,也有职业相对应的产业属性。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不少人针对我国现存的中等教育双轨制提出质疑,主张发展综合高中,以此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英国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综合高中并非中等职业教育走出困境的良方。事实上,综合高中是一种以校内分轨代替校外分流的教育机构。沃尔夫教授在报告中明确指出,它解决不了双轨制的弊端。相反,综合中学学术性课程不如文法中学,技术性课程不如过去的技术中学,成了“平庸”和“低质量”教育的同义词。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来设计课程及教育模式,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沟通连接升学和就业。要实现这一步,必须根除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体制障碍,解决教育与劳动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上管理政策部分协调的问题。这个问题如能解决,将会给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三)课程和资格证书
  《沃尔夫报告》中讨论了长期以来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是由各行业协会以及行会性质的团体来承担的。具有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机构一度达到数百家。这种状况不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也就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统一发展的需要。为了顺应这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英国政府要逐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可以说是基本脱节的,虽然在普通教育中也开设了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内容,但完全不能达到实际的需要,更不用说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值等价了。英国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应该打破现有的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间的界限,为人才培养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与企业、社会教育相衔接,与劳动就业相结合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和多种成材的途径等。
  (四)实用英语和数学的学习
  《沃尔夫报告》中再一次指出,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每个青年人取得进步和在今后学习、就业、生活中所必需的。14—19岁的改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这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意义。我国中等技术学校中,尽管开设了部分的语文、数学及英语的课程,但是普遍认为既然是学习技术,就没必要学这些科目,而是应该直接学习即刻就可以用于工作中的科目,比如:焊接技术等。然而数学及语文等科目不学好的话,肯定会留下很多的问题,比如,培养出来的技工不能面对变化的技术形式,没办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地适应新的变化、新的环境。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增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基础学科的比重,以期能更好地对学生今后的生活有可持续性的帮助。   对英国政府给予《沃尔夫报告》中关于14—19岁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的实施过程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并且不断地转变大家的职业教育中的观念及学习借鉴新的经验,将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完善起到巨大的作用。
  注释:
  ①由于英国各地学制不一,学校教育内容多样,本文所指的英国主要是英格兰地区与威尔士地区,二者传统教育制度较为相近,且官方和学界也习惯将二者并称。
  ②DfE:Department for Education英国教育部
  ③GCSE证书是指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大多数的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后会参加GCSE的考试,成绩分为A*,A、B、C、D、E、F、G八个级别,学生会依据此成绩升学或者就业。
  ④Ofqual:Office of Qualifications and Examinations Regulation资格和考试认证部门
  ⑤青年学徒制是面向14—16岁青年、学成后主要获得二级水平资格的2年制项目。
  参考文献:
  [1]王承绪,徐辉.战后英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
  [2]顾明远.世界教育大系:英国教育[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3]W.Kenneth Richmond.Education in Britain Since 1944[M].Methuen
其他文献
摘 要: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室文化在课堂外的有益补充,它构建着校园文化并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构建特色鲜明,和而不同,富有人文气息的宿舍文化,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提高学校综合办学的水平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管理方式、人文修养,以及特色宿舍文化建设等若干方面对如何构建适合理工院校的宿舍文化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 宿舍文化 理工院校 人文素养 和
摘 要: 作者对近几年来研究《红楼梦》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首先,《红楼梦》的作者是李鼐,笔名脂砚斋,晚年曾用名于景廉。其次,研究《红楼梦》不仅需要思想解放,更需要树立与贯彻改革开放的理念。比如版本的研究就不能只将眼光盯在国内,《红楼梦》的手抄本及刻本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及收藏,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红楼梦》开头一段文字,是作者的自序。  关键词: 《红楼梦》 阶段性小结 展望  “考证”一说,我认为,
摘 要: “洞庭”作为意向,在先宋时期,尤其是唐朝,已较为发达。南宋后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更为南宋词人吸收洞庭意向的文化内涵做好了铺垫。张孝祥曾三次到过湖湘,经过洞庭,有关洞庭的诗文在他的文集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中以《念奴娇·过洞庭》尤为著名。在这首词中,张孝祥将洞庭这一意象的文化内涵扩大提升,写到了极致。  关键词: 张孝祥 洞庭 意向 物化 宇宙意识  一、“洞庭”词溯源及先宋“洞庭”意象的形成
摘 要: 本文将把《激流三部曲》和《四世同堂》中女性形象分为五组进行讨论,从不同侧面来看在社会不同年代中作家对女性形象刻画的侧重点,与在这两部作品中女性所扮演角色的变迁,和所起作用的不同。从封建社会典型大家庭中长媳形象、压迫者、姨太太、被损害者和新崛起的“光芒”形象的比较,来看在社会各个不同阶级中女性角色变化的共同点与相异点。并且从作品中挖掘其反映时代的现实意义,来做一个系统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摘 要: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人心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学校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针对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特点,学校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努力解决好理想、能力和方法问题,把职业意识教育贯穿于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学生积极的职业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枯燥的说教中,而应从小事抓起,贯穿在每个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自觉地
摘 要: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一批大陆文人远赴港台、游学欧美,在大洋彼岸用作品诠释了他们心中的乡愁。白先勇的《台北人》和《纽约客》借时空感与死亡意象向我们诠释了深沉的乡愁,是没落的贵族对于大陆的一份思念,也是对于逝去的历史的一种反思与责任。而同样作为“最后的贵族”的张爱玲,其作品中老上海的背景设置,在物欲繁华的勾勒中将淡淡的乡愁染上了繁华尽处的衰颓。相比白、张作品中去国望乡的家国之思,七十年代的三
摘 要: 倡导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世界范围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改下职高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前提,积极寻求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点。实践证明,职高语文在渗透环境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能够在语文课中开展环境教育的还不多,这正是不少语文教师正在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职高语文课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为广大同仁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摘 要: 本文以童庆炳所提出的文学文本层次论为指导,从如何在目的语中重构原文之“形”而达到原文之“神”的角度比较了刘世聪和高健的The Faculty of Delight译本,探索了文本层次理论在散文翻译及其批评上的实用性。  关键词: 英文散文翻译 文本层次理论 The Faculty of Delight    说起散文的特点,我们大概会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说法
摘 要: 在先秦两汉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初狩猎和军队是社会生活的主要事务,但随后各国纷争不断,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战争极为频繁,这使得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试选出秦汉时期常用的单音词“追”“逐”,从辨别词义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的语言变化。  关键词: 秦汉时期 “追” “逐” 词义变化    “追”“逐”在甲骨文时期已经出现。从字形上看,追,从阜从止
摘 要: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借鉴荷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开发的一种课程体系运行模式,它是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专业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将专业教学计划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串联排列,打散了原有的学科式的大课程,针对项目任务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项目课程。项目化模式下项目课程的性质、类别、授课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随着项目化教学的推进项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