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石油这个不知道应该是颂扬还是该诅咒的黑金就这样使一个曾经的世界超级大国沦落到以出售石油和军火度日的国家。
提起俄罗斯这个世界上领土最辽阔的国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将其与石油为主的能源联系在一起:中日“安大线”、“安纳线”之争、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石油贸易、美国操纵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俄罗斯经济……俄罗斯这头白色的北极熊与石油这种黑色的“液体金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以石油为首的能源出口不仅是俄罗斯的“钱袋子”,而且也是俄罗斯的“大棒子”。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苏联时代开始,俄罗斯民族既从石油中赚取了大量利润,也因此吃尽苦头。
挥霍方式使用石油财富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石油则是最常用、最安全、使用成本最低的能源之一,无论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是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越来越离不开石油。可以说,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掌握了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国际关系的有利地位;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扼住了对手的生死命脉;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财富,有了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不可再生、储量有限、供需错位三大特点。石油因为不同于大众商品,使其成为准国际货币,成为油权强国控制石油贸易和定价的特殊工具。
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以北美、亚太、西欧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构成格局和以欧佩克等为主的世界石油储产量区域构成格局。目前北美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亚太地区位居第二,西欧第三。这三个地区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其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2%。欧佩克的石油消费量不到10%,但这些国家却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2/3。世界石油的消费区域构成与资源区域的构成严重错位和失衡,使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也使对原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直面临着压力。
由于石油具有的特殊战略价值,世界石油中心同时也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而世界石油中心的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相应变化。今天,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从里海到外高加索,再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石油富集地理带。这个巨大的地理带蕴藏了65%的世界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北非——波斯湾——里海——俄罗斯称为“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
在苏联时代,石油就对这个世界最大的陆权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猛增的石油收入作为一笔经常性的“意外之财”,让苏联领导层更愿意通过进口而不是自行挖潜和进行结构性调整,来解决国内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本来应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被长时间地掩盖了。苏共中央将粮食缺口、消费品缺口、工业设备缺口的解决路径和石油贸易结合在一起,完全漠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应当建立在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粗放性的资源经济基础上。领导人以近乎挥霍的方式使用石油财富,整个经济的效率急剧下降。
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一方面使苏联在对外援助、扩充军备方面越来越慷慨,以霸权主义者的做派干涉国际事务的尺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使政府肆意通过补贴和进口,来扭曲粮食和消费品的生产,国民经济越来越畸形,消费越来越严重。70年代初,苏联60%的外汇收入来自于针对西方的油气出口。在1973年的几个月里,原油价格从3美元快速拉升至12美元,涨幅达到400%,对于石油价格绝对不会回落的猜测,导致了苏联国内的相关制造业快速膨胀。而时值冷战中期,苏俄的核武器库实际上大多也是建设于这个阶段。石油出口的收入,成为了苏联赖以维持军备建设的关键。然而好景不长,85年,军备竞赛如火如荼的档口,美国诱使沙特大量增产,导致油价从30美元快速暴跌至10美元,尽管之后一度反弹回15美元,但是仍然无法拯救苏联财政垮台的宿命,4年后,苏联解体,美国赢得冷战。人类从此进入后冷战时代。
石油与俄罗斯的内政外交
继承了苏联主要的军事、经济和国际地位的俄罗斯联邦也继承了苏联的能源国地位。如今的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年产原油5.5亿吨左右,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原油是俄罗斯的首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資,年出口量约1亿吨左右。原油工业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部门。就目前而言,石油和军火一道构成了俄罗斯经济的两大支柱。
在整个俄罗斯都在进行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俄罗斯的石油工业逐渐形成了多个大型垂直一体化石油公司,从根本上扭转了石油天然气生产行业出现的下降趋势。在俄罗斯进行90年代“休克疗法”、21世纪初的经济恢复过程中,石油天然气工业促进了俄罗斯财政和对外经济形势稳定,保证了工业生产,财税收入和对外贸易。可谓是居功至伟。不过,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开始在俄罗斯的外交领域发挥着比前苏联时期更大的作用。开始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俄罗斯通欧天然气管道为欧洲诸国能源消费从煤炭向石油天然气转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从21世纪开始,这条管道对欧洲不仅意味着一条能源通道,更是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博弈的重要砝码和对自己不听话的独联体“小兄弟”使用的“武器”。尽管欧盟和独联体国家都开始有意识的摆脱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但是这都是很难一下子做到的。对于俄罗斯来说,原油和天然气还有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它是俄罗斯有效缓冲欧盟关系的桥梁。在对克里米亚问题上,欧盟方面迟迟无法做出统一的对俄制裁态度,其实就是考虑到,不少国家天然气、石油对俄罗斯的大比例依赖。
以石油问题为核心的能源安全问题是俄美关系中的一个潜在冲突领域。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美国提出了所谓的“能源安全”理念,主要是实现能源来源的多元化,确保能源的获取,必要时使用武力保护能源利益以及发展替代性能源首先是原子能等。2005年,俄罗斯提出,对能源安全的理解应当有所变化,需要更多地考虑能源出口国的利益。在2006年7月“八国集团”彼得堡峰会上,俄罗斯成功地将能源安全新理念写进了峰会文件中,确保能源从开采、运输到分配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进入新世纪以来,能源逐渐成为俄罗斯对欧洲特别是对前苏联某些国家的外交武器,针对俄时常挥舞的“能源大棒”,华盛顿也是作出了各种抵制方案:从与俄罗斯的能源冲突中站在乌克兰一边,到激励土库曼斯坦建立绕过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体系等。 2008年,石油价格暴涨到140美元1桶,俄罗斯因此赚得盆满钵满,美国吃惊地发现,靠着卖军火和石油的北极熊回来了,并且又在中东站稳了脚跟。而且俄罗斯军力有借此复苏的迹象,其年度军费开支最多达到900多亿美元,仅次于中美,位居世界第三。俄罗斯的海空军甚至有恢复对美国周边海空巡逻的迹象。这对于美国的霸权可绝不是什么好消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于是美国通过种种手段对世界石油价格进行打压,包括动用战备油井和石油储备、开发页岩气、降低需求等手段,石油价格应声下跌,俄罗斯因此遭受巨大损失。根据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的计算,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5%。原油价格需要维持在104美元/桶(俄罗斯人自己认为其财政运行的基础是建立在石油每桶70美元的价格之上的),俄罗斯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要是这次真的暴跌回60美元,那么意味着俄罗斯将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深度衰退,大规模的经常帐和财政赤字,巨额资本外逃都将成为可能。北极熊对黑金可谓是又爱又恨。
对苏联/俄罗斯石油暨经济政策的思考
就世界范围而言,石油输出国虽然囤积了大量的财富,但实体经济却依然存在严重问题,一个正常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被部分挖空了:出口的石油换来了外汇,直接用于进口商品和服务,以支撑奢侈的消费。国内的基础建设走向极端,要么如迪拜一样在沙漠上建起海市蜃楼,要么如伊拉克,因为炮火的摧残,实体经济几乎无法启动。由于石油出口能获得大量外汇,石油出口国倾向于将资源优先分配给采矿业而非工业制造领域,导致后者的发展举步维艰,同时也使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增加了。
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金砖四国”的一员,俄罗斯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虽然在我们三元世界的划分中,俄罗斯目前是典型的资源输出国。但其帝国的历史和苏联时期的遗产,以及其惊人的地缘辐射能力与强大的事实力,又使得其国际影响不止如此。俄罗斯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更不是东方国家,作为欧亚大陆北部的新兴能源帝国,俄罗斯不仅为周边经济体提供了关键的能源资源,也主动和被动地施加着自己的影响。然而,由于石油资源的大量开采使得俄罗斯深陷“能源陷阱”,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显得畸形且单一,更为严重的是,因苏联解体遭到巨大破坏的工业体系面临由于出售石油等能源而提高的人力成本更加复兴乏力。没有强大的工业,俄罗斯永远不可能具备与西方进行正面抗衡的实力。
石油這个不知道应该是颂扬还是该诅咒的黑金就这样使一个曾经的世界超级大国沦落到以出售石油和军火度日的国家。从苏联到俄罗斯的遭遇,可以得出几点经验教训:一是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像中美俄这样的洲际型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障;二是强大的工业能力依赖于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要注意,体系再完整的工业国,如果没有自力更生搞工业升级的能力,也就丧失了在工业时代的战略主动权,没法长久地保证大国的地位。三是再强大的国家,再完美的发展战略,也必须保证有调整战略方向的能力与意愿,否则遇到国际局势变动,光荣的历史会立刻从资产变成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压垮整个国家。四是能源武器是一口双刃剑,剑刃越锋利,杀敌效率越高,伤自己的程度也越深。大国要用好这个武器尤其注意把握好尺度。
作为俄罗斯的近邻,同时又是从苏联继承一个完整工业体系的唯一国家,苏联及俄罗斯的历史经验教训尤其值得中国引起重视。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俄罗斯在石油问题上的得与失值得我们深思,毕竟那么多学费已经付出(幸运的是并非我们买单),不能让它白白浪费。
(作者为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提起俄罗斯这个世界上领土最辽阔的国家,人们总是情不自禁地将其与石油为主的能源联系在一起:中日“安大线”、“安纳线”之争、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石油贸易、美国操纵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俄罗斯经济……俄罗斯这头白色的北极熊与石油这种黑色的“液体金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以石油为首的能源出口不仅是俄罗斯的“钱袋子”,而且也是俄罗斯的“大棒子”。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从苏联时代开始,俄罗斯民族既从石油中赚取了大量利润,也因此吃尽苦头。
挥霍方式使用石油财富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石油则是最常用、最安全、使用成本最低的能源之一,无论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是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越来越离不开石油。可以说,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掌握了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占据了国际关系的有利地位;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扼住了对手的生死命脉;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财富,有了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证。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不可再生、储量有限、供需错位三大特点。石油因为不同于大众商品,使其成为准国际货币,成为油权强国控制石油贸易和定价的特殊工具。
世界石油工业历经近150年的发展到20世纪末形成了以北美、亚太、西欧为主的世界石油消费区域构成格局和以欧佩克等为主的世界石油储产量区域构成格局。目前北美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区,亚太地区位居第二,西欧第三。这三个地区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其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2%。欧佩克的石油消费量不到10%,但这些国家却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2/3。世界石油的消费区域构成与资源区域的构成严重错位和失衡,使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也使对原油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一直面临着压力。
由于石油具有的特殊战略价值,世界石油中心同时也成为各种政治力量争夺的焦点。而世界石油中心的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相应变化。今天,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从里海到外高加索,再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石油富集地理带。这个巨大的地理带蕴藏了65%的世界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把北非——波斯湾——里海——俄罗斯称为“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带”。
在苏联时代,石油就对这个世界最大的陆权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猛增的石油收入作为一笔经常性的“意外之财”,让苏联领导层更愿意通过进口而不是自行挖潜和进行结构性调整,来解决国内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本来应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的经济社会问题被长时间地掩盖了。苏共中央将粮食缺口、消费品缺口、工业设备缺口的解决路径和石油贸易结合在一起,完全漠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的提高应当建立在劳动生产率而不是粗放性的资源经济基础上。领导人以近乎挥霍的方式使用石油财富,整个经济的效率急剧下降。
滚滚而来的石油美元,一方面使苏联在对外援助、扩充军备方面越来越慷慨,以霸权主义者的做派干涉国际事务的尺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使政府肆意通过补贴和进口,来扭曲粮食和消费品的生产,国民经济越来越畸形,消费越来越严重。70年代初,苏联60%的外汇收入来自于针对西方的油气出口。在1973年的几个月里,原油价格从3美元快速拉升至12美元,涨幅达到400%,对于石油价格绝对不会回落的猜测,导致了苏联国内的相关制造业快速膨胀。而时值冷战中期,苏俄的核武器库实际上大多也是建设于这个阶段。石油出口的收入,成为了苏联赖以维持军备建设的关键。然而好景不长,85年,军备竞赛如火如荼的档口,美国诱使沙特大量增产,导致油价从30美元快速暴跌至10美元,尽管之后一度反弹回15美元,但是仍然无法拯救苏联财政垮台的宿命,4年后,苏联解体,美国赢得冷战。人类从此进入后冷战时代。
石油与俄罗斯的内政外交
继承了苏联主要的军事、经济和国际地位的俄罗斯联邦也继承了苏联的能源国地位。如今的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年产原油5.5亿吨左右,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原油是俄罗斯的首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資,年出口量约1亿吨左右。原油工业在俄罗斯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部门。就目前而言,石油和军火一道构成了俄罗斯经济的两大支柱。
在整个俄罗斯都在进行社会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俄罗斯的石油工业逐渐形成了多个大型垂直一体化石油公司,从根本上扭转了石油天然气生产行业出现的下降趋势。在俄罗斯进行90年代“休克疗法”、21世纪初的经济恢复过程中,石油天然气工业促进了俄罗斯财政和对外经济形势稳定,保证了工业生产,财税收入和对外贸易。可谓是居功至伟。不过,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行业开始在俄罗斯的外交领域发挥着比前苏联时期更大的作用。开始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俄罗斯通欧天然气管道为欧洲诸国能源消费从煤炭向石油天然气转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从21世纪开始,这条管道对欧洲不仅意味着一条能源通道,更是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博弈的重要砝码和对自己不听话的独联体“小兄弟”使用的“武器”。尽管欧盟和独联体国家都开始有意识的摆脱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但是这都是很难一下子做到的。对于俄罗斯来说,原油和天然气还有一个巨大的作用,就是它是俄罗斯有效缓冲欧盟关系的桥梁。在对克里米亚问题上,欧盟方面迟迟无法做出统一的对俄制裁态度,其实就是考虑到,不少国家天然气、石油对俄罗斯的大比例依赖。
以石油问题为核心的能源安全问题是俄美关系中的一个潜在冲突领域。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美国提出了所谓的“能源安全”理念,主要是实现能源来源的多元化,确保能源的获取,必要时使用武力保护能源利益以及发展替代性能源首先是原子能等。2005年,俄罗斯提出,对能源安全的理解应当有所变化,需要更多地考虑能源出口国的利益。在2006年7月“八国集团”彼得堡峰会上,俄罗斯成功地将能源安全新理念写进了峰会文件中,确保能源从开采、运输到分配等各个环节的安全。进入新世纪以来,能源逐渐成为俄罗斯对欧洲特别是对前苏联某些国家的外交武器,针对俄时常挥舞的“能源大棒”,华盛顿也是作出了各种抵制方案:从与俄罗斯的能源冲突中站在乌克兰一边,到激励土库曼斯坦建立绕过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体系等。 2008年,石油价格暴涨到140美元1桶,俄罗斯因此赚得盆满钵满,美国吃惊地发现,靠着卖军火和石油的北极熊回来了,并且又在中东站稳了脚跟。而且俄罗斯军力有借此复苏的迹象,其年度军费开支最多达到900多亿美元,仅次于中美,位居世界第三。俄罗斯的海空军甚至有恢复对美国周边海空巡逻的迹象。这对于美国的霸权可绝不是什么好消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于是美国通过种种手段对世界石油价格进行打压,包括动用战备油井和石油储备、开发页岩气、降低需求等手段,石油价格应声下跌,俄罗斯因此遭受巨大损失。根据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的计算,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5%。原油价格需要维持在104美元/桶(俄罗斯人自己认为其财政运行的基础是建立在石油每桶70美元的价格之上的),俄罗斯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要是这次真的暴跌回60美元,那么意味着俄罗斯将面临巨大的财政危机,深度衰退,大规模的经常帐和财政赤字,巨额资本外逃都将成为可能。北极熊对黑金可谓是又爱又恨。
对苏联/俄罗斯石油暨经济政策的思考
就世界范围而言,石油输出国虽然囤积了大量的财富,但实体经济却依然存在严重问题,一个正常经济体的产业结构被部分挖空了:出口的石油换来了外汇,直接用于进口商品和服务,以支撑奢侈的消费。国内的基础建设走向极端,要么如迪拜一样在沙漠上建起海市蜃楼,要么如伊拉克,因为炮火的摧残,实体经济几乎无法启动。由于石油出口能获得大量外汇,石油出口国倾向于将资源优先分配给采矿业而非工业制造领域,导致后者的发展举步维艰,同时也使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增加了。
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金砖四国”的一员,俄罗斯对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虽然在我们三元世界的划分中,俄罗斯目前是典型的资源输出国。但其帝国的历史和苏联时期的遗产,以及其惊人的地缘辐射能力与强大的事实力,又使得其国际影响不止如此。俄罗斯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更不是东方国家,作为欧亚大陆北部的新兴能源帝国,俄罗斯不仅为周边经济体提供了关键的能源资源,也主动和被动地施加着自己的影响。然而,由于石油资源的大量开采使得俄罗斯深陷“能源陷阱”,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显得畸形且单一,更为严重的是,因苏联解体遭到巨大破坏的工业体系面临由于出售石油等能源而提高的人力成本更加复兴乏力。没有强大的工业,俄罗斯永远不可能具备与西方进行正面抗衡的实力。
石油這个不知道应该是颂扬还是该诅咒的黑金就这样使一个曾经的世界超级大国沦落到以出售石油和军火度日的国家。从苏联到俄罗斯的遭遇,可以得出几点经验教训:一是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是像中美俄这样的洲际型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障;二是强大的工业能力依赖于完整的工业体系。同时要注意,体系再完整的工业国,如果没有自力更生搞工业升级的能力,也就丧失了在工业时代的战略主动权,没法长久地保证大国的地位。三是再强大的国家,再完美的发展战略,也必须保证有调整战略方向的能力与意愿,否则遇到国际局势变动,光荣的历史会立刻从资产变成沉重的包袱,甚至会压垮整个国家。四是能源武器是一口双刃剑,剑刃越锋利,杀敌效率越高,伤自己的程度也越深。大国要用好这个武器尤其注意把握好尺度。
作为俄罗斯的近邻,同时又是从苏联继承一个完整工业体系的唯一国家,苏联及俄罗斯的历史经验教训尤其值得中国引起重视。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俄罗斯在石油问题上的得与失值得我们深思,毕竟那么多学费已经付出(幸运的是并非我们买单),不能让它白白浪费。
(作者为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